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組合進化是創新的第一推動力

2020-11-25 前瞻網

8月13/14日,李善友教授歸國後首次大課《認知革命》在北大百年講堂登場。

善友教授說,今天的課程不勵志不雞血,只講方法論。今天的方法論是什麼?換個維度看問題。只有把我們的視角從橫向的表象中,跳轉到縱向的本體裡,我們才能抓住創新的把手,在非連續性之間構建出跨越的橋梁。

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

演講者|李善友(混沌大學創辦人)

前面我們講了世界的本質是非連續性(看筆記),下午我們的內容集中在「如何橋接非連續性?」這個問題上。

我們無法在提出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因為在原有的角度,它只能呈現為問題。

所謂創新就是

在非連續性之間構建連續性橋梁

組合進化是創新的第一推動力

組合進化的內容基於我們上午說的兩個基石假設:

現象世界是不連續的,事物沿雙S曲線發展。

兩條S曲線之間不能直接跨越。

但是非常幸運的是,非連續之間存在連續性的橋梁。當我們換個角度、維度、高度去觀察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能夠找到連續性的橋梁,這個橋梁我們稱之為狹義上的「創新」。

為什麼要換個角度?愛因斯坦講過一句非常漂亮的話:

我們無法在提出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因為在原有的角度,它只能呈現為問題。

換個角度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從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等等,那麼今天我給大家的方法是從哲學的角度上過去。

我做一個不太嚴謹的比喻:

上:現象(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流變的假象)

下:本體(流變現象背後那個恆定不變的抽象存在,我們叫做本體)

而主體的組合進化,是創新進化的第一推動力。為什麼這麼說,我用歸納法從生物學和經濟學角度舉兩個例子。

舉個例子:生物的組合進化

生物進化系統分成兩個結構:上面為表現性,由蛋白質構成;下面為功能性,由基因構成。

基因並不參與個體的發育,它不能形成你的眼睛、耳朵,但是它能夠作為一套指令來指導蛋白質如何形成你的身體,並且基因對於蛋白質的影響是單向的,蛋白質不可能反過來影響基因。一個例子就是父母可以整容,但是整容後的面貌不能遺傳給孩子。

這個上下結構其實和我們上面說的現象-本體理論從結構上來說是一樣的。如果蛋白質不能反過來作用基因,那麼生物的基因是如何進化的呢?通過分散重組。

比如說兩個人A和B結合了,A一半的基因和B一半的基因被分離出來,然後重組,構成了C的基因。從古至今,基因的分離和重組構成了父代到子代的進化秘密。

再舉一個例子:經濟發展的組合進化

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裡面也有雙層結構:上面為技術發展,就是經濟現象,下面為價值網,經濟現象背後不變的永遠是供求關係,價值網就是供應方和需求方的一種組合網絡。

熊彼特說,無論你把多少輛馬車相加,也得不到一條鐵路。言外之意是我在一個低級的價值網裡面無論怎麼變化,都不會有本質的變化,因為同一價值網裡的變化只能是內容的變化,不會有結構的變化。

只有結構或者價值網本身的變化才有可能帶來經濟本質的進步。

價值網的分離和重組,構成了經濟的發展。怎麼實現?通過創業家創新。創業家創新把原有的價值網元素(產品、技術、組織、市場、資源等等)分離並重組,以此推動價值網進化。

歸納法著眼結論,長於準確地回答問題,演繹法著眼於前提,長於提出正確的問題

歐幾裡得僅用五條假設

推導出了一門幾何學科

萬事萬物皆有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解釋一下人類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兩種思維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我們上午的時候解釋過,中國的天鵝是白色的,歐洲的天鵝是白色的,所以我們可以推導出全世界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我們發現,在同一個S曲線之中,用歸納法來驗證過去和預測未來,效率最高。但是當我們試圖去跨越兩條S曲線之間的時候,歸納法就失效了。這時候我們需要另外一種推理方式叫做「演繹法」。

演繹法是什麼?演繹法從一般性前提出發,通過推導演繹得出結論。比如:

