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後種族隔離時代的疾病隱喻

2020-12-05 1905電影網

《昨天》:後種族隔離時代的疾病隱喻

時間:2006.03.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未知 分享到:

[align=center][PIC]3009;10110000;0;0;0;/upfile/pics/p4505/06315144710897.jpg[/PIC][/align]  英文名:Yesterday  中文名:永不遺忘的美麗/昨天  導 演: 達雷爾・魯德 Darrell Roodt   主 演: Leleti Khumalo Harriet Lenabe Kenneth Khambula Nicholas Marino Lihle Mvelase Camilla Walker   上 映: 2004年09月03日 ( 義大利 )  地 區: 南非 ( 拍攝地 )   對 白: 祖魯語   字 幕:英文/法文  評 分: 7.5/10 (275 票 )詳細   時 長: 93分鐘   類 型: 劇情   分 級: 美國:R   影片一開始,一個緩慢的長鏡頭,沉靜、克制,搖過萋萋荒草中一段鐵絲藩籬,畫外音樂若低訴若壓抑下的吶喊,鏡頭搖向一條灰土大路,母親「昨天」和女兒「美麗」手拉手朝畫面走來,「美麗」清脆、天真的聲音響起,  「媽媽,為什麼我不能是一隻鳥?」  這開篇令人恍惚,倘若不是母親和女兒的黑色皮膚,真會讓人覺得這又是一部〈小鞋子〉般的伊朗電影。  影片敘事流暢、簡潔,母子對話迅速承擔起交代情節的作用,聲音好聽的一問一答中觀眾清楚了母女這是要去看醫生。她們生活在一個偏遠的小村莊,一大清早便起床上路,徒步幾個小時,尚未走到診所。而半路上她們遇到的兩個鄉村教師,提著行李「走」了兩年,只為尋找一個能夠讓她們教書、落腳的村莊。南非鄉村的貧窮、閉塞、與現代便利生活的絕緣只用了這寥寥幾筆便形象地勾畫出來。再到母女趕到診所,診所前卻排起長長的隊伍,觀眾才清楚原來這方圓數百裡只這麼一家診所,每天都是長龍一般的隊伍,母女兩人徒步大半天卻排不上看病的「號」,只得悻悻而歸,這次,是母親背著走累了的女兒。影片到這裡不過十幾分鐘,對於背景的交代,對於南非貧窮落後的說明卻已經達到了令觀眾唏噓的地步。片子雖節奏舒緩,在敘事上卻緊緻、紮實,毫無浪費、羅嗦之虛筆、浮筆。  接下來,母親「昨天」的病成為一個懸念,所有的敘事圍繞這個懸念不緊不慢的展開,一直到「冬天」這部分(片子以時間為序,分為夏天,冬天,又一個夏天三部分),母親才被告知被丈夫感染上了HIV病毒,之後她只身前往約翰尼斯堡尋找丈夫,告訴他病情,被丈夫毒打一頓後又黯然而歸;再之後,丈夫不忍疾病折磨返回村中,村中人對他十分排斥,「昨天」悉心照顧,毫無怨言,在村中人的排斥越來越厲害的時候,又堅定的於村外荒地中獨自搭建起了一座「簡陋」病房安頓丈夫。這其中她默默承受自己病情的折磨,承受村裡人的冷眼和敵意,令她堅持下去的唯一希望是要看到女兒「美麗」長大上學。  初看這就是一部頌揚苦難中母親偉大的電影,如同伊朗那些被「洗」的乾乾淨淨的兒童電影一樣,打動觀眾和溫暖觀眾。細一思量,方才發現影片溫情的故事脈絡下一個又一個潛藏著的「隱喻」和思考。本片導演達雷爾・魯德曾經是南非有名的反種族隔離制度的鬥士,他拍攝過數部重要的反種族隔離制度電影,在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被取消後他來到好萊塢,導演動作片,與世界級的明星合作,功成名就後卻又返回南非,他說「在最近的幾年中,我拍攝了大量美國類型電影,我認識到那些自始至終不是我心所愛的,我的心一直和南非在一起,我越是拍攝那樣的電影,越能感覺到我的心前所未有的牽掛著南非。我們應該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  這次他選擇了愛滋病,然而他的視線卻依舊如當年,揭示非洲的落後、閉塞、苦難尚在表面,他的攝影機鏡頭想做的是,深入到這些表面之後,在後種族隔離時代發現新的隔離。  影片的主題其實依舊是隔離。隔離的意象在片中無處不在。鐵絲藩籬在片中反覆出現,影片剛開始的一個空鏡特寫,影片中間丈夫回家後,面對村中人的敵意,昨天無力的站在鐵絲藩籬之後,甚至影片最後,昨天看著終於入學的女兒,當中也是隔了一層鐵絲網。村子裡的人們將愛滋病視為洪水猛獸,對昨天一家懷有敵意這是最顯著的隔離。而在影片緩慢進行的過程中,導演也處處設置一些「閒筆」點明南非鄉村中人們心中的偏見與隔離。如村中女人於水井旁憤怒的責罵村中一個取了外族女人的男人;村中只有昨天與外來的女教師建立起友誼,當她們聊天時,昨天不無深意地提到當年她嫁入這個村莊,花了多半年的時間才被他們接受,女教師點頭表明理解。  