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種常用中藥材的來源和性狀鑑別特徵

2020-10-17 風雨替花愁i

1.綿馬貫眾

【來源】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的乾燥根莖和葉柄殘基。

【性狀】呈倒卵形而稍彎曲,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有的縱剖為兩半,長10~20cm,直徑5~8cm。外表黃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片,並有彎曲的鬚根。葉柄殘基呈扁圓柱形,直徑0.5~1cm。表面有縱稜線,斷面略平坦,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小點5~13個,排列成環;鱗片條狀披針形,全緣。根莖的斷面呈深綠色或棕色,有黃白色維管束小點5~13個,環列,其外散有較多的葉跡維管束。氣特殊,味初淡而微澀,漸苦而辛。

2. 大黃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 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L.、唐古特大黃Rheum palmatum L.及藥用大黃 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狀】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不規則瓣塊狀或段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習稱「錦紋」。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殘留,多具繩孔及粗縱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顆粒性。根莖髓部較大,有「星點」(異常維管束)環列或散在;根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黏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黃色。

3.何首烏

【來源】為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乾燥塊根。

【性狀】塊根呈團塊狀或不規則紡錘形。長6~15cm,直徑4~12cm。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凹凸不平,有皺紋及縱溝,並有橫長皮孔及細根痕。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橫切面淺黃棕色或淺紅棕色,顯粉性。皮部有4~11個類圓形異型維管束環列,形成雲錦狀花紋,中央木部較大,有的呈木心。氣微,味微苦而甘澀。

4.牛膝

【來源】為莧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乾燥根。

【性狀】呈細長圓柱形,有時稍彎曲,長15~70cm,直徑0.4~1cm。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微扭曲的細縱皺紋、排列稀疏的側根痕和橫長皮孔樣的突起。質硬脆,易折斷,受潮後變軟,斷面平坦,淡棕色,略呈角質樣而油潤,中心維管束木質部較大,黃白色,其外周散有多數黃白色點狀維管束,斷續排列成2~4輪。氣微,味微甜而稍苦澀。

5.川牛膝

【來源】為莧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乾燥根。

【性狀】根呈近圓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細或有少數分枝,長30~60cm,直徑

0.5~3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及側根痕,可見多數橫向突起的皮孔,頂端有時殘留根莖和莖基。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淺黃色或棕黃色,維管束點狀,排列成4~11輪同心環。氣微,味甜。

6.銀柴胡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乾燥根。

【性狀】呈類圓柱形,少有分枝,長15~40cm,直徑0.5~2.5cm。表面淺棕黃色至淺棕色,有多數孔穴狀或盤狀凹陷,習稱「砂眼」。根頭部略膨大,有多數憲狀突起的芽苞、莖或根莖殘基,習稱「珍珠盤」。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裂隙,木部有黃白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甘。

7.白芍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乾燥根。

【性狀】根直而長,呈圓柱形,兩端切齊。長9~20cm,直徑1~2.5cm。外皮已除去,表皮白色或淡棕色,全體有縱皺及根痕,偶見橫向皮孔。質堅體重,不易折斷,斷麵粉白色,顯菊花紋。氣無,味微苦酸。

8.赤芍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reitchiiLynch的乾燥根。

【性狀】呈圓柱形,稍彎曲,長5~40cm,直徑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及皺紋,並有鬚根痕及橫向凸起的皮孔,有的部分外皮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酸溼。

9.黃連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n C.Y. Cheng et Hsiao或雲連 Coptis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上述三種分別習稱「味連」「雅連」和「雲連」。

【性狀】味連多分枝,集聚成簇,常彎曲,形如雞爪,單枝根莖長3~6cm,直徑0.3~0.8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鬚根及鬚根殘基,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杆,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質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氣微,味極苦。

雅連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微彎曲,長4~8cm,直徑0.5~1cm。「過橋」較長。頂端有少許殘莖。

雲連多為單枝,彎曲呈鉤狀,較細小。長2~5cm,直徑2~4mm。表面棕黃色。「過橋」較短,折斷面黃棕色。

10.防己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乾燥根。

【性狀】呈不規則圓柱形、半圓柱形或彎曲如結節狀,形如豬大腸,長5~10cm,直徑1~6cm。去栓皮者,表面淡灰黃色,可見殘留灰褐色栓皮,在彎曲處有深陷橫溝。體重,質堅實,斷面平坦,灰黃色,富粉性,可見稀疏的放射狀紋理。縱剖面淺灰白色,維管束呈棕色,呈彎曲筋脈狀紋理。氣微,味苦。

