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精讀 | DOCK7協同TACC3調節放射狀膠質細胞區間動態核遷移及...

2020-11-23 健康界

在神經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通過細胞增殖和分化形成神經元,進而形成皮層的六層結構。錐體神經元大部分由放射狀神經膠質細胞(RGC)分化而來,而後者是高度極化的細胞,以區間動態核遷移(INM)為特徵,即細胞核隨細胞周期改變而沿頂-基軸規律移動。在細胞周期的G1期,細胞核從室面向頂端移動,在S期位於皮層基底端,在G2期返回室面,並在此處進行細胞分裂。

 控制INM的分子機制涉及肌動蛋白和微管系統,前者通常與細胞核從室面向頂端遷移有關,而後者通常與細胞核從基底端向室面遷移有關。大量證據表明,中心體在細胞核從基底端向頂端遷移過程中至關重要,它組織了微管的形成。Cep120和TACC是微管中的兩種蛋白,它們在微管中參與連接中心體和細胞核,抑制這兩種蛋白的表達,可擾亂INM,並導致細胞分化減少增殖增加。儘管中心體蛋白在INM和維持細胞池中非常重要,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皮層western blot結果表明,DOCK7在胚胎第11天開始表達,並且持續到至少出生後第3天,這表明DOCK7在皮質神經發生的活躍期表達(圖1a)。免疫組化結果顯示E13.5時Tuj1+的神經元及Nestin+的VZ區前體細胞中高表達DOCK7(圖1b),提示DOCK7表達的與神經發生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DOCK7在VZ區高表達於室管膜面,該部位Nestin陽性的前體細胞中,DOCK7與中心體標誌物γ-tubulin共標,表明DOCK7存在於中心體(圖1c),體外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圖1d)。這些數據證實了在皮質前體細胞中心體中表達DOCK7。

2、出生前抑制DOCK7表達促進VZ區前體細胞增殖

Dock7#2或scr#1 shRNA(對照組)構建體以及EGFP-NLS質粒一起通過胚胎電轉導入E13.5小鼠大腦,並在E15天進行BrdU染色,注射2小時後進行免疫螢光分析(圖2)。Dock7#2 shRNA組VZ區BrdU+前體細胞的百分比顯著高於scr#1 shRNA組(圖2a,b)。通過導入DOCK7的cDNA可顯著逆轉VZ區BrdU+前體細胞的增加(圖2a,b)。

該研究進一步通過免疫螢光染色磷酸化的組蛋白H3(PH3)(一種有絲分裂標記),研究VZ區細胞有絲分裂水平(細胞中轉染PH3陽性的百分比)。Dock7#2 shRNA組的有絲分裂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組和逆轉組(圖2c,d)。因此,敲除DOCK7表達顯著促進了VZ區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當過表達DOCK7時,可觀察到相反的結果(圖2e–h)。

為了進一步了解DOCK7表達的改變如何影響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在E13.5天進行胚胎電轉,2天後對注射BrdU。對進入細胞周期(BrdU + Ki67 +)或退出細胞周期(BrdU + Ki67−)的細胞進行定量(圖2i–n)。在Dock7敲除組中BrdU和Ki67雙陽性細胞的百分比升高(圖2i,j),在DOCK7過表達組中的比例降低(圖2l,m)。相反,BrdU+Ki67-細胞的百分比在敲除組降低(圖2i,k),在過表達組升高(圖2l,n)。這些數據表明DOCK7敲除促使細胞進入細胞周期,而DOCK7過表達則促進退出細胞周期。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DOCK7可能影響RGC從增殖向分化和神經發生的轉換。為了證實這一點,在E13.5天胚胎電轉DOCK7敲除或過表達的質粒,用Pax6標記RGC,用Tbr2標記VZ基底面的前體細胞。與對照組相比,DOCK7敲除組Pax6+細胞增多而Tbr2+細胞減少(圖3a–d)。與之相反,DOCK7過表達可導致Pax6+細胞減少而Tbr2+細胞增多(圖3e–h)。因此,抑制DOCK7表達增加RGC細胞池內細胞的數量,而DOCK過表達則減少細胞池數量,並促進RGC分化為基底前體細胞。

E15.5天新生成的神經元通過中間區遷移至皮質板層,而保留自我更新能力的RGC則留在VZ區。與對照組相比,DOCK敲除組的細胞更多分布在VZ區,而在皮質板層和中間區分布較少(圖3i,j)。此外還觀察到DOCK7敲除組在基底前體細胞分布的SVZ區分布顯著減少。此外,Dock7敲除組中,Tuj1陽性細胞的百分比顯著降低(圖3k)。

