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者Nature重磅!兒童癌症大不同 與成人突變重合率不到一半

2021-01-11 健康界

今日,知名學術刊物《自然》背靠背在線刊發了兩篇重磅論文,報導了在兒童中進行的首次泛癌症基因組分析。這些分析對於了解兒童與成人的癌症區別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並有望為兒童帶來更為精準的療法。我們很高興看到St.Jude兒童研究醫院的JinghuiZhang教授主導了其中的一項研究。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JinghuiZhang教授(前排)與兩名共同一作XiaotuMa和YuLiu博士(後排)(圖片來源:PeterBarta/St.JudeChildren'sResearchHospital)

我們都知道,成人的癌症往往由多種遺傳變異引起。這些變異積少成多,量變帶來質變,最終誘使癌症的出現。然而我們也知道,兒童癌症與成人癌症在類型、嚴重程度、康復率等方面都有著很多不同。這背後有著怎樣的原因?兒童與成人的癌症在根源上會不會就有所不同?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JinghuiZhang教授的課題組決定從基因組層面尋找答案。他們在1699名兒童癌症患者中取得了腫瘤樣本與健康組織的樣本,並使用了多種下一代測序技術,尋找兩者基因組中存在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兒童患者患有六種不同的癌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具體說來,這些科學家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分析了樣本中的DNA拷貝數與染色體重排數據;此外,他們也通過轉錄組測序,比較腫瘤細胞與健康細胞內的基因表達情況。據信,這是在多種癌症類型中,首次對突變型和野生型等位基因表達情況進行全面的定量與定性分析與評估。

「跨多個腫瘤類型的研究,能讓我們找到在兒童癌症中真正重要的突變,並理解背後的通路。」Zhang教授說道。

▲兒童癌症中前100大復發突變基因,星號表明在成人泛癌症研究中未曾被闡明的基因(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揭示了一些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的結果。舉例來說,在689名患有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患者中,有8名患者的DNA突變類型與紫外線照射引起的突變相一致,而這些突變類型之前只在皮膚癌中有所呈現。「這些發現表明,紫外線照射可能讓部分兒童罹患白血病的風險上升,而這是之前未經闡明的環境因素!」該研究的作者之一LudmilAlexandrov博士說道。

此外,研究人員們從結果中也注意到,兒童患者的主要致癌因素是拷貝數異常,或是DNA結構的改變。這些因素佔到了62%,高於大家普遍認為的DNA點突變。從機理上看,拷貝數異常會讓患者產生過多或過少的特定基因,而DNA結構改變則會造成基因的重排。「這表明在臨床診斷時,我們要檢測兒童患者的拷貝數變化以及DNA結構改變。」Zhang教授評論說。

▲《自然》雜誌對這兩項研究進行了專文評論(圖片來源:《自然》)

綜合今日背靠背發表的兩項研究,《自然》雜誌在特約評論中指出,兒童癌症與成人癌症有三大不同:首先,兒童癌症的基因突變率更低;其次,兒童癌症更多是由單基因驅動;第三,導致兒童癌症的變異,往往只針對特定的癌症。這不像成人的癌症那樣,不同癌症可以擁有同樣的突變。

▲成人癌症與兒童癌症有著很大不同(圖片來源:《自然》)

更值得關注的是,催生兒童癌症的基因,與導致成人癌症的基因有著極大不同。Zhang教授團隊發現,兩者的重合率只有45%,不足一半。在另一項研究裡,這個數字更是只有30%。

「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兒童與成人的癌症是由不同基因的不同突變引起的,」Zhang教授說道:「這些結果讓我們了解到,兒童癌症患者不是成人患者的『縮小版』,他們的疾病應該得到不同的處理。只有對兒童癌症的生物學原因有足夠的理解,才能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案與更靈敏的檢測手段。這些研究結果為科研人員們提供了探索的地圖。」

為了更好地為兒童患者帶來治療,研究人員們決定將他們得到的基因、變異、細胞通路等數據公開,方便其他研究人員使用。我們感謝這些研究人員的分享精神,也期待在兒童癌症領域能見證更多突破,讓這些年輕的生命不至於早早夭折。

參考資料:

[1]Pan-cancergenomeandtranscriptomeanalysesof1,699paediatricleukaemiasandsolidtumours

[2]Thelandscapeofgenomicalterationsacrosschildhoodcancers

[3]Landscapesofchildhoodtumours

[4]Genomicanalysisunderscoresneedforprecisiontherapiesthattargetpediatriccancer

(原標題—華人學者Nature重磅:兒童癌症大不同,與成人突變重合率不到一半!)

