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的癌症是隨機突變?看看科學家們都怎麼評論吧

2020-11-30 搜狐網

原標題:66%的癌症是隨機突變?看看科學家們都怎麼評論吧

兩年前,權威期刊《科學》刊登的一篇論文曾經引發巨大的爭議;而今,不服輸的論文作者又捲土重來了。上周的一篇《科學》論文認為,引發癌症的突變裡,三分之二是隨機突變導致,而不能怪環境和遺傳——和兩年前一樣,只是新增了大量數據。

但是請注意!這說的是三分之二的致癌突變,而從一個致癌突變到最後癌症爆發還有很長的路呢,不是說三分之二的癌症病例都怪隨機。我還是有很多預防工作可以做的。

其他的研究者依然沒有完全被說服,特別是認為這篇論文可能做了一些不當的假定。但是無論如何,兩年前的戰火如今又重燃了——以下,就是《科學》在同一期裡刊登的評論文章。

Jennifer Couzin-Frankel/文

Oicebot/譯

小Alice呀/編輯

癌症中有多少是因隨機的「黴運」而起?兩年多以前,當兩名研究者嘗試把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所導致的癌症進行歸類時,這個問題便凸顯了出來。他們檢查了健康細胞中幹細胞的分裂情況,還有隨機突變(即所謂「黴運」)的積累情況,並研究了它們在不同的組織中的致癌程度。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癌症的預防難度超過預期,而且早期的檢測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引發了其他研究者的爭論與困惑。如今,這兩名研究者又帶來了後續的研究結果:一篇引入了其他國家癌症數據的新論文,旨在解析不同癌症類型中此類「黴運」帶來的風險。

一篇新論文認為,根據以上英國婦女致癌因素分析圖,大多數致癌突變來自隨機的細胞分裂過程,環境因素只佔第二,遺傳突變的比例則遠低于于其他二者。但是許多科學家並沒有接受這個觀點。 圖片來源:Science

癌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和基因相關的疾病——各種不同突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少數細胞進入一種不受抑制的生長狀態。雖然一些突變可能比其他突變影響更大,但這項新研究著力將致癌突變大致分為了三類。作者總結說,總結而言,在32個癌症種類中,66%的促癌突變是在人的一生中,在各種器官內隨著細胞分裂而隨機出現;另外有29%的突變與環境因素相關;其餘5%源自遺傳因素

但這新的論文似乎並不太可能解決兩年前的爭論,甚至可能會重燃爭端。

整體癌症發生過程中,「隨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科學》雜誌聯繫過的許多研究人員都因為各種原因對作者們寫得太死的數據表示了異議。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流行病學家諾埃爾·韋斯(Noel Weiss)說:「把癌症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不同類型癌症的致癌原因差異太大了。」他也說道,「現在看起來很隨機的東西,在未來會發現其實它並不那麼隨機。」

2015年1月,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學家克裡斯蒂安·託馬塞蒂(Cristian Tomasetti)和癌症遺傳學家貝特·沃格爾斯坦(Bert Vogelstein)在《科學》雜誌上撰文描述了他們的研究方法:將隨機因素與遺傳或環境的致癌因素——例如陽光照射和吸菸等——分開研究。許多癌症被認為是從各個器官中的幹細胞起源的,作者最初分析的關鍵是不同器官中幹細胞的複製速度和數量。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與美國國內各個人體組織的癌症發病率數據進行了對比。 他們發現幹細胞數量越多、複製越快的器官,罹患癌症的風險越高

比如說,結腸細胞中的癌症發生率就比臨近的十二指腸高出許多,這在他們看來正是因為幹細胞差異。額外的數學分析表明,對於人體的各種組織而言,三分之二的致癌突變風險很可能來自於那些幹細胞,以及其中發生的「倒黴」突變。

許多科學家對2015年這篇論文以及媒體的宣傳方式持不同意見,部分原因是他們覺得它過分強調癌症發病原因的隨機性,並且低估了癌症預防的重要性。該研究也常常被人誤解成證明了三分之二的癌症病例是隨機突變造成的

「三分之二的致癌突變風險來自於幹細胞及其中的隨機突變」

「三分之二的癌症病例是隨機突變造成的」

而現在,《科學》新發表的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不僅希望了解「黴運」是如何導致了美國癌症發生率的差異,還希望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他們兩年前發布的研究結論在美國以外是否成立?他們將重心放在其中的17種癌症上,其中既包括了如結腸癌之類的常見惡性腫瘤,也涵蓋骨肉瘤之類的罕見癌症。這17種癌症在69個國家都有對應的發病率數據,並且人們已經掌握了相應器官中的幹細胞數量和複製速度。(研究者假定,由於人類的基礎生理特性一致,這些數據在不同的人群中保持不變。)他們發現癌症發生率與對應組織中幹細胞的分裂速率幾乎是相關的,這表明「三分之二」這個數字在全球範圍內是成立的。