當研究DOCK7過表達對神經發生的影響時,本研究觀察到VZ區轉染細胞的百分比減少,SVZ和中間區域細胞數量增加,但皮質板層的轉染細胞數量減少(圖3l,m)。DOCK7表達後,Tuj1陽性轉染的細胞數量顯著增加(圖3n);然而,這些細胞大多數位於中間區,而在皮質板層中細胞數量相對較少(圖3l,m)。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位於中間區的大部分細胞都表現出多極性。DOCK7過表達促進了神經元的形成,該神經元能夠到達中間區,但向皮板層遷移時存在缺陷或延遲,這可能是由於神經元從多極性向雙極性轉變的過程存在缺陷所致。因此,除了控制神經元的發生,DOCK7還可能影響中間區神經元的極化和/或遷移。

影響RGC增殖的因素包括細胞周期時間、細胞極性和不對稱分裂,以及最新發現的INM。改變DOCK7的表達水平不會影響細胞周期的時間。然而,在BrdU標記實驗中發現,DOCK7敲除組和DOCK7過表達組BrdU標記的細胞核的位置有所不同,提示DOCK7可能影響INM(圖2a,e) 。與對照組相比,Dock7敲除組BrdU陽性細胞核的分布更靠近管室面,而在DOCK7過表達組中,細胞核位於VZ區更靠近基底端的位置。為了進一步確定DOCK7是否以及如何影響INM,在E13.5天胚胎電轉,2天後注射BrdU,在BrdU注射後15分鐘,2小時,4小時和6小時確定轉染細胞BrdU標記的細胞核位置(圖4)。

在BrdU注射後15分鐘,對照組、敲除組及過表達組中,VZ區大多數BrdU標記的細胞核都位於VZ區的上半部分,這與RGC細胞核在S期的已知位置一致(圖4a,b)。在對照組中,細胞核在注射後2小時內向室管膜區遷移,並在接下來的4小時繼續向室管膜區遷移(圖4a,b),與既往研究中S期向G2期轉化過程的細胞核遷移方向一致。在細胞核到達室管膜區表面後,RGC進行有絲分裂(距室管膜表面<20um)(圖4c,d)。DOCK7敲除加速了細胞核從基底端向室管膜端遷移(圖4a)。在注射後2小時,對照組僅一小部分細胞核到達室管膜面,而DOCK敲除組的細胞核的已有很大一部分已經到達該位置(圖4a),並在之後的4小時繼續存在於該位置,進行有絲分裂(圖4c)。實際上,在注射BrdU後6小時而非2小時,在DOCK7敲除組的VZ區中觀察到的更多BrdU + PH3 + 細胞圖4c)。相反,在檢測DOCK7過表達組的VZ區細胞的細胞核位置時,BrdU標記的核從基底端向室管膜面遷移的過程被延遲,在注射後6小時,許多細胞核仍保留在VZ區的上半部分(圖4b)。與對照組相比,在DOCK7過表達組中,BrdU + PH3 +細胞在基底端(距室管膜表面> 20 µm)的百分比較高,這表明細胞核向頂端遷移的延遲與細胞遠離頂端有絲分裂有關(圖4d)。

為了進一步證實上述發現,該研究在胚胎電轉後兩天進行時差顯微成像(圖5)。並用胚胎電轉技術標記細胞質和細胞膜。切片後進行時差顯微成像8至10小時。在對照組中,細胞核穩定地從基底端向室管膜遷移,並在室管膜進行有絲分裂(圖5a,e)。而大部分DOCK7過表達細胞的細胞核滯留在基底端,並且細胞遠離頂端的位置進行有絲分裂(圖5b,e)。這些發現證實了DOCK7敲除會加速細胞核從基底端向頂端遷移的過程,從而導致細胞核在頂端的時間延長,並導致頂端有絲分裂。綜合以上結果,可以得出結論,DOCK7嚴格調節了細胞核從基底端向頂端遷移的過程。

以三個不同的DOCK7片段作為引物(圖6a)使用雙雜交法在胎鼠大腦cDNA庫中進行篩查。其中一個片段,DOCK7 506–1164(DOCK7-R2),包含兩個陽性克隆,其中一個為與編碼Tacc3序列匹配的cDNA,而另一個為包含編碼Tacc3全長的cDNA。TACC3是TACC家族的成員,是與中心體和微管相關的蛋白質,與中心體引導的微管形成及核遷移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它還與小鼠皮層發育過程中維持神經前體細胞細胞池數量相關。

