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近端F-肌動蛋白限制局部膜突出並指導細胞遷移

2021-01-11 科學網

膜近端F-肌動蛋白限制局部膜突出並指導細胞遷移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3:15:33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Tobias Meyer、Anjali Bisaria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膜近端F-肌動蛋白限制局部膜突出並指導細胞遷移。該研究於2020年6月12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螢光報告基因,用於監測膜突出和細胞遷移過程中近膜F-肌動蛋白(MPA)的密度變化。與總F-肌動蛋白濃度在遷移細胞的前部高不同,MPA密度在前部低而在後部高。從後到前的MPA密度梯度是由較高的絲切蛋白介導的前部F-肌動蛋白變更。

此外,新生的膜凸出從MPA密度降低的區域選擇性地向外延伸。因此,局部低MPA密度會引導局部膜突出並在細胞遷移過程中穩定細胞極化。

據介紹,細胞遷移是通過前部F-肌動蛋白的定向聚合作用而由局部膜突出驅動的。但是,質膜旁邊的F-肌動蛋白也會束縛該膜,從而抵抗向外的突起。

附:英文原文

Title: Membrane-proximal F-actin restricts local membrane protrusions and directs cell migration

Author: Anjali Bisaria, Arnold Hayer, Damien Garbett, Daniel Cohen, Tobias Meyer

Issue&Volume: 2020/06/12

Abstract: Cell migration is driven by local membrane protrusion through directed polymerization of F-actin at the front. However, F-actin next to the plasma membrane also tethers the membrane and thus resists outgoing protrusions. Here, we developed a fluorescent reporter to monitor changes in the density of membrane-proximal F-actin (MPA) during membrane protrusion and cell migration. Unlike the total F-actin concentration, which was high in the front of migrating cells, MPA density was low in the front and high in the back. Back-to-front MPA density gradients were controlled by higher cofilin-mediated turnover of F-actin in the front. Furthermore, nascent membrane protrusions selectively extended outward from areas where MPA density was reduced. Thus, locally low MPA density directs local membrane protrusions and stabilizes cell polarization during cell migration.

