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生物的倫理

2020-11-29 澤媽媽美食食譜

一個原因,使我們不能輕易下此賭注,任憑自然環境消失。純粹就辯論而言,我們姑且假設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合成新生物,也可以用人工方式重建穩定的生態系統。然而,就算有這種渺茫的可能性,我們就應該一意孤行追求短期利益,任憑原來的生物和生態系統消失嗎?

就此把地球的生物歷史一筆勾銷嗎?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順便把圖書館和美術館燒掉,把樂器劈作木料,把樂譜搗成紙漿,把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歌德(Johann W. von Goethe)以及甲殼蟲樂隊(Beatles)127的作品也都銷毀,因為所有的這些,或至少是極接近的替代產物,統統都有可能重新創造。

這個議題,就像所有重大議題一樣,是一個道德議題。科學和技術是決定我們能夠做的,道德是決定我們應該或是不應該做的。道德決定源自倫理,此種倫理是行為上的準則,而這些行為將能支持某個取決於其目的之價值觀。至於目的,不論是個人的還是全球共同的,不論是由意識所激發,還是銘刻在神聖經文中,表達的都是我們對自己及人類社會所抱持的形象。簡單地說,倫理的進化是經由不連續的步驟,從自我形象,到目的,到價值觀,到倫理戒律,再到道德詮釋。

所謂環境保護倫理,就是要將非人類世界中最美好的部分傳遞給將來的子孫。了解這個世界,你會對它產生一份擁有的感覺。深入了解它,你則會愛它和尊敬它。

所有生物,從美國禿鷲、蘇門答臘犀牛、平螺旋三齒陸蝸牛(flat-spired three-toothed land snail)、光馬先蒿(furbish lousewort),一直到還在我們身邊的數千萬種甚至更多的生物,都是偉大的作品。是天擇這位工匠,通過突變以及基因重組,歷經漫長年代與無數步驟,將它們組裝起來的。

我們若仔細觀察,每一種生物都能提供無數的知識與美感享受,就像一座活生生的圖書館。從花旗松到人類,真核生物的基因數量差不多有數萬個。構成基因的鹼基對(換句話說,也就是蘊藏遺傳信息的字母),其數量依物種而不同,從10億到100億個不等。就拿一種最普通的動物老鼠來說,一粒細胞內的DNA如果一個個頭尾相接,而且寬度變得像包裝繩那般粗,將能延伸900公裡長,其中每米約有4000個鹼基對。如果純以細胞的基因數量來論,一隻老鼠體內的所有細胞的基因數量,相當於大英百科全書自1768年發行以來的所有版本的總和。

常常出現在我們腳邊、我們不屑一顧的一隻昆蟲或一株雜草,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它有自己的名字,有長達百萬年的歷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它的基因使得它在生態系統中,能適應某個特定的生態區位。經由仔細觀察生物所證實的倫理價值顯示,我們周邊的生命形式都太久遠、太複雜、基本上也太有用了,不宜輕言放棄。

共同的進化歷史

生物學家還指出另一個在倫理上很有說服力的價值觀:生物在遺傳上的統一性(genetic unity)。所有的生物都來自相同的遠古始祖。經由解讀遺傳密碼(genetic code)發現,生物的共同祖先很類似現代的細菌和古生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具有目前已知最簡單的解剖構造和分子組成。由於源自35億年前的單一始祖,現代生物全都擁有某些基本的分子特性。這些生物的組織均由細胞構成,而負責管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的,則是一層脂質的薄膜,叫作細胞膜。細胞產生能量的分子機制皆大同小異。遺傳信息也都儲藏在DNA裡,然後轉錄給RNA,之後再轉譯成蛋白質。

未了,由大量的大體相仿的蛋白質催化劑,也就是所謂的酶,來加速催生所有的生命程序。

另一個同樣令人感觸強烈的價值觀,在於人類喜愛從事管理工作,而這似乎源自人類社會行為中一種被遺傳定型了的情緒。既然所有生物都起源於共同的祖先,我們也可以說,自人類誕生後,我們就必須把生物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如果其他生物是身體,我們人類就是大腦。也因此,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在自然界的角色是負責思考生命的創造,並進一步保護這個生機盎然的星球。

