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著陸器洞察力探測到火衛一凌日造成的微小地面傾斜

2020-09-05 冬哥譜科


2013年8月20日,NASA的「好奇號」月球車拍攝的火衛一日食照片。

科學家們意識到,NASA的洞察力火星著陸器可以探測到該行星的衛星火衛一經過太陽前面時造成的幾乎不可察覺的傾斜。

這些測量可能有助於科學家確定一些關於火星和火衛一的事實,特別是如果洞察力在其為期兩年的主要任務(將於今年秋天結束)之後仍在發揮作用的話。

這項新的研究正是那種不在洞察力議程上的科學,但卻是在數據中發現的意想不到的額外收穫。

「這完全是一個幸運的觀察結果。」

「這本可以在之前計劃好的,但我們從未這樣做過。但現在我們找到了。」

火衛一是兩個火星衛星中較大的一個,其軌道更靠近這顆紅色星球。

火衛一離火星越來越近了:火星正在用它的引力把月球拉進來,幾千年後的某一天,火衛一將撞上它的行星。

但就目前而言,火衛一每天繞火星三圈。

這種速度意味著火衛一有很多機會來到太陽和火星上的任何給定點之間,就像2018年11月洞察力降落在名為極樂平坦地帶的平地上。

但直到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們才決定看看著陸器在凌日期間是否注意到了什麼奇怪的東西,施塔勒說,凌日每年只發生幾次。

他說:「不幸的是,在前幾次日食時,沒有人想過直接觀察它,所以我們讓數據躺了將近一年。」

但當他和他的同事回顧這些數據時,他們意識到情況似乎很複雜。

「我們發現了一些不太確定的信號,」他說。

「但不管怎樣,這給了我們一個關於即將到來的日食應該怎麼看的想法,」將於4月24日發生的日食。

這是一次特別有希望的凌日:它將發生在中午之前,所以會有大量的陽光需要阻擋,火衛一會更直接地穿過太陽的圓盤。

總而言之,科學家們預計到達著陸器的光線會減少30%,是之前一些凌日調光差值的6倍。

著陸器的相機不能縮放到足以拍攝火衛一凌日的程度,但不出所料,洞察力的太陽能電池板注意到了到達它們的陽光的下降。

更奇怪的是,這次任務的地震儀和磁力計也都注意到了不同之處。

問題是為什麼。

施泰勒說,他和他的同事們曾希望,這次凌日可能會導致與日食在地球上可能造成的那種戲劇性現象一樣的戲劇性現象,比如,對突如其來的陰影的涼爽做出了大規模的大氣反應。

也許,甚至,溫度下降觸發了一個低壓系統,使火星表面略微抬高,解釋了地震儀的結果。

但當研究人員更仔細地觀察時,這種解釋被證明是錯誤的。

如果是更大範圍的大氣現象在起作用,研究人員應該已經在險些錯過的時候發現了它的副作用,從火星上附近的位置看,火衛一似乎是凌日,但從洞察力的角度來看,火衛一隻接近太陽。

相關:這張照片來自火星。

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

多虧了與德國黑森林天文臺收集的地震儀數據驚人的相似,科學家們才解開了這個謎團。

在過去的50年裡,在一個廢棄的銀礦和鈷礦的深處,有許多地球科學儀器,包括受到特別好的保護不受幹擾的地震儀。

施特勒的同事魯道夫·威德默-施尼德裡格(Rudolf Widmer-Schnidrig)在天文臺工作,對他來說,洞察力的數據看起來出奇地熟悉。

有一次,他在地震儀附近開了一盞燈,結果卻讓一個自動計時器連夜關掉了燈--但在幾英尺外,地震儀記錄到了一個變化。

「它看到了一個小滴答聲,有點傾斜,類似於我們在火星上看到的,」施塔勒說。

因此,Widmer-Schnidrig安排在礦井深處重複電燈開關技巧,這一次是故意的。

而且信號確實是一致的,這表明特別隔離的敏感地震儀,如Insight和黑森林中的地震儀,確實可以探測到由光變暗引起的地面微小傾斜以及隨之而來的降溫效應。

傾斜度太小了。

「如果你想像你有一張1米長的桌子,你把桌子的一側抬起一個原子直徑,那就差不多了,」斯特勒在談到傾斜洞察力註冊的地震儀時說。

「這真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信號。」

科學家們最終確定,磁力計的信號反映了在凌日過程中流經太陽能電池板的電力突然下降。

起初,人們意識到這一點令人失望。

「這些結果讓人有點失望,因為我們曾希望這會是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某種偉大的行星現象,」施特勒說。

「但事實證明,這兩種影響在著陸器上都是相當局部的。」

儘管數據背後缺乏宏大的現象,但施泰勒說,洞察力關於凌日的數據將非常有用。

由於磁力儀以非常短的間隔收集數據,洞察力的數據將使科學家能夠非常精確地計算火衛一凌日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準確地確定月球的位置。

