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90%的兒童骨腫瘤存在TP53突變

2020-11-25 生物谷

2014年4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華盛頓大學兒科癌症基因組計劃發現腫瘤抑制基因TP53突變在90%的骨肉瘤都存在,暗示突變在骨腫瘤的早期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上。

TP53在幾乎所有骨肉瘤都突變的發現,也有助於解釋在骨肉瘤的治療中存在的一個長期矛盾,這就是為什麼標準劑量的放射治療針對腫瘤基本無效。每年,大約400名兒童和青少年診斷出骨肉瘤,使之成為最常見的小兒骨腫瘤。

共同通訊作者Michael Dyer博士說:骨肉瘤的治療20多來年,一直未有變化,治癒率均止步於70%左右。該研究提供了新療法的基礎,更直接地標識出了TP53基因突變的重要性。

TP53「搬運」組裝p53蛋白的指令,p53在DNA修復和細胞死亡中起到作用。p53基因的失活可幫助腫瘤細胞在放射治療下存活。以往的研究估計,四分之一到一半骨肉瘤中TP53突變,提示應該會有顯著比例患者對輻射做出反應。但情況並非如此。

隨著全基因組測序發展,我們正在獲得新的見解,TP53各種突變促進骨肉瘤的發展,合著者Richard K. Wilson博士說:這些信息在設計治療方案中將是非常有益的。這項研究涉及全基因組測序32例34骨肉瘤腫瘤,病人的正常基因組也被測序。

該研究顯示,55%的TP53突變是由結構變化引起的。當染色體斷裂和重新組合,這些突變發生。骨肉瘤是由染色體重排,而不是點突變(組成基因的DNA的微小變化)導致。這表明,骨肉瘤細胞對染色體斷裂特別敏感或能耐受適應染色體斷裂。

除了TP53,測序結果顯示骨肉瘤中充斥著影響許多其他癌症基因的結構變化。這些基因包括基因ATRX和RB1,ATRX和RB1是在其他兒科實體腫瘤中的突變。疑似癌基因DLG2也在一半骨肉瘤中突變。一半腫瘤也包括不尋常的大量的DNA點突變,這些DNA點突變在近染色體斷裂部位呈簇狀聚集。這種局部高頻突變稱為kataegis,2012年在乳腺癌中發現。這項研究中發現的高頻突變不包括TP53,ATRX或其他基因,但Dyer表示,這一發現再次說明了基因組的不穩定性是這種癌症的標誌。

這項研究還產生了一個新的測試,以簡化識別TP53結構變化。該測試可以用來為篩選其他癌症或存儲在組織庫中的腫瘤樣本中的改變。這次測試使人們有可能要問,是否p53結構變化患者比其他TP53突變患者有不同的結果,Dyer說,這也是我們臨床研究工作的重點。這項研究是兒科癌症基因組計劃的一部分,該項目已測序700名年輕癌症患者正常基因組和腫瘤基因組。(生物谷Bioon.com)

 

Xiang Chen, Armita Bahrami, Alberto Pappo, John Easton, James Dalton, Erin Hedlund, David Ellison, Sheila Shurtleff, Gang Wu, Lei Wei, Matthew Parker, Michael Rusch, Panduka Nagahawatte, Jianrong Wu, Shenghua Mao, Kristy Boggs, Heather Mulder, Donald Yergeau, Charles Lu, Li Ding, Michael Edmonson, Chunxu Qu, Jianmin Wang, Yongjin Li, Fariba Navid, Najat C. Daw, Elaine R. Mardis, Richard K. Wilson, James R. Downing,et al.

Pediatric osteosarcoma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omatic chromosomal lesions, including structural variations (SVs) and copy number alterations (CNAs). To define the landscape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pediatric osteosarcoma, we performed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DNA from 20 osteosarcoma tumor samples and matched normal tissue in a discovery cohort, as well as 14 samples in a validation cohort. Single-nucleotide variations (SNVs) exhibited a pattern of localized hypermutation called kataegis in 50% of the tumors. We identified p53 pathway lesions in all tumors in the discovery cohort, nine of which were translocations in the first intron of the TP53 gene. Beyond TP53, the RB1, ATRX, and DLG2 genes showed recurrent somatic alterations in 29%–53% of the tumors. These data highlight the power of whole-genome sequencing for identifying recurrent somatic alterations in cancer genomes that may be missed using other methods.