認知科學家在研究心智的本質時,對它的定義不只是提供大腦運作這樣的物質實體,更特別的是具備了大量的情節。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也不論是基於現實,還是基於純粹想像,這些自由湧現的情節全都以同樣的機制攪拌在一起。現在的心智建構在如雪崩般湧入大腦的眾多感官信息上。大腦飛快地工作,先將所有的記憶召集掃描一遍,然後再把紊亂的信息理出個頭緒。其中只有少數信息,會被選進更高層次的處理機制。在那兒,細小的片斷通過象徵性的圖像來登入,而後轉化成行為的核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意識。

在意識建立的過程中,過去的信息被再次處理並重新儲存。在這個重複循環過程中,大腦只記得不斷減少的前意識狀態的一小部分意識碎片。經過漫長的一生,由於不斷編輯和補充,真實事件的細節逐漸扭曲。隔了許多世代後,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便轉化成歷史,或最終成為傳奇與神話。

每種文化都有自己創造出來的神話,主要功能在於把創造該神話的種族,擺進宇宙中心的位置,然後再將歷史描述成一則高貴的史詩。科學所展露的最動人的史詩,莫過於人類以及所有祖先生物的遺傳歷史。只要追溯得足夠久遠,往前推30多億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像這樣的遺傳統一性,是以事實為根據的歷史,而且其正確性也日益獲得遺傳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後者專責重建進化的譜系)的驗證。如果全體人類必須有一則創造神話(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當口,感覺上更需要如此),那麼再也沒有比進化歷史更完整一致的了。這是另一個偏向管理自然世界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把我們和生物環境相系的眾多價值中,有一項是對遺傳統一性、血緣關係以及久遠歷史的感知。對於我們以及我們這個物種而言,它們相當於生存機制。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人類一種不朽的投資。

其他生物是否因此而具有不可剝奪的生存權利呢?人們的反應可能有三種,分別源自不同的利他主義。第一種是人類中心論(anthropocentrism),除非影響到人類,否則都不必在意。第二種是感情中心論(pathocentrism),與生俱來的權利,也必須延伸到黑猩猩、狗和其他我們能感受同理心的高等動物身上。第三種則是生物中心論(biocentrism),所有生物最起碼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生存權利。這三種觀點並非像乍看之下那麼不同。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常常是一致的,但是一到生死存亡的關頭,優先排序就會變成:人類第一,其次是高等動物,然後才是其他所有生物。

生物中心論的觀點,藉由公益團體所推廣的類似宗教活動的運動,例如「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131和「進化史詩」(the Epic of Evolution),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增大。哲學家羅爾斯頓三世(HolmesRolstonⅢ)曾經講過一則故事,很能比喻這股趨勢。多年來,落基山一處營地的登山道邊,有一塊標語寫著:「請把野花留給別人欣賞。」等到木牌腐朽破爛後,換上的新標語變成:「請放野花一條生路吧!」

親生命性

去愛非人類的生物,其實並不太困難,只要多了解它們就不難辦到。這種能力,甚至是這種傾向,可能都是人類的本能之一。這種現象被稱為「親生命性」(biophilia),是一種與生俱來、特別關注生命以及類似的生命形式的傾向,有時甚至會想與它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人類能夠很敏銳地分辨出生命與無生命。我們認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樣的。未知的生物,不論生活在深海、原始林,還是遙遠的深山中,都會令我們覺得興奮。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總是吸引著我們。恐龍更是人們心目中生物多樣性消失的象徵。在美國,參觀動物園的人數要超過職業運動比賽的觀眾。而在華盛頓的國家動物園,最受歡迎的是昆蟲館,因為這兒展示的物種最新奇,樣式也最多。

親生命性也會明顯地表現在對居所的選擇上。創立不久的環境心理學領域,過去30年來所做的研究持續得到同一個結論:人們比較喜歡住在自然環境中,尤其是稀樹草原或公園般的地方。人們喜歡擁有遼闊的視野,眺望一大片平坦的草原,而草原上最好能點綴一些樹木或灌叢。他們還希望靠近水邊,不管是海邊、湖邊、河邊,還是溪邊。人們喜歡把家安在較高的地勢上,然後便可以安全地環顧稀樹草原及水域環境。這樣的居住條件幾乎壓倒性地勝過沒有樹木或植物極為稀少的城市住宅。頗高比例的人不喜歡樹林景色,因為會遮住視野,而且植物生長雜亂,地面通行不易。簡單地說,就是不喜歡密集小樹和濃密灌叢組成的林地。他們希望有地勢、有視野,好讓視野更寬廣。