火衛一的位置需要監測,因為它緩慢地向火星爬行,這是由行星地幔的延展性決定的。

洞察力的凌日觀測不僅是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它們還建立在數十年的測量基礎上。

「我們從北歐海盜時代首次觀察到這一點,最新的觀察結果現在是有洞察力的,」施塔勒說。

「基本上,我們有近40年的時間來觀察火衛一的速度有多慢。」

雖然這些測量不一定會改變火衛一世界末日的走向,但它們可以讓科學家們對火星的地幔有最好的了解。

但是,儘管最近取得了成功,Insight的關注過境的日子可能很快就會結束。

這項任務最初的預算是從2018年11月著陸起只持續兩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尚未做出延長的決定。

施泰勒認為,在其他行星體的凌日和日食期間,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現象。

這不是地球上的地震儀似乎能夠接收到的那種信號,因為這裡的日食發生得如此緩慢。

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4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

相關焦點

  • 美國探測器最新發現:火星日食時,地面竟然會發生傾斜
    自登陸以來,地震儀已經探測到多達40次火星地震,其中最強烈的震級為芮氏3.8級,另外還探測到數百次淺層地震活動。,洞察號獲取的科學數據表明,日食導致該登陸器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光照量下降了30%,雖然日食沒有引起類似地球上的天氣變化,但是洞察號的地震儀卻意外檢測到了日食引起的變化:火星的地面在日食期間發生了傾斜。
  • 奔向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尋求多元合作
    地面控制人員隨即發出自毀指令,使火箭和探測器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探測器著陸創造歷史到1971年5月19日,蘇聯成功發射重約4.6噸的「火星-2」探測器並使其順利飛入通往火星的預定軌道。然而在臨分離前,「火星-2」的計算機由於軟體錯誤發生故障,導致方向校正失誤,著陸器飛入火星大氣層的角度超過了設計所允許的極限。由於這一飛入角度過於陡峭,造成著陸器來不及制動剎車,降落傘系統也失效,預計的軟著陸變成粉身碎骨的硬著陸。蘇聯火星探測的「高光時刻」來自「火星-3」探測器。
  • 各國火星著陸器匯總,成敗比如何?
    「火星」6號「火星」6號是蘇聯在1973年8月5日由質子-K/D組級運載火箭發射的火星探測計劃的探測船,用於研究火星大氣層及表面。最終到達火星並成功釋放著陸器,但處理晶片損毀,大部份資料不可讀。第一張由海盜號著陸器從火星表面送回的照片,可以看到著陸器的支架。「海盜」1號由2.3噸的軌道艙和1.1噸的著陸艙組成。軌道艙從太空對火星空間環境、火星地面以及火衛一、火衛二進行觀測;著陸艙則在火星表面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同時勘測火星地貌、火星大氣和地震活動。
  • 火星的日食是什麼樣?只能遮住太陽的40%,卻能靠溫差扭曲地面
    2018年,美國的InSight探測器成功在火星登陸,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對火星內部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同尋常的是,在火衛一日食期間,InSight的地震儀都會發生一點點傾斜。儘管傾斜的幅度非常小,但足以引起科學家的注意。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即將成行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是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一部分,於2016年1月11日正式立項,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失敗。我國的火星探測計劃2016年1月11日正式立項,計劃於2020年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一步實現火星軌道器環繞探測、火星軟著陸、火星車巡視器三合一任務。發射火星著陸器並攜帶火星車赤兔號,在火星上軟著陸。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國家在一次火星探測任務裡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
  • 通過火星上地震儀,首次測量到火星發生的日食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任務從火星表面向任務小組提供了數據。它的地震儀配備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製造的電子設備,不僅記錄了地震,而且還意外地對日食產生了反應。當火星上的火衛一直接移動到太陽前時,儀器會稍微向一側傾斜,這種微小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確定行星的內部。
  • 天問一號著陸器降落火星的具體位置為何仍是待定?
    但是這次天問一號攜帶的著陸器要降落的位置卻是需要待定的事情。這個待定也不是說大半年後,在火星上落到哪裡算哪裡。而是提前劃定了兩個大致降落的區域。一個是1區,即火星的克律塞平原,和2區的火星烏託邦平原。但是這兩個區域都很大,每個都不小於澳大利亞的面積。比如火星烏託邦平原的直徑就超過3300公裡,實際上等於還是沒有提前確定降落的具體位置。
  • 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傳來最新畫面,看完照片,科學家興奮不已
    【ALENG 自媒體】10月15日晚間自媒體專稿,自從今年2月份開始,由於一個用於探測火星地下溫度的儀器在部署時出現問題,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不得不停止該項工作,等待科學家的拯救方案,根據最新的消息,在重新設置了部署方案後,洞察號的儀器部署工作再次開始,而根據剛剛傳來的畫面,科學家已經確認,在新的方案指導下,洞察號的地熱探針部署工作已經取得進展
