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航空,還是那麼慘澹嗎?
後疫情時代的航空業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帶來了太多的不同,許多行業受到極大的衝擊,首當其衝的是以下行業:
不能聚餐!
傳染病的流行直接威脅到餐飲行業的生存。傳染病把人們都趕回家裡,用張文宏教授的話來說:宅在家裡,就是和病毒戰鬥。兩個星期不出門,就可以把病毒悶死。然而,人們都不出門,餐飲就沒有客源,很多老店都無法應對員工工資及場所費用,被迫停業甚至破產。
當然,有些餐飲轉變思想,增加了外賣。比如著名的西bei增加了門店送餐隊伍。但外賣在疫情初期,仍然很難被人們接受,所以西bei在很長一段時間步履艱辛。另外,北京等地甚至出現了外送員感染新冠的病例,更是雪上加霜了。
疫情期間的門店恰如上圖,門可羅雀啊
空位以待,等客來。。
許多航空公司瀕臨破產的邊緣。每天的飛機維護費用、機組及地勤工作人員的工資、機場的管理費,以及相關附加費用,令航空公司苦不堪言。
試想,許多飛行員的年薪有上百萬,許多飛機的維護費用也不因為停飛就減少很多。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些航空公司為了留住飛行員,不得不裁掉一些空姐空少,所以有些航班您會驚奇地發現送餐員居然有幾個帥帥的機師。
當然,一些小的航空公司迫於壓力,比如德國之翼航空公司,再如南非航空公司,大概有十多家航司紛紛關門,確實是不堪重負了。
疫情期間的航空公司是蠻慘的
到處都是未知,就連出行都是未知,怎麼敢去旅遊?比如首都北京、比如西部新疆、比如南陲粵地、比如北方哈爾濱。突然會冒出一些確診病例,委實放心不下了。
旅遊業在今年上半年那個慘澹實在是不堪回首,國外有些旅遊景點,甚至冒著感染的危險,貿然重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病例。
國內相對還是很保守的,人員很聽政府的話,政府不讓大家隨意流動,大家就靜靜地待在自己所在的區域。然而,旅遊從業人員也要生存的。所以,國家先是放開了低風險地區周邊遊,然後再慢慢放開了低風險地區之間的旅遊。
影院也是一塌糊塗,成千上萬的影院人員不能上班,賀歲片遲遲不能上映,影院人員及從影人員的收入也是很大的一筆費用了,然而沒有辦法消化。
幸好7月下旬,國內影院逐步放開,儘管有上座率的要求,仍然是開張了。
當然還有其他行業受到影響,比如學校,比如工廠,比如相聲社,估計那兩三個月,老郭的日子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終於,國內的疫情基本消失了,影院回來了,餐飲回來了,航空也在國內回來了!
今年思甫第一次坐飛機,前段時間只是在江浙地區活動,可以自駕的地方才會去。由於疫情把很多需要乘高鐵或者乘飛機的出差都推掉了。
但是現在終於有一些重要的出差,必須要乘飛機了,順便對當前的航空情況做個考察。
機翼與雲喙的相聯
人員情況:
這次候機是在上海市虹橋機場的T2航站樓。為何不去浦東機場,因為浦東機場還是有國際航班的吧,所以如果有虹橋航班,短時期內還是儘量會選擇虹橋的。
到了虹橋機場,思甫發現,機場裡邊候機的人並不多。雖說候機樓入口這邊有不少人排隊,但其實進到候機廳以後,這些人流都分散了,整個大廳難得的空空蕩蕩。
機場的氣氛還是較緊張,入口處檢查人員全部戴著口罩,甚至有一位小夥子穿上塑料雨披作為防護,不過並沒有人穿上那種很誇張的防護服。
乘客很少有人戴手套,但是所有乘客都戴著口罩。應該說上海這邊防控工作做的比較好,而且虹橋機場的話也很少接觸到國外乘客,所以說還是會比較安全一點。
餐飲情況:
我去年經常光顧的幾家機場小餐廳現在都看不見了,而且有一個就餐區域全部關閉。
可以看到,疫情確實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很多乘客只是在超市簡單地買些食品和飲用水,不再像以前那樣在就餐區坐上很久,磨蹭著候機。
商業情況:
機場裡邊的各個店,極少有人光顧,許多店鋪都關閉了。
難得看到有幾個品牌在打折。估計,如果店鋪不打折的話,更加沒法維持生意。
那是否把所有的店直接關掉?不可能的,現代化的機場不可能沒有一點商業,否則怎能突出機場的繁華呢?所以,撐也要撐下去。
機場的商鋪沒有乘客光顧
門可羅雀啊
航班情況:
目前的正點率大大提高,想必是因為航班減少了,(尤其是國際航班大大減少),所以空域就會有更多的閒餘線路,有利於航班正常執飛,晚點的情況肯定會少些。當然,八月九月可能會有颱風光顧,真要是不巧遇到颱風肆虐,那也只能等等等等了。
飛機上的人還是挺多的。目前,各大航空公司都推出了航司優惠活動,比如東航、海航、華夏、南航等等先後推出半年之久的「隨心飛」活動,所以人氣勉強聚攏了些。
虹橋機場目前承擔了上海很多國內線路的運營,相信隨著開學季的到來,以及旅遊黃金周的到來,機場會繁忙些。
不過,張文宏教授曾經預判十月份十一月份可能會有疫情的反覆,思甫真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否則,航空公司真是太麻煩了,相關的餐飲、旅遊業又要受到很大的影響。
歡迎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
疫情是否反覆?
生活是否回歸正常?天天向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