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早在萬年前,人類和所有動物一樣,每天奔波於打獵和掠奪,掙扎在飢餓的邊緣。不知道你是否會產生一個疑問,現在以水稻、小麥為主食的我們,為什麼沒有進化成食草動物,反而對肉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尤其是西方國度甚至崇尚尚未煮熟的牛排,為什麼我國少有人能適應?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農業發展的角度來講,讓我們一起來看。
農作物起源
早在1.2萬年至1.4萬年前,人類祖先就開始了群居生活,這時候的人類剛剛脫離了萬年前的「冰期」,步入「石器時代」後的他們思想產生了蛻變,人類決定儲備糧食並尋找可儲備糧食,以保障寒冬來臨時能熬過漫長的冬季。
什麼算可儲備食物呢?石器時代的人類嘗試過將豬仔留在部落當中,一直圈養到冬天再宰殺補充營養,距今8500年以前,現在的山東就已經有了養豬的習慣,但那時候養豬可是個稀罕事——人類本身擁有食物不足,再加上野豬戰鬥力強大,對於小型部落來說這條路並不好走。
這時寬闊大地上那些繁多的植株就被人類放在眼裡,憑藉著本能人類分辨出了一部分可食用的根莖葉,也就誕生出了農業的最初形態——馴服並圈養植株。
小麥、水稻等作物被選中的原因
這時候的穀物還不是人類必需品,或者說人類也沒有意識到穀物與人類的契合點,按照歷史專家所發表的資料來看,當時的農業生產儲備只有可以吃和不可以吃的區別,能的留下撒在部落周圍,什麼時候長出來什麼時候吃。
小麥、水稻等作物在當時為熬過惡劣寒冬和其他農作物的競爭,它們進化出一條非常有利於人們生存的道路——把營養集中在果實當中,增加種子產量,提高生存率。大量的產出自然而然的吸引到了人類注意,中小型部落開始初具規模,在一定程度上終於可以避免挨餓。
時間飛逝,「冰川時期」一過,天氣回暖,萬物復甦。各類動物的數量呈幾何倍增長,人類進化為食草類的可能性直接降低為0,通過捕獵和馴服技術,千年來有了馬、豬、牛、羊等多樣化家禽,而且還收穫了人類當年的最強戰力和「雷達」——中華田園狗。
這時雜食性的優勢變得更加明顯,不需要擔憂食物的獲取,人類祖先進化方向就始終保持在了「雜食性」,這時候無論是人還是狗亦或是其他生物都是在遵從本能生存,也就是說祖先單靠本能就抑制住了向「食草」方向的進化,並且克服了自身不適合撕扯肉的嘴巴(雖然我們的咬合力驚人,但不適合用嘴戰鬥)。
足夠的營養令人類在進化的道路上越發強壯,牙齒的增長也不再需要以「多而尖銳」為主,犬齒和門牙逐漸退化,這時人類的胃已經完全失去了食草動物的胃所能分泌出的特殊菌子,「菜單」上多以肉居多,徹底成為近代人。
有意思的是,這一步的進化只用了將近2萬年,而在350萬年前,可能進化為人類的猿人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吃草、昆蟲甚至是木頭為生。腦子只「開竅」了短短幾萬年,就發展出如今的現代化農業,並且讓人類爬上了生物鏈頂端,想一想是否有些神奇呢?
關於以上觀點,您怎麼看?
糧罐兒,一家略有調性的大米"收藏家"。每天與您分享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政策、農業資訊、農產品行情。日行一善,看文點讚,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