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到底有多難?只有3個國家成功過,「太空剎車減速」成關鍵

2020-11-30 極戰先鋒

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從美國首次登月以來,許多發達國家已經陸續進行了登月探索活動,我國雖然還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在一些高新科技領域方面,卻不遜於其他發達國家,比如幾乎每個國家都要嘗試的登月計劃,我國自然也不會錯過,但是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登月探索,所需耗費的精力著實令人難以想像。

到目前為止,也僅僅只有三個國家成功實現過登月,那麼令所有國家都嚮往無比的登月技術,究竟有多難呢,想要實現登月首先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題,便是探測器的近月制動問題, 在探測器接近月球的過程中,月球表面的重力和引力會對探測器施加幹擾,尤其是在探測器最接近月球的時候,如果不能迅速應對月球帶來的幹擾,探測器將會在接近月球的過程中軌跡錯亂,登月自然也就泡湯了,想要讓探測器安全著陸,月球的逃逸速度是其必須克服的難題。

一般情況下,探測器將會在靠近月球的過程中,實現減速制動,在速度逐漸減慢的同時,與月球的引力接軌,從而使探測器成功實現登月,雖然在登月原理上條理十分清晰,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實在是困難無比,在近些年,我國陸陸續續的發射了多個太空探測器,希望能夠一舉成功實現登月探測的目的,可直到發射嫦娥四號時這個願望才被實現,嫦娥四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登月,對於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來說意義重大。

尤其是嫦娥四號的登月活動,包括但不限於軟著陸和探測巡查兩項活動,這給此次登月又增添了不少難度,嫦娥四號能夠登月成功,得益於動力設施的改良,使嫦娥四號能夠實現自由剎車減速,從而被月球抓捕,最終在引力的領導下進行緩慢著陸,雖然看似簡單,但在太空中實現自由剎車減速著實不易,即使是歐美發達國家,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也寥寥無幾,直到今天實現登月的國家,也僅僅只有中國美國和俄羅斯。