使用過表達DOCK7和EGFP-TACC3的人胚胎腎細胞系(HEK293)的裂解物,通過共免疫沉澱實驗確認了兩者的相互作用(圖6b)。GST-TACC3融合蛋白可有效地抑制DOCK7的表達(圖6d)。在人SK-N-BE神經母細胞瘤細胞中進行的免疫細胞化學研究表明,DOCK7和TACC3共定位,特別是在中心體位置(圖6e)。綜上,這兩種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為了進一步研究DOCK7中TACC3結構域的作用,合成了在R2片段缺失的突變體(圖6a),並測試了它們與TACC3是否能相互作用。DOCK7中R2片段缺失後,不結合TACC3(圖6f)。

6、DOCK7通過拮抗TACC3調控INM和神經發生

敲除TACC可以阻止細胞核從基底端遷移至室管膜面,減少增殖前體細胞的數量並增加神經元的生成,這與DOCK7敲除的作用相反。本研究第一次單獨敲除TACC3,結果顯示敲除TACC3會抑制細胞核從基底端向頂端遷移,降低BrdU+細胞及有絲分裂細胞百分比,並增加Tuj1 +細胞百分比(圖7a-e)。這些數據表明DOCK7和TACC3在皮質神經發生過程中具有相反的功能。

E13.5天胚胎電轉敲除DOCK7和/或TACC3的質粒,並在2 d後進行染色。單獨敲除DOCK7可導致在室管膜面有絲分裂分裂的細胞百分比更高,VZ區增殖細胞數量增加,神經元生成減少。但是,同時敲除DOCK7和TACC3可完全逆轉上述改變(圖7f–j)。而為TACC3結合點突變的DOCK7過表達無法逆轉DOCK7敲除所致的INM異常,VZ區增殖前體細胞數量增加和神經元生成減少(圖7k-o)。總之,這些數據表明DOCK7通過拮抗TACC3功能來調控INM和皮質神經發生。

TACC蛋白可通過調節與中心體和細胞核偶聯的中心體相關微管的生長和完整性來調控皮質神經前體細胞的INM。因此,本研究觀察DOCK7是否拮抗TACC3的微管生長促進功能。使用非洲綠猴腎成纖維細胞樣細胞系(COS7)進行研究,與TACC3的作用相反,過表達DOCK7減少了微管的體積,值得注意的是,同時過表達DOCK7和TACC3,可使微管的體積恢復至對照載組大小(圖8a,b)。為了確定這些操作是否影響微管成核,本研究使用諾考達唑(使微管解聚)處理COS7細胞,並使其在藥物洗脫後得以恢復。在洗脫後5分鐘,所有組中的大多數轉染細胞均顯示出清晰的微管結構,表明微管成核不受影響。但是,在洗脫後20分鐘,與對照組及共表達DOCK7和TACC3的細胞相比,過表達DOCK7和過TACC3的細胞分別顯示出較小和較大的微管,如圖8a所示。

在培養的皮質前體細胞中,敲除TACC3顯著降低了微管叉狀結構的大小,而敲除DOCK7則顯著增加了微管叉狀結構大小(圖8c,d)。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敲除TACC3與DOCK7使微管叉狀結構的大小恢復到對照組的大小(圖8c,d)。

RGC細胞核與中心體的距離受微管生長和完整性改變的影響。胚胎電轉後的腦切片用β-微管蛋白(中心體標記)染色,並用DAPI(核標記)復染。TACC3敲除的RGC中,細胞核與中心體的距離增加,與之相反,該距離在DOCK7敲除的RGC中顯著減小,並且可以通過同時敲除DOCK7和TACC3來逆轉。(圖8e,f)。

結合以上數據,這些發現表明,DOCK7拮抗TACC3的微管生長促進或微管穩定功能。值得注意的是,DOCK7的這種作用與其DHR2結構域無關,因為過表達DHR2結合點突變的DOCK7能夠逆轉敲除DOCK7引起的細胞核-中心體距離減少。