DOI: 10.1126/science.aay7794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6/1205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Science‖膜近端F-actin限制局部膜突出並指導細胞遷移
    質膜以多種連接機制與皮層產生可逆性附著,包括埃茲蛋白(E)、根蛋白(R)、膜突蛋白(M)與膜和F-actin的結合。通過連接蛋白的膜附著局限在細胞皮層的最外層,被稱為膜近端F-actin(membrane-proximal F-actin,MPA),其附著強度受MPA的距離或密度調節。肌動蛋白皮層部分通過調節膜張力指導遷移細胞。
  • Science|近膜F-actin極化指導細胞遷移和膜突出形成
    細胞遷移是由F-肌動蛋白在細胞表面定向聚合和局部膜突出密切相關,但是,近膜F-肌動蛋白(Membrane-proximal F-actin, MPA
  • 癌細胞是如何在人體內遷移的?白細胞用分子「槳」遊泳
    細胞已經進化出不同的策略來遷移和探索它們的環境。例如,精子細胞、微藻和細菌可以通過變形,或者藉助一種叫做鞭毛的鞭狀附屬物遊動。相比之下,哺乳動物體細胞是通過附著在表面和爬行來遷移的。人們普遍認為,白細胞不附著在二維表面就不能在其上遷移。
  • 肌動蛋白絲控制植物細胞分裂時結構的形狀
    當肌動蛋白絲破裂時,通常向細胞中心收縮的成膜體會異常變寬(藍色箭頭),並且細胞板的形狀也會改變(橙色箭頭)。通常,細胞板從中心向邊緣擴散,但如果沒有肌動蛋白絲,點狀逐漸連接並形成細胞板。上圖和下圖的在分裂結束時間有所不同,因為當肌動蛋白絲被破壞時,細胞板的膨脹逐漸減慢。
  • 《自然》: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基底膜是一種緻密、片狀的特化細胞外基質,主要由層粘連蛋白、IV型膠原、巢蛋白、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和基底膜聚糖組成。基底膜的重塑被認為發生在分支形態發生的過程中,以適應上皮細胞的生長【3】。小鼠胚胎著床後早期呈現一個中空的圓柱形結構,由多能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兩個毗鄰的組織構成,並被另一層胚外組織(髒壁內胚層)所覆蓋【4】。
  • Nature丨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基底膜是一種緻密、片狀的特化細胞外基質,主要由層粘連蛋白、IV型膠原、巢蛋白、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和基底膜聚糖組成。基底膜的重塑被認為發生在分支形態發生的過程中,以適應上皮細胞的生長【3】。小鼠胚胎著床後早期呈現一個中空的圓柱形結構,由多能外胚層和胚外外胚層兩個毗鄰的組織構成,並被另一層胚外組織(髒壁內胚層)所覆蓋【4】。
  • Detergent的性質及其在膜蛋白中的應用
    4.2膜蛋白的鑑定SDS-PAGE跑膠鑑定膜蛋白時,煮沸處理可能會導致膜蛋白的聚集。可以在室溫孵育10min,再直接跑膠。膜蛋白通常不會遷移在SDS-PAGE上預測分子量的位置處。它們一般會遷移得快一些(也就是看起來較小),這可能是因為摺疊得不完全或者每個分子量單位比水溶性蛋白結合了更多的SDS的原因[5]。
  • 生化細胞所揭示前列腺跨膜蛋白-1在上皮-間質轉化中的作用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Carcinogensi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宋建國研究組題為TMEPAI regulates EMT in lung cancer cells by modulating the ROS and IRS-1 signaling pathway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前列腺跨膜蛋白-1在調控上皮-間質轉化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 癌症遷移怕不怕!ACB文獻解讀又來啦
    DDR1、Par3、Par6或RhoE的缺失增強了細胞連接中肌動球蛋白收縮性,致使細胞黏附力不足,集團細胞遷移缺陷。圖a(control組)相比圖b、(ROCK:ER組)展現了細胞聚集遷移的本質,圖c左圖control組相鄰細胞向著一致的方向進行遷移,而右圖ROCK:ER組的細胞遷移方向是混亂的。發現ROCK:ER(deregulated MLC activation)組,下調的肌動球蛋白的收縮性使集團細胞遷移受到很大的影響。
  • Nature:肌動蛋白從G到F的構形變化
    肌動蛋白存在於幾乎所有真核細胞中,其形式有兩種:細絲狀F-肌動蛋白,它們驅動包括細胞運動和肌肉收縮在內的很多細胞過程;以及它們由之而產生的單體,即球形或G-肌動蛋白。在G-肌動蛋白向F-肌動蛋白轉變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結構變化仍然不清楚,因為以前關於聚合物的模型一直在很大程度上以G-肌動蛋白的結構為依據。現在,F-肌動蛋白的結構已以高分辨被確定。
  •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52:10 英國MRC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Ramanujan S.
  • 顏寧:《跨膜運輸蛋白——進出細胞的門戶》
    (播放視頻)這是我在2013年做的一分鐘科普,其實是為了向大家解釋我自己的工作,就是結構生物學,特別是針對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膜蛋白大家聽了可能是比較陌生的詞,但是對細胞可能不陌生。剛才盧院士也講到了3D列印細胞,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難的。
  • 參與物質穿膜運輸的蛋白質稱為膜運輸蛋白
    細胞內部內膜系統各個部分之間的物質傳遞也要通過膜泡運輸方式進行:如內質網一一高爾基體, 高爾基體溶酶體, 高爾基體-質膜(分泌物的外排)等, 都要通過過渡性小泡進行轉運。胞內膜泡運輸是沿微管運行的,運動的動力來自馬達蛋白(驅動蛋白和動力蛋白)。
  • 肌動蛋白纖維間聯繫及形成的分子機制
    細胞運動是一個周期性的過程,其中包括運動方向前端細胞部分的「突出」和後端細胞部分的「收縮」。肌動蛋白纖維的多聚化驅動細胞向前「突出」,而這些纖維的空間組織情況則決定「突出」結構的性狀。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文獻精讀 | DOCK7協同TACC3調節放射狀膠質細胞區間動態核遷移及...
    在細胞周期的G1期,細胞核從室面向頂端移動,在S期位於皮層基底端,在G2期返回室面,並在此處進行細胞分裂。 控制INM的分子機制涉及肌動蛋白和微管系統,前者通常與細胞核從室面向頂端遷移有關,而後者通常與細胞核從基底端向室面遷移有關。大量證據表明,中心體在細胞核從基底端向頂端遷移過程中至關重要,它組織了微管的形成。
  • 膜蛋白靶向藥有望成真
    近日,香港大學、重慶大學及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就靶向活細胞表面膜蛋白提出新的藥物策略。
  • 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在真核生物中大約25%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編碼細胞所必須的膜蛋白【1】。膜蛋白最主要插入、被修飾以及摺疊的細胞器是內質網。但是過去幾個世紀關於膜蛋白是如何靶向內質網以及跨膜結構域是如何插入磷脂雙分子層的研究還未見定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