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沂蒙紅色勳章】95歲沂南老兵高卓堂:「沒有國哪來的家?」

2020-12-07 大眾網

高卓堂

  大眾網臨沂·海報新聞7月11日訊(見習記者 馬千慧 韓凱翔 高倩玉)「當兵的時候18歲,那時候我最小,槍都背不起來。」曾在魯中軍區第九師246團2營6連機槍班擔任班長的高卓堂,回憶起當年參軍的情形時情緒依舊很高。

  聽黨話 跟黨走 當兵打仗衛國家

  參了軍的高卓堂跟著部隊參加過解放戰爭,輾轉了整個華東戰區。

  提及當年離家光景,高卓堂顯得很「不在乎」,「出去當兵了,哪兒還顧得上家裡,那時候就只想著把仗打贏,有國才有家,沒國哪來的家?想其他的那些沒用。」

  回憶起入黨的情景時,老爺子的精神頭卻很足,「我21歲的時候加入了共產黨,念入黨誓言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不會忘,一輩子都不會忘,那時候就記住了要聽黨話,跟黨走。」

  1958年,高卓堂退伍後回家種地,說起當年的戰友時,高卓堂有些失落,「現在的戰友大多都不在了,我自己也怪沒意思的。」

  功勳前 足謙遜 百姓功勞最難忘

  高卓堂的衣襟前,功勳章新舊都有,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紀念章、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但高卓堂卻很少提起,也顯得很「不好意思」總是說:「平時不看,都是過去的事情,而且能打勝仗靠得都是咱老百姓。」

  在沂蒙山區,「一口飯,做軍糧;一塊布,做軍鞋;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人民傾其所有支援前線,老百姓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高卓堂回憶說:「那個時候,部隊兵馬不動,糧草先行。老百姓推著小車,抬著擔架,跟著部隊送糧食送飯,沒有老百姓,怎麼打勝仗?黨愛護人民,人民也愛護黨,我們取得的勝利跟人民的支持分不開。」

  豐衣食 福樂享 安居養年感謝黨

  2015年,「抗戰老兵照護中心」在沂南天河康復醫院啟用,高卓堂同其他老兵一同免費入住進來。夜間時常與91歲的「室友」朱成金談論起當年打仗的情形,天好時一起結伴遛彎兒。

  至今,高卓堂仍保留著抽菸的習慣,「18歲出去當兵就抽,那時候每天精神都很緊張,後來復員回來後也沒戒掉,不過現在要抽還得『瞞著』看護人員,很麻煩。」

  談到生活狀況時高卓堂說:「咱們的國家正在建設中,國防力量還需要不斷強大,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黨和政府還要照顧我們,多費事。」