人們喜歡從半封閉、安全的住宅中,往外眺望心目中理想的景色。如果能自由選擇,他們選擇的居家環境總是兩者兼顧,一方面是安全的避難所,另一方面則視野遼闊,以便向外發展和覓食。不同性別的人,選擇可能稍有差異:至少在西方風景畫家中是如此,女性畫家強調安全的居所,前景通常不大,但是男性畫家則強調開闊的前景。此外,女畫家似乎也比較喜歡把人物的位置,安排在居所內或附近,反觀男畫家,常常把人物安排到一望無際的空間中。

關於人類的理想住所,景觀建築師和房地產商有著直覺的了解。因此,符合上述條件的住宅即使不具備實用價值,也可以賣得頗高價格,如果地點再方便些,例如靠近大城市,價格可就更高了。有一次,我和一位富有的朋友談起人類理想居所的原則,當時我們正從他位於紐約市中央公園旁的頂層豪華公寓,俯瞰公園中遼闊的森林和湖泊。同時,我還注意到,他的陽臺上也安置了一堆盆栽。我覺得他真是一個最佳的實驗對象。我常常想,如果想弄清楚人類的本性,從富有的人觀察起準沒錯,因為他們享有的選擇範圍最寬廣,而且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他們通常也很願意順應情感上或美學上的選擇傾向。

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能顯示人類選擇居所的喜好與遺傳基因有關,但是這個現象同時展現在許多不同的文化中,包括北美、歐洲、韓國以及奈及利亞。

