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視野】為什麼廣東人吃飯前愛涮碗?

2021-01-21 中學地理研究


 

一朋友是湛江人,有天我問她: 「你是不是愛涮碗?」 朋友聽了大惑不解:「涮什麼碗,我在家不做飯。」 「我說的是去餐館裡。」我挑明了。朋友笑了:「那是我們一種宗教儀式啊。」

 

朋友她還真不是說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在廣東全境,在外就餐前清洗餐具,是一種全民習慣,粵語中涮碗的發音為「lǒng碗」。在餐館吃飯,把餐具涮一涮,其它地方的人偶爾也會為之,只是大部分時候局限於愛乾淨和有潔癖之類的人身上。換言之,餐館飯前涮碗,在全國並非普遍現象,只在南嶺一隅有此嗜愛。

 



廣東人之所以形成了愛涮碗的習慣,氣候佔了很大的原因。


「須臾倒江湖,一掃蠻瘴腥」。南嶺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被稱為蠻瘴之地的。瘴就是相對溼度高的環境裡,混合了溼氣的腐爛氣息。一個北方人若有幸去廣東,下火車的第一感受肯定是,吸進鼻腔裡的空氣是粘乎乎的,不是其它原因,正是空氣的相對溼度高。

 

這裡有一組南嶺國家森林生態保護區的年平均氣候資料數據:

 

「南嶺國家森林生態保護區(112°56′~113°04′E,24°30′~24°48′N)位於粵湘兩省交界的粵北南嶺腹地,該地年均氣溫17.7℃,最高溫34.4℃,最低溫-3.6℃,冬季霜期較長,最長年份可達100d。年平均降水量達1705mm,最高年份可達2495mm,降雨集中在3~8月.年平均相對溼度84%」。

 

這個生態保護區地處粵北,與海洋的直接距離在廣東省境內應該是最遠的。此處的相對溼度就如此之高了,那麼越往南的地方,相對溼度只會更高。

 

另一組實時數據能夠佐證這個推測,這裡有廣州市2017年11月30日當天的氣候數據:「氣溫:23~13℃;體感溫度:25℃;相對溼度:94%;氣壓:1017hPa」。

 

相比之下,上海這一天的相對溼度是85%,而北京的更低一些,只有64%。華南屬於典型的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月至4月時,從南海吹來的暖溼氣流,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在嶺南形成準靜止鋒,使華南地區的天氣陰晴不定、非常潮溼。這就是廣東人異常憎惡的回南天,在回南天氣中,一些物品或食品很容易受潮,進而黴變腐爛。如此一來,廣東境內一年四季溼度都很高,並且再配合以適宜的氣溫,就成了微生物瘋狂滋生的絕佳天堂

 

 

 ▲ 一洗碗廠內,工人正在用設備包裝消毒餐具。(新華社 /圖)

 



不同的細菌在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上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例如,對溫度的要求,有的細菌在較低的溫度下(15~18℃)能生長,甚至在-70℃下也能生存。有的細菌則適於在45~50℃的溫度中生活,某種溫泉細菌在90℃的高溫下也能夠生長。

 

但是,絕大多數細菌的生長適宜溫度是20~40℃,也就是適合在室溫或人的體溫環境下生活。如同動物和植物一樣,水分也是細菌細胞的主要成分。在一般情況下,細菌中水分的含量為75%~85%。如果缺少水分,細菌就不能正常生長和繁殖,因此,乾燥的環境是不利於細菌生存的。反之,細菌則鍾愛有加。

 

愛「lǒng碗」的廣東人並不是矯情和潔癖,而是在常年溼熱的氣候環境下生活,在公共場合吃飯,一定要保證餐具的潔淨和衛生。尤其露天的大排檔和小吃攤,餐具的衛生不能保證絕對達標,在吃飯前用熱水涮一涮碗,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也有了「碗筷已經用熱水消過毒」的心理暗示。


事實上,2017年最新的GB1493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消毒餐(飲)具》標準實施,取代了過去的GB14934-1994《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比如新標準規定,「餐(飲)具應表面光潔,不得有附著物,不得有油漬、泡沫、異味」。同時,「大腸菌群發酵法和紙片法的限量值統一為不得檢出」。舊標準裡大腸菌群和陰離子合成洗滌劑都有一定的限量規定,只要不超過限量就是合格的。但在新標準中明確規定這兩項都為不得檢出,不再有限量規定。

 