相關焦點

  • 聽老兵講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人民網濟南8月23日電 近日,歷時一個多月的碧桂園魯南區域百城公益行活動——「尋找沂蒙紅色勳章」圓滿結束。 碧桂園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陽光企業,將始終秉持「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的理念,本次「尋找沂蒙紅色勳章」活動也是堅持公益初心,從第一站沂南縣,到蒙陰、沂水、莒南、郯城縣,碧桂園的志願者們為老人們送去生活所需,並通過視頻、文字的形式來記錄老兵勳章背後的故事,讓沂蒙紅色精神得以世代流傳。
  • 抗戰老兵、最美退役軍人沂南共摺疊和平鴿祈願和平
    由沂南縣抗戰老兵、「沂蒙最美退役軍人」、部分退伍軍人代表參加的「弘揚抗戰精神,永做時代先鋒」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正在進行。在山東首家抗戰老兵照護中心(沂南縣大莊天河康復醫院)頤養天年的抗戰老兵高卓堂、朱有芹來到現場,講述了他們經歷過的戰鬥故事,傳遞抗戰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 抗戰老兵、最美退役軍人用摺紙剪紙作品祈願和平
    9月1日下午,由沂南縣抗戰老兵、「沂蒙最美退役軍人」、部分退伍軍人代表參加的「弘揚抗戰精神,永做時代先鋒」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在沂南縣界湖街道南村社區會議室內進行。在山東首家抗戰老兵照護中心(沂南縣大莊天河康復醫院)頤養天年的抗戰老兵高卓堂、朱有芹來到現場,講述了他們經歷過的戰鬥故事,傳遞抗戰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在會談之後,高卓堂、朱有芹和榮獲了臨沂市首屆「沂蒙最美退役軍人」的李鳳德一起,用紙摺疊和平鴿,並展示寫有「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的剪紙作品,緬懷先烈,祈願世界和平。
  • 沂南:紅色教育連成片 紅色基因代代傳
    根據學生成長需要,同時結合地方特色,沂南推出了擁軍支前勞動、鄉村非遺、紅色影視拍攝等體驗性項目,廣泛開展「紅色小講解員」「紅色小主持人」「紅色小導遊」「紅色故事大賽」「紅色文藝匯演」等主題活動,打造了生動鮮活的思政教育「第二課堂」。
  • 沂南一對父子攜手上「戰場」共同抗「疫」情
    「手心相對搓一搓, 手背相靠噌一噌……」2月2日,沂南天河養老服務中心內,護理員王慶乾正在手把手地教95歲高齡的高卓堂標準的七步洗手法。為守護老人健康,王慶乾每天都要用這樣的方法一遍遍教老人們洗手。「來,高大爺,我教您怎么正確洗手。」在高卓堂房間內,送餐人員剛把早飯送過來,王慶乾就主動扶著他來到了洗手池旁,一邊教他洗手,一邊教他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相關知識。「勤洗手、正確洗手是預防的有效方法,咱們可得好好洗。」「好好,好好洗。」高卓堂樂呵呵地點點頭。 沂南天河養老服務中心有將近40個老人,王慶乾與其他幾位同事輪流分組照顧。
  • 血戰高黎貢山老兵:最看重抗日勳章 死前只剩622元
    沒有鮮花、沒有哀樂、沒有靈堂和追悼會3月9日晚上7點,九龍坡龍居山殯儀館,90歲老兵周高福的送別會正在舉行。前來送行的,除兩名親屬外,還有一名民警、七個關愛老兵志願者。沒有靈堂,沒有哀樂,沒有追悼會,這場短暫的送別再簡單不過。在遺體交接廳,大家噙著淚水,向老人遺體三鞠躬。今天3月12日,是他90歲壽誕。
  • 銅星勳章二戰老兵運毒,被捕時已87歲
    《騾子》是一部美國犯罪劇情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故事改編自《紐約時報》的報導《錫納羅亞販毒集團的90歲運毒手》,講述一位二戰老兵厄爾在事業失敗、瀕臨破產之際,意外接到一起兼職打工機會人物原型Leo Sharp,二戰老兵,得過銅星勳章,也是有名的園藝家&花匠,
  • 郭智義:抗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忘記歷史,一個崛起的民族不能沒有脊梁,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抗戰老兵郭智義的家中,一同回首當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翻開那永不褪色的記憶。 郭智義,沂南縣南左泉村人,1928年出生,1944年參軍。
  • 傳承紅色基因 抗美援朝老兵走進校園
    中新網山西新聞11月30日電 (高瑞峰 陳霞) 深入了解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近日,山西財經大學開展「學四史守初心,致敬革命英雄」主題活動,其間,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賈振鑫、呂良兩位老人分享戰鬥故事。賈振鑫,1933年出生,山西太谷人,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戰人員,參加了4次戰役,1951年1月1日突破三八線戰役後,繳獲一架照相機;呂良,1934年生,山西稷山人,赴抗美援朝戰場時,年僅16歲。兩位老人的講述,將同學們帶回戰爭年代。
  • 高碑店這位抗美援朝老兵把紀念章捐了