11.延胡索

【來源】為罌慄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乾燥塊莖。

【性狀】呈不規則扁球形,直徑0.5~2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多有不規則的皺紋。頂端有略凹陷的莖痕,底部常有挖磨狀凸起。質堅而脆,斷面為黃色角質樣,有蠟樣光澤。氣微,味苦。

12.板藍根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乾燥根。

【性狀】呈圓柱形,稍扭曲,長10~20cm,直徑0.5~1cm。表面淡灰黃色,或談棕黃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皮孔橫長。根頭部略膨大,可見暗綠色或暗棕色輪狀排列的葉柄殘基和密集的憲狀突起。質略軟而實、易折斷,斷麵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甜而後苦澀。

13.甘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狀】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0.6~3cm。外皮鬆緊不等,紅棕色或灰棕色,有明顯的縱皺紋、溝紋及稀疏的細根痕,皮孔橫長。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絲性,黃白色,有粉性,具明顯的形成層環紋及放射狀紋理,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橫切面中央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脹果甘草根粗壯,木質性強,有的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質堅硬,木纖維多,粉性小。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大多灰棕色,不粗糙,皮孔細小而不明顯。

14.黃芪

【來源】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乾燥根。

【性狀】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支,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15.紅芪

【來源】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乾燥根。

【性狀】呈圓柱形,少分枝,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具皺紋及少數支根痕,栓皮易剝落露出淺黃色的皮部及纖維,皮孔橫長,略突起。折斷面纖維性強,且富粉性;橫切麵皮部淡棕色,形成層處呈棕色環。質堅而緻密,難折斷。氣微而特異,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16.葛根

【來源】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乾燥根。

【性狀】呈縱切的長方形厚片或小方塊,片長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縱皺紋,粗糙。切面黃白色,紋理不明顯。質韌,纖維性強。無臭,味微甜。

17.粉葛

【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乾燥根。

【性狀】呈圓柱形、類紡錘形或半圓柱形,長12~15cm,直徑4~8cm;有的為縱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橫切面可見由纖維形成的淺棕色同心性環紋,縱切面可見由纖維形成的數條縱紋。體重,質硬,富粉性。

18.白芷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的乾燥根。前者習稱「禹白芷」「祁白芷」;後者習稱「杭白芷」「川白芷」。

【性狀】白芷根圓錐形,頭粗尾細,長10~25cm,直徑1.5~2.5cm,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具同心性環狀紋理。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多數縱皺紋;皮孔樣橫向突起散生,習稱「疙瘩丁」;有支根痕。質硬,斷面灰白色,顯粉性,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分泌腔),形成層環圓形,木質部約佔斷面的1/3。氣芳香,味辛、微苦。

杭白芷與白芷相似,主要不同點為橫向皮孔樣突起多四縱行排列,使全根呈類圓錐形而具四縱稜;形成層環略呈方形,木質部約佔斷面的1/2。

19.防風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乾燥根。

【性狀】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橫長皮孔樣突起及點狀的細根痕。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習稱「虹蚓頭」,有的環紋上殘存棕褐色毛狀葉基。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有裂隙,木部淺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20.柴胡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folium Willd.的乾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和「南柴胡」。

【性狀】北柴胡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腦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21.北沙參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 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的乾燥根。

【性狀】呈細長圓柱形,偶有分枝,上端稍細,中部略粗,尾部漸細。長15~45cm,直徑0.4~1.2cm。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基,表面淡黃白色,略粗糙,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並有棕黃色點狀鬚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皮部淺黃白色,木質部黃色。有時有裂隙。氣特異,味微甜。

22.南沙參

【來源】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或沙參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乾燥根。

【性狀】呈圓錐,略彎曲,長7~27cm,直徑0.8~3cm。頂端具1個或2個根莖(蘆頭)。除去栓皮後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凹陷處常有殘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橫紋,呈斷續的環狀,下部有縱紋及縱溝。體輕,質松泡,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具黃白色交錯的紋理,多裂隙。無臭,味微甘。