規定是嚴格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總會出現不按規定操作導致的不達標情況。媒體報導顯示,去年八月份,武漢市食藥監局對餐飲食品(復用消毒餐飲具)進行監督抽檢發現,有60批次的餐飲具樣品不合格。有一些知名的餐飲連鎖企業,也榜上有名。雖然這並非發生在廣東地區,但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負面報導時常見諸報端,在衛生層面,人們普遍對餐飲餐具沒有更高的信任度。這種全國食品安全問題風聲鶴唳的局面,某種程度上只會加劇廣東人愛涮碗的頻次。

 

 


因氣候環境形成的生活習慣演變為信仰的時候,人們就會自覺在它的文化傳承中添磚加瓦,不斷為其增添新的詮釋。

 

關於廣東人「lǒng碗」就有一種文化上的說法,說廣東人嗜茶,不過第一泡的茶只為洗去茶塵,是不能喝的,但是倒掉呢又覺得可惜,所以用這第一泡的茶水涮碗,一舉兩得。

 


另一種說法是,廣東人認為「水圍財」是一種好的兆頭,水代表了財,熱水衝燙餐具,就有了周身圍繞著財富的意思了,於是呢就餐之前就要用水圍一圍財了。

 

回南天出現的一個傍晚,你懷著跟周遭一樣潮溼的心情走進一家小餐館。看桌上的碗筷雖然潔淨異常,但沾手一摸,潮溼且黏黏糊糊。此刻你唯一想做的,難道不是找店家的開水,把碗內外再衝刷一遍嗎?這時候什麼矯情、乾淨、第一泡茶、水圍財,統統都抵不過空氣中小水滴對你心頭的那番攪弄吧... ...





 說明:轉自南洲知道

  往期精彩回顧:

【地理視野】機場告別,為什麼不能說「一路順風」?

【地理思維】新型綠色清潔能源——頁巖氣

【地理視野】沙漠之花——阿聯

【地理思維】地理要素間的聯繫

【地理思維】河流的優雅轉身

【地理思維】這些美景後隱藏的危險

【地理思維】南方人:試問晴為何物

【地理思維】冰川為父、大海為母——峽灣

【地理思維】流淌了300年的河流在4天完全消失之迷

【地理思維】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即將到來?大可不必恐慌

【地理視野】來自地理老師的新年祝福!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告訴你最早進入2019年的是哪個地方

【地理思維】北半球「冷極」-奧伊米亞康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看印尼大海嘯

【地理視野】穿著短袖過「冬至」?別得瑟!

【地理思維】冬至是全年最冷的一天嗎?

【地理思維】全球變暖竟然與動物放屁有關?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看改革開放40周年

【地理思維】成也大壩,敗也大壩

【地理思維】南方大雪紛飛,北方雪汛為啥遲遲未到?

【地理思維】「冷空氣」從哪裡來?為何冷空氣來之前變升溫?

【地理思維】跨越千年,廊橋無言

【地理視野】世界的盡頭,一切的開始——火地島

【地理思維】「冰排並排北邊跑」 蘊含的地理知識

【地理思維】 地理老師告訴你「微信啟動圖」啥時候拍的?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眼中的秋葉

【地理思維】美國加州山火「爆炸式」蔓延是天災還是人禍呢?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看雙十一

【地理思維】颱風來臨前天氣越晴朗越可怕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遇上港珠澳大橋

【地理思維】荒漠化(沙漠化)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思維】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到哪裡去?