    一枚勳章>一紙證書,見證著捨身取義的家國情懷「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並為抗美援朝老兵頒發捐贈證書。這位老兵名叫趙福全,於1952年入伍,今年已有87歲高齡。向這位抗美援朝老兵致敬!
  • 人保財險臨沂分公司: 在「沂蒙精神」激勵之下與百姓風雨同行
    為探尋臨沂企業在新時代傳承沂蒙精神,承擔社會責任、助推經濟發展的優秀做法,即日起,大眾網推出《新時代沂蒙精神的企業擔當》欄目。  大眾網記者 魏鵬 石慧 孫翔 韋輝 林鵬  視頻製作 郭元剛  沂蒙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體現了黨的初心,這個初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心,在臨沂這片紅色沃土上
  • 80歲老兵接到「部隊召回電話」,真相是……
    80歲老兵接到「部隊召回電話」,真相是…… 2020-11-21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旬老兵聚會比去年又少了7個,合影時82歲老兵說:我年輕,站後面
    圖為三個老兵年齡相加261歲,胸口勳章35枚。如今68年過去,最近幾年,當年赴朝參戰的在安徽的老兵每年都會聚在一起,重溫戰爭歲月。10月25日上午,安徽合肥徽州大道一賓館內,40多位志願軍老兵聚到一起,紀念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他們的平均年齡87歲。去年的這天,這些老兵也是在這個地方聚會,但是,相比去年,這些老兵又少了7個。
  • 臨沂紅色旅遊景點大全 這些地方都值得一去
    一個中心   依託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沂蒙革命紀念館、臨沂商城展覽館等紅色旅遊資源,發揮中心城區區位、交通、接待等優勢,打造臨沂紅色旅遊資源展示和遊客集散的中心區。   十大片區   依託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重點紅色旅遊景區,打造十大紅色旅遊片區。此外,在打造旅遊產品方面,我市將打造紅色旅遊與黨性教育融合發展示範景區,增加觀光休閒型旅遊景區紅色教育功能,推進親情沂蒙特色鄉村旅遊建設,推出一批紅色文藝創作項目。
  • 關心關愛抗戰老兵用心用力做好服務
    「代老,今天我們來看看您,又來聽聽您講講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故事。」「謝謝黨和政府的關心照顧,經常來看我……我很好」今年已88歲高齡的代長銀老人於1951年12月參軍入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及剿匪戰爭,1958年3月退役,服役期間多次榮獲軍功。如今代長銀老人因腦梗造成下肢癱瘓,不能直立行走,說話也不太清楚,需要子女長期照顧。
  • 遠徵軍老兵憶抗戰:死人堆裡有的屍體起了蛆(圖)
    圖/記者謝長貴  鄭子煊,郴州資興人,中國遠徵軍新38師第113團老兵,今年95歲。他是瀟湘晨報記者在湖南找到的第二位健在的113團老兵。  由於年事已高,他已記不清自己在緬甸具體參加過哪些戰役,但他說,一些戰鬥情景,總是在某些時候不斷釋放,縈繞腦海。  他說,自己在一次戰鬥中負傷,隨後被一名四川勤務兵救起,撿回一條命。
  • 融匯藍色海洋文化與紅色沂蒙文化 臨沂籍在青作家螳小螂談新作...
    剛剛落下帷幕的2019青島沂蒙周上,作為一名成長在臨沂並工作在青島的青年作家,他為兩個家鄉的牽手合作送上自己獨特的祝福——自己創作的海洋科普文學作品《章魚兄弟》。「青島有獨特的海洋藍色文化、臨沂有永不褪色的紅色沂蒙故事,兩地的文化特色不同卻又可以全面地互補促進。」螳小螂告訴記者,沂蒙周雖然已經落幕,但兩地文化領域的溝通合作卻剛剛開始。
  • 濮陽這位抗戰老兵114歲了!全國各地誌願者來祝壽
    濮陽這位抗戰老兵114歲了! 「114歲生日快樂!」1933年,盧喜才離開家鄉,到距家不遠的河北省大名縣龍王廟當兵,兩年後就升為連長。抗日戰爭中,日軍開始大舉入侵大名縣,為抵抗日軍,他所在部隊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拼殺。1938年,盧喜才加入由原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委員兼冀察戰區遊擊第一縱隊司令丁樹本建立的抗日獨立團,在部隊又多次與日本侵略者交戰,立下不少戰功。
  • 攝影師為120位抗戰老兵拍攝肖像,老兵不死!
    大哥被日本人殺害,為報國讎家恨,十六歲自願當兵,常跟孫子講述當年。周述興,91歲,92軍77師師部運輸連,受傷治癒後到67軍21師 61團2營4連2排,在宜昌一代打遊擊,退役後一直在老家務農,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江用之,88歲,新一軍38師防毒排。他經常把勳章拿出來戴一戴,回憶那難忘的時光。
  • 沒有國哪來家,為他們,630萬昭通人請瘋狂點讚!
    沒有國哪來家,為他們,630萬昭通人請瘋狂點讚!21歲的文軍在隊列的前排,一絲不苟地練習各個動作,儘管臉龐還稍顯稚嫩,但眼神卻充滿堅毅。文軍家,2008年父親去世,文軍和母親沈雪華相依為命,為補貼家用,57歲的母親在宜賓餐館務工,文軍即將出徵最大的願望,是能再看母親一眼,然而因疫情防控等原因,文軍不能請假至宜賓探望母親,心中難免有一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