相關焦點

  • 揭秘兒童癌症起因—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詳細表徵上千種兒童癌症。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可賦予骨骼保護和改善癌症的骨轉移。被撤稿的論文,華人作者就有7名,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分別是Jing Y和Yihong Wan,從署名來看,也是華人科學家。《nature》作為世界頂級科技期刊,每一篇論文都代表著領域內的絕對權威,因此能被刊發的論文不僅需要主編和業內專業的重重審核,而且也會受到來自世界科研工作者的質疑,例如中國著名的韓春雨事件,就是因為把不能重複的數據實驗刊發在《nature》的子刊上,最後遭遇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質疑,最後被逼無奈之下,韓春雨也不能重複實驗的情況下
  • Nature:重磅!一些人胚胎幹細胞系發生癌症相關突變
    2017年5月1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用於基礎研究或臨床開發的140種人胚胎幹細胞系當中,5種人胚胎幹細胞系在腫瘤抑制基因TP53上獲得突變。其中的兩種人胚胎幹細胞系H1和H9已用於人體中,不過還沒有證據證實它們在受者體內導致癌症產生。
  • 除基因突變 「太乾淨」也會導致兒童癌症
    這一重要發現也被BBC以《缺失微生物「導致」兒童癌症》(Missing microbes『cause』childhood cancer)為題進行了報導。具體來說,第一步涉及在胎兒出生之前發生的、能夠誘發兒童患白血病的基因突變。不過,只有1%天生攜帶這種基因突變的兒童會繼續發展成白血病。第二步與感染相關:通過接觸一種或多種常見感染,ALL也可能在兒童時期的晚些時候被觸發。不過,這主要發生在生命的第一年經歷了「乾淨童年」(『clean』childhoods,與其他嬰兒或年齡較大的兒童沒有太多互動)的兒童中。
  • Nature子刊:兒童癌症元兇或是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由夏裡特醫學院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可從基因組分離和整合,可能導致一些基因被破壞,促進兒童癌症的發展。同時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環狀DNA的詳細圖譜,並有望用於兒童癌症的診斷。該研究發表在近日的《Nature Genetics》期刊上。
  • 2020年Trodelvy等9款抗癌新藥重磅上市!|基因突變|FDA|RET|抑制劑|...
    作用靶點:Selpercatinib是一種高度選擇性和有效的口服研究藥物,可用於治療RET激酶異常突變的癌症患者。RET激酶的基因組改變包括融合和點突變,這導致RET信號過度活躍從而讓癌細胞生長不受控制。
  • 同日4篇Nature 華人學者又有了哪些新發現
    在今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上,有四篇論文來自華人學者們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了哪些新知呢?我們在今日一道來看下吧。在這項研究中,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兩名華人學者白曉辰博士與姜有星博士與他們的團隊解析了小鼠在結合/不結合ATP情況下的TRPM4冷凍電鏡結構。研究發現Gln973對單價選擇性有著重要作用,與上文中提到的發現如出一轍。
  • Nature:重磅!癌症微環境自噬促進腫瘤生長
    不同類型的癌症以不同的方式產生,但是它們都是開始於不受控制的細胞分裂。為了產生新的細胞,現存的細胞必需複製它的遺傳物質(DNA),然後發生分裂。當細胞的遺傳物質受到損傷或者說發生突變時,癌症就有可能產生。這些突變會導致這些細胞不受控制地發生分裂。癌細胞逐漸地在它們開始生長的器官內堆積,最終形成腫瘤。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癌症類型
    該研究項目不僅繪製了與癌症相關的突變圖譜,還追溯了這些突變在癌症患者體內的發生。例如,Francis Crick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揭示個體中腫瘤細胞攜帶的哪些突變發生於何時,包括鑑定那些在癌症顯現前幾年發生的突變。下面我們先系統了解一下發表在Nature的6篇文章。
  • Cell Reports:90%的兒童骨腫瘤存在TP53突變
    Jude兒童研究醫院-華盛頓大學兒科癌症基因組計劃發現腫瘤抑制基因TP53突變在90%的骨肉瘤都存在,暗示突變在骨腫瘤的早期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上。以往的研究估計,四分之一到一半骨肉瘤中TP53突變,提示應該會有顯著比例患者對輻射做出反應。但情況並非如此。隨著全基因組測序發展,我們正在獲得新的見解,TP53各種突變促進骨肉瘤的發展,合著者Richard K. Wilson博士說:這些信息在設計治療方案中將是非常有益的。這項研究涉及全基因組測序32例34骨肉瘤腫瘤,病人的正常基因組也被測序。
  • 重磅!南方科技大學學者李婉秋在Nature發表論文!