所有人都會死(一般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

演繹法是只要前提是正確的,那麼結論一定正確。歸納法著眼結論,長於準確地回答問題,演繹法著眼於前提,長於提出正確的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保證演繹法推導出的結論一定正確呢?確保前提真實即可。那麼你怎麼知道你的推導前提一定真實呢?保證前提的前提真實即可。以此類推。

這樣往回倒推,我們一定會獲得一個最終的元起點。這個元起點天然真實,可以作為我們推理的基石,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一性原理」或「第一因」。

舉個例子,歐幾裡得五大公理

公理1:兩點間必可連一條直線;

公理2:直線可以任意延長;

公理3:已知圓心及半徑可作一圓;

公理4:凡直角皆相等;

公理5:平行公理

歐幾裡得在他的名著《幾何原本》中,以5個不證自明的基本假設作為基石,把幾何變成了一個演繹系統,使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一共推出了465個定理,建立了一門幾何科學。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啟發我們,你能夠把大千萬物簡化到何種程度。

牛頓全部力學僅僅建立在兩個基石假設之上

啟發於德謨克裡特的原子論

牛頓發現了極端反直觀的慣性律

並以此推導出了牛頓三大定律

歐幾裡得的巨大歷史功勳,不僅僅在於他建立了一門幾何學,更在於他首創了一種演繹法的思維方法。直到今天,這種演繹方法仍然是科學家必要的研究方法。

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基石-演繹法:找到幾個基石(第一因),在這幾個基石的解構重組中構建新的底層認知。

牛頓力學的兩大基石:引力和慣性

牛頓全部力學僅僅建立在兩個基石假設之上。在牛頓力學出現之前,西方人一直生活在亞里斯多德世界觀中。

比如物體為什麼會運動?亞里斯多德的解釋是,物體運動是因為世間萬物都是由一種元素叫做土元素組成的,這種土元素導致所有的物體都會向宇宙中心運動。宇宙中心很顯然就是地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所有的東西都會往地面上掉落。

但是牛頓說,錯了,物體之所以運動是因為受到了外界一個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做引力。

基石假設第一個是引力。地球對物體的「引力」是的物體向地球運動。太陽對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向太陽運動。

但是即使到了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17世紀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了日心說的證據,但地心說、地靜說,一直無法被撼動。

一個非常直觀的證據就是,你向上拋出一個物體,他還是會落回原地。假如你說地球是運動的,那麼這個物體就不應該落在原地。如果你相信眼見為實,這絕對是證明地球靜止的最強證據。

後來偉大的牛頓又提出了第二個假設,慣性。物體一直處於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有外力使它靜止。

物體和地球一起保持慣性運動,所以即使它被拋向空中,由於慣性的作用,還是會落在原處。今天我們覺得慣性簡直太平常的概念了,但是當時慣性律是極端反直觀的原理,科學革命裡面最難發現的其實就是慣性律。

是什麼啟發了牛頓發現了慣性呢?德謨克裡特的原子論。原子論認為宇宙中每一個星球都是原子,在沒有外力且不會和其他原子相撞的情況下,原子將如何運動?永久的直線勻速運動。

牛頓從引力和慣性這兩個基石假設出發,導出了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了世界的非連續性轉換(地心說-日心說)我們也看到了基石假設的組合進化。將一門學科建立在兩個基石假設之上,這是多麼美好的思維方式。

為什麼你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我們關心具體案例勝過第一性原理

愛因斯坦說,理論家工作可以分成兩步:一個是發現公理,第二個是從公理出發,推導出結論。哪個更難呢?

