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藻華快速監測技術解析

2021-01-21 歐仕科技

▪Farrow C R, Ackerman J D, Smith R E, et al. Riverine transport and nutrient inputs affect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a coastal embayment[J]. Freshwater Biology, 2020, 65(2): 289-303.

▪Ide K, Takahashi K, Kuwata A, et al. A rapid analysis of copepod feeding using FlowCAM[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007, 30(3): 275-281.

▪Jason H S, Lisa C, Tammi L R, et al. Combing new technologies for determina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J]. Journal of Phycology, 2005, 41(2): 305-310.

▪Lehman P W, Kurobe T, Lesmeister S, et al. Impacts of the 2014 severe drought on the Microcystis bloom in San Francisco Estuary[J]. Harmful Algae, 2017: 94-108.

▪Lomas M W, Bronk D A, Den Engh G V, et al. Use of Flow Cytometry to Measure Biogeochemical Rates and Processes in the Ocean[J]. 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 2011, 3(1): 537-566.

▪Trask B, Den Engh G J, Elgershuizen J H, et al. Analysis of phytoplankton by flow cytometry[J]. Cytometry, 2005, 2(4): 258-264.

▪陳雋. 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巢湖和太湖水生動物體內的生物富集及對水產品安全性的潛在威脅[D]. 北京: 中國科學院大學, 2006.

▪陳小鋒, 揣小明, 楊柳燕. 中國典型湖區湖泊富營養化現狀、歷史演變趨勢及成因分析[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4, 30(04): 438-443.

▪侯建軍, 黃邦欽, 戴相輝. 赤潮藻細胞計數方法比較研究[J]. 中國公共衛生, 2004(08): 15-16.

▪胡傳林, 萬成炎, 吳生桂, 等. 藍藻水華的成因及其生態控制進展[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0, 19(12): 1471-1477.

▪胡利靜, 肖豔翼, 蔣新益, 等. 淡水藍藻控制方法的概述[J]. 水產養殖, 2015, 36(02): 6-11.

▪孔繁翔, 高光. 大型淺水富營養化湖泊中藍藻水華形成機理的思考[J]. 生態學報, 2005(03): 589-595.

▪孔繁翔, 馬榮華, 高俊峰, 等. 太湖藍藻水華的預防、預測和預警的理論與實踐[J]. 湖泊科學, 2009, 21(03): 314-328.

▪李晟銘, 劉吉平, 宋開山, 等. 基於Landsat影像巢湖藍藻水華暴發時空變化特徵及其驅動因素分析[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9, 28(05): 1205-1213.

▪陸開宏. 藍藻水華與2種藻食性水生動物的相互作用[D].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 2009.

▪路雲霞, 吳長年, 黃戟, 等. 由「無錫太湖水華事件」論太湖富營養化的防治[J]. 生態經濟, 2008(02): 154-157.

▪孟溪. 藻類鑑定及分類方法研究進展[J]. 生物化工, 2019, 5(02): 102-104.

▪莫婉湫, 李策, 劉玉, 等. 認識「水華」[J]. 溼地科學與管理, 2009, 1(05): 62-63.

▪錢奎梅, 劉霞, 陳宇煒. 淡水浮遊植物計數與定量方法[J]. 湖泊科學, 2015, 27(05): 767-775.

▪錢樹本, 劉東豔, 孫軍. 海藻學[M].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05.

▪王志剛. 水體浮遊植物濃度原位分類測量方法研究與系統研製[D].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8.

▪肖興富, 李文奇, 劉娜, 等. 富營養化水體中藍藻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J].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 2005(02): 116-123.

▪楊銘威, 石亞東, 孫志, 等. 太湖藍藻爆發引發無錫供水危機的思考[J]. 水利經濟, 2009, 27(03): 36-38+74-75.

