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14日,李善友教授歸國後首次大課《認知革命》在北大百年講堂登場。
善友教授說,今天的課程不勵志不雞血,只講方法論。今天的方法論是什麼?換個維度看問題。只有把我們的視角從橫向的表象中,跳轉到縱向的本體裡,我們才能抓住創新的把手,在非連續性之間構建出跨越的橋梁。
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
演講者|李善友(混沌大學創辦人)
前面我們講了世界的本質是非連續性(看筆記),下午我們的內容集中在「如何橋接非連續性?」這個問題上。
我們無法在提出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因為在原有的角度,它只能呈現為問題。
所謂創新就是
在非連續性之間構建連續性橋梁
組合進化是創新的第一推動力
組合進化的內容基於我們上午說的兩個基石假設:
現象世界是不連續的,事物沿雙S曲線發展。
兩條S曲線之間不能直接跨越。
但是非常幸運的是,非連續之間存在連續性的橋梁。當我們換個角度、維度、高度去觀察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能夠找到連續性的橋梁,這個橋梁我們稱之為狹義上的「創新」。
為什麼要換個角度?愛因斯坦講過一句非常漂亮的話:
我們無法在提出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因為在原有的角度,它只能呈現為問題。
換個角度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從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等等,那麼今天我給大家的方法是從哲學的角度上過去。
我做一個不太嚴謹的比喻:
上:現象(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流變的假象)
下:本體(流變現象背後那個恆定不變的抽象存在,我們叫做本體)
而主體的組合進化,是創新進化的第一推動力。為什麼這麼說,我用歸納法從生物學和經濟學角度舉兩個例子。
舉個例子:生物的組合進化
生物進化系統分成兩個結構:上面為表現性,由蛋白質構成;下面為功能性,由基因構成。
基因並不參與個體的發育,它不能形成你的眼睛、耳朵,但是它能夠作為一套指令來指導蛋白質如何形成你的身體,並且基因對於蛋白質的影響是單向的,蛋白質不可能反過來影響基因。一個例子就是父母可以整容,但是整容後的面貌不能遺傳給孩子。
這個上下結構其實和我們上面說的現象-本體理論從結構上來說是一樣的。如果蛋白質不能反過來作用基因,那麼生物的基因是如何進化的呢?通過分散重組。
比如說兩個人A和B結合了,A一半的基因和B一半的基因被分離出來,然後重組,構成了C的基因。從古至今,基因的分離和重組構成了父代到子代的進化秘密。
再舉一個例子:經濟發展的組合進化
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裡面也有雙層結構:上面為技術發展,就是經濟現象,下面為價值網,經濟現象背後不變的永遠是供求關係,價值網就是供應方和需求方的一種組合網絡。
熊彼特說,無論你把多少輛馬車相加,也得不到一條鐵路。言外之意是我在一個低級的價值網裡面無論怎麼變化,都不會有本質的變化,因為同一價值網裡的變化只能是內容的變化,不會有結構的變化。
只有結構或者價值網本身的變化才有可能帶來經濟本質的進步。
價值網的分離和重組,構成了經濟的發展。怎麼實現?通過創業家創新。創業家創新把原有的價值網元素(產品、技術、組織、市場、資源等等)分離並重組,以此推動價值網進化。
歸納法著眼結論,長於準確地回答問題,演繹法著眼於前提,長於提出正確的問題
歐幾裡得僅用五條假設
推導出了一門幾何學科
萬事萬物皆有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解釋一下人類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兩種思維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我們上午的時候解釋過,中國的天鵝是白色的,歐洲的天鵝是白色的,所以我們可以推導出全世界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我們發現,在同一個S曲線之中,用歸納法來驗證過去和預測未來,效率最高。但是當我們試圖去跨越兩條S曲線之間的時候,歸納法就失效了。這時候我們需要另外一種推理方式叫做「演繹法」。