相關焦點

  • 登月到底有多難?只有3個國家實現,學好「太空剎車」很關鍵
    登月是所有航天大國的夢想,也是航天技術成熟的重要標誌。但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3個國家完成登月任務,只有一個國家實現載人登月。在人類航天技術如此發達,發射衛星如吃飯喝水一樣常見的當下,登個月球就真有那麼難嗎?
  • 為什麼登月的只有3個國家?登月真有那麼難嗎?這項技術是關鍵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人類就已經開始對月球進行探索。距今,將近六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目前地球上具備探月能力的國家也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其中成功實現過載人登月的就只有美國。如今,許多國家的航天實力都比以前強了不少,像歐洲航天局、日本、印度等都能夠自主發射人造衛星。
  • 漫漫「奔火」路「剎車變軌」是關鍵 分離著陸難度高
    探測器升空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將飛行約7個月的時間抵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一次性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步走探測方案,「天問一號」的壯舉在全球尚屬首次。如果任務獲得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並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成火星漫遊的國家。
  • 以色列或成第四個登月國,這些國家也在籌備探月
    【編輯/王碩統籌/劉姝蓉】據媒體報導,2月21日,由以色列非營利組織研製的月球探測器搭載「獵鷹9」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以色列或將成為第四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大白新聞注意到,除了以色列,印度、日本等國也在籌備著自己的探月計劃,而俄羅斯也將計劃於2031年完成首次載人登月計劃。
  • 美國太空領域新規,禁止其他國家靠近阿波羅登月區,難道心虛了?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國舉行了密集的載人登月任務,從阿波羅11號至阿波羅17號(除13號)共成功6次把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同時也採集了將近380公斤左右的月球樣本。
  • 美國50年前到底有沒有登上過月球?人類為什麼現在無法登月?
    1969年7月20號,美國登月,這是人類第1次登上地球以外其他的星球,但是很遺憾,除了1969年到1972年這幾年的阿波羅計劃6次登月之外,人類就再沒有去過月球。現在很多人包括科學家都懷疑美國到底有沒有登上過月球。
  • 印度登月為何功虧一簣?反衝火箭設計極為關鍵
    從掌聲到沮喪《印度時報》7日稱,「月船2號」是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於7月22日發射升空,它由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部分組成。9月2日,著陸器與「月船2號」的軌道器分離,開始嘗試在月球南極地區著陸。印度當地時間7日1時38分,著陸器從距月面約35公裡高度進入動力下降段,開始計劃中的15分鐘著陸。
  • 登月取樣很簡單?50年來只要3個國家有這個實力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個半的國家有能力把「月球分割」帶回地球,其中一個是美國,另外一位是蘇聯(俄羅斯繼承蘇聯的「道統」,估計有這個能力,但是一直沒有實際操作過,算半個吧!),另一個就是我國了,目前嫦娥5號的上升器與返回器對接成功,也意味著嫦娥5號任務快進入尾聲,成為有能力分割月球的國家之一。
  • 「深度」美專家:太空競賽,中國資金投入超過美國!登月成關鍵
    因為美國在川普時期已經宣布要重新開啟登月計劃,而這個登月計劃於幾十年前的阿波羅登月是完全不同的,美國人現在提出的登月主要是想在月球建立長期駐紮的基地,而這種基地將成為美國控制月球資源基礎。最需要警惕的是,美國還將以這個月球基地,作為排斥其他國家(主要是中俄)的跳板。我們要以自己的發展節奏,快速紮實的推進我們自己的登月計劃。
  •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能源是人類科技快速發展的核心,人類在進入科技時代以來,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快速的進步,跟能源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人類在能源方面的不斷突破和前進,科技才能夠一次次飛躍,才能夠走出地球向太空探索邁進。
  • 飛機減速之機輪剎車-簡單暴力
    我們講過飛機避震是如何進行的,避震和飛機的剎車減速幾乎是同時進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民航飛機著陸時如何減速制動。有人做過調查,重量500噸、著陸速度270千米/時的A380為例,它在著陸時會具有約1700兆焦的動能,物理學定義1焦耳能量可以把0.1千克的物體舉起1米,這個能量相當於將200噸的物體舉高至400多米,接近東方明珠的高度。
  •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造出高端光刻機,到底有多難?
    從川普政府上任之後,美國一直在尋求平衡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但是卻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式,因此到了後來,美國政府直接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在幾個關鍵的領域卡中國的脖子。其中最讓仍感到氣憤和激動地就是針對華為的操作,作為中國本土的電子通訊巨頭,華為一直以來都致力於自行研發晶片,但是卻在研發的關鍵時期被美國死死地卡住了脖子,美國想要以此來逼迫華為就範。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華為能夠自行研發5納米的晶片架構,但是還是會被美國卡脖子呢?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光刻機的技術水平不夠。那麼製造高端光刻機有多難,為何中國造不出?有工程師表示:一個零件都要打磨10年。
  • 為什麼至今只有美國人成功登月過?除了技術,這個原因也不容忽視
    登月是見證一個國家的航天航空綜合實力的重要參考,但時至今日只有美國人成功登月過,可見登月的難度有多大。航天航空的實力,說到底還是考研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因為製程航天航空必要有堅實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基礎,沒有資金投入沒有技術輸出哪能造得出像登月飛船和火箭這樣的高科技東西。
  • 登陸月球有多難?印度「登月夢」,莫迪多年的經營要「泡湯」了?
    印度月船2號經歷1個多月的旅程,連續闖關,可惜止步於最後一環,把登月變成了撞月,但是不意味著完全失敗,月船2號的軌道器依然在軌道上,相當於月球的一個衛星,等於把登月不成變成探索月球了。據介紹,在整個落月過程中,著陸器的反衝火箭設計極為關鍵。根據印度媒體此前披露的信息,「月船2號」著陸器使用多臺發動機配合工作的方式進行減速和著陸。
  • 成功登月的嫦娥五號,為什麼成了美國登月陰謀論的證據
    結果我們都知道,當年的太空競賽中美國搶先一步,憑拿錢砸出來的「阿波羅計劃」,成功獲得迄今為止全世界玩家唯一一個「載人登月」成就。今天,類似的概念已經被在遊戲中使用,比如在《文明6》中,玩家可以通過完成「登月計劃」和「火星移民三步走」,直接實現「科技勝利」。
  • 中國火星探測器離成功有多遠?俄專家:太難了,考驗7個月後到來
    蘇聯在1971年曾經發射過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但是並沒有進行表面探測活動,這項探索工作後來只有歐美在繼續。我們很感興趣的是,中國同行們如何能做到火星著陸,使用的是那一種先進技術,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如果中國真的在火星著陸,還能進行長時間的陸地探索,那麼將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 去月球「挖土」有多難?這場直播信息量真是...
    去月球「挖土」有多難?採回的月壤又對中國的太空探索有何種意義?央視新聞23日晚開始的「陪你追嫦娥」直播特別節目全都講明白了!  如最終能夠成功完成  相當於為我國航天后續的載人登月  進行了一次前期上的技術驗證  掃除諸多障礙  本次探測如果圓滿成功  中國也將成為全球第三個  成功帶回月壤的國家
  • 只有不愛電影不講科學的人,才相信美國登月是騙局-虎嗅網
    電影跟登月有什麼關係呢?拜託,你難道沒聽說過那個驚天傳聞嗎——阿波羅11號登月是NASA找電影大神庫布裡克在影棚裡拍。那麼登月到底是不是一場騙局呢?我們邊看電影邊聊吧。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這一事件嚴重刺激了當時的艾森豪政府,次年美國便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1961年4月12日,東方1號飛船成功發射並繞地一周,蘇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