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近膜F-actin極化指導細胞遷移和膜突出形成

2021-01-21 ZJU LabChen

細胞遷移是由F-肌動蛋白在細胞表面定向聚合和局部膜突出密切相關,但是,近膜F-肌動蛋白(Membrane-proximal F-actin, MPA)在細胞遷移過程中動態變化和細胞遷移過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

針對這一問題,2020年6月12日,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Tobias Meyer研究組發文題為「Membrane-proximal F-actin restricts local membrane protrusions and directs cell migration」,通過開發一種標記MPA的螢光探針,發現了近膜F-actin在細胞內存在與細胞遷移方向先關的濃度梯度差的現象,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遷移和細胞突起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

    與大部分F-肌動蛋白濃度在遷移細胞的前部高不同,MPA密度在前部低而在後部高。而從後到前的MPA密度梯度是由較高的絲切蛋白(cofilin)介導的前部F-肌動蛋白的更新所控制的。




    此外,新生的膜突起從MPA密度降低的區域選擇性地向外延伸。因此,局部低MPA密度會引導局部膜突出並在細胞遷移過程中穩定細胞極化。



綜上所述,本文揭示了由絲切蛋白活性梯度介導的的MPA濃度梯度現象,該現象對細胞遷移和膜突出形成有著重要作用。該發現不僅解釋了細胞遷移和膜張力和MPA的關係、對細胞機械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礎,而且對穿膜蛋白的分布及功能提供的重要的參考價值。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368/6496/1205.full.pdf

參考文獻:

1. G. Salbreux, G. Charras, E.Paluch, Trends Cell Biol. 22, 536–545 (2012).

2. K. J. Chalut, E. K. Paluch, Dev.Cell 38, 571–573 (2016).

3. P. P. Ostrowski, S. Grinstein,S. A. Freeman, Dev. Cell 38, 135–146 (2016).

4. S. A. Freeman et al., Cell 172,305–317.e10 (2018).

5. M. Fritzsche, R. Thorogate, G.Charras, Biophys. J. 106, 343–353 (2014).

6. M. P. Clausen, H. Colin-York, F.Schneider, C. Eggeling, M. Fritzsche, J. Phys. D Appl. Phys. 50, 064002–064012 (2017).

