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暉做客清華學術之路 暢談「新材料解決老問題」
伍暉做客清華學術之路 暢談「新材料解決老問題」 清華新聞網11月5日電(研通社記者 汪姣姣)10月30日下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伍暉做客清華大學「學術之路」系列講座,結合自身經歷講述 「新材料解決老問題」 的研究歷程,並與同學們分享了自身的研究生活及感受
-
西交大、北大博士生樂觀吐槽學術生活!直擊科研人有趣的一面
在西安交通大學能源動力學院,就有位在讀博士生梁墩煌,他白天是實驗室裡的科研專注者;晚上是脫口秀大軍中的幽默製造者。2015級的博士生,秦難尋。有關《娶妻當娶女博士》的讀後感除了像以上兩位博士生,以脫口秀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學術生活的「苦中作樂」,還有著看似一本正經(實則幽默感十足)的理工科博士張亞輝,他從西北工業大學開始本科生涯
-
@各單位,一大撥清華博士生即將登鷺,超級實習生等你來pick!
@各單位,一大撥清華博士生即將登鷺,超級實習生等你來pick!如何PICK他們1.用人單位根據自身情況,填寫清華大學博士生服務需求徵集表(附件1),並將電子版需求徵集表連同其他崗位、技術需求說明資料發送到指定郵箱:wangsihp@sina.com。同一家單位申報項目需求不超過2項,同一需求不超過2人。2.申報截止時間:2020年4月21日(周二)上午11:00。
-
白雪寧:清華+普林斯頓+哈佛 新疆學子傳奇之路
白雪寧:清華+普林斯頓+哈佛 新疆學子傳奇之路來源:根據疆行水木公眾號綜合編輯採訪:範虎 李家豪 供稿:李家豪清華,普林斯頓,哈佛,清華。擁有如此人生軌跡的他,究竟是誰?已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20篇為第一作者文章),被引用總數達2000餘次(Google Scholar),在行星形成的理論研究與等離子體天體物理研究中開展原創性工作,且於該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說起白雪寧白師兄,清華園裡,不只是新疆學子,凡關注學術科研的同學們都對他不陌生。高考是他大放異彩的舞臺,但他的精彩從未謝幕。
-
清華是以理論計算、工程實踐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
包括超材料(metalcharacteristics)、拓撲絕緣體(topologicalnanotube)、超金屬(transistor)、氣凝膠、納米材料等。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任勇老師2017年博士招生簡章第十八頁部分內容,在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已經出現學院內部的課程,主要是考查論文(通俗易懂)及出發點、方法和結果,屬於考查形式。清華是以理論計算、工程實踐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的,實際操作和理論要想結合比較困難,建議通過一些組織代表性的項目中進行學習,有針對性本來很好,不能說是超材料,更接近生物材料等。理論儲備還是要下血本了加油!