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一書中就曾經指出過鬼魅一般縈繞在疾病之上的那些隱喻的影子,疾病通過一步步被隱喻化,從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病轉化成了一種道德評判或者政治制度。而附加在愛滋病之上的隱喻更加嚴重和複雜。一方面,人們認為這種疾病完全是咎由自取,與一種道德上的敗壞、生活上的放蕩相聯繫;另一方面,在對愛滋病治療的過程中,一些軍事化或準軍事化的術語被借用,「愛滋病病毒被描繪的象高科技戰爭」,無聲無息中一種單純的疾病就被蒙上了一層可怖的陰影。在這些隱喻的建立、形成過程中,一種隔離便無可避免地相伴而生。  種族隔離制度與愛滋病不過是人們心中難以消滅的「隔離」與偏見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隔離是魂,種族隔離制度與愛滋病不過是它們寄身其中的「屍」。一種隔離消失了,另一種新的隔離以更隱蔽的面目出現,將隔離與偏見繼續演繹下去。南非何嘗不是一直處於一種隔離的狀態中?與西方社會,與北方世界。全球化的政治思維與經濟體制貌似提倡交流與溝通,實則仍舊掩蓋著一個又一個的壁壘。南非的祖魯蘭地區那個交通閉塞,生活落後,無緣於現代社會種種便利與好處的小村莊,不正是一個古老南非在今日世界中的一個隱喻嗎?值得一說的是,影片在文本上的意義層次也是豐富飽滿的,很多作為「工具」出現的電影元素的使用都可以被看作是導演的刻意和強調,比如音樂。電影配樂由南非的世界音樂大師Madosini Manqina完成,並且使用了諸如口弓(mouthbow)、Jew’s harp(類似口琴)等古老的傳統樂器。再比如祖魯語發音。這是南非第一部使用祖魯語發音、意在全球性發行的電影(之前有過一些祖魯語電影,但其拍攝、放映都僅供當地人消遣、觀看),曾經在好萊塢打拼多年的導演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做法對發行和上映的不利,導演對這些元素的使用、堅持已經超出了單純的電影敘事、表意的範圍,而成為一種電影之外的政治立場與內心選擇的表達,而這些元素也因為本身強烈的象徵意味,而從它們原本的最基本的作用之中「漫溢」出來,參與到影片意義的挖掘與構築中來。(轉自網易娛樂專稿)

相關焦點

  • 南非的輓歌:種族隔離始末
    但要說到南非的歷史,想必「種族隔離」會是第一個想到的詞彙。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實在是太有名了,以至於英語中專門有一個詞「apartheid」來特指南非的種族隔離。自從1948年以荷蘭裔的布爾人為主的南非國民黨執政以來,這個全白人政黨就開始不遺餘力地推行種族隔離政策。
  • 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抗擊新冠肺炎)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中新網北京2月21日電 題: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作者 黃鈺欽  「病是生命的陰面,是一重更麻煩的公民身份。」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寫下上述文字時,正在忍受癌症帶來的痛楚。
  • 「反黑」民族主義:性/別、生育與疾病隱喻
    在中尼婚姻當中,女方多為從外地移入的非城市戶口女性,缺乏與本地人相當的社會資源;男方則可能因籤證問題而延期滯留在中國,或出境後無法回到中國。中尼夫妻的結合以及他們的商業夥伴關係,一定程度上既受制於、也試圖彌補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對非本地人(包括國內流動人口和外國人)的不利條件。
  • 美國種族衝突;美國白人警察放置的種族隔離標誌——白人候車室
    1944年 維吉尼亞州的格洛斯特鎮,27歲的黑人女子艾琳·摩根探望完母親後,坐上灰狗公司的公交車,準備返回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家。她在車後部「有色人種」專座區坐下。後來一些白人乘客上了車要她讓座。摩根拒絕了。於是公車司機把車直接開到了格洛斯特的監獄,一位警長上車後把摩根逮捕。
  • 2020·年度閱讀︱重審美國保守主義和種族隔離的思想淵源
    Board of Education)判決中推翻了「隔離但平等」原則(separate but equal)。這一判決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種族關係的歷史,也推動美國歷史學者開啟了對種族隔離的學術研究。著名歷史學家科默·伍德沃德(Comer V.
