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是湛江人,有天我問她: 「你是不是愛涮碗?」 朋友聽了大惑不解:「涮什麼碗,我在家不做飯。」 「我說的是去餐館裡。」我挑明了。朋友笑了:「那是我們一種宗教儀式啊。」
朋友她還真不是說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在廣東全境,在外就餐前清洗餐具,是一種全民習慣,粵語中涮碗的發音為「lǒng碗」。在餐館吃飯,把餐具涮一涮,其它地方的人偶爾也會為之,只是大部分時候局限於愛乾淨和有潔癖之類的人身上。換言之,餐館飯前涮碗,在全國並非普遍現象,只在南嶺一隅有此嗜愛。
廣東人之所以形成了愛涮碗的習慣,氣候佔了很大的原因。
「須臾倒江湖,一掃蠻瘴腥」。南嶺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被稱為蠻瘴之地的。瘴就是相對溼度高的環境裡,混合了溼氣的腐爛氣息。一個北方人若有幸去廣東,下火車的第一感受肯定是,吸進鼻腔裡的空氣是粘乎乎的,不是其它原因,正是空氣的相對溼度高。
這裡有一組南嶺國家森林生態保護區的年平均氣候資料數據:
「南嶺國家森林生態保護區(112°56′~113°04′E,24°30′~24°48′N)位於粵湘兩省交界的粵北南嶺腹地,該地年均氣溫17.7℃,最高溫34.4℃,最低溫-3.6℃,冬季霜期較長,最長年份可達100d。年平均降水量達1705mm,最高年份可達2495mm,降雨集中在3~8月.年平均相對溼度84%」。
這個生態保護區地處粵北,與海洋的直接距離在廣東省境內應該是最遠的。此處的相對溼度就如此之高了,那麼越往南的地方,相對溼度只會更高。
另一組實時數據能夠佐證這個推測,這裡有廣州市2017年11月30日當天的氣候數據:「氣溫:23~13℃;體感溫度:25℃;相對溼度:94%;氣壓:1017hPa」。
相比之下,上海這一天的相對溼度是85%,而北京的更低一些,只有64%。華南屬於典型的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月至4月時,從南海吹來的暖溼氣流,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在嶺南形成準靜止鋒,使華南地區的天氣陰晴不定、非常潮溼。這就是廣東人異常憎惡的回南天,在回南天氣中,一些物品或食品很容易受潮,進而黴變腐爛。如此一來,廣東境內一年四季溼度都很高,並且再配合以適宜的氣溫,就成了微生物瘋狂滋生的絕佳天堂。
▲ 一洗碗廠內,工人正在用設備包裝消毒餐具。(新華社 /圖)
不同的細菌在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上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例如,對溫度的要求,有的細菌在較低的溫度下(15~18℃)能生長,甚至在-70℃下也能生存。有的細菌則適於在45~50℃的溫度中生活,某種溫泉細菌在90℃的高溫下也能夠生長。
但是,絕大多數細菌的生長適宜溫度是20~40℃,也就是適合在室溫或人的體溫環境下生活。如同動物和植物一樣,水分也是細菌細胞的主要成分。在一般情況下,細菌中水分的含量為75%~85%。如果缺少水分,細菌就不能正常生長和繁殖,因此,乾燥的環境是不利於細菌生存的。反之,細菌則鍾愛有加。
愛「lǒng碗」的廣東人並不是矯情和潔癖,而是在常年溼熱的氣候環境下生活,在公共場合吃飯,一定要保證餐具的潔淨和衛生。尤其露天的大排檔和小吃攤,餐具的衛生不能保證絕對達標,在吃飯前用熱水涮一涮碗,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也有了「碗筷已經用熱水消過毒」的心理暗示。
事實上,2017年最新的GB1493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消毒餐(飲)具》標準實施,取代了過去的GB14934-1994《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比如新標準規定,「餐(飲)具應表面光潔,不得有附著物,不得有油漬、泡沫、異味」。同時,「大腸菌群發酵法和紙片法的限量值統一為不得檢出」。舊標準裡大腸菌群和陰離子合成洗滌劑都有一定的限量規定,只要不超過限量就是合格的。但在新標準中明確規定這兩項都為不得檢出,不再有限量規定。
規定是嚴格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總會出現不按規定操作導致的不達標情況。媒體報導顯示,去年八月份,武漢市食藥監局對餐飲食品(復用消毒餐飲具)進行監督抽檢發現,有60批次的餐飲具樣品不合格。有一些知名的餐飲連鎖企業,也榜上有名。雖然這並非發生在廣東地區,但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負面報導時常見諸報端,在衛生層面,人們普遍對餐飲餐具沒有更高的信任度。這種全國食品安全問題風聲鶴唳的局面,某種程度上只會加劇廣東人愛涮碗的頻次。
因氣候環境形成的生活習慣演變為信仰的時候,人們就會自覺在它的文化傳承中添磚加瓦,不斷為其增添新的詮釋。
關於廣東人「lǒng碗」就有一種文化上的說法,說廣東人嗜茶,不過第一泡的茶只為洗去茶塵,是不能喝的,但是倒掉呢又覺得可惜,所以用這第一泡的茶水涮碗,一舉兩得。
另一種說法是,廣東人認為「水圍財」是一種好的兆頭,水代表了財,熱水衝燙餐具,就有了周身圍繞著財富的意思了,於是呢就餐之前就要用水圍一圍財了。
回南天出現的一個傍晚,你懷著跟周遭一樣潮溼的心情走進一家小餐館。看桌上的碗筷雖然潔淨異常,但沾手一摸,潮溼且黏黏糊糊。此刻你唯一想做的,難道不是找店家的開水,把碗內外再衝刷一遍嗎?這時候什麼矯情、乾淨、第一泡茶、水圍財,統統都抵不過空氣中小水滴對你心頭的那番攪弄吧... ...
說明:轉自南洲知道
往期精彩回顧:
【地理視野】機場告別,為什麼不能說「一路順風」?
【地理思維】新型綠色清潔能源——頁巖氣
【地理視野】沙漠之花——阿聯
【地理思維】地理要素間的聯繫
【地理思維】河流的優雅轉身
【地理思維】這些美景後隱藏的危險
【地理思維】南方人:試問晴為何物
【地理思維】冰川為父、大海為母——峽灣
【地理思維】流淌了300年的河流在4天完全消失之迷
【地理思維】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即將到來?大可不必恐慌
【地理視野】來自地理老師的新年祝福!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告訴你最早進入2019年的是哪個地方
【地理思維】北半球「冷極」-奧伊米亞康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看印尼大海嘯
【地理視野】穿著短袖過「冬至」?別得瑟!
【地理思維】冬至是全年最冷的一天嗎?
【地理思維】全球變暖竟然與動物放屁有關?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看改革開放40周年
【地理思維】成也大壩,敗也大壩
【地理思維】南方大雪紛飛,北方雪汛為啥遲遲未到?
【地理思維】「冷空氣」從哪裡來?為何冷空氣來之前變升溫?
【地理思維】跨越千年,廊橋無言
【地理視野】世界的盡頭,一切的開始——火地島
【地理思維】「冰排並排北邊跑」 蘊含的地理知識
【地理思維】 地理老師告訴你「微信啟動圖」啥時候拍的?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眼中的秋葉
【地理思維】美國加州山火「爆炸式」蔓延是天災還是人禍呢?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看雙十一
【地理思維】颱風來臨前天氣越晴朗越可怕
【地理思維】地理老師遇上港珠澳大橋
【地理思維】荒漠化(沙漠化)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思維】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到哪裡去?
廣州中學地理組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