廣州中學地理組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相關焦點

  • 德宏涮涮辣
    德宏涮涮辣是世界最辣的辣椒之一,與印度魔鬼辣不相上下。涮涮辣也叫涮湯辣、象鼻辣,傣語叫「嘛苤脹線」,意為大象誤食後辣得撕心裂肺嘶吼的辣椒。據說,德宏傣族的先民最初只是在房前屋後或者山間地頭種植涮涮辣,用以防止野獸闖入毀壞房屋和作物,有一次,大象不小心用鼻子碰在了涮涮辣椒上,辣得大象鼻子不停甩動,狂奔不止,象鼻涮涮辣因此而得名,可見其辣的「過癮」。
  • 長春人最愛的6家老式銅鍋涮肉,傳統地道口味正宗冬天絕配!
    今天小編就幫大家盤點了,長春人最愛的6家老式銅鍋涮肉,鍋底不僅僅有清湯鍋,還有鴛鴦鍋和四宮格等,讓你就算是吃銅鍋涮肉也能有更多選擇。店內的裝修很是精緻典雅,開放式的廚房吃著也讓人更安心。,另外他家的烤串也很推薦,一邊涮火鍋一邊擼串超級爽,總的來說是一家性價比很高的銅鍋涮肉店了。
  • 飯前開水燙燙碗,真的就能放心吃了嗎?告訴你真相
    現在很多有健康意識的人,或者看到很多新聞報導餐館清洗餐具隨意,所以許多人在外吃飯時,都會用熱茶或熱水把餐具燙一遍,為了吃得放心。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針對這種現象,已經有記者讓專業人士做過實驗,經過對比發現,在開水淋燙後,細菌數值下降才不到3%,效果非常微弱。
  • 最辣辣椒排行榜,雲南涮涮辣只排第二,第一名至今無人敢挑戰!
    辣椒是我們做菜時用的調味料,我國是世界上辣椒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在我國最能吃辣的地區應該就是湖南和四川了,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讓這兩地的人對辣椒地非常的喜歡,我國領袖毛主席就是湖南人,他吃飯每頓必須有辣椒,否則就食之無味。
  • 在北京,這天氣還是得吃「銅鍋涮肉」
    那麼,為什麼切肉師傅對一家涮肉館子這麼重要?  舊京時,前門外肉市的「正陽樓」曾經是最火的涮肉館子,是著名的「八大樓」之一。《舊都文物略》中曾載:「正陽樓切肉者為專門之技,傳自山西人,其刀法快而薄,片方正。」
  • 孩子不吃飯真的就是挑食嗎?原來孩子不愛吃飯有12個原因
    談到孩子吃飯這件事情,可能很多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寶寶吃不飽,吃不夠營養,害怕餓著他們。寶寶不愛吃飯,我們就會被家裡的長輩,隔壁鄰居,或者是醫生質問:你到底有沒有給寶寶吃飯?是的,身為父母的我們,我們真的很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對盤中裡面的食物都不感興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敢嘗試新的食物?如果我們沒有全面了解孩子的飲食行為,我們是會感到非常的無助和不安,更有可能在餵食,餵養上面的道路犯更多的錯誤,反而導致孩子更加挑食。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好好吃飯?
  • 廣東人最愛的這一棵蔬菜之最西洋菜,究竟是什麼菜?
    如果你聽到一個人嘴裡蹦出這些語句,毫無疑問,他/她就是廣東人。廣東人對青菜總是情有獨鍾,從早茶、正餐到宵夜,沒有一碟青菜收尾,那麼這一頓便不完整。要注意的是,廣東人的青菜,並不指代蔬菜,顏色不綠、沒有葉子的蔬菜,極有可能會被開除出「青菜界」。
  • 沒吃雲南涮涮辣,你敢說吃過「中國第一辣」麼?
    中國最辣的辣椒在雲南芒市——象鼻涮涮辣。看來只能用「不夠辣」來形容雲南人吃辣了▼首先是開胃,預防感冒,通經道,增熱量,殺細菌,辣紅素,可做食用顏色,反正很多好處,大部分雲南人喜歡吃稍微有點辣味的美食,吃飯、吃火鍋都會加些辣椒。辣椒的原產國是墨西哥,最早馴化辣椒的是墨西哥的印第安人。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把辣椒帶回歐洲,並由此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之後於明代傳入中國。
  • 海平面涮涮鍋主題餐廳
    導讀案例名稱 海平面涮涮鍋主題餐廳 案例投資總額 80 萬元 作者 陳武 設計是否選用
  • 雲南的辣度:德宏涮涮辣榜上有名
    ,江西人辣不怕。」每次聽到這繞口令一般的辣椒段子,同樣嗜辣的雲南人便再也坐不住了,「我們雲南的小米辣和『涮涮辣』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是鼎鼎有名的!」憤憤不平的雲南人一邊吃著小米辣火鍋直冒汗,一邊不忘為雲南人的食辣精神找一個能說服人的定論——無辣不歡!幾天不吃還很想念,總愛在菜餚裡放點這刺激味蕾的尤物,似想藉此表明:性情老實的雲南人同樣有火辣的一面。
  • 問了很多廣東人,廣東有哪些「不可思議」的風土人情?他們如是說