23.桔梗

【來源】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DC.的乾燥根。

【性狀】呈圓柱形或呈紡錘形,下部漸細,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長7~20cm,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具扭曲皺溝,並有橫長皮孔樣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橫紋,頂端有較短的根莖,其上有數個半月形莖痕(蘆碗)。質脆,斷面不平坦,形成層棕色環,皮部白色,木質部淡黃白色,習稱「金井玉欄」。無臭,味微甜,後苦。

24.黨參

【來源】為桔梗科植物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素花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 var. modesta(Nannf.)L.T.Shen或川黨參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乾燥根。

【性狀】黨參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35cm,直徑0.4~2cm。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習稱「獅子盤頭」;根頭下有緻密的環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及散在的橫長皮孔,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色至淡棕色,木質部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素花黨參長10~35cm,直徑0.5~2.5cm。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根頭下緻密的環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斷面裂隙較多,皮部淡棕色至粉紅色。

川黨參長10~45cm,直徑0.5~2cm。根頭部多狀似「泥鰍頭」,根頭下橫紋稀少。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明顯不規則的縱溝。質較軟而結實,斷面裂隙較少,皮部黃白色。

25.丹參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狀】根莖粗短,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具須狀細根。長10~20cm,直徑0.3~1cm。表面棕紅色或暗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鬆,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疏鬆,有裂隙或略平整而緻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可見黃白色導管束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26.黃芩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乾燥根。

【性狀】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狀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及細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中間多枯朽為黑棕色,或已成空洞,俗稱「枯黃芩」。新根色鮮,內部充實,無空心,稱「條黃芩」或「子芩」,質堅而脆,易折斷,斷麵皮部黃綠色,木部黃棕色,氣微,味苦。

27.天冬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乾燥塊根。

【性狀】呈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cm,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對光透視,有一條不透明的細木心。質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28.麥冬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乾燥塊根。

【性狀】呈紡錘,兩端略尖,長1.5~3cm,中部直徑3~6m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具細縱紋。質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氣微,味甘、微苦,喝之發黏。

29.知母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乾燥根莖。

【性狀】毛知母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頂端有淺黃色的葉痕及莖痕,習稱「金包頭」;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知母肉表面白色,有扭曲的溝紋,有的可見葉痕及根痕。

30.山藥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乾燥根莖。

【性狀】毛山藥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鬚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味淡,微酸,嚼之發黏。

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齊平,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31.雞血藤

【來源】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乾燥藤莖。

【性狀】呈扁圓柱形。表面灰棕色,栓皮脫落處呈紅褐色,有縱溝。橫切面可見木部淡紅色,小孔洞不規則排列,皮部內側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褐色或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偏心性半圓形的環。髓小,偏向一側。質堅實,難折斷。折斷面呈不整齊的裂片狀。氣微,味澀。

32.鉤藤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大葉鉤藤Uncario macrophylla Wall.、毛鉤藤Uncaria hirsuta Havil.、華鉤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或無柄果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乾燥帶鉤莖枝。

【性狀】莖枝呈圓柱形或類方柱形,長2~3cm,直徑0.2~0.5cm。表面紅棕色到紫紅色者具細縱紋,光滑無毛;黃綠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見白色點狀皮孔,被黃褐色柔毛。多數枝節上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或僅一側有鉤,另一側為突起的疤痕;鉤略扁或稍圓,先端細尖,基部較闊;鉤基部的枝上可見葉柄脫落後的窩點狀痕跡和環狀的葉痕。質堅韌,斷面黃棕色,皮部纖維性,髓部黃白色或中空。氣微,味淡。

33.桑白皮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的乾燥根皮。

【性狀】呈扭曲的捲筒狀、槽狀或板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較平坦,有的殘留橙黃色或棕黃色粗皮。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質切,纖維性強,難折斷,易縱向撕裂,撕裂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甘。

34.桑枝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乾燥嫩枝。

【性狀】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縱紋,並有灰白色略呈半圓形的葉痕和黃棕色的腋芽。質堅,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放射狀紋理,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35.牡丹皮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乾燥根皮。

【性狀】原丹皮(連丹皮)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cm,直徑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樣突起及細根痕。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理,常見發亮的結晶(丹皮酚)。質硬脆,折斷面較平坦,粉性,淡粉紅色。有特殊香氣,味微苦而澀。

