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在教授對數運算法則一節課的時候,整個課堂教學都是圍繞著三個法則如何證明展開的,當學生明白了對數運算法則,就開始拿運算法則去做相關的習題練習。
今年,上這節課之前,我想著讓學生經歷對數運算法則的探究過程,於是我創設了如下情景:一列是對數相加減的式子,一列是不同對數的表達式。對班裡學生提出三步走的要求。第1步,求這些對數表達式具體的運算結果,第2步,相同結果式子進行連線,並解釋為什麼這樣連?第3步,
根據連線發現這些運算存在什麼樣的規律,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當我在黑板上分別寫出式子和對數式,學生有的在苦思冥想,有的在交頭接耳的議論,最終,大部分同學算出了自己的結果,完成了力所能及的步驟。在整個問題探究過程中,全班學生分成了幾個不同層次。
第1層次,學生無法算出對數式的值,原因是沒有弄明白對數式與指數式之間的關係,因此要想引導這一層次的學生算出對數值,可以要求學生增加一步:先把對數式換成指數式,如果學生互換正確,即可順利求出對數式的值。
第2個層次的學生,能正確算出各個對數式的值,對於為什麼這樣連線,說不出具體理由。對於這一層次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引導語可以這樣設計,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同底對數進行加減運算的時候,他們的底變了沒有,他們的真數之間有什麼樣的運算關係?
第3個層次的學生,能夠獨立算出各個對數式的值,並且能夠大致說出他們之間的關係,但具體數學語言表達不準確。比如小妍同學就是這樣向我描述自己發現的運算法則,當兩個對數式相減的時候,運算結果的真數就等於用第1個對數的真數去除第2個對數的真數。同理,當兩個對數式相加的時候,最後結果的真數就等於前兩個真數的乘積。
探究活動唯一遺憾的是,學生沒能獨立發現關於對數冪的運算法則。其實也很好理解,對數的冪運算,其實是對數加法的一個特例,如果相加的兩個對數真數相同,結果是相同真數乘積,也就等於某個相同真
數的乘方。最後由我把大家在這個運算情景中發現的對數運算法則進行總結,當兩個同底對數式相加的時候,底數不變,真數相乘;當兩個同底對數相減的時候,底數不變,真數相除。當對數
進行冪的運算,等於冪指數前置成為對數式的係數。我個人的教學啟發:
1.我們總是說授學生以魚,不如授學生以漁。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把現成的數學運算法則一股腦的教給學生,讓學生記住。當學生問為什麼,我們只說書上就是這樣規定的。我們何不嘗試讓學生參與到數學運算法則的探究過程中來,讓學生從眾多的對數式子運算中發現運算規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運算規則出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數學課堂上,學生接受數學知識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有必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以具體的指導,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儘可能多的體驗到個人成長的獲得感。
3.數學法則不是書上的規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類數學活動的發展而逐漸總結出來的。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科學數學觀,就要用自己的課堂告訴學生,數學法則就是從某個具體情景中探究出來的,目的為了方便以後的運算。人類在眾多的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動中,先有大量運算的經驗,之後才有後面的運算規律——運算法則的誕生,而不是倒過來的發生
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