相關焦點

  • 解決南湖多年藻華難題!以色列尖端科技助力保護珍貴水資源
    解決南湖多年藻華難題!以色列尖端科技助力保護珍貴水資源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從中國到以色列,從美國到南非,人們目睹著有害藻華正以不斷激增的速度侵害著淡水湖泊和海洋,而且這些藍藻一旦爆發,就將以指數級增長、失控,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危害。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太湖富營養化及其藍藻水華治理已成為國家和全民關注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江蘇省政府和無錫市政府加強了太湖藍藻水華的監測和預警工作,以及藍藻處置工作,確保飲用水安全和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多年來江蘇省政府和無錫市政府在藍藻監測、預警和處置等方面投入巨大,也取得了豐富的「藍藻鬥爭」經驗。
  • 有毒藍藻分子監測取得進展
    許多種類的藍藻及其代謝產生的藻毒素對人類健康和水生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建立可靠、靈敏和快速早期預警系統,有利於更好地管理有毒藍藻爆發的風險。微囊藻毒素(MCs)是目前有毒藍藻水華中最常見的藍藻毒素,主要由Microcystis spp., Nostoc spp., Phormidium spp., Anabaena spp., Oscillatoria spp. and Planktothrix spp.等藍藻產生。微囊藻毒素是由一個大型的多功能酶複合物合成,該複合體由一個藻毒素基因簇編碼(mcyA-J)。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無錫水利 朱喜(13861812162 2570685487@qq.com)閱讀「學術論壇:(三)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原創 史小麗 Algae Hub 藻智匯 2019-10-19,很有感想。現對文中的部分觀點提出一些看法,與作者、編輯、讀者及關心治理湖泊特別是消除「三湖」(太湖巢湖滇池)藍藻爆發人士探討交流、共同提高。
  • 藍藻水華治理曙光初現 相關儀器設備已「待命」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國際產毒藍藻大會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表示,總體而言,我國藍藻水華研究和治理工作成效明顯,應該理性看待藍藻水華問題,不必「談虎色變」。  此次國際產毒藍藻大會首次在亞洲召開,為什麼選擇在中國開會?宋立榮認為,一方面是我國水環境汙染引起的藍藻水華問題嚴重,另一方面是我國在水華藍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治理經驗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 下真功夫治滇池藍藻 「黑科技」打出組合拳
    現場探訪    大清河現藍藻移動藻車忙打撈    昆明剛剛經歷了一個暖冬,近期氣溫也一度突破20℃ 。根據藍藻的生長條件,氣溫超過10℃ 時,會進入復甦期,數量開始增加;氣溫在20-25℃ 時,藍藻開始快速生長繁殖,部分會上浮。    藍藻水華的發生,是滇池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表現。
  • 和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 武漢科學家巧用超聲波治理藍藻
    軍運會期間,中科院水生所的專家就用這項新神器,開展了鐵人三項賽區的除藻和水質提升工程。研發這項技術的,正是跟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李仁輝和其團隊。人物簡介李仁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 中國近海有害藻華研究現狀與展望
    針對我國近海的有害藻華問題,有必要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1)加強對有害藻華形成及演變機理的研究。推動多組學研究手段、儀器分析技術和數值模擬方法在有害藻華研究領域的應用,提高對我國近海藻華原因種多樣性狀況、藻種適應策略、藻華成因與演變趨勢、藻華災害的危害途徑與機制的認識。(2)高度關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對我國近海有害藻華的影響。
  • 新研製「吃藻船」每小時可清除10多畝水面藍藻
    新研製「吃藻船」待命張家浜  每小時可清除10畝以上水面的藍藻  晨報訊 申城河道治理專家已發明用超微氣泡系統治理藍藻的成套新技術,每小時清除10畝以上水面藍藻的「吃藻船」已在浦東張家浜內待命,明年可望開進太湖「吃藻」。
  • 提升太湖控藻能力 保障河湖生態安全
    課題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牽頭,聯合無錫市水利局藍藻治理辦公室、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從水華堆積的監測與預警、河口區表面漂浮藍藻的快速清除、藍藻處置效益提升等多方面開展技術攻關,提升連通河道河口區漂浮藍藻顆粒物清除的技術水平,研發了濱岸複雜岸線藍藻葉綠素信息遙感提取技術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據預測,太湖、巢湖、滇池等流域今年1月~5月氣溫與多年平均氣溫相比增加0.5~2°C,利於藍藻水華發生。早在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就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做好2019年重點湖庫藍藻水華防控工作。自4月1日起,安徽省已啟動巢湖藍藻水華預警和應急監測工作。然而,對藍藻水華的預警和監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水廠除藻技術的研究進展