刮丹皮外表面有刮刀削痕,外表面紅棕色或淡灰黃色,有時可見灰褐色斑點狀殘存外皮。

36.桑葉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乾燥葉。

【性狀】藥材多皺縮、破碎。完整的葉片有柄,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5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臟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作不規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下表面色較淺,葉脈突起,小脈網狀,脈上被疏毛,葉脈具簇毛。氣微,味淡,微苦澀。

37.側柏葉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乾燥枝梢及葉。

【性狀】帶葉枝梢多分枝,小枝扁平,長短不一,淡紅褐色。葉細小鱗片狀,先端鈍,交互對生,緊密貼伏於小枝上,側面葉龍骨狀,覆蓋於正面葉上,深綠色或黃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清香,味苦澀、微辛。

38.枇杷葉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乾燥葉

【性狀】呈長桐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39.番瀉葉

【來源】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葉番瀉Cassia acuifolia Delile的乾燥小葉。

【性狀】狹葉番瀉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cm,寬0.4~2cm,全緣,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有的具葉脈及葉片壓疊線紋。革質。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黏性。

尖葉番瀉葉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捲曲,葉端短尖或微凸,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耳。

40.蓼大青葉

【來源】為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的乾燥葉。

【性狀】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3~8cm,寬2~5cm。藍綠色或黑藍色,先端鈍,基部漸狹,全緣。葉脈淺黃棕色,於下表面略突起葉柄扁平,偶帶膜質託葉鞘。質脆。氣微,味微澀而稍苦。

41.大青葉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乾燥葉。

【性狀】葉片極皺縮捲曲,有的破碎,完整的葉片呈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5~20cm,寬2~6cm;上表面暗灰綠色,全緣或微波狀,有的可見色較深稍突起的小點;先端鈍圓,基部漸狹下延至葉柄成翼狀;葉脈於背面較明顯;葉柄長4~10cm,淡棕黃色。葉質脆易碎。氣微,味微酸、苦、澀。

42.紫蘇葉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乾燥葉。

【性狀】葉片多皺縮捲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卵圓形,長4~11cm,寬2.5~9cm。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葉柄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帶嫩枝者,枝的直徑2~5mm,紫綠色。氣清香,味微辛。

43.艾葉

【來源】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乾燥葉。

【性狀】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綠色,有稀疏的蛛絲狀短綿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慶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44.槐花

【來源】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乾燥花。

【性狀】多皺縮而捲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5淺裂;花瓣5,黃色或黃白色,1片較大,近圓形,先端微凹,其餘4片長圓形。雄蕊10,其中9枚基部連合,花絲細長。雌蕊圓柱形,彎曲。體輕。氣微清香,味微苦。

45.金銀花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乾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

【性狀】花雷呈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長2~3cm,上部直徑約3mm,下部徑約1.5mm。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貯久色漸深。密被短柔毛。偶見葉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長約2mm。開放者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花5,附於筒壁,黃色;雌蕊1,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

46.菊花

【來源】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乾燥頭狀花序。

【性狀】亳菊呈倒圓錐形或圓筒形,有時稍壓扁呈扇形,直徑1.5~3cm,多離散。總苞碟狀;總苞片3~4層,苞片卵形或橢圓形,黃綠色或褐綠色,外面被柔毛。花託半球形。舌狀花數層,雌性,位於外圍,類白色或淡黃白色,勁直,上舉,縱向折縮,散生金黃色腺點;管狀花多數,兩性,位於中央,常為舌狀花所隱藏,黃色,頂端5齒裂。瘦果不發育,無冠毛。體輕,質柔潤,幹時鬆脆。氣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類白色,不規則扭曲,內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管狀花大多隱藏。

貢菊呈扁球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斜升,上部反折,邊緣稍內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少,多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徑2.5~4cm,常數個相連成片。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摺疊,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多數,外露。

47.柏子仁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乾燥成熟種仁。

【性狀】呈卵形,長4~7mm,直徑1.5~3m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外有膜質種皮,頂端尖,有深褐色的小點,基部鈍圓。質軟,富油性。氣微香,味淡。