他們的第二個問題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他們能否分析出不同類型的癌症中,隨機突變所佔的絕對比例?託馬塞蒂指出,單就搞清楚致癌突變中的多大比例是隨機發生的,也是「從來沒有被重視過的事情」。與研究生李璐一起,兩位研究者應用了現有關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突變率的影響的知識。他們還利用了英國癌症研究資料庫,該資料庫擁有深入的英國國內癌症的流行病學數據和其他相關數據。舉個例子,對於胰腺癌,他們的結果表明僅有5%的突變源於遺傳因素,18%的突變來自吸菸等環境因素,其餘77%是隨機突變的結果。對於前列腺癌,他們估計多達95%的致癌突變是隨機獲得的。總而言之,基於這32種癌症在英國的數據,研究人員估計有66%的致癌突變是由於「黴運」導致的。

(他們再次強調,這並不意味著三分之二的癌症病例是那些「黴運」的突變導致的!!

不同類型癌症的風險因素分布不同——有些受環境影響大,有些則是運氣因素影響大。圖片來源:telegraph.co.uk

「當然這些都是估計,」託馬塞蒂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是目前我們能做到的最好情況了。這是我們對待癌症的思考模式的一種轉變。

但不同專業的科學家對這項後續工作做出了各不相同的評價,他們的許多評論與兩年前的評論相差不多。「[原作者]指出遺傳因素和一定百分比的癌症發生率相關聯,環境因素也和一定比例相關,這可能是正確的,」來自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內科醫師、流行病學家安妮·麥蒂爾南(Anne McTiernan)表示,「但之後他們又假設其餘的部分全是因為幹細胞分裂和運氣……我們其實是不知道的。」麥蒂爾南在兩年前就對此表示懷疑,現在依然如此。

英國劍橋大學兒科腫瘤醫師和癌症生物學家理察·吉爾伯特森(Richard Gilbertson)說:「我想,人們會難以理解這個結論,因為這是在用非常還原論的方式來描述一個複雜的問題。」他認為,癌症的起源非常複雜,我們目前只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

為了進行計算,論文的作者不得不依賴於一系列假設,其中有些假設也被其他研究者所質疑。例如吉爾伯特森說的,他並不懷疑增生的幹細胞中產生的突變是癌症產生的基礎,他自己在小鼠上的實驗也支持這個假設。然而作者假定「乾性」是一個「不變」的特性——一個細胞要麼是幹細胞,要麼不是——並且對癌症的起源持一種「以突變為中心」的觀點。吉爾伯特森對小鼠的研究表明,整個宏觀圖景要複雜的多。在他的實驗裡,位於諸如動物肝臟等器官中的乾性細胞可能會積累下許多突變,但並不發作,完全無害——直到他引起那個器官的組織損傷,那些細胞就會「醒來」並且發生癌變。「幹細胞的功能是靈活變化的,能被組織損傷所激活,並不依賴於突變,」吉爾伯特森說,「要了解促使癌症發生的因素,而那不僅僅是突變——如果我們想要預防癌症,這點是至關重要的。」

吉爾伯特森的實驗中,器官的組織損傷也會激活細胞引發癌變。 圖片來源:Multi-organ Mapping of Cancer Risk

託馬塞蒂並不反對這種意見,但他認為自己的研究被人誤讀了。「我們從來沒有在論文中提到突變是癌症發生的全部必要條件,」他寫信給《科學》雜誌。「我們不是評估隨機突變導致的癌症的比例」,而是計算致癌突變中隨機突變的比例,這是一個儘管很重要但卻容易忽視的區別。

但吉爾伯特森和其他人仍然不能信服。託馬塞蒂的論證「沒有抓住要領……癌症比突變和增殖複雜得多。」吉爾伯特森說。他和其他人都表示,這篇文章試圖把它濃縮為僅有這兩個因素,排除掉來其餘的一切

這些論證不僅僅停留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語義上。託馬塞蒂和沃格爾斯坦文章的核心是讓讀者思考一些重要的事情:研究結果對臨床處理癌症有什麼意義?雖然文章也同意大約40%的癌症是可預防的——和大多數流行病學家接受的數字相同——它也涉及到如何預防或足夠早地發現癌症,以進行更好的治療。例如,作者認為,需要對癌症的早期檢測策略進行更多的研究。