第二步「推導」只要有相當的勤奮和聰明就一定能做到。而如何找出可作為演繹推導的基石本身,第一步是要花費大力氣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尋找第一因是件尤其困難的事情。第一性原理這樣的思維方式從來都不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中國古代思想家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未知生焉知死」。中國思想家不願意去追究終極原因,不要去追求第一因,沒有意義。

我們更擅長具象思維,即在具象上做類比,而不是邏輯上做抽象推導。這是中國人邏輯思維的致命傷。

中國人相信眼見為實,關心身邊的具體案例勝過第一性原理。中國人的名言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無論我們聽過多少的道理,這些道理我心裡有多明白,我回到自己的公司裡去,身邊一個具體的案例就把我這些大道理全部打敗了。

所以這就是網上流行的一句話「為什麼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終極答案。

不是道理的問題,可能也不是你的問題,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問題。過去幾十年對我們的思維教育就是,具象對我們的獎勵遠遠大過抽象。這跟我今天所講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從小到大,把很多道理當成真理,把很多表象當做本質。我們總是會擔心自己學的東西不夠多,卻不曾停下來整理一下。

我們就像是《笑傲江湖》的令狐衝,體內被灌入了桃谷六仙的八道真氣,不但沒有提升內力,反而被這些互相排斥的真氣弄得奄奄一息。

所以我建議各位,給自己的思想洗洗澡,去除掉那些虛偽的假設。尋求自己的第一因是什麼,並在第一因的基石之上,重新推導出自己新的思維曲線。

賈伯斯追求簡潔,並不是忽視功能的複雜性,而是化繁為簡

賈伯斯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簡潔不是橫向上做減法

而是縱向上做除法

那麼賈伯斯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底層認知,使得他連續跨越了PC時代到手機時代,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曲線轉換呢?

有人說是產品第一,這並不準確,更為準確的表述是「基於科技和人文理念的簡潔」,這是賈伯斯的第一性原理。

在很多領域蘋果並沒有真正從零開始發明產品,但是蘋果吸納了原本比較複雜的東西,巧妙地把他們變成了簡潔的東西。

——《瘋狂的簡潔》

賈伯斯追求簡潔,並不是忽視功能的複雜性,而是化繁為簡。在意識到潛在的挑戰和可能的問題之後,找到把一件複雜事情變得簡單的方法,這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簡潔不僅僅是從視覺上把設計變得簡潔,不是把雜亂無章的東西變少,而是要挖掘複雜性的深度,想要用更簡潔的方法獲得同樣複雜的功能,你需要挖的更深。

——《賈伯斯傳》

簡潔不是從橫向做減法,而是在縱向上做除法。不是把原來的五個要素合併成兩個,而是透過這五個要素,找到底層的第一因。從新的第一因出發重構,才能獲得簡潔。

舉個例子,iPhone

在開發蘋果自己的手機之前,賈伯斯因為擔心手機業務會對iPod造成影響,所以他先跟摩託羅拉合作。但是賈伯斯發現和摩託羅拉合作生產的手機都太複雜了。有些功能甚至沒人能搞明白,於是他決定自己開始開發手機。

整個團隊非常興奮,因為他們看到了打造一款自己想用的手機的前景。「這是最好的動力」,賈伯斯後來說道。

2007年賈伯斯在首款iPhone手機的發布會上這樣說道: Today we reinvented the phone(今天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

賈伯斯沒有對功能機煩人的鍵盤做簡化,相反,他用多點觸控技術把鍵盤直接去掉了。換句話說,賈伯斯讓鍵盤問題變得無關緊要了。這就是我今天演講的核心,不是在原有曲線上做修補,而是尋找跨越下一條曲線的橋梁。

2012年蘋果手機佔全球手機出貨量的8.8%,貢獻利潤73%;同年第一季度蘋果一款手機的收入220億美元,超過微軟整個公司產品線的收入170億美元;同年8月,蘋果公司市值6330億美元,等於微軟加上谷歌加上Facebook加上亞馬遜的總和。