相關焦點

  • 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制約。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成立生物與醫學倫理委員會
    對於此類挑戰學術道德倫理底線,嚴重違反中國相關法規的事件,也引起了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以下簡稱「學校」)領導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因學校開設有醫學、生物醫學類專業,擁有人數眾多的醫學生和醫學專業教師,學校領導在2019年春季開學初,即開始部署設立倫理委員會、加強師生倫理教育等工作。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提醒文件強調,中科院屬各單位應注意吸納不同領域的專家如社會學、管理學、哲學、倫理、醫務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和外部專家參加倫理委員會。倫理委員會應切實履行責任,未經委員會集體研究同意,任何個人均不得代表委員會在各類審查文書上簽署意見。提醒文件重申,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科研人員應了解國際生物醫學倫理的基本準則、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並予以遵守。
  • 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提醒
    中新網4月30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圖為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文/孫自法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圖文無關)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必須進行倫理審查
    本報北京1月29日電在進行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時,如果受試者的利益和科學要求發生衝突該怎麼辦?衛生部日前發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取捨:對受試者的安全、健康和權益的考慮必須高於對科學和社會利益的考慮,力求使受試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儘可能避免傷害。
  •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辦公室關於開展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遠程...
    粵衛辦科教函〔2020〕32號各地級以上市衛生健康局(委),有關高等醫藥院校,委直屬各單位:為貫徹落實《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增強醫務人員及醫學科研工作者的倫理意識,保障我省醫療衛生機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健康有序發展,我委決定在2020年開展全省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遠程培訓
  •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複製人 密切關注生物倫理和安全問題
    新華網巴黎10月23日電:中國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22日在此間召開的以《生物倫理:國際挑戰》為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長圓桌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支持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同時也密切關注由此帶來的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等問題。
  • 倫理委員會建設與倫理審查專題論壇成功召開
    倫理建設委員會的成立主要是為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智庫、大資料庫、案例庫和資料庫,為中國的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設立國際對話、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論文發表、諮詢指導、健康傳播、培訓提升及其他活動的平臺,在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研究和科普方面達到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水平。
  • BASE專家:從中華白海豚被列為「藥用資源」說起,談科研與生物倫理
    近期,匿名生物倫理專家針砭時弊,指出目前存在的幾個荒唐的例子:一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文件,經費支持把白海豚作為「特色珍稀藥用海洋動物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研究;二是中科院南海所為「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背書後面的環評亂象;三是海南三亞在多年前引入了100
  • 「基因編輯嬰兒」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學術倫理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據了解,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明確規定「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是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管理責任主體,應當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倫理委員會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醫療衛生機構未設立倫理委員會的,不得開展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工作。
  • ...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陳芳、張泉)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7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中國政府分別於2003年和2015年出臺了《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為基因編輯技術等的應用明確了基本準則,為開展相關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提供了根本遵循,這得到了中國科技界一致共識。
  • 倫理委員會建設與倫理審查專題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成功召開
    據悉,成立這個倫理建設委員會主要是為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智庫、大資料庫、案例庫和資料庫,為中國的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設立國際對話、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論文發表、諮詢指導、健康傳播、培訓提升及其他活動的平臺,在生物醫學創新發展倫理的研究和科普方面達到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水平。
  • 鄭度院士在武漢分院談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鄭度作報告10月23日上午,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鄭度在中科院武漢分院作了題為「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報告,來自湖北省環保廳相關部門職工、中科院院屬各單位的職工和研究生們參加了本次報告會,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蘇陽主持報告會。
  • 環境倫理和環境關係·都市快報
    環境關係是環境倫理的重要內容。環境關係最直接的形態,就是汙染方和被汙染方的關係,但害人和被害的關係很隱蔽,不容易被發現。  當地處下遊的上海在江裡撈起幾千頭死豬的時候,網友戲稱「上海人真幸福,打開水龍頭就能喝肉湯」,還戲稱「沙逼北京」有了絕妙的下聯——「豬投上海」;死掉的小豬拋棄入江,變成了汙染物,這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直接損害,亦即損害了兩者的環境關係。
  • 歐盟人工智慧倫理準則概要
    AI高級專家組於2018年12月發布了倫理準則初稿,隨後與利益相關者、歐盟成員國代表進行會商。根據相關反饋意見,AI高級專家組於2019年3月向歐盟委員會提交了修訂後的AI倫理準則。  主要內容  歐盟AI高級專家組起草該倫理準則過程中,參考了歐洲科學與新技術倫理小組和歐洲基本權利機構的有關工作成果。
  • 選修三丨胚胎工程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重點匯總
    原標題:選修三丨胚胎工程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重點匯總 高中生物 生物姐今天給高二的同學們準備的知識點是有關選修三專題3胚胎工程以及專題4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一、關於環境倫理思想  1.批判接受西方環境倫理思想。最早誕生在西方社會的環境倫理思想是倫理學的進步,是達致人與自然和諧的必要途徑。這一思想有著其合理性、深刻性,然而,當前發展中國家對它的創新性給予了過多的欣賞,而對它的局限性則缺少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 AI倫理無法迴避的5個問題:生物進化是否有方向?
    演講的題目是「人工智慧倫理規則制定與生物進化方向的關係」。本文詳細闡述了制定人工智慧倫理需要回答的5個問題,提出「生物進化是否有方向「能否達成共識,將是未來制定人工智慧(AI)倫理能否形成規範的關鍵。根據「2017人工智慧:技術、倫理與法律研討會」的演講整理的研究報告如下:
  • 李學勇:中國生命科學研究重視生物安全與倫理道德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翁陽)轉基因和幹細胞研究同屬當今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對於可能涉及的生物安全和倫理道德問題,中國政府表示高度重視,將採取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其產業化。  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今天在十七大首場記者招待會上稱,中國有關部門現已制定了一個生物安全和倫理道德方面的導則,用來指導規範上述領域研究。
  • 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召開
    本屆研討會以「中國生物樣本及數據共享與應用的倫理共識」為主題,吸引來自國內外多家單位百餘人參加。研討會群策群力,集中審議《中國生物樣本庫樣本數據共享倫理指南》,為我國生物樣本庫建設凝聚倫理共識。前任UNESCO倫理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邱仁宗教授發言強調生物數據共享與管理務必符合社會基本倫理及國家與國際間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前任WHO副總幹事、上海交通大學胡慶灃教授就「人類生物樣本庫的倫理思考」展開深入分析;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褚嘉祐教授分享了中華民族永生細胞庫的建立經驗;衛計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院長翟曉梅教授從精準醫學實踐經驗出發,深入探討精準醫學與生物樣本庫的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