部分是因為現在的研究表明,僅由隨機突變引起的癌症是無法預防的——對於這點,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沃爾特·威利特(Walter Willett)持有稍不同的觀點。在回顧了吉爾伯特森關於不僅僅考慮突變因素的觀點後,他推斷,通過採取減輕體重或在更年期停止激素替代療法等簡單手段或許能抑制隨機突變,從而避免產生最終導致危及生命的腫瘤。

至少很明顯的是,託馬塞蒂和沃格爾斯坦的思考正在激發探討。在哈佛大學研究數學和生物學的馬丁·諾瓦克(Martin Nowak),對作者們提出的問題——有多少癌症是因隨機的「黴運」突變而導致的,以及對使用統計數據對疾病進行調查的做法表示了讚揚。但諾瓦克認為,我們距離拿出解決方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擔心人們對於目前獲得的數據過度重視。他認為致癌突變中隨機的比例究竟有多大,「需要許多年才能最終確定」。——更不用說如何處理它們了。

一個AI的總結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最後吃虧的肯定不是你。

你要是相信了「人的命,天註定」然後吃喝嫖賭抽樣樣來吧……最後吃虧的……反正也不是我。��

果殼網

ID:Guokr42

雖然換了二維碼

但依然整天在科普些不正經玩意兒

歡迎關注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全癌症驅動基因全景圖:66種癌症中的568個致癌基因匯總
    腫瘤可出現數百至數千個突變,但只有少數幾個對其致瘤能力至關重要。這些關鍵突變影響癌症驅動基因的功能。尋找具有這種癌症驅動突變的基因是癌症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近日,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Reviews Cancer 雜誌發表了題為:A compendium of mutational cancer driver genes 的論文。
  • 科學家完成對66種癌症類型中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分析...
    2020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題為「A compendium of mutational cancer driver ge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來自66種癌症類型的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進行分析識別出了568
  • 美國《科學》雜誌發表最新論文: 近2/3的癌症發病是因為基因突變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中文名《科學》)刊登了一篇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該研究稱,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複製隨機錯誤,即,所謂的「壞運氣」,而不是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
  • 量子力學導致基因突變?科學家們掌握了一些證據
    癌症令人聞之色變,而量子力學又是大熱的研究領域,把癌症和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很容易讓人產生誇大其詞、譁眾取寵的聯想。但是一些學者卻指出,量子力學可能是 DNA 發生突變,導致複製錯誤的物理原理,他們還得到了一些證據。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 看看科學家們怎麼說
    有科學家估計,如果要把所有分裂出來的「海拉」細胞堆起來的話,它們可能重達5000萬噸,細胞至少可以繞地球3圈。這就是癌細胞,如果有足夠的營養供給,是可以無限複製的。但是在癌症中,這個酶被激活了,大約90%的癌細胞都有著不斷增長的端粒及相對來說數量較多的端粒酶。所以癌細胞可以無限複製而不走向凋亡。所以想修復端粒的人,先考慮下致癌吧。不過,這個酶,在幹細胞中,也是有活性的,在胎兒裡也是很多,否則幹細胞分裂幾次,就得死了。
  • 看看科學家們怎麼說
    但是在癌症中,這個酶被激活了,大約90%的癌細胞都有著不斷增長的端粒及相對來說數量較多的端粒酶。所以癌細胞可以無限複製而不走向凋亡。 所以想修復端粒的人,先考慮下致癌吧。 不過,這個酶,在幹細胞中,也是有活性的,在胎兒裡也是很多,否則幹細胞分裂幾次,就得死了。
  • 科學家:得不得癌症 基本看運氣
    這個消息可能對那些極其注重保健養生的人是個打擊,但是科學家發現,即使生活方式健康,依然有三分之二的癌症是難以避免的,因為大部分癌症都是DNA複製時突然產生的錯誤所致。研究表明,即使生活方式健康,依然有三分之二的癌症是難以避免的。Scientists in the US found cancers are caused by random mistakes in the genetic code that occur when cells divide. 美國科學家發現,細胞分裂時產生的基因序列隨機錯誤能致癌。
  • Cancer Res:科學家成功靶向癌症臭名昭著的KRAS突變
    2019年5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KRAS是癌症治療中最具挑戰性的靶點之一。儘管它的發現已有60多年的歷史,但研究人員仍在努力抑制它的變異形式--這也為它贏得了"無法下藥"的名聲。然而,研究人員仍然在尋找其致命的弱點,因為KRAS突變引發的癌症既常見又致命。
  • 量子力學導致基因突變?科學家們掌握了一些證據,幫你擁有超能力
    癌症令人聞之色變,而量子力學又是大熱的研究領域,把癌症和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很容易讓人產生誇大其詞、譁眾取寵的聯想。但是一些學者卻指出,量子力學可能是 DNA 發生突變,導致複製錯誤的物理原理,他們還得到了一些證據。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圖片來源:getty21世紀的化學家們大都同意,量子力學在化學中具有核心位置。
  • 科學家們在癌症亞型研究上的新進展!
    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癌症有很多亞型,而針對不同亞型的癌症有著不同的治療手段,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癌症亞型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分享給大家!來自達納法博癌症中心醫學腫瘤學系和哈佛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Gad Getz教授和Margaret A. Shipp教授的帶領下對304名原發性DLBCLs病人進行了綜合的遺傳學分析,確定了他們的低頻突變、獲得的復發突變、體細胞拷貝數改變及結構變異,並根據病人治療結果數據定義了綜合信號。