7. Y. Liu et al., Blood 119,445–453 (2012).


相關焦點

  • Science‖膜近端F-actin限制局部膜突出並指導細胞遷移
    肌動蛋白皮層部分通過調節膜張力指導遷移細胞。控制F-actin切斷、成核和收縮的活性是兩極化的,並可導致前端F- actin的翻轉率和密度更高,ERM蛋白則在後端富集。細胞前端理應具有較高的MPA密度,因為細胞板狀偽足中的F-actin濃度較高。在這樣的假設下,MPA密度增加會產生更強的前膜附著力,這將有望對抗而不是促進突出。
  • 膜近端F-肌動蛋白限制局部膜突出並指導細胞遷移
    膜近端F-肌動蛋白限制局部膜突出並指導細胞遷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3:15:33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Tobias Meyer、Anjali Bisaria
  • Science:揭示小鼠胚胎的發育時鐘和從頭細胞極化機制
    儘管頂端區域(apical domain)的形成非常重要,但在小鼠和人類胚胎中,建立細胞極化和對這一事件進行時間調控的分子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在不同的哺乳動物物種中,合子基因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在進化上保守地發生在細胞極化建立之前。
  • 破骨細胞真假F-actin環
    模仿著模仿著就錯了……審稿也好,自己組裡的學生也好,越來越多看到了在玻片上做破骨細胞的F-actin染色,大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錯著錯著就快成正確的了
  • 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內質網通過接觸調節無膜細胞器的生物發生和...
    他們在這篇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人細胞進行活細胞螢光顯微鏡觀察以及他們取得的研究結果。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7108。人體有一類稱為真核細胞的細胞,它們具有包裹在細胞膜內的細胞核和細胞器。先前的研究已表明,細胞器在網絡中相互連接,從而使得諸如代謝產物之類的物質通過液泡和細胞器邊界接觸部位得以運輸。
  • 《自然》: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在胚胎發生過程中,單個細胞的聚合體是如何發育形成完整身體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各種令人著迷的疑點。迄今已知,在這個過程中涉及了多種細胞事件的發生。例如,在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極化細胞的運動是身體平面形成的主要特徵。
  • Nature丨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迄今已知,在這個過程中涉及了多種細胞事件的發生。例如,在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極化細胞的運動是身體平面形成的主要特徵。這些運動被稱為「收斂和伸展」或「收斂性伸展」,它們使脊椎動物胚胎的中外側側面變窄(收斂),並使其前後側面伸長(延伸),從而確立其形態和功能的極性,頭在一端,尾在另一端【1】。
  • Rho-actin信號途徑在擬南芥木質部導管細胞壁邊界形成中的機制
    Rho GTP 酶是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參與多種重要的細胞生命活動,在細胞骨架重組調控方面其重要作用【1,2】。ROP(Rho-like GTPases from Plant)為植物中特有的小分子G蛋白 Rho 家族的成員,通過控制微管和肌動蛋白絲調控細胞壁沉積模式,從而確定細胞形狀和功能【3】。
  • 癌症遷移怕不怕!ACB文獻解讀又來啦
    Rho家族已發現了20多個家族成員,根據序列的同源程度和功能,將其分為RhoA、Racl、Cdc42及缺乏GTP酶活性等四大類。Rho家族的功能主要作用於細胞骨架,對細胞遷移方面產生重要作用。說到細胞遷移,令人談虎色變的癌症的侵襲轉移就與Rho密切相關。近年來研究發現,Rho GTP酶在多種惡性腫瘤中高表達,並和腫瘤的發生、侵襲和轉移密切相關。
  • 細胞早期凋亡的標誌性事件——線粒體膜電位降低
    線粒體膜電位下降是細胞凋亡早期的標誌性事件,發生在細胞核凋亡特徵(染色質濃縮、DNA斷裂)出現之前,一旦線粒體膜電位崩潰,細胞凋亡便不可逆轉。JC-1是一種廣泛用於檢測線粒體膜電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 的理想螢光探針。可以檢測細胞、組織或純化的線粒體膜電位。
  • 「變節」的NK細胞:蛻膜樣NK細胞極化
    在妊娠早期蛻膜中,大約40%的細胞是免疫細胞,它們負責保護胎兒免受病原體的侵害。它們在蛻膜早期建立並維持對胚胎的耐受性,並指導子宮血管系統的胎盤重塑和滋養細胞的侵襲。蛻膜中的大多數免疫細胞屬於NK家族(約70%),蛻膜中的NK細胞(dNK)不是殺傷性細胞,而是一種「滋養」細胞,產生大量細胞因子,細胞毒性較差。
  • Developmental Cell:蛋白間相互作用與細胞極化研究
    2008年2月的《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封面,展示了一個過量表達極性蛋白Par6而形成密集神經突觸的海馬神經元的擬色螢光圖像,Par6可以和RhoA蛋白作用而影響樹突棘的形成。該期雜誌同時有三篇論文報導了Par複合體和Rho家族成員在細胞極性形成過程中的交互作用。
  • 文獻精讀 | DOCK7協同TACC3調節放射狀膠質細胞區間動態核遷移及...
    在神經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通過細胞增殖和分化形成神經元,進而形成皮層的六層結構。錐體神經元大部分由放射狀神經膠質細胞(RGC)分化而來,而後者是高度極化的細胞,以區間動態核遷移(INM)為特徵,即細胞核隨細胞周期改變而沿頂-基軸規律移動。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清華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發表題為《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胞質分裂作用因子2蛋白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Growth
  • Science|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文章通過結構解析和體外實驗證明了P5A-ATPase是內質網上跨膜區的脫位酶。    真核細胞中超過1/3的蛋白是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這些蛋白擁有特定的疏水序列用來定位到細胞器中從而發揮功能。擁有C-端跨膜片段(TM)和尾部錨定(TA)序列的蛋白依賴不同的分揀機制定位到內質網、線粒體和過氧化物酶體。
  • 【知識拓展】膜電位的產生和傳導常見誤區辨析
    鈉鉀泵每消耗 1 個 ATP,可以運出3 個Na+,運進 2 個K+,從而膜內積累了高濃度的K+,並保持著很低的Na+濃度,並使細胞外積累較多的陽離子。因此,細胞膜上的鈉鉀泵具有使膜外積累正電荷的生電效應。但這不是靜息電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靜息電位的形成主要來自離子濃度差本身所儲存的電勢能量,鈉鉀泵對膜電位的直接貢獻大約為20%。
  • 郭玉松團隊揭示平面細胞極化核心蛋白從內質網輸出的分子機制
    許多上皮組織在垂直於經典的頂端-基底軸的方向上也沿著平面極化,這種現象稱為平面細胞極化(Planar Cell Polarity, PCP)。PCP對於上皮組織結構的極化構造以及各種協調的細胞行為至關重要。PCP缺陷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包括癌症轉移,纖毛病和先天性心臟病。
  • 複習指導:細胞的興奮性和生物電現象
    三、極化、去極化、超極化、閾電位的概念  1.靜息時,細胞膜內外兩側維持內負外正的穩定狀態,稱為極化。  2.當細胞受刺激時,膜內電位向負值減小方向變化,稱為去極化。  3.若膜內電位數值向負值增大方向變化,稱為超極化。
  • 膜汙染防治與清洗指導手冊|通用版
    一、汙染物的類別1、無機汙染物以壓力為驅動的膜分離系統中, 由於膜的截留作用, 在膜表面會發生體系中組分的濃縮, 導致濃差極化現象的產生。對於可溶性的組分來說, 當離子的含量積超過其溶解度後就會在膜表面和孔內形成沉澱或結垢。無機類汙染物最主要的是鈣和鋇等的硫酸鹽和碳酸鹽所形成所謂的水垢層, 其中以CaCO3 和CaSO4 最為常見。
  • iScience:發現細菌形成膜泡新機制,將助推新療法和疫苗開發
    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細菌形成膜泡的新機制,而細菌會利用膜泡相互交流或抵禦抗生素。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iScience上。通過研究含分枝桿菌酸的細菌(MCB),其中也包括引起結核病的細菌,研究人員證明了環境刺激決定了MCB形成膜泡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