皮層的神經發生依賴於放射狀神經膠質細胞(RGC)增殖與分化保持平衡,但如何控制這種平衡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提示,DOCK180蛋白質家族的成員,DOCK7,調節RGC的增殖與分化。在小鼠胚胎RGC中,敲除DOCK7可抑制細胞分化,並促進細胞自我更新。與之相反,過表達DOCK7促進RGC分化為基底前體細胞和神經元。本研究進一步提出證據,證明DOCK7通過控制RGC的區間動態核遷移來影響神經發生。DOCK7通過拮抗中心體相關蛋白TACC3的微管生長促進功能發揮作用。因此,DOCK7與TACC3的相互作用,調控了皮層發育過程中的INM和RGC神經發生。

原始文獻:

Yang YT, Wang CL, Van Aelst L. DOCK7 interacts with TACC3 to regulate interkinetic nuclear migration and cortical neurogenesis. Nat Neurosci. 2012;15(9):1201-1210. doi:10.1038/nn.3171

相關焦點

  • 三、神經膠質細胞
    (3)少突膠質細胞(4)小膠質細胞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1.星形膠質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與少突膠質細胞合稱為大膠質細胞(macroglia)。
  • 運動學習可通過促進少突膠質細胞再生或存活促進神經再髓鞘化
    此外,神經元活動可以調節朗飛氏結間長度和髓鞘厚度,這意味著成熟少突膠質細胞可以通過神經活動依賴的方式調節髓鞘形成過程。因此,在脫髓鞘損傷後,機體可能存在內源性機制,通過新生和倖存的少突膠質細胞調節髓鞘的修復。在人類和齧齒動物中,運動學習可通過誘導成熟中樞神經系統中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OPCs)的增殖和分化(類似於脫髓鞘損傷時的OPC反應)改變白質結構。
  • Neuron重磅長綜述:星形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這種星形膠質細胞引發的神經毒性可以與特定神經環路中星形膠質細胞調節異常的行為進行協同作用,可能導致並擴大神經系統的功能失常。內皮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內皮細胞充當CNS的守門員,它們的交聯對限制白細胞向實質細胞的遷移至關重要。在神經炎症的情況下,星形膠質細胞和內皮細胞之間的雙向通訊會促進BBB的滲漏並允許外周免疫細胞的浸潤。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在成人大腦中,小膠質細胞執行多種功能,包括監測神經元活動的變化,調節學習和記憶,以及充當大腦局部的吞噬細胞和損傷傳感器。許多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的相互作用是由細胞-細胞信號通路介導的,包括嘌呤信號傳導、細胞因子、神經遞質和神經肽。
  • 人類小膠質細胞中TREM2參與阿爾茲海默症調控新機制
    作為腦中的初級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執行了巨噬細胞的功能,比如吞噬死細胞碎片和蛋白聚積物、參與細胞因子信號和進行免疫監視等。此外,小膠質細胞也表現出重要的神經保護功能,如為神經元提供營養支持、促進少突膠質細胞的活化和調節突觸可塑性。近期一些免疫相關基因附近的AD風險位點的發現,加上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和嵌合體小鼠模型的發展,使研究人小膠質細胞對AD風險的影響和參與的具體機製成為可能。
  • 膠質細胞調節線蟲內質網抗逆性與壽命
    膠質細胞調節線蟲內質網抗逆性與壽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6:36:47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ndrew Dillin小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責編 | 酶美下丘腦是哺乳動物中最為複雜並且進化上相對保守的腦區之一,對於生物體的生理、行為穩態的調節至關重要層狀結構大腦皮層的組織原則及神經發生規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王曉群課題組前期工作揭示了放射性膠質細胞(RG)和外側放射性膠質細胞(oRG)細胞是大腦皮層神經元發生的主要前體細胞【1】,並且揭示了這些皮層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特徵以及在大腦皮層發育進化上的貢獻【2,3】。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在成人大腦中,小膠質細胞執行多種功能,包括監測神經元活動的變化,調節學習和記憶,以及充當大腦局部的吞噬細胞和損傷傳感器。 許多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的相互作用是由細胞-細胞信號通路介導的,包括嘌呤信號傳導、細胞因子、神經遞質和神經肽。
  •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
    少突膠質細胞作為白質中豐度最高的細胞,形成包裹神經元軸突的髓鞘,促進神經信號的跳躍式傳導。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大腦皮層發育,也為白質損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和治療方法探索提供依據。然而由於人腦組織樣本的難得和操作手段的有限,目前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嚙齒類動物為模型。
  • 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下丘腦是哺乳動物中最為複雜並且進化上相對保守的腦區之一,對於生物體的生理、行為穩態的調節至關重要。與大腦皮層的層狀結構不同,哺乳動物的下丘腦是由多種結構及功能複雜的細胞核團構成。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哺乳動物(人和小鼠)胚胎下丘腦中既存在典型的位於第三腦室的放射狀膠質(hypothalamic radial glia, hRG),又找到了一種新的位於下丘腦外套層的單極RG,稱之為hmRG(hypothalamic mantle zone radial glial)。