  • 科學家開發出RAS基因突變引發的癌症療法
    近日,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療法,這種療法能夠有效治療因RAS基因突變誘發的療法耐藥性癌症,RAS基因突變在很多癌症中都存在;研究者表示,這項臨床前研究結合了能夠將靶向作用PARP及MEK(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抑制劑療法。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致癌突變
    2019年10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 美國科學家進一步證實癌症與端粒酶的關聯性
    ,許多科學家將他們的整個研究生涯都投入到去尋找一些細胞相似點,希望有可能促成針對許多癌症的單一療法——然而一個多層面的問題很少有機會獲得單一的答案。1997年,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他們認為是細胞不死關鍵原因的基因。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是端粒酶的催化亞單位。儘管細胞永生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它是癌性腫瘤在癌症患者體內生長和繁殖的方式。在上世紀90年代末,TERT是否是致癌基因是一個尚未解答的問題。科學家們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一直在搜尋激活它的突變,卻沒人能夠找到TERT突變。
  • 劍橋學者為基因突變過程「建模」,或推翻達爾文隨機突變理論
    背景在遺傳學研究領域,進化生物學家對突變的解釋各執一詞,有人表示,突變只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自我修復後遺留的些微次要結果;而另有一些研究人員表示,突變率本身的增加是一種演變的結果,有助於生物在壓力環境下更快地形成有利於生存的特性。在眾多實驗室的研究中,出於由簡至繁的研究思路考慮,研究人員採取的研究對象都為單細胞生物。
  • 揭秘基因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之間的神秘關聯!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致癌突變doi:10.1038/s41586-019-1651-z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
  • 兒童癌症大不同 與成人突變重合率不到一半
    他們在1699名兒童癌症患者中取得了腫瘤樣本與健康組織的樣本,並使用了多種下一代測序技術,尋找兩者基因組中存在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兒童患者患有六種不同的癌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具體說來,這些科學家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分析了樣本中的DNA拷貝數與染色體重排數據;此外,他們也通過轉錄組測序,比較腫瘤細胞與健康細胞內的基因表達情況。
  • Cell:科學家發現新型基因突變 為癌症診斷和治療提供思路
    2017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紐約基因組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在癌細胞內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因突變類型,或為了解癌症起源提供線索,同時也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供靶點。藉助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癌症的根源在於破壞蛋白質序列的突變。突變會導致細胞合成異常活躍或發生功能紊亂的蛋白,也會導致細胞無法合成一些蛋白,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在最近發表在Cell上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可能導致癌症發生的新型突變:在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域發生微小DNA序列(1到50個鹼基)的插入或缺失,也叫做「indels」。
  • 得癌症是「運氣不好」? 專家:又是誤導!
    3月23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症中心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題為《幹細胞分裂、體細胞突變、癌症病因學和癌症預防》(以下簡稱「論文」)稱,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複製隨機錯誤,即所謂的「壞運氣」,而不是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這使得很多人相信大多數癌症的發生其實是隨機的,是聽天由命的,完全取決於「上帝擲骰子」。
  • 癌症是進化產物,而非突變而來
    DeGregori模型本文作者,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 心James DeGregori博士說,「我們過去一直致力於研靶向癌症細胞突變體的藥物研究。但如果人體生態系統不僅可引發致癌突變,還允許癌症細胞生長時,也許我 們應該先考慮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健康細胞的生長,從而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
  • Nat Genet:新研究揭示癌症基因突變規律
    2020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症中發現的突變並非隨機積累,而是以不同的模式發現。其中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導致突變的潛在因素。研究發現,由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或菸草煙霧)引起的突變以及內部因素(例如DNA損傷修復或校對機制的缺陷)引起的突變實際上位於基因組的不同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