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旭淼
晶瑩雅致的珍珠,是大自然慷慨賜予人類的特殊寶石,它們不經雕琢即可玲瓏瑰麗,自古便是珠寶中的珍品。
光彩奪目的黑珍珠
古老又現代的稀世珍寶
珍珠,是由貝類分泌珍珠質形成的結晶體,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各種胺基酸。人們使用珍珠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珍珠是闢邪呈祥、克敵制勝的稀世法寶;據記載,大約公元前4000年的黃帝時代,中國即將黑蚌產出的珍珠列為貢品;而據說,大約2000多年前,埃及人也有將珍珠粉混在牛奶中塗擦身體的用法。珍珠本身的起源更早,地質考察中發現珍珠化石並不是新鮮事,目前最古老的珍珠化石出土於匈牙利,距今約2億年。
作為一種名貴的有機寶石,珍珠具有特殊的光澤和形狀,玲瓏雅致、光彩奪目,被譽為「寶石皇后」。無論地域、文化差異如何,珍珠都深受不同膚色女性的喜愛。近年來,隨著公眾人物的引領,珍珠再次成為新的流行風尚。
由珍珠製成的美麗飾品
生物礦化的天然產物
珍珠來自貝類,能夠孕育珍珠的貝類主要隸屬於動物界軟體動物門下的雙殼綱;雙殼貝類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這樣就有了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的區別。雖然雙殼綱的種類繁多,但是可以孕育珍珠的貝類只有幾十種,而能夠產出寶石級別珍珠的珍珠母貝就更加稀有。
珍珠之母——珍珠母貝
雙殼貝類的外殼由碳酸鈣的結晶體組成,這些物質來源於貝類軟體部分的肉質薄膜即外套膜中上皮細胞的分泌物。正常情況下,這些分泌物會十分規律地層層積累、形成殼質,使貝類的外殼不斷生長。
在偶然情況下,小沙粒或者生物幼體掉進貝類外套膜和外殼內面之間,這些外來顆粒一旦不能被迅速排出體外,就會不斷地攔截上皮細胞的分泌物;以小顆粒為核心,分泌物逐漸沉澱並形成結晶將小顆粒包裹,一段時間之後便形成了光亮的珍珠。簡單地說,珍珠的形成是一種生物礦化的天然過程,時間越長,生長出的珍珠層就越厚。
神秘結構造就璀璨色澤
珍珠的成分和結構,與形成它們的母體貝類是一致的,因此,不同的貝類會形成質地完全不同的珍珠,這決定著珍珠表面光澤的明亮程度。
來自海洋的珍珠貝和淡水生長的珍珠蚌形成的珍珠是由一層層同心圈狀的薄片緊密排列構成,這些薄片與碳酸鈣礦物—文石結構一致,這類珍珠具有明亮閃耀的光澤,經濟價值較高。在一些牡蠣和部分江瑤中也會發現珍珠,但是這類珍珠的內部呈放射柱狀結構,與碳酸鈣礦物—方解石一致,它們表面的光亮度則遜色很多。
顏色各異的圓珠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顏色的珍珠富含的微量元素各異:橙色珍珠富含鐵,紫色珍珠富含鎂和錳,粉色珍珠富含釩、鎳、鉻。在海水珍珠中,金屬微量元素的含量往往與珍珠的品質呈負相關,例如當鎂、鐵、錳、鋅等元素含量過高時,文石結構的緻密程度就會下降,導致珍珠光澤暗淡。除金屬微量元素之外,卟啉和多烯類化合物等有機質,也是珍珠的主要致色因素。例如,貝類通過攝食藻類獲取的類胡蘿蔔素(多烯類化合物的一種)在體內沉積,決定了形成珍珠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