  • ...溫子龍組發現成體斑馬魚腦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
    有趣的是,隨著人們對免疫細胞,尤其是組織特異性巨噬細胞功能多樣性的進一步認識,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多種多樣的功能也逐漸浮出水面——它們不僅在發育早期和成年期修剪神經突觸從而調節神經環路的形成,還能直接調控神經元的活性,甚至直接參與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等等。
  • 華人科學家發現,膠質細胞可以調節大腦血管再生
    在時間發育上,大腦的血管系統的成熟過程伴隨著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提示膠質細胞中存在某種調節血管系統的機制。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授予了研究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e factor, HIF)的科學家。
  • Cell | 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同促進膠質瘤發生
    分子水平上,G34R/V HGGs具有統一的特徵:總是攜帶ATRX和TP53的突變、缺乏少突膠質細胞標記物OLIG2的免疫反應性、DNA甲基化分析與其他膠質瘤有明顯差異【2】。與影響經典H3.1/2和H3.3變體的K27M或K36M突變不同,G34R/V僅出現在非經典H3.3上,且是順式作用,同時大量的胺基酸替換抑制相鄰H3.3K36的翻譯後修飾以及被特異性reader識別。
  • Cell|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促膠質瘤發生
    超過30%的HGGs攜帶非典型H3.3變體的雜合子突變(即34位甘氨酸突變為精氨酸或纈氨酸,G34R/V)【1】。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
  • 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後的雙重作用及調控機制
    由於結論不一,且腦內小膠質表型與功能作用的分析具有複雜性,判斷年齡對CNS損傷及退行性變中小膠質細胞表型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儘管如此,當老年小鼠(24個月)遭受CCI後,它們與年輕小鼠(3個月)相比會在大腦皮層及海馬產生更加強烈的神經炎症反應,這與神經退變及較差的預後有關。高齡小鼠小膠質細胞向局造型雷射損傷遷移的速度更慢,而在損傷灶停留的時間延長。
  • Sox9促進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生成
    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從共同的祖細胞中產生,主要發生在胚胎和出生後早期。在關閉神經管後,神經上皮祖細胞建立了心室區。通過不對稱細胞分裂,神經上皮祖細胞首先產生神經元前體細胞,然後分化為各種類型的神經元。神經上皮祖細胞主要產生膠質前體細胞,後者變成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
  • 星形膠質細胞調節海馬-皮質交流來促進遠程記憶形成
    星形膠質細胞調節海馬-皮質交流來促進遠程記憶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14:47:57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Inbal Goshen課題組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調節海馬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星形膠質細胞研究手段的最全總結!
    目前,最可靠的小鼠品系是Aldh1l1-Cre/ERT2(2),最可靠的病毒是將AAV2/5與GfaABC1D啟動子結合使用(3,4)。話題三、探索形態學星形膠質細胞形態不均勻且高度複雜,在不同腦區內或腦區之間都有所不同,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動態變化,因此,可靠地觀測和跟蹤星形膠質細胞形態學變化至關重要。圖2總結了星形膠質細胞在不同尺度下的形態學研究方法。
  • 解讀BRAIN亮點文章︱復旦華山醫院崔梅/董強合作報告小膠質細胞外...
    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異常αSyn的聚集會在細胞間進行傳播(transmission),在這一傳播過程中,外泌體(exosomes)【補充見文末】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介質【1-2】。然而,這些研究主要聚集在神經元上,非神經元(包括小膠質細胞)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越來越的證據提示了非細胞自主調節神經毒性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重要性【3】。
  • 一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研究工具,為探索小膠質細胞開闢新途徑
    在CNS不同的分區中,實質性和非實質性巨噬細胞的定位不同,表明這些髓細胞亞型的功能並不完全相同,但由於缺乏細胞類型特異性的靶向工具,很難明確的界定CNS髓細胞的不同功能。  事實上,先前出現的Cx3cr1Cre和Cx3cr1CrERT2品系以所有CNS巨噬細胞為靶點,未能在基因水平上區分小膠質細胞和C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