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0 18:32:33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8月14日,浙江省安吉縣的最高氣溫升至38攝氏度,午後一波一波的熱浪暑氣逼人。
在安吉臨港經濟區臨港產業園內的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立雅華菲)的工廠裡,暑天的高溫下依然機器轟鳴。這裡正在緊張有序地將回收的塑料瓶等廢塑料加工成塑料顆粒或切片。
威立雅華菲總經理曹衛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企業再生瓶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熱塑性聚酯中最主要的品種)切片產能是每年3萬噸,非PET業務的造粒產能每年2萬噸。廠裡目前正在加快建設二期項目,在明年春節之前,PET切片產能有望增加到每年10萬噸,非PET造粒的產能將增加到5萬噸。
2020年1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印發。文件要求,積極採用新型綠色環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質量控制標準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強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降低應用成本,有效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有行業人士向記者介紹,儘管當前每個回收塑料瓶的價格僅0.02元左右,只有高點時期價格的1/10,但再生塑料市場卻隨著史上最嚴「限塑令」的頒布實施而走牛,價格基本達到原生塑料的兩倍。為此,有一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雖然對外宣稱自己使用的是再生塑料,實際上卻在偷偷使用原生塑料進行代替。
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下,企業為什麼還要加大對再生塑料回收利用的投入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實地調查中了解到,很顯然,企業加快布局的根源,還是看好「限塑令」下再生塑料市場的前景。
走進威立雅華菲,最引人注目的是廠房外堆積成山的塑料瓶。這些塑料瓶被擠壓打包好之後運送過來,並將在這裡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最終變成塑料顆粒或切片,再包裝對外銷售,應用於滌綸長絲、包裝塑料等。
威立雅華菲廠房外堆積的回收塑料瓶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廠房內看到,一道道加工生產線旁邊,工人們正忙碌著將加工好的塑料顆粒或切片裝在一個個白色大袋子裡,再由叉車運至倉庫中。在倉庫外面,一輛輛貨車正在排隊等候上貨。
曹衛東介紹,企業目前正在加快建設二期項目,在明年春節之前,PET切片產能有望增加到每年10萬噸,非PET的造粒產能增加到5萬噸。
「10萬噸的可樂瓶是40億個,這個很恐怖。」曹衛東說。
但現實情況是,每年全球廢塑料正在快速增加,回收利用率卻一直處於低位。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新塑料經濟》中的調查,如今塑料的使用數量是50多年前的20倍,但只有14%的塑料包裝得到回收。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約有6300萬噸廢塑料需要處置,其中回收再利用的廢塑料有1890萬噸,佔比30%,比2018年廢塑料27%的總體回收利用率有所提升。
2020年1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印發,被稱為史上最嚴「限塑令」,其中一項基本要求是,以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為導向,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製品及替代產品,培育有利於規範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料汙染的新業態新模式。
曹衛東介紹,此前使用再生塑料作為產品包裝的企業,主要位於歐美、日本等「限塑令」實施較早的地區,例如聯合利華的相關產品中,有20%到100%不等添加了再生塑料產品。
隨著國內「限塑令」的推進,很多大型企業也開始嘗試使用再生塑料材料。今年初以來,再生塑料材料的市場需求明顯增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從另一家再生塑料生產企業那裡得到了印證。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趕訂單,今年春節期間工廠仍然在加班生產,大年三十都沒有休息,即時是國內疫情較嚴重的那段時間,工廠也在加緊生產。
廢棄塑料瓶經加工之後成為塑料切片或顆粒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一個廢棄塑料瓶進行回收後可以加工成塑料切片或顆粒,然後可用作原材料加工成塑料瓶。從理論上講,塑料能實現100%的回收再利用,對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這麼多年以來,再生塑料的推廣並不順利。
曹衛東介紹,經過測算,再生的PET碳排放量是原生塑料的三分之一,企業通過使用再生資源將有助於減少碳排放。
