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物小傳到故事成型,從編創排練到舞臺演出,劇本大多會經歷這樣的路徑。但《春逝》從它的誕生之初就顯得不同凡響。作為疫情期間,劇本孵化項目「培源」結出的第一枚果子,它被賦予更多時代的意義、行業的探索以及舞臺人的困境求生。
出乎意料的入選
這是一部「歪打正著」的作品,編劇、導演朱虹璇出身北大政治經濟學,既感興趣也擅長創作歷史戲,「原本計劃今年的新作是《對稱性破缺》,也是一個物理題材的戲,在幫演員找人物感覺的時候,了解到春逝的故事,雖然相關資料少,但想像空間大。」於是,原本想單純寫成人物小傳的文章,成為了一部劇情豐富、人物刻畫詳實的戲劇劇本。
對於能被選中作為「培源」第一期孵化劇本,朱虹璇完全沒有想到,「一切都要感謝一名觀看《四張機》的觀眾,他也是『培源』項目的工作人員。」在他的推薦下,朱虹璇以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於是才有了後面的故事。「細節之處見風範,毫釐之優定乾坤」,參與整個「培源」孵化項目的評選,讓朱虹璇內心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創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往往只要寫出心中所想就可以了,很難去預估之後的受眾、收益,但是它的生命力往往是需要通過外界反饋才能知道的。」
《春逝》定妝照
在「培源」項目的網站上可以匿名看到專家評審的評語,這也能讓作者了解別人是如何看待這部戲的,「看了他們的評論才知道,原來那些細節之處的感情,那些動人的地方,觀眾都是可以感受到的。那個時候我才第一次意識到,這個戲開始具有生命力了。原先沒有想過它會跟外界產生這樣的情感勾連,之後才覺得《春逝》是一個可以做下去的戲。」朱虹璇感嘆。
《春逝》定妝照
糟心的上半年,不知有多少人離開演出行業。但朱虹璇恰恰相反,她全職投入劇目編排,「因為有得力的團隊,很多事情都推進很順利。」《春逝》舞美、服裝、化妝、演員各個環節都求盡善盡美,每一處都有著「小心思」,為配合整體劇目感覺,不僅有與評彈結合的原創主題曲,舞美方面也極具東方意味,演員為角色塑造專門學習華爾茲、打珠算,「戲裡有很多彩蛋都值得大家拿著放大鏡去看,所以線上有一個好處,就是大家可以在線考證這些東西,去發現舊上海的美,江南的神韻。」
與眾不同的評審
「培源」是發現《春逝》的伯樂。
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臺,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髮起、寬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辦,以"培育戲劇生態多樣性、遵循藝術創作規律、不斷自我更新迭代"為基本原則,行成一套完整的戲劇創作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機制,以幫助行業發展和復甦。「培源」項目在整個評審期間,舉行了多場線上研討會、評審會,通過「劇本朗讀+研討會」直播的方式,將以往不會向公眾展示的過程毫無保留地公開,收穫了很多有益評價。線上,與嗶哩嗶哩網站獨家合作,進行現場直播,5場活動線上累積人氣值近10萬。線下,開放少量現場觀眾名額,通過收集觀眾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觀眾視角下劇本所呈現出來的優點及不足。同時,每場劇本朗讀,邀請至少兩位行業專家現場觀看,並在結束之後舉行研討會,讓專家與編劇、導演、演員同臺溝通,通過分析討論劇本的語言、結構等,為編劇後續創作提供專業化建議。
培源舉行劇本朗讀和專家研討會
不僅如此,「培源」項目還特別舉辦了培源·孵化意向溝通沙龍, 8部孵化作品,與天橋盛世集團、天橋藝術中心、開心麻花、九維文化、超劇場等12家北京地區知名出品機構的代表進行了雙向溝通。每位作者就劇本的創作初衷、後續構想等內容進行闡述,各出品機構也就作者的實際情況,從劇本修改、方向選擇、製作預期、演出計劃、合作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和需求。作者與出品機構的直接溝通,不僅將合作目標精準化,以便以最適合的方式進行孵化呈現,還通過這一過程規避風險,達成共識,為項目成功運作提供保障。
孵化意向溝通沙龍
與其他劇本評審項目相比,參與了全程評選的朱虹璇表示,「培源」很好地利用技術手段規避了傳統評選項目存在的弊端,比如可在網站上查看評審老師翻閱每一個劇本的時長,還可以查看相關評語,並一直追溯到源頭。專家評審還會從戲劇完整度、創新性等多維度進行打分,「你能看到近十個專家的意見,好在哪兒、差在哪兒,這些都是以前傳統線下形式做不了的。」
機緣巧合的聯姻
小劇場話劇《春逝》標誌著天橋藝術中心開啟劇目創投元年。
作為出品方之一,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特別設計以《春逝》為起點,推出「舞臺共享計劃」。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被觀眾熟知,更多的是「大製作、大IP」劇目引進和演出,天橋藝術中心雖然擅長進行外圍服務和劇場運營,但一直沒有涉足投資、出品及創作、製作。
「這次培源項目確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機會。」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總經理張利表示,疫情給了天橋更多思考的時間,天橋藝術中心以往80%的演出項目都是引進音樂劇,但是受疫情影響,這些劇目都暫緩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有時間思考如何擴大剩下20%的國內劇目,可以靜下心來進行挑選,「院團有很多很好的作品都沒有被重視,現在依靠我們自己的優勢進行重新包裝,讓觀眾可以看到這些優秀的作品,也是另外一條發展之路。」
「
選擇《春逝》,張利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當然與劇本質量、編劇(導演)對於項目的構想以及我們與合作方的溝通分不開。另一方面,劇本本身是一個孵化項目,這個項目也代表了天橋藝術中心舞臺共享計劃的開啟,也是天橋藝術中心發力孵化觀眾、振興行業的重要舉措。」
展現民國人文風貌的《春逝》,與天橋藝術中心近五年培養的觀眾群有很高的重合度,「對於藝術中心來說,一方面是做出有藝術品質、有市場性的作品,另一方面就是培養觀眾,女性觀眾佔據藝術中心觀眾群的絕大比例,《春逝》恰是以社會視角探討獨立女性在當代社會洪流中的生存探索與個性發展問題的,一定能夠喚起更多觀眾的思考與共鳴。」張利說。
《春逝》作為後疫情時代戲劇的新探索,受邀參加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戲劇家協會主辦的2020北京喜劇周。此次《春逝》選擇線上直播,不僅是《春逝》團隊的首次嘗試,也讓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萌動對後疫情時代線上觀演的新想法,隨著觀眾觀劇習慣的不斷調整、創新和適應,線上「陪伴式」觀演無疑將推動演出行業以更加完備的生態體系進一步推進和升級。舞臺人以種種嘗試和探索,用求新求變的方式與觀演需求同頻共振。
作者/排版:牛春曉
校對: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