演繹法是什麼?演繹法從一般性前提出發,通過推導演繹得出結論。比如:
所有人都會死(一般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
演繹法是只要前提是正確的,那麼結論一定正確。歸納法著眼結論,長於準確地回答問題,演繹法著眼於前提,長於提出正確的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保證演繹法推導出的結論一定正確呢?確保前提真實即可。那麼你怎麼知道你的推導前提一定真實呢?保證前提的前提真實即可。以此類推。
這樣往回倒推,我們一定會獲得一個最終的元起點。這個元起點天然真實,可以作為我們推理的基石,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一性原理」或「第一因」。
舉個例子,歐幾裡得五大公理
公理1:兩點間必可連一條直線;
公理2:直線可以任意延長;
公理3:已知圓心及半徑可作一圓;
公理4:凡直角皆相等;
公理5:平行公理
歐幾裡得在他的名著《幾何原本》中,以5個不證自明的基本假設作為基石,把幾何變成了一個演繹系統,使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一共推出了465個定理,建立了一門幾何科學。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啟發我們,你能夠把大千萬物簡化到何種程度。
牛頓全部力學僅僅建立在兩個基石假設之上
啟發於德謨克裡特的原子論
牛頓發現了極端反直觀的慣性律
並以此推導出了牛頓三大定律
歐幾裡得的巨大歷史功勳,不僅僅在於他建立了一門幾何學,更在於他首創了一種演繹法的思維方法。直到今天,這種演繹方法仍然是科學家必要的研究方法。
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基石-演繹法:找到幾個基石(第一因),在這幾個基石的解構重組中構建新的底層認知。
牛頓力學的兩大基石:引力和慣性
牛頓全部力學僅僅建立在兩個基石假設之上。在牛頓力學出現之前,西方人一直生活在亞里斯多德世界觀中。
比如物體為什麼會運動?亞里斯多德的解釋是,物體運動是因為世間萬物都是由一種元素叫做土元素組成的,這種土元素導致所有的物體都會向宇宙中心運動。宇宙中心很顯然就是地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所有的東西都會往地面上掉落。
但是牛頓說,錯了,物體之所以運動是因為受到了外界一個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做引力。
基石假設第一個是引力。地球對物體的「引力」是的物體向地球運動。太陽對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向太陽運動。
但是即使到了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17世紀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了日心說的證據,但地心說、地靜說,一直無法被撼動。
一個非常直觀的證據就是,你向上拋出一個物體,他還是會落回原地。假如你說地球是運動的,那麼這個物體就不應該落在原地。如果你相信眼見為實,這絕對是證明地球靜止的最強證據。
後來偉大的牛頓又提出了第二個假設,慣性。物體一直處於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有外力使它靜止。
物體和地球一起保持慣性運動,所以即使它被拋向空中,由於慣性的作用,還是會落在原處。今天我們覺得慣性簡直太平常的概念了,但是當時慣性律是極端反直觀的原理,科學革命裡面最難發現的其實就是慣性律。
是什麼啟發了牛頓發現了慣性呢?德謨克裡特的原子論。原子論認為宇宙中每一個星球都是原子,在沒有外力且不會和其他原子相撞的情況下,原子將如何運動?永久的直線勻速運動。
牛頓從引力和慣性這兩個基石假設出發,導出了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了世界的非連續性轉換(地心說-日心說)我們也看到了基石假設的組合進化。將一門學科建立在兩個基石假設之上,這是多麼美好的思維方式。
為什麼你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我們關心具體案例勝過第一性原理
愛因斯坦說,理論家工作可以分成兩步:一個是發現公理,第二個是從公理出發,推導出結論。哪個更難呢?