  • 逃離普利托利亞-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南非反種族隔離越獄故事
    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是1948年至1994年間南非共和國實行的一種種族隔離制度。1997年2月3日 南非永久憲法生效,結束了300多年的種族隔離制度。今天給大家帶一部反種族隔離鬥爭的電影《逃離普利托利亞》,男主詹金於1948年出生 是南非作家、前反種族隔離主義者,他以1979年與史蒂芬·李和馬克一起從當地的普利托利亞監獄逃脫而聞名,而這部電影就是根據三人越獄的真實故事改編的,詹金與李是一對反種族隔離制度的好基友,一天他們在街上暗地裡發反種族隔離制度的傳單被捕。
  • 電影中的倫敦:時代的隱喻
    這就是「電影地理」建構在一個不可能的「現實地理」之上的原因:維多利亞時代在這部電影中的重要性。電影中的幫派可以解讀為戰後工黨政府,有著跨階級的混雜性,而維多利亞時代的懷博菲絲太太,代表著對戰後搖搖欲墜又揮之不去的維多利亞文明的一種留戀。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好萊塢翻拍版完全失去了這一意味。
  • 這本開創性影集,首次展示了南非種族隔離的日常現實
    南非,約翰尼斯堡© Ernest Cole | Magnum Photos科爾的攝影生涯始於《DRUM》雜誌,這是一本開創性的南非出版物,關注以黑人為主的社會生活,並儘可能報導種族隔離問題。《DRUM》的職員不斷由於違反各種關乎隔離或審查的法律而被逮捕,當時,種族隔離法規定黑人只能被僱傭成為「勞工」。
  • 雜論|于堅「拒絕隱喻」的詩學觀
    于堅認為「文明導致了理解力和想像力的發達」,「詩成為闡釋意義的工具」,「其隱喻是隱喻後,其能指是一個,其所指是多指的無指」,「詩被遺忘了,它成為隱喻的奴隸」。 于堅想要拒絕的「隱喻」,令他想要後退的「隱喻」,其實是他在文中所說的「隱喻後」,而他想要前往的(退回的)則是最初的「元隱喻」。 2.