所有這一切如果追根溯源,只有兩個字,簡潔。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力量。

本文來源混沌研習社,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混沌大學鎮館之寶課程,李善友教授的《第一性原理》認知如何升級
    求知幫今日分享混沌大學鎮館之寶課程,李善友教授的的《第一性原理》,這門課程我也是反覆學了看了5遍,裡面的內容非常之乾貨,學完之後讓您的認知和思考至少提升3個層次,下面只說重點,如果您想學習這門課程 ,您可以私信或者評論區留言,課程目錄如下李善友課程
  • 混沌大學李善友: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企業真正的邊界
    8月13日,闊別一年,李善友教授又回到了混沌研習社的講臺,主講《認知革命》。他說,很多沒有跨越不連續性的公司,管理都非常好,而一旦遭遇不連續性,恢復增長引擎的可能性只有4%。死就死在了思維上。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演講者|李善友(混沌大學創辦人)今天現場有2000名社員,線上直播有2萬多名社員一起聽課。
  • 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真正的創業者,是敢於承認「我錯了」
    授課老師 | 李善友 混沌大學創辦人本文由混沌大學(ID:dfscx2014)授權轉載。混沌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網際網路創新大學,遍邀全球名師,拓展認知邊界,奉獻最專業、最實用、最頂級的網際網路創新課程,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早半步認知這個混沌的世界。如何認知升級?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創新院的課程上,給出了有2個小工具,可以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的思想洗個澡,學會獨立思考—— 敢於說"我錯了"和"反共識"。
  • 我在混沌大學,等你
    從2018年註冊加入混沌大學,成為一個普通學習者,到今天646天,我想向朋友們講講混沌大學是一家什麼樣的學習機構,也想向大家說一下,我已成為一名混沌大學認證的創新助教,並作為聯席社長,正式加盟混沌大學鄭州分社,負責鄭州分社的全面工作。
  • 混沌大學紀錄片《尋找1》發布:什麼才是屬於你的「第一性原理」?
    #尋找1#進行中 《尋找1》首發5分鐘濃縮版 以第一性原理為核心,混沌大學2020年上半年結束前的一周,拍攝了一支紀錄片名為:《尋找1》。
  • 愛因斯坦瓷磚聯手混沌大學佛山分社推出15堂好課!
    2017年混沌大學校長李善友提出的第一性原理、非連續性以及第二條曲線,讓眾多從事商業以及創業的精英人士腦洞大開,受益匪淺;2019年愛因斯坦瓷磚創始人袁雲提出的陶瓷相對論,也在陶瓷行業引起激烈的反響,受到了行業以及愛因斯坦瓷磚經銷商的認可。
  • 重磅升級:混沌大學籍,一站學透創新!
    李善友教授說:關於創新的兩難境地是: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混沌大學成立6年以來,學員中已經達成共識:學創新,就在混沌。但隨著課程越來越多,有的同學開始迷茫:到底要學什麼課程才能持續獲得創新能力?能不能有一個系統的指導?陪伴100萬創新者是混沌的使命。我們在思考:一定要做到,讓所有渴望創新的同學們一站式學透創新!
  • 混沌、得到、湖畔、高山 這些「大學」到底在教什麼?
    而這些大學又是以何種方式將這樣的動力變成一門生意?不是能不能成功,而是會不會思考混沌大學的創始人李善友曾就職於摩託羅拉、搜狐等公司,先後在中歐商學院求學、任教。2014年李善友創辦創新學習社群「顛覆式創新研習社」,一年後更名為「混沌研習社」,這便是混沌大學的原型。與此前教授成功學的碎片化知識付費不同,混沌大學教的是「思維模型」。
  • 混沌、得到、湖畔、高山,這些「大學」到底在教什麼?
    而這些大學又是以何種方式將這樣的動力變成一門生意?不是能不能成功,而是會不會思考混沌大學的創始人李善友曾就職於摩託羅拉、搜狐等公司,先後在中歐商學院求學、任教。2014年李善友創辦創新學習社群「顛覆式創新研習社」,一年後更名為「混沌研習社」,這便是混沌大學的原型。
  • 腳踏混沌創新號遊輪,仰望浩瀚無垠之宇宙
    創新學院是主講思維模型的,我一開始也不知道怎麼用,但是在深入學習和閱讀了《第二曲線》之後,我找到了切入點去運用「戰略槓桿」這個模型。在我的企業裡,我找到了四個「一」,相信未來對企業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大的幫助。Q:你心中的混沌大學是什麼樣的?
  • 跑贏時代的創新力 | 混沌大學推出首部企業創新力白皮書