  • 火星地震意味著什麼?通過觀察地震波了解火星基本結構
    第一次地震對NASA的洞察力意味著什麼?Insight的地震儀終於在火星土壤中獲得了最初的隆隆聲NASA的Insight著陸器已於今年早些時候在火星上安裝了最敏感的地震儀之一。那麼現在它終於發現了第一次地震。
  • 已探測到火星地震超過450次,而且也是由「構造應力」引起!
    ,觀測到火星地震超過450次,這些地震波還沒有得到詳細的分析,但這說明平均每天有一次火星地震發生。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吉亞爾迪尼解釋說:火星地震具有阿波羅時代在月球上已經觀察到的特徵,由於火星地殼的散射特性,信號持續時間較長(10到20分鐘),然而,一般來說,解釋火星地震數據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識別地震波到達的距離,而不是方向。
  • 資料: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圖)
    火星探測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天體的演化過程,尋找生命存在的證據,進而揭示生命的起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人類已經對火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它的直徑約為6800km,質量約為地球的1/10,火星表面溫度隨季節和晝夜變化較大,在-80°C到+20°C之間,火星表面被沙漠和巖石覆蓋,兩極存在大量的冰,火星存在微弱的磁場和稀薄的大氣,每年有幾個月連續的沙塵暴等等。
  • 歷數全球各個國家探測火星歷史,火星,中國來了
    4月2 日,「火星2B號」開始發射,火箭飛行不到一分鐘,飛行姿態出現問題,火箭撞向地面,探測器被毀。時間進入七十年代,美國的登月已經獲得了巨大成功。預示著蘇聯在空間技術方面已經開始落後於美國,不甘心的蘇聯人,繼續執著地實施他們的火星探測計劃。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2018年11月,「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赤道附近著陸,開啟為期兩年的「聆聽火星」任務。與之前探索火星的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漫遊車不同,洞察號是一個固定式著陸器,主要依靠布置在附近的兩套科研儀器——地震儀和熱流探針完成探測任務。前者可以監聽火星深處微小的震動,後者可以鑽至地面以下3米深的地方,測量火星內部的溫度。
  • 我國火星探測將創歷史
    例如,我國嫦娥1號、嫦娥2號採用環繞探測方式;嫦娥3號、嫦娥4號採用著陸探測、巡視探測,即一次發射兩個探測器;即將發射的嫦娥5號採用採樣返回探測方式,將從月球上取回2公斤樣品到地球,供我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進行精查。印度今年7月22日發射的月船2號探測器原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個目標,但其著陸器與軌道器分離後在月面著陸的計劃卻在9月7日遭遇失敗,不過軌道器運行仍能正常工作。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文一號」發射升空,搭載火星衛星、火星著陸器、火星車將一次實現火星環繞和火星著陸、火星巡視探測。2014年6月,有著「嫦娥之父」的科學家歐陽自遠透露,我國即將開展深空探測,預計2020年實現火星的著陸巡視,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2020年到2025年進行小行星伴飛和附著探測器和金星探測器的發射;2025年到2030年先後進行木星探測器和火星取樣返回探測器的任務。
  • 天津"造星團隊"模擬火星地貌,助力中國火星著陸器新突破!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34;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在這振奮人心的時刻背後,離不開天津大學教授蔣明鏡團隊的努力。圖為研究團隊模擬火星石狀表面蔣明鏡教授的&34;承擔了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地面火星地表研製項目。
  • NASA最新測試的「飛碟」著陸器 人類未來的火星之旅就靠它了
    當地時間6月8日,美國宇航局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對新一代火星探測裝置——「低密度超音速緩衝著陸器」(LDSD)進行了測試。
  • 外媒:歐洲航天局著陸器即將首次登陸火星
    當它以2.1萬公裡的時速進入火星天空時,這部圓盤形狀的探測器將承受超過1500攝氏度的高溫。一個降落傘和若干推進器將用來降低下降的速度,直到最後兩米著陸器將用腹部朝下的姿勢下降,著陸到子午線高原上——位於火星赤道附近的一大片平地。除美國、前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外,還沒有其他國家曾讓一部正常工作的著陸器登陸火星。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火星天氣是怎樣的?象博士說科普 ️氣溫火星表面平均氣溫-63℃。由於火星大氣層很薄,無法保留很多熱量,所以地表日夜溫差很大。氣壓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平均地表氣壓在6百帕上下波動,不到地球大氣層的1%。但是,隨著季節的變化,火星氣壓變化幅度可達20%。風火星上每年都要刮一次讓人難以想像的特大風暴。
  • 細數半個世紀以來折戟火星的「登陸者」
    事後猜測,導致著陸失敗的原因可能是著陸器進入火星大氣的角度過於傾斜。火星2號著陸器還攜帶了人類首輛火星車,重4.5公斤。根據設計,雖然它可以在火星表面移動,但一根15米長的纜線始終令火星車與著陸器相連。由於地球和火星車通信延時非常久,因此不採用全程遙控,而是通過在火星車上安裝兩根探測金屬棒,使火星車可以自主繞過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