 

相關焦點

  • TP53基因突變的腫瘤
    染色質的開放性決定了特定區域積累多少突變。通俗說,就是:用於抑制表觀遺傳因子的藥物可能會改變腫瘤積累的突變模式和數量,因為它們改變了DNA的開放/封閉性,這可能導致對患者的有害效應。換句話說,別光貪圖 表觀遺傳藥,能上調PD-L1表達率,甚至增加TMB基因突變總負荷,而讓PD1免疫針起效。但是,這類藥物,抗腫瘤初期有益,後期會觸發更具侵襲性的腫瘤發生。
  • 有這種基因突變,你一生將有90%機率患癌!
    TP53基因是迄今發現的與人類腫瘤相關性最高的基因。 作為一種抑癌基因,TP53在人體DNA修復系統中發揮著主要調控作用。一旦TP53基因發生突變,可能會增加你一生中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
  • Cell Reports:腫瘤抵抗p53激活藥物治療的機制
    然而,當提高p53的現有藥物治療腫瘤時,只有少數腫瘤細胞死亡,其餘會對其產生抗拒。近日,在Cell Reports雜誌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p53​​的重新激活使得腫瘤蛋白p21比蛋白質PUMA多,PUMA比p21更多的話腫瘤死亡。新研究第一次揭示了控制這個比例的少數基因。基因p53是最常見的突變癌基因之一。腫瘤把它關掉,然後他們可以逃避管制。
  • cell reports:癌症疫苗新型佐劑探索
    儘管有這些突破,目前的癌症免疫療法還是存在諸多限制。比如腫瘤疫苗釋放效率低下,腫瘤組織特異性抗原的交叉呈遞受阻,一系列的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的作用,等等。先天免疫是抗腫瘤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介導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的信號分子能夠作為抗癌的治療靶點。樹突狀細胞(DC)是一類專門進行抗原呈遞的細胞類型。
  • Cell Reports:前列腺癌中新的腫瘤抑制基因miR-34
    2014年3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微小RNA -34(miR-34)充當腫瘤抑制基因直接的遺傳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 Cell Reports雜誌上。Cornell大學以往的研究和其他相關研究已經表明,另一種基因P53正調控miR-34。p53基因突變與一半癌症病例有牽連。
  • 細胞生物學新貴—Cell reports
    2, 作者可以直接發郵件給編輯部郵箱 reports@cell.com ,同樣附上摘要和加上這篇文章的意義,為什麼讀者會對這篇文章感興趣。作者一般可在3-5個工作天內得到答覆。版面費5200美元一些有用信息編委會:https://www.cell.com
  • 研究揭示組蛋白單個位點突變如何導致腫瘤發生
    Kleinma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組蛋白H3.3 G34突變型中間神經元祖細胞通過PDGFRA導致膠質瘤發生。2020年11月30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高級別神經膠質瘤(HGG)是致命的原發性腦部腫瘤,也是兒童和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 Cancer Cell|腫瘤耐藥研究又有新進展!「基因突變」或許不是必要條件
    近期,在Science雜誌上發布的一篇研究認為,臨床上使用放化療藥物抵抗癌症進展時,機體內的腫瘤細胞往往通過應激誘導的突變(stress-inducedmutagenesis,SIM)這一機制,發展出耐藥的細胞株,使得腫瘤復發…然而,也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基因突變並不能完全解釋腫瘤細胞出現耐藥這一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於細胞的非遺傳改變1。
  • Cancer cell:製藥巨頭研發新分子全面狙擊RAF突變腫瘤
    2015年9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 LY3009120是一種同時針對三種RAF亞型的pan-RAF抑制劑 LY3009120能夠佔據RAF二聚體中的每一個組成蛋白,是RAF二聚體的抑制劑 LY3009120在Ras突變細胞中表現出最小的矛盾性信號途徑激活現象
  • Cell Reports | 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哺乳動物的核糖體RNA上存在兩個m6A修飾位點,分別位於大亞基28S A4220位和小亞基18S A1832位。
  • 腫瘤突變形成促進腫瘤進展微環境