    11月5日,由混沌大學主辦的「跑贏時代的創新力」發布會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大會隆重發布了《創新力: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白皮書》(以下簡稱《創新力白皮書》),探討企業創新力的習得方法和創新型組織的構建。
  • 李善友: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美好自然就會呈現
    | 麗麗 責編 | 麗麗內容來源:2019年6月22日下午,在混沌大學2019年度大課上,李善友教授進行了以「如何提煉業務基因,孕育下一站創新」為主題的精彩分享。完整筆記·混沌大課筆記君說:一年一度的混沌大課如期而至,昨天我們已發布:李善友:只有攻擊自己,才能成為不死鳥話不多說,直接走進今天的文章吧。以下,盡情享用~這部分的主題是「如何提煉業務基因,孕育下一站創新」。
  • 李善友:與使命活成一體,你的企業才能生生不息
    文 | 李善友 混沌大學創始人關於創新的「兩難困境」是: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近年來,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多地呼喚創新、促進創新。混沌大學的「創新學科」在今年初現全貌,這是善友教授與數百萬混沌創新者多年共建打磨的,真正能夠指導實操的課程。時值特別之年,我們以最大優惠回饋同學們,期望我們在不易的當下,臨在,躍遷。
  • 混沌大學首創思維模型訓練營創新案例分享火爆開講
    現場同學表示,「在混沌大學收穫的不只是思維模型,還能結交更多志同道合、奔跑在創新路上的創業者、企業家們,他們熱情、謙遜、有著對知識的極度渴望,代表著這個時代真正的創新力量!」查理·芒格曾說:我一生都在追求更好的思維模型。作為查理·芒格多元思維模型學習理論的忠實擁躉,混沌大學首創思維模型訓練營形式,通過線上線下交流與分享,讓思維模型真正應用在實踐案例中,從而培養跨學科的創新人才。
  • 李善友:只有攻擊自己,才能成為不死鳥
    | 子墨 責編 | 嘉琪 智勇 馬暢內容來源:2019年6月22日,在混沌大學2019年度大課上,李善友教授進行了以「哲科搖滾,點亮創新」為主題的精彩分享。完整筆記·混沌大課筆記君說:一年一度的混沌大課如期而至,你們是不是和筆記君一樣歡呼雀躍呢?話不多說,直接走進今天的文章吧。以下,盡情享用~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哲科搖滾 點亮創新」,哲科者,哲學和科學也,第一天我們講科學點亮創新。
  • 陰陽——宇宙的第一推動力
    牛頓可是即便是牛頓也無法解釋一個問題:到底是誰施加了這個第一個推動力,讓月球以及各類星體都處於永恆運動之中?萬般無奈之下,牛頓只好把這第一推動力歸結為萬能的上帝,這樣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了。牛頓心目中的上帝推動萬物運行這就是著名的宇宙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 進化與創新,大自然可比人類厲害多了
    我們特地從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轉載了這篇文章, 為大家打開一個新角度,用生物學的思維考慮經濟問題。文 | 胡霽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轉載自 | 混沌大學生物界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還多從今天起,我希望用生物學思維,帶給你一些新啟發。
  • 從佛學來看牛頓的「上帝第一推動力」
    因為按照牛頓第一定律,物體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人們就會問:那世界最開始是怎麼動起來的?因此,牛頓晚年研究神學和基督教,認為是上帝給了世界「第一推動」。他是這樣說的: 「一切物體開始運動必有第一推動力,那就是造物主。這個美麗無比的太陽、行星和彗星的體系只能借一個萬能的、靈智的、具有權威的存在體——上帝的計劃而存在。」這就是「第一推動」的由來。
  • 「創新學院」三分鐘秒解混沌思維模型
    【創新學院訓練營】每周三精彩分享時刻,歡迎大家!價值網絡、組織心智、認知遮蔽、戰略槓桿、破界創新、欺騙性失望區... ...?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詞語,或許你聽說過他們,卻從未深度理解其含義。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一套嶄新的話語對於大部分人接受起來較為困擾。
  • 「宇宙第一推動力」在中華文化中的表達方式:乾36-坤24=12
    這也正是牛頓思考過的「宇宙第一推動力」。趣味物理《易緯·乾鑿度》認為「有形生於無形」,提出「易有太極」之前還有四個階段——「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之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