    近二十年來,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湖泊與河流都面臨著藍藻水華的問題(如圖1所示),其爆發生長的原因可歸為以下幾點:(1)當磷鹽濃度低於0.2 mg/L時,磷濃度的增加可促進藍藻水華優勢藻-微囊藻的生長,使水體中的藍藻成為優勢藻種;(2)大多數藍藻細胞的最佳生長溫度都高於綠藻和硅藻,據報導藍藻細胞在高於25 ˚C的溫度條件下生長速率最快;(3)藍藻細胞具有能利用橙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太湖藍藻不僅在無錫引發了水危機,也引起太湖流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東太湖蘇州水域,藍藻暴發還導致了大量魚類死亡。   太湖藍藻的暴發似乎只是一根引線。隨後,巢湖、滇池、長春等其他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出現藍藻水華汙染。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衛星監測發現,2007年6月中旬,巢湖西北部藍藻覆蓋範圍達280平方公裡,岸邊湖水大部分呈綠色,嚴重區域湖水呈粘稠狀。
  • 從藍藻中提取藻藍膽素更加方便快捷,可用於食品等
    藻藍膽素(PCB)是藍藻中發現的天然藍色發色團,其有望被用作食品著色劑和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的藥物。PCB還作為光開關的發色團,在合成生物學中控制生物功能。   PCB是共價結合在藻藍蛋白上的,藻藍蛋白是光合天線蛋白的一種成分,提取藻藍蛋白需要專業技術、繁瑣流程和和昂貴的試劑。
  • 浮遊植物|一種簡單的方法實現從衛星數據進行藻華與藻種識別
    ,藻種,甲藻,硅藻作者:Fang Shen*, Rugang Tang, Xuerong Sun, Dongyan Liu本研究提出了可以簡便利用衛星數據監測藻華和藻華優勢種的算法。在東海區域內,利用十年的衛星數據分析算法的適用性,以及分析藻華因時間、氣候變化出現的分布、組成規律。 由於藻華的形成,出現了近岸水體低氧、有害毒素聚集、水質量下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也進一步影響著水產經濟活動。藻華通常在短時間內形成,這使得傳統的方法無法進行有效的監測。
  • 合肥以戰時狀態 全面防控巢湖藍藻
    在高溫天氣和洪水等多重因素影響,巢湖藍藻快速生長,部分區段發生藍藻近岸堆積死亡發臭情況。8月6日上午,記者從合肥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當前,合肥以戰時狀態,全面打響巢湖藍藻防控攻堅戰,努力確保藍藻日產日清,防止近岸堆積,最大限度減輕對周邊市民生活的影響。
  • 藻水變清水!百餘名家長娃娃開啟滇池除藻科普之旅
    藍藻處置:今年已累計打撈藻水約1712萬m作為負責滇池全湖藍藻打撈處理工作的單位,多年來,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滇投公司」)不斷強化滇池藍藻水華治理專業化隊伍和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滇池藍藻水華治理能力和水平,為削減滇池內源汙染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 氧化藍藻處理系統:吃進的是藍藻 吐出的是清水
    無論對生態環境還是對人體健康,藍藻具有如此巨大的危害。目前藍藻處理技術現狀如何?有沒有一種快速、無二次汙染、低成本的藍藻處理技術?——高能物理直接氧化處理藍藻——處理成本約0.01元/平方米、藻處理率達99%、無二次汙染目前究竟有沒有一種快速、無二次汙染、低成本的藍藻處理技術?記者發現,一艘小型「航母」曾航行在太湖竺山湖流域的水面上,濃藻水進入船體,5分鐘處理後,清澈的水就被排回太湖。
  • 太湖西南部藍藻集聚 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找對策
    隨著天氣轉暖,氣溫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長興與江蘇宜興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發現有藍藻集聚現象,並形成明顯的藻類水華。    經監測,發生藍藻水華水域,水體中藻類密度在1500~2800萬個/升之間,集聚帶寬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類,呈絲條狀分布,水體中藻類密度在500萬左右。相關部門隨即啟動了藍藻預警機制。
  • 科技治藍藻汙染遇尷尬 產業化背後是否暗影重重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開始藍藻水華研究至今,該領域內的科研專家已經開發和提出許多項技術成果,具體有機械去除藍藻技術、電磁波處理技術、化肥控失技術、水體氮磷藻移出技術、黏土除藻技術、化學固磷方法、生物酶分解技術等幾十種技術與方法。但是,不管是化學殺藻、生物抑藻,還是生態治藻,也不管技術有多先進,效果有多好,還是未能阻止藍藻的頻繁爆發。技術並沒有發揮出認人信服的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