-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從概念角度而言「知網」即國家知識基礎設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由世界銀行提出於1998年。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豬是怎樣養成的;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豬的各個部分肉質的區分和作用;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理論的不同發展階段對紅燒肉發展的影響和啟示;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紅燒肉製作的實證研究(變量選取、理論模型和計量分析);結論:紅燒肉是不是可以吃取決於很多複雜的因素,總體來看,在滿足一定約束條件的情況下紅燒肉是不錯的營養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野浩線上做客清華「巔峰對話」
清華新聞網10月21日電(學生通訊員 李衍智 謝俊) 10月16日下午,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主辦的第31期「巔峰對話(Toptalk)」在電子工程館舉行。活動邀請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野浩(Hiroshi Amano)教授作為特別嘉賓、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羅毅教授作為對話嘉賓,與清華學子開展了以「藍光LED點亮21世紀」(Blue LED—Illuminating the 21st Century)為主題的對話交流。現場130餘名清華師生參與了本次活動。
-
——清華博士生實地體驗蒙內鐵路
中國造 非洲情 發展夢——清華博士生實地體驗蒙內鐵路來源:《光明日報》2017-08-04七月,我們三個清華大學同學有幸體驗了開通不久的蒙內鐵路。從奈洛比火車站安檢進站的時候,一位工作人員向我們豎起大拇指,激動地說:「You Chinese built it」(你們中國人建造了它)。
-
南京大學校長:博士生標準不能降低,而是應該分流,科研應精英化
南京大學可以超越清華的重要原因2019年南京大學自然指數高居全球高校第七,全國高校NO.1,對於這樣的科研成績令無數人感到震驚,畢竟在學科評估和綜合高校排名中,南京大學最近幾年一直呈現下滑趨勢,甚至已經淪為了華東五校的吊車尾,然而一份亮眼的自然指數令南京大學再次成為網絡熱議焦點,
-
1988屆校友、核物理學家高海燕與清華學子暢談科研與人生
清華新聞網5月12日電(通訊員 王方)清華大學1988屆傑出校友、實驗核物理學家、崑山杜克大學首任學術事務副校長……在高海燕教授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很多閃亮的標籤。近日,受清華大學研究生會的邀請,高海燕與清華園的學弟學妹們進行了一場「雲」上對話。
-
第十一屆「人大、清華、北大三校博士生論壇」 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
11月20日上午8:30,由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辦的第十一屆「人大、清華、北大三校博士生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第二會議室隆重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
一個清華水電高材生的感冒舒緩儀探索之路
91年高考的時候,他曾經想報協和醫科大學,但老師們希望他報清華,張俊武最後被清華水利系錄取了。「當時沒有被清華生物系錄取,有點遺憾,我很喜歡生物學。當時還報了物理系。」,張俊武說。 在他踏入清華水利系那一刻起,老師同學們也許怎麼也想不到,2016年,他會從美國帶回一款醫學研究成果——感冒舒緩「神器」回國創業。
-
曾經的一代前浪:燃盡了自己,變成了光(上)
1925年清華的國學研究院和大學部成立,清華從留美預備學校轉變為一所正式大學。回國後的葉企孫同老校長梅貽琦一起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並擔任第一屆物理系主任。同時到來的還有在東南大學任教熟識的趙忠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
-
清華公管:質性薈萃分析方法博士生學術訓練營成功舉辦
【MBA中國網訊】10月10-12日,清華公管組織了主題為「自然資源管理的系統案例研究方法:社會生態系統和薈萃分析資料庫(SESMAD)」的博士生學術訓練營,由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環境科技研究所瑪麗居裡研究員塞爾吉奧·維拉梅爾-託馬斯(Sergio Villamayor-Tomas)主講
-
清華姚班出身,95後博士生陳立傑獲理論計算機頂會最佳學生論文
與此同時,陳立傑的室友範浩強在大一軍訓期間,晚上靠「加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並最終發表在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ICCV 2013 上(範浩強是清華姚班2013級另一位大神,後來成為曠視工號前十員工,此處不詳述)。
-
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反思博士生培養—新聞—科學網
-
第九屆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論壇舉行
清華新聞網6月3日電(通訊員 劉璐璐)5月31日,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簡稱「教研院」)主辦的第九屆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論壇於線上進行。本屆博士生論壇以「傳承與創新:新技術背景下的教育現代化」為主題,設置4場特邀報告、8場33次口頭報告、30篇海報張貼以及2場職業發展沙龍等環節。
-
【抗疫期間的清華科研】材料學院開啟「雲上講座」 宅家玩轉學術報告
【抗疫期間的清華科研】材料學院開啟「雲上講座」 宅家玩轉學術報告清華新聞網3月6日電 開組會、做科研、學術交流是研究生同學日常生活的三大要素,為促進師生間的學術交流、滿足同學們的科研需求,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推出「從我做起,同心戰疫」主題活動之線上講座活動,讓宅家科研成為日常。
-
華高萊斯:德國的基礎科研體系(上篇)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將近佔總人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這些成就都和德國的基礎科研體系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