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裡的「科技密碼」

2021-01-15 科技世界網

冬日的田地裡,綠油油的麥苗一望無際。透過薄霧,遠處紅色的「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幾個大字格外醒目,一排排節水灌溉噴頭整齊排列,現代化的氣象站、環境監測、農業植保防控系統等高科技設備矗立在旁,顯示出這片田地的「科技範」——這裡是河南尉氏縣張市鎮萬畝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

  從2014年起,當地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加大科技興農力度,累計完成投資10.6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84萬畝,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產能不斷提高,常年生產糧食75萬噸以上。

  記者:姜亮、尚崑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的重要內容
    高標準農田建設除了進行農田的土壤改良活動外,還要進行地塊大小的設計、林網建設、灌排設施建設、田間道路建設和村莊整治等,是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  問:高標準農田的「高標準」是什麼?如何用耕地質量等級來衡量?
  • 江西安福:高標準農田建設先聲奪人
    央廣網江西安福9月16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劉麗強 賀更清 劉慧娜)9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完成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9個施工標段、3個監理標段的招標並進行公示,這是繼6月上旬該縣在全市率先完成2020年4.27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設計方案評審之後,在全市率先完成項目建設招標的縣
  • 江西湖口:高標準農田建設正酣
    央廣網湖口12月4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鄭飛華)冬季正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施工的「黃金窗口期」。日前,在江西省湖口縣城山鎮東莊村陳新舍灣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派火熱景象,十臺大型機械穿梭在田地間,忙著平整土地、修整邊坡。
  • 河南省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
    河南省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 新華網河南頻道今年,我省在建高標準農田項目超過1250萬畝,其中,2019年結轉項目590萬畝,2020年新建項目660萬畝。  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今年,我省在建高標準農田項目超過1250萬畝,其中,2019年結轉項目590萬畝,2020年新建項目660萬畝。
  • 土壤改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項目的重要性
    :「明確提出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與節水設施、田間機耕道、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損毀工程修復和農田建設相關的其它工程內容」,作為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的主要補助項。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鼓勵農民採取多種形式參與工程建設,以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為引導,聚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引導和規範社會力量參與。
  • 永久基本農田質量狀況如何?高標準農田建設有何舉措?鎮江出臺...
    發布會揚子晚報網12月26日訊(記者 萬凌雲)目前鎮江市永久基本農田質量狀況如何?為鞏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鎮江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有哪些工作舉措?25日,鎮江市政府舉行《關於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確保鎮江市糧食安全的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會上給出了答案。
  • 河南:到2025年全省將建成八千萬畝高標準農田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到2025年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  根據《意見》,我省將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到2025年,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提升2000萬畝以上,穩定保障650億公斤以上糧食產能;到2035年,通過持續改造提升,全省高標準農田保有量進一步增加,不斷夯實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 內蒙古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鹼化耕地改良取得明顯成效
    據發布會介紹,多年來自治區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開展鹽鹼化耕地改良,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特別是近兩年,通過整合部門職能、聚焦工作重心、聚集人員力量、聚合財力資源,強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鹼地改良,取得了明顯成效。
  • 縣財政局:深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助推糧食穩產高產
    2020年,我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3.66萬畝,總建設資金5856萬元,分兩個項目進行建設。其中第一個項目建設名稱為芷江縣曉坪鄉等兩個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2.66萬畝,其中建設節水灌溉面積0.2萬畝;該項目總投資4256萬元(其中中央資金2941萬元,省級資金1095萬元),每畝投資1600元;項目建設內容主要為灌溉排水工程、渠系建築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田間道路等工程建設內容。
  • 高標準農田標識來了!以後看到這要格外珍惜,它是端牢飯碗的保障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統一高標準農田國家標識的通知》,要求各地規範使用高標準農田國家標識,做好項目信息統一公示公告等工作,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利用水平。  高標準農田國家標識有何寓意?  「高標準農田」,直觀上給人以「高大上」的感覺,事實上,高標準農田也的確有嚴格的標準和使命。
  • 海口建成高標準農田42.6萬畝 將開展火山荔枝等特色作物高效節水灌溉
    農民在高標準農田中耕作。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月8日消息(記者 孫春麗)1月8日,記者從海口市冬春農田水利暨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口市的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基本完成了「三十萬畝土地整治項目」和《海口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海口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的通知》的目標任務。
  • 【重磅籤約】酒泉肅州:農田全程機械化及智慧農業將提檔升級
    酒泉肅州高標準農田全程機械化及智慧農業示範園建設項目籤約儀式    隨後,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裴青山代表區人民政府和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總寨鎮和西店村村民委員會負責人與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就「酒泉肅州高標準農田全程機械化及智慧農業示範園建設項目
  • 定遠「三聚焦」推深做實高標準農田建設
    定遠「三聚焦」推深做實高標準農田建設 2021-01-14 10:05:07   來源:滁州網
  • 「藏糧於技」的氣象密碼-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智慧氣象指導精準作業 節水增效又增產  夏至之日,記者走訪長葛市石象鎮劉沙沃村高標準糧田示範園區,綠油油的麥苗充盈雙眼。園內配備了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系統,對農田環境溫度、溼度、雨量、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進行實時自動監測,對小麥生長期進行實景觀測。
  • 農田裡的「蔬菜醫生」
    【勞動者之歌】清晨6點半,天剛微微亮,關慧明已經開始在實驗室裡修改文件。「這些文字類的工作要搶在早晨做完,給白天在蔬菜地裡的工作騰出時間。」關慧明說。從此,關慧明再也沒有離開過農田。上午10點,車子到達了烏蘭察布市冷涼蔬菜院士專家工作站。這是關慧明帶頭成立的一家實驗基地,主要研究北緯40度以北、海拔1000米以上冷涼生態條件下的蔬菜生產。一進入實驗基地的溫室大棚,關慧明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中,連珠炮似的發問。
  • 為什麼農田裡的蚯蚓越來越少了,怎麼樣可以讓蚯蚓再次回歸農田?
    一方面蚯蚓能夠取食消化分解雜草、秸稈、落葉等腐殖質,並將其轉化成養分豐富的有機質,為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蚯蚓能夠在農田中蠕動活動,起到疏鬆土壤的作用,正是由於這兩個突出的貢獻,因此,蚯蚓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可是近年來,我們發現,農田裡的蚯蚓越來越少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又該如何才能讓蚯蚓再次回歸農田?
  • 國土資源部解讀《關於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
    落實質量興農戰略,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永久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建立健全佔用和補劃永久基本農田踏勘論證制度,建設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四是堅持權責一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主體責任,健全管控性、建設性和激勵性保護政策,完善監管考核制度,實現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權責相統一。記者:如何鞏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
  •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制度基礎
    原標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制度基礎 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頒布實施。
  • 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通知
    通過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治理山區丘陵緩坡耕地,有利於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保障退耕區農民的糧食安全。基本農田保護區環境好壞,直接影響農副產品質量和人民身心健康,也關係到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農副產品出口。因此,各級農業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進一步提高認識,理清思路,切實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工作。
  • 向農田殘膜汙染說「不」——瞿金平和他的「科技援疆膜」
    瞿金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現任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高分子先進位造技術及裝備重點實驗室主任。上面記錄著的一項項數據,成為瞿金平解決「農田殘膜汙染」問題的動力。2013年9月,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學部組織了「新疆院士行」考察活動,瞿金平也參加了。調研結果讓他感到十分震驚,新疆每年有2450萬畝以上的農田覆蓋了地膜,且每年留在地裡的殘膜量達到了每畝16公斤。「地膜殘留問題如果不解決,再過5~10年,新疆將無地可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