    腫瘤突變形成促進腫瘤進展微環境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9 9:59:43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所/腫瘤探索研究與臨床試驗中心(EPOC)Hiroyoshi Nishikawa
  • Science:揭秘腫瘤抑制蛋白TP53突變的顯性負面效應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腫瘤蛋白TP53是人類多種癌症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大約40年前科學家們鑑別出了該基因,從那時候開始很多研究人員相繼開始對該基因進行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就是,當該基因突變時,其會給予抑制腫瘤進展的蛋白添加新的功能。
  • 研究揭示微衛星不穩定腫瘤中的多表位移碼突變
    研究揭示微衛星不穩定腫瘤中的多表位移碼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1:36:46 美國西奈山醫院伊坎醫學院Nina Bhardwaj小組揭示微衛星不穩定腫瘤中的共享免疫原性多表位移碼突變
  • 關於TP53基因突變和缺失,您需要知道的......
    所謂TP53雙突變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半合子突變(一個TP53等位基因丟失,另一個TP53等位基因突變)、複合雜合突變(兩個不同突變分別位於不同的等位基因上)以及因同源重組造成UPD(單親二倍體,兩個TP53等位基因來自同一個親本)的純合突變[4]。 TP53是人類腫瘤中突變頻率最高的基因,有超過50%的人類腫瘤攜帶TP53基因突變,目前發現TP53的體細胞及胚系突變有45000多個。
  • 了解TP53基因突變與藥物
    KRAS等,這些基因發生了激活突變,驅動了腫瘤的增殖,它們可以比作是汽車的油門,正常時候輕微踏上,結果突變的癌細胞卻一直踏著,而且松不開了,因此使用相應的靶向藥物去阻斷,達到抗腫瘤的目的。第二種基因是抑癌基因,如TP53、BRAC1或BRAC2、PTEN、RB1和APC等,它們負責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就像是汽車的剎車一樣。需要注意的是抑癌基因的突變是比較隨機的,基因的任何位置、不管發生任何形式的突變,只要這個突變導致該基因失去功能,或者功能降低,都可能影響到腫瘤的發生。
  • Cell reports:科學家發現特異性激活WNT7/β catenin信號通路的新...
    GPR124是大腦內皮細胞中WNT7-βcatenin信號通路的一個共激活因子 關於GPR124/WNT7的遺傳相互作用研究在體內證實兩者共同激活經典βcatenin信號通路 GPR124 C端的四個胺基酸和N端的富含亮氨酸重複結構對於激活WNT7/βcatenin信號通路十分重要 近日來自美國NIH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cell
  • AZD1775聯合療法治療癌症TP53突變,控制率達90%
    目前發現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腸癌、食道癌、肺癌、等人類多發腫瘤與p53基因關聯度最高。主要癌種和主要基因突變的對應以及突變類型的比例TP53基因是什麼?TP53是一種重要的抑癌基因,在正常細胞中低表達,在惡性腫瘤中高表達。TP53基因翻譯的P53蛋白是細胞生長、增殖和損傷修復的重要調節因子。
  • 哈佛大學團隊發現白血病中TP53突變的功能
    哈佛大學團隊發現白血病中TP53突變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2:59:18 美國哈佛大學Benjamin L. Ebert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Cancer Cell:腫瘤幹細胞為根治癌症帶來了新的曙光
    While one cell type (HMECs) yield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the other cell type (BPECs) yielded tumors closely resembling human breast adenocarcinomas.
  • Molecular Cell:發現天然腫瘤抑制蛋白PHLPP的突變體
    Newtonanewton@ucsd.eduAkt/protein kinase B controls cell growth,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Here we describe a second family member, PHLPP2, which also inactivates Akt, inhibits cell-cycle progression, and promotes apopt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