    2020年12月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高級研究學者李婉秋攜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佔新團隊、紀念斯隆-凱薩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Dinshaw J.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已被報導和多種癌症、疾病等發生密切相關,它們被作為治療靶點的潛力無限。NSD家族蛋白是組蛋白H3第36位賴氨酸(H3K36)特異的甲基轉移酶,有NSD1、NSD2 (MMSET/WHSC1) 和NSD3 (WHSC1L1) 三個成員。它們雖序列上同源,但功能上並不冗餘,NSD1或NSD2基因敲除均會導致小鼠死亡。NSD家族蛋白過表達或者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密切相關。
  • 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來自專輯腫瘤治療撰文:nagashi在現代社會,飲食習慣、工業汙染和壽命延長等複雜因素導致全世界範圍內的癌症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癌症已成為現代人平均壽命增長的攔路虎
  • Nature:21世紀以來,人類癌症研究的14項裡程碑式進展!
    為此,Mercedes E.Gorre及其合作者對該藥物治療後復發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進行研究,發現了兩種不同的耐藥機制(BCR-ABL 融合基因的擴增和過度表達;BCR-ABL 激酶突變)。該研究及後續類似研究均表明癌症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腫瘤異質性;並且某些基因和突變仍然是腫瘤生長和存活的重要驅動因素。因此,可以針對這些驅動因素開發更高一級的靶向藥,或者與其它藥物聯用規避耐藥性。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6】Nature:神秘分子NLRC3是抑制結腸癌的關鍵doi:10.1038/nature20597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田納西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和德國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被稱作NLRC3的蛋白在抑制結腸細胞發生癌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
    該研究項目不僅繪製了與癌症相關的突變圖譜,還追溯了這些突變在癌症患者體內的發生。例如,Francis Crick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揭示個體中腫瘤細胞攜帶的哪些突變發生於何時,包括鑑定那些在癌症顯現前幾年發生的突變。下面我們先系統了解一下發表在Nature的6篇文章。
  • 美國大規模審查華人學者,或加速科技人才回流中國
    洪明奇科研生涯的大部分時光是在美國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MD安德森)度過的,他在這個全球首屈一指的癌症研究中心工作了33年。1986年,洪明奇從一名助理教授起步,其行政職位最高做到了該中心的副校長,分管基礎研究工作。他也曾擔任MD 安德森校長顧問委員會成員。
  • 變異新冠病毒或推高兒童感染率 機率與成人相同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胡若愚)英國研究人員21日說,相比之前的新冠病毒多種毒株,在英國快速傳播的一種新變異毒株可能更容易感染兒童,使兒童感染機率與成人相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尼爾·弗格森說,現有研究暗示,變異毒株更容易感染兒童。「我們尚未建立某種因果聯繫,但我們可以從數據中觀察到,我們需要收集更多數據,以研究它的傳染機制。」
  • 【新進展】增強型液體活檢:ddPCR可準確監測成人腦瘤基因突變
    cfDNA中TERT基因啟動子突變(C228T,C250T)的檢測已成功用於某些系統性癌症,但尚未在膠質瘤中得到證實,儘管這些突變在膠質瘤組織中普遍存在(佔所有腫瘤的60%以上)。 文章發表截圖 來源:《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增強的液體活檢,可以檢測最常見成人腦腫瘤中血液樣本的基因突變
  • 首個中國兒童腎臟病基因突變圖譜被揭示,「沉默殺手」將可實現精準...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率多中心團隊,繪製出首個中國兒童腎臟病基因突變圖譜。7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臨床遺傳學》(Clinical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基於多中心註冊登記系統的1001例兒童腎病疾病致病基因譜系研究」的文章,引起國際領域高度關注。
  • Nature:21世紀以來,人類癌症研究的14項裡程碑式進展!|微生物群|...
    為此,Mercedes E.Gorre及其合作者對該藥物治療後復發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進行研究,發現了兩種不同的耐藥機制(BCR-ABL 融合基因的擴增和過度表達;BCR-ABL 激酶突變)。該研究及後續類似研究均表明癌症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腫瘤異質性;並且某些基因和突變仍然是腫瘤生長和存活的重要驅動因素。因此,可以針對這些驅動因素開發更高一級的靶向藥,或者與其它藥物聯用規避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