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悍匪成了地方代名詞,是古來有之?其產生於什麼年代?產生條件和過程怎樣?耐人尋味!
有史可考,最早出現的一股土匪,沅洲府是在清同治年間,在帽子坡一帶出現直接危害百姓的土匪以後,清統治者雖屢次徵剿,但總是此起彼伏,時東時西,不能徹底平息。清末民初,漸漸成了氣候。
湘西大山層層,地勢切割
辦團練,成了土匪的護身符。白天是人,夜晚實為土匪
18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步步進逼和民主革命洶湧澎湃的浪潮衝擊下,清王朝內囊已十分空虛,政局搖搖欲墜,自然再也無餘力對付湘西的山寨蟊賊,只好把剿匪的任務賦予地方團練。
《芷江縣誌卷八十記同治二年事曾謂:「初辦團練專為土匪而設。「團練初為鄉丁民勇所組成,對付少數土匪還起作用。後來土匪增多,勢力大了,辦團練也無濟於事。相反有的投靠了上匪,為上匪所操持,成了土匪的護身符。
芷江開始最有名的大士匪頭子姚風廷,又名姚繼虞、魚崽,,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就曾在大樹坳辦過團練。現五郎溪鄉金廠坪村的一位老人說:「金廠坪在辦團練。以前,只有小偷小摸和個別土匪;辦團練以後,土匪就越來越多了。辦團練的那夥人,白天是人,夜晚是鬼,名為團練,實為土匪。」
清末短槍,土匪利器
每辦一屆團練,就給每屆土匪增添了一批實力。金廠坪辦過三屆團練,第一屆主辦人江金山(桃花坪人),有團勇10多個,餵子槍五六支,白天充好人,晚上當土匪。最後大約在民國五六年還被招安到國民黨正規部隊中任職去了。
民國6年周玉生(張家灣人)辦第二屆團練,有團勇30多人,槍30多支,還請鐵匠20多人設廠修理槍械,翻造彈藥,最終成為了當時實力最雄厚的一股土匪。
第三屆辦團練的人江明瑞(汙泥溪老屋院子人),有團勇10多人,他們近處不搶,專搶遠處。
無力剿匪,示範效應,土匪相繼萌發
土匪據關而守
由於清政府無力剿滅帽子坡一帶的土匪,起了壞榜樣示範效應。一時,芷江四鄉的土匪也相繼萌發。
東鄉牛牯坪和公坪的黃溪,北鄉的金廠坪、五郎溪,西北鄉的大樹坳,南鄉的茶溪等地均有土匪活動,一直綿延不絕。大樹坳鄉胡祖江說:「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有浪人姚鳳廷邀田燕清、陸毛架、胡紹仁、易屠戶(本姓胡)等7人,在大樹坳茅叢寨砍香拜把,坐山落草,四處行劫。
約1909年,曾強借牛屎田燈盞坪地主胡光美的一支保家槍,轉移到和貴州交界的申坳拖隊伍,後來一直拖到了600多人。禾梨坳鄉茶溪李崇俊回憶老人對他講過的歷史,他還證實說:「清朝末年以來,我們茶溪這個地方上匪很多,沒有辦法肅清。直到民國8年,被團防總局李國賓借辦喪事的機會誘殺了一批,其中有著名上匪頭子楊炳南,從此茶溪才得安定一時。」
湘西關隘重重
湘黔交界自然地理位置,為土匪孳生創造了條件
湘西地處川、鄂、湘、渝、貴、桂六省交界,三不管地帶,行政管理鞭長莫及,較為鬆散。地區山谷縱橫,河流分割,地理條件複雜,為土匪滋生提供了條件。同時,湘西地理位置在六省中心,是官客和商賈通往雲貴的重要通道,土匪集聚幾人據守一段險灘或溝谷就可掐斷通道,關羊剪徑收益容易,使其鋌而走險。遇到天幹年旱,一些本地強人就放下鋤頭就地為匪,小股土匪大量產生。南鄉蘿蔔田的羅鳳田和茶溪的楊炳南;西鄉新店坪與波州交界的唐青雲(渾名大王爺),梨溪口的補漢清;大洪山的蒲老翠就據守舞水,出沒河道,過往商人聞其名就害怕。……他們人槍一般在300以下,但殺人越貨,肆殺人命,破壞作用極大。
招安使土匪越來越大,官匪一家,匪勢日益發展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政局不穩。地方軍閥為了擴充勢力,通過「招安」,搜羅了不少土匪部隊,對大小匪首,封官授爵,從此,官匪便融成一家,匪勢日益發展。
土匪現象像窗花一樣的迷霧
最典型的要數大樹坳的匪首姚鳳廷。成年後不務正業,賭錢打牌,偷雞摸狗,無所忌憚。20歲即在大樹坳茅叢寨庵堂聚眾7人攔路行劫。由於姚不滿足於剪逕行為,後轉移到與貴州交界的他的老家申坳,這裡地跨兩省,山高林密,姚人地兩熟,很快就拖起了60多人的土匪隊伍。
清代末年,鎮竿(今鳳凰)軍統領陳某某見姚鳳廷是芷江西北鄉實力比較雄厚的一支土匪隊伍,便委任他為大樹坳團練長。民國7年,湘軍(湖南軍閥唐生智部)見姚鳳廷人多勢眾,招撫其任湘軍營長,駐紮芷江。姚進一步施展欺騙籠絡手段,使各股土匪紛紛投從。
至民國9年,他終於被調去洪江充任了湘軍團長。民國10年,又升任旅長,並自稱師長。至此,姚鳳廷從黔陽、芷江、晃縣等縣一共搜羅了土匪人槍9600多,下設9個團,上至晃縣,下至安江,都在他的統轄之下。
楊永清土匪起家,後參軍曾任國民黨師長,其被蔣政府打壓後,帶著隨從親信返回芷江老家,通過大肆擴張江湖幫會——復興楚漢宮勢力,集聚匪眾。後來為反共需要,白崇禧在湘西部署「湘西反共長城戰略」,任命楊永清為芷江戒備司令,成為了集江湖幫會+土匪+官員為一身的人物,發展到匪眾2萬餘人。後來在解放初期,誓言反抗到底,一直在解放軍發起的「雪涼合圍」戰役,才將其生擒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