  • 比《小丑》尺度還大的《被塗汙的鳥》,7種動物隱喻細思極恐
    中說:戰爭期間和戰後,我在東歐度過了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我知道真實狀況比最荒誕不經的幻想都要殘忍得多。我希望弱小的個人與強悍的社會之間的對抗,孩子與戰爭之間的對抗,能夠展現那種徹底反人類的狀況。火刑是基督教對異教徒迫害的標誌性刑罰,隱喻著猶太人的命運。
  • 阿尼馬格斯:隱喻
    本次展覽以「阿尼馬格斯:隱喻」作為展題,力圖以一種富有詩意的修辭來比擬所邀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的一些特點:以動物題材作為觀念表達的載體,或在視覺,或在敘事,或在材料的運用上具有某種幻化神奇的能力。若以「動物」來作為一個檢索藝術史的詞條,可以發現它不但線索綿長,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學層次,其淵源可追溯到石器時代的法國拉斯科洞窟畫,自有史以來,動物為圖像的藝術往往與圖騰信仰與氏族起源神話密不可分。
  • 關於網際網路的十一種隱喻
    另外倆人談到跨文化的普遍隱喻,一種隱喻是不是可能超越各種文化和種族而存在?譬喻一定是有文化障礙的,比如同樣是烏託邦,對於大西國的想像,和對於桃花源的想像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一方面承認有文化差異,另一方面又肯定有一些譬喻是跨文化存在的,這兩個是同時並存的現象。今天論述的關於網際網路的隱喻,大部分是跨越地理界線和文化界限的。也有比較美國化的。
  • 沒有硝煙的戰爭——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隱喻現象分析
    隱喻本質上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種事物」,它廣泛存在於日常話語中,甚至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思維手段。在認識到其普遍性後,研究者越來越專注於去挖掘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隱喻背後的涵義。每一個行業或領域都有其常見的概念隱喻,但有一個概念隱喻幾乎瀰漫於所有話語領域,這就是戰爭隱喻。
  • 鼠疫、愛滋病、肺結核:疾病的文學闡釋
    ……《鼠疫》與整個時代的情緒有關係。」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誇張的幻象經常被附著於那些作為群體性災難的流行病上「遙隔霄漢的彗星到達地球的確切時間的時代,一個想當然地認為一切大規模傳染性流行病一去不返的時代,SARS病毒卻像一個來去無蹤的幽靈,這強化了它的神秘性,而神秘性正是隱喻的滋生地。
  • 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概念隱喻理論正式面世。該理論揭示了隱喻的概念本質,即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段,更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隨後,概念隱喻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40年來,學者們挖掘了各種語言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概念隱喻,深化了我們對概念隱喻及概念系統的認識。
  • 疫論·隱喻丨感染、媒介與資本主義:從現代瘟疫到後現代殭屍
    雷內·吉拉德(Rene Girard)的《文學與神話中的瘟疫》(The Plague in Literature and Myth 1974)描述了瘟疫文本之間存在著一種「神奇的一致性(strange uniformity)」,瘟疫「隱喻被賦予了強大生命力」。事實上,當我們談到中世紀和現代早期的流行病,或者是當代的疾病,如愛滋病、非典或H1N1等,作為隱喻的瘟疫已經變得比疾病本身更為普遍和盛行。
  • 《流感》:病毒的隱喻與危機中的共同體
    在致死的病毒面前所有人都平等,然而電影裡的人已經分成了三個世界:一個是東南亞的世界,那裡疾病蔓延,人們生活困苦,不得不跨國打黑工謀生;一個是韓國的世界,高樓聳立,井然有序,但因病毒而陷入恐慌,因此也暴露出來秩序之下的陰暗;除此之外還有美國的世界,在電影中僅僅以少數駐韓美軍的形象出現,他們擁有韓國軍隊的最終指揮權,並強硬要求射殺感染者以防疫情蔓延至其他國家。
  • 【詞典】隱喻 換喻
    【詞典】隱喻 換喻隱喻和換喻都是電影語言學術語。在語言學中,隱喻指間接意義上使用的移代性的修辭格。電影符號學的修辭理論認為,電影沒有嚴格意義的隱喻,因為按照修辭學的原意,並不指明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比較關係,而在所謂的電影隱喻中,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於影像中,如卓別林的影片《摩登時代》(1936年)開頭的著名「隱喻」:一群羊的鏡頭之後是擠在地鐵入口的人群的鏡頭;再如愛森斯坦的影片《罷工》(1925年)中的「隱喻」:軍警鎮壓工人的鏡頭之後不是工人受傷的鏡頭,而是屠宰場宰牛的鏡頭。
  • 負壓隔離病房貨櫃研發成功
    適用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傳染病隔離治療 負壓隔離病房貨櫃研發成功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20-05-14
  • 《江湖兒女》觀後:超寫實人物和一個堆滿隱喻的故事
    男主女主都是「社會人」,影片用人物經歷的碎片畫面,串聯出一個受傷女人的人生故事——從江湖風光到為愛入獄,從出獄後的窘境至戀人重逢後的無情,於是再次回到生活原點命。物換星移人事已非,但江湖還是那個江湖。整個觀影體驗,只有壓抑、沉重和同情,沒有故事人物的代入,也看不到三幕劇那種常有的起承轉合,沒有心跳加速的懸念,更沒有酣暢淋漓的情感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