在碳減排限制和企業社會責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一些有碳減排指標要求的企業尤其是大企業使用再生資源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因為通過使用再生資源,可以實現碳減排,為企業發展騰出更大的空間。
但和原生塑料相比,再生塑料在品質上較差,為此各大企業也在不斷尋求突破。事實上,近年來部分企業生產出來的再生塑料品質已經較為接近原生塑料。不過更重要的掣肘是:再生塑料的價格遠高於原生塑料。
據了解,近年來,塑料瓶回收的價格持續走低,幾年前最高的時候回收一個塑料瓶能賣到0.2元,2018年回收價格已跌至0.1元/個,2019年再下跌一半,至0.05元/個,而到目前,每個回收塑料瓶的價格僅為0.02元左右。
奇怪的是,不斷走低的回收價格並沒有拉低再生塑料價格。北京盈創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總經理常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盈創一直在做飲料瓶回收,材質主要是PET。不過雖然塑料回收的價格持續走低,但再生塑料的價格並未相應下降,而是更多受到市場供需關係的影響。
常濤介紹,當前PET原生塑料的價格是每噸6000元左右,而再生塑料顆粒每噸要達到1萬多元,形成了明顯的價格倒掛現象。
對此,曹衛東解釋,原生塑料的主要原料是石油,現在國際原油價格仍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約在40美元/桶左右,因此原生塑料的價格也相對便宜,只有6000元/噸左右。而當國際油價處於常年均價水平時,原生塑料的價格至少是8000元左右一噸。
「原生塑料和再生塑料之間的差距一般是30%~40%,但現在幾乎達到100%,不是再生切片變貴了,而是原生切片比以前便宜了。」曹衛東解釋說,這也是影響了再生塑料市場使用的一個問題,因為再生塑料的價格雖然也會受到石油價格的影響,但總體上更為平穩,一般維持在1萬多元一噸的水平。
一位再生PET行業專家介紹,由於受到環保的壓力,再生資源的價格如果比原生資源上漲30%左右,終端產品生產企業一般還是能接受的,但假設達到100%的漲幅,很多企業可能就接收不了。這也導致目前使用再生塑料的企業仍是以大企業為主,一些小企業的積極性並不高。
「相信隨著再生材料的普及,再生塑料使用量不斷增加,價格自然會下來。」上述專家表示,但在「限塑令」推出後,市場對再生塑料的需求也出現快速增加,由於價格出現了顯著的倒掛,有一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雖然對外宣稱自己使用的是再生塑料,實際上卻在偷偷使用原生塑料代替再生塑料。
但在全球限塑令趨嚴的背景之下,企業紛紛採用再生塑料原料生產產品的包裝,市場需求很大。
上述專家表示,雖然行業內目前也存在一定的阻力,但這主要還是緣於當前的價格倒掛太過嚴重,導致一些企業開始猶豫、徘徊,甚至是作假。但到最後,市場終究還是會回歸到正常趨勢,當再生塑料的利用未來日益規模化之後,價格肯定會逐漸回落。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自然就會看好這個行業,並進行投資。
一家塑料回收加工企業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8年曾發布報告稱,全球每年超過3億噸塑料垃圾流入環境中,對旅遊和漁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各種損失約130億美元。
常濤介紹,限塑令的初衷是先禁止一批塑料產品,比如塑料吸管等,與此同時再限制一批、可循環一批,在克服塑料帶來的汙染方面,這是解決汙染很好的辦法。
除了中國以外,歐盟、美國、日本等也都在推進實施「限塑令」,這也在塑料回收行業印發一系列備受關注的收購案。
比如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公司近年收購塑料回收公司Synova,此舉將擴大道達爾公司的塑料回收業務,並有助於控制塑料廢料。泰國石化巨頭因多拉瑪風險投資公司宣布,將收購波蘭一家塑料瓶回收公司IMP Polowat的所有股份。
記者了解到,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近幾年加大了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投入,包括回收處理塑料、金屬、電氣電子設備等廢棄物。
在塑料回收方面,威立雅通過收購、新建等方式,在全球尤其是亞洲不斷新上項目。截至2019年底,威立雅在全球的塑料回收已經超過50萬噸,未來兩年準備把塑料回收的產能從50萬噸再翻一番,達到每年處理100萬噸的規模。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黃曉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白色汙染」(塑料汙染)是對全球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影響也最廣泛的汙染形式之一。國內出臺的「限塑令」將有助於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對於推動行業發展、促進經濟向綠色低碳模式轉型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他同時表示,「限塑令」限制的是使用一次性塑料,並不是禁止所有塑料產品的使用。從目前來看,加強塑料循環再利用是解決「白色汙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環保企業受政策影響較大,要跟著國家政策的指揮棒走。『限塑令』的出臺對於很多環保行業來說是一種機會,塑料的回收利用行業是很有前景的。」黃曉軍說,相信各級政府將來還會出臺很多配套政策,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跟進。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