    我國幅員遼闊,因自然地理環境,歷史、風俗等不一,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說起廣東,大多數人脫口而出——吃,身為一個廣東人,不厭其煩為不少省外朋友解釋過:「我們真的不是什麼都吃,只是會吃,愛吃。」「吃」是廣東一大屬性無疑,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不可思議」的風土人情?
  • 涮火鍋毛肚百葉有啥區別 牛身上的胃名稱很多
    隨著這些火鍋的流行,火鍋店裡以往青島人鮮見的食材也火了起來,其中最突出的當屬打著「空運」「新鮮」等字樣的毛肚和牛百葉了。雖然叫毛肚和百葉,但這兩種都是牛的胃的一部分。因為牛是反芻動物,與其他的家畜不同,最大的特點是有四個胃,正是這四個胃造就了四種不同的牛肚。毛肚:涮時七上八下宋世維在青島市場賣肉已經有二十多年,目前的肉攤在樂陵路市場。
  • 號稱中國最辣的幾種辣椒,雲南涮涮辣上榜
    故流傳著「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人怕不辣」的俗語。雖然辣椒並不是中國的本土作物,但辣椒從十五到十六世紀流入中國後,就迅速在餐桌上佔據了重要位置。涮涮辣 涮涮辣是雲南特有的一種辣椒,產於雲南德宏、寶山及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區。
  • 廣東可怕的點菜名,用食物來罵人是一種新境界
    他來了廣東讀了三年的大學了,這三年每一次離開飯堂啊,都是出去吃什麼韓料日料啊,什麼川菜館啊。來到我就蒙圈了,來了我們廣東,你不上粵菜館兒,居然去吃韓國料理嗎?小姑娘就跟我說了,本粵菜館點菜有種詭異的氛圍啊,比如動不動就叫人頭飯,還聽著怪嚇人呢。今天就跟大家講講那些我們廣東飲食裡很難被理解的教法,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聽過人頭飯呢?
  • 特別的碗,特別的貴!為什麼呢?
    有一種盤碗之類的餐具比起大多數盤和碗要特別點,包括大小和造型還有價格都不一樣。價格一般是普通骨瓷碗的十幾倍,一個碗需要賣到100-200元之間。一般情況下這類碗盤都是單個賣的,而且很少有配套的套裝!這類碗盤餐具我們稱之為「陶藝餐具」,是陶藝師親手做的,數量有限!
  • 廣東南澳有我國唯一海島上北回歸線標誌塔,形似一扇門,遊客愛來
    廣東南澳島,作為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每年都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尤其是南澳大橋開通後,很多周邊省份的遊客也自駕前來。來南澳看海,吃海鮮成為周邊遊的首選,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在島上住一晚,體驗獨特的海邊漁港風情。島上的景點不少,其中最出名的要數自然之門了。
  • 魷魚、八爪魚、烏賊三兄弟,為什麼廣東人最愛炒魷魚?
    導報君語廣東人對「炒魷魚」可是又愛又恨儘管在廣東人眼裡「炒魷魚」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奇就奇在每到逢年過節,很多人依然喜歡在餐桌上見到「炒魷魚」這道菜。在島上,你常常可在早上8點前,看到漁民歸來所捕撈的海產,其中不乏大魷魚,而海邊則會有許多婦女老人,幫忙洗魷魚、曬魷魚。而通常他們都很樂意你去幫他們拍照,據說是因為很多人說釣魷魚會用藥,所以他們希望大家去認真看看以澄清謠傳。
  • 吃飯吃到一半,老媽把碗一摔衝我罵道:30好幾的人了……
    1.搞笑聊天記錄:小明第一天上幼兒園,放學回來的時候對爸爸說:「爸爸,老師今天說,以前養一隻小雞至少要半年才能長成,現在四十多天就能吃了,這是為什麼呀?」爸爸想了想,然後說道:「那有啥的,我和你媽在一起七個月就有你了,別人都是十月懷胎,兒子你說為什麼呢?」「叔叔,我不知道。」
  • 通過吃飯,能看出一個人的家庭素養嗎?網友:一隻手必須要扶碗
    飯桌上,哪種習慣最讓人討厭?網友:本來我家也是要人到齊了才吃飯,可是嫁人後,公公每次吃飯都讓人叫幾遍才肯吃讓別人等著他再落座,覺得對燒飯的人一點都不尊重,所以以後都不想等他了。1、吃飯不要第一個動筷子,尤其是長輩在,每一盤菜只能夾靠近自己這邊的,吃啥菜想好再夾,筷子不能指人,筷子不能敲碗發出太大聲音,吃多少乘多少飯,碗裡不能剩飯粒,吃湯菜用大勺子不要用筷子。都是爸爸教的,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吃飯提心弔膽的,生怕被爸爸說。2、我特別特別討厭喝熱粥或者喝熱湯,吸進嘴裡,咽下去,然後,嗯 一聲,我也不知道為啥非得嗯一聲,你很滿足?
  • 闢謠丨在飯館吃飯用熱水燙燙餐具可以清除病菌?醫生:並不能
    總之在開飯前,飯局裡總會有一兩個人出來,用服務員端來泡茶的開水,或者已經泡成茶的茶水,倒出一兩杯來,而後挨個衝洗涮洗飯桌上的碗、盤子、茶杯、筷子、勺子......我印象中自己還是上中學時,跟老爸出去吃飯,叔叔們就這樣給我刷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