第二步「推導」只要有相當的勤奮和聰明就一定能做到。而如何找出可作為演繹推導的基石本身,第一步是要花費大力氣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尋找第一因是件尤其困難的事情。第一性原理這樣的思維方式從來都不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中國古代思想家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未知生焉知死」。中國思想家不願意去追究終極原因,不要去追求第一因,沒有意義。
我們更擅長具象思維,即在具象上做類比,而不是邏輯上做抽象推導。這是中國人邏輯思維的致命傷。
中國人相信眼見為實,關心身邊的具體案例勝過第一性原理。中國人的名言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無論我們聽過多少的道理,這些道理我心裡有多明白,我回到自己的公司裡去,身邊一個具體的案例就把我這些大道理全部打敗了。
所以這就是網上流行的一句話「為什麼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終極答案。
不是道理的問題,可能也不是你的問題,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問題。過去幾十年對我們的思維教育就是,具象對我們的獎勵遠遠大過抽象。這跟我今天所講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從小到大,把很多道理當成真理,把很多表象當做本質。我們總是會擔心自己學的東西不夠多,卻不曾停下來整理一下。
我們就像是《笑傲江湖》的令狐衝,體內被灌入了桃谷六仙的八道真氣,不但沒有提升內力,反而被這些互相排斥的真氣弄得奄奄一息。
所以我建議各位,給自己的思想洗洗澡,去除掉那些虛偽的假設。尋求自己的第一因是什麼,並在第一因的基石之上,重新推導出自己新的思維曲線。
賈伯斯追求簡潔,並不是忽視功能的複雜性,而是化繁為簡
賈伯斯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簡潔不是橫向上做減法
而是縱向上做除法
那麼賈伯斯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底層認知,使得他連續跨越了PC時代到手機時代,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曲線轉換呢?
有人說是產品第一,這並不準確,更為準確的表述是「基於科技和人文理念的簡潔」,這是賈伯斯的第一性原理。
在很多領域蘋果並沒有真正從零開始發明產品,但是蘋果吸納了原本比較複雜的東西,巧妙地把他們變成了簡潔的東西。
——《瘋狂的簡潔》
賈伯斯追求簡潔,並不是忽視功能的複雜性,而是化繁為簡。在意識到潛在的挑戰和可能的問題之後,找到把一件複雜事情變得簡單的方法,這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簡潔不僅僅是從視覺上把設計變得簡潔,不是把雜亂無章的東西變少,而是要挖掘複雜性的深度,想要用更簡潔的方法獲得同樣複雜的功能,你需要挖的更深。
——《賈伯斯傳》
簡潔不是從橫向做減法,而是在縱向上做除法。不是把原來的五個要素合併成兩個,而是透過這五個要素,找到底層的第一因。從新的第一因出發重構,才能獲得簡潔。
舉個例子,iPhone
在開發蘋果自己的手機之前,賈伯斯因為擔心手機業務會對iPod造成影響,所以他先跟摩託羅拉合作。但是賈伯斯發現和摩託羅拉合作生產的手機都太複雜了。有些功能甚至沒人能搞明白,於是他決定自己開始開發手機。
整個團隊非常興奮,因為他們看到了打造一款自己想用的手機的前景。「這是最好的動力」,賈伯斯後來說道。
2007年賈伯斯在首款iPhone手機的發布會上這樣說道: Today we reinvented the phone(今天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
賈伯斯沒有對功能機煩人的鍵盤做簡化,相反,他用多點觸控技術把鍵盤直接去掉了。換句話說,賈伯斯讓鍵盤問題變得無關緊要了。這就是我今天演講的核心,不是在原有曲線上做修補,而是尋找跨越下一條曲線的橋梁。
2012年蘋果手機佔全球手機出貨量的8.8%,貢獻利潤73%;同年第一季度蘋果一款手機的收入220億美元,超過微軟整個公司產品線的收入170億美元;同年8月,蘋果公司市值6330億美元,等於微軟加上谷歌加上Facebook加上亞馬遜的總和。
所有這一切如果追根溯源,只有兩個字,簡潔。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力量。
本文來源混沌研習社,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