48.紫蘇子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乾燥成熟果實。

【性狀】呈卵圓形或類球形,直徑約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網紋,基部稍尖,有灰白色點狀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壓碎。種子黃白色,種皮膜質,子葉2,類白色,有油性。壓碎有香氣,味微辛。

49.槐角

【來源】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乾燥成熟果實。

【性狀】呈連珠狀,長1~6cm,直徑0.6~1c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皺縮而粗糙,背縫線一側呈黃色。質柔潤,乾燥皺縮,易在收縮處折斷,斷面黃綠色,有黏性。種子1~6粒,腎形,表面光滑,槨黑色,一側有灰白色圓形種臍;質堅硬,子葉二,黃綠色。果肉氣微,味苦,種子嚼之有點腥氣。

50.王不留行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的乾燥成熟種子。

【性狀】呈球形,直徑約2mm。表面黑色,少數紅棕色,略有光澤,有細密顆粒狀突起,一側有1凹陷的縱溝。質硬。胚乳白色,胚彎曲成環,子葉2。氣微,味微澀、苦。

51.五味子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ez.)Baill.的乾燥成熟果實。習稱「北五味子」。

【性狀】呈不規則的圓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外皮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性,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種子1~2粒,呈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較易破碎,種仁呈鉤狀,黃白色,半透明,富有油性。果肉氣弱,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

52.枸杞子

【來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乾燥成熟果實。

【性狀】呈類紡錘形或橢圓形,長6~20mm,直徑3~10mm。表面紅色或暗紅色,頂端有小凸起狀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韌,皺縮;果肉肉質,柔潤。種子20~50粒,類腎形,長1.5~1.9mm,寬1~1.7mm,表面淺黃色或棕黃色。氣微,味甜。嚼之唾液呈紅黃色。

53.陳皮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藥材分為「陳皮」和「廣陳皮」。

【性狀】陳皮常剝成數瓣,基部相連,有的呈不規則的片狀。皮厚1~4mm。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久貯後顏色變深,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點狀油室,內表面淺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狀維管束。質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而苦。

廣陳皮常3瓣相連,形狀整齊,厚度均勻,約1mm。點狀油室較大,對光照視,透明清晰,質較柔軟。氣香濃鬱。

54.青皮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藥材分為「個青皮」和「四花青皮」

【性狀】個青皮呈類球形,直徑0.5~2cm。表面灰綠色或黑綠色,微粗糙,有細密凹下的油室,頂端有稍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圓形果梗痕。質硬,斷面果皮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厚1~2mm,外緣有油室1~2列。瓤8~10瓣,淡棕色。氣清香,味酸、苦、辛。

四花青皮果皮剖成4裂片,裂片長橢圓形,長4~6cm,厚1~2mm。外表面灰綠色或黑綠色,密生多數油室;內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小筋絡。質稍硬,易折斷,斷面外緣有油室1~2列。氣香,味苦、辛。

55.積殼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

【性狀】呈半球形,翻口似盆狀。直徑3~5cm。外表棕褐色至褐色,有顆粒狀突起,突起的頂端有凹點狀油室;頂端有明顯的花柱基痕,基部有果柄痕。切面黃白色,略現隆起,厚0.4~1.3cm,果皮邊緣外側散有1~2列點狀油點,中央褐色。瓤囊7~12瓣,少數至15瓣,汁囊幹縮呈棕色至棕褐色,內藏種子。質堅硬,不易折斷。氣清香,味苦。

56.積實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與甜橙C.sinensis Osbeck的乾燥幼果。

【性狀】呈半球形,少數為球形,直徑0.5~2.5cm。外表面黑綠色或暗棕綠色,有顆粒狀的突起和皺紋,有果柄痕跡。切面略現隆起,光滑,黃白色或黃褐色,厚3~12mm,邊緣有1~2列油室,中央有棕褐色的瓤囊。質堅硬。氣清香,味苦而微酸。

57.木瓜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的乾燥近成熟果實。

【性狀】為縱剖的長圓形,長4~8cm,寬2~5cm。外表紫紅色或棕紅色,有多數不規則的深皺紋,剖面周邊均向內捲曲,果肉紅棕色,中心部分可見凹陷的棕黃色子房室,種子常脫落,脫落處表面平滑而光亮。種子形似橘核稍大而扁,表面紅棕色,有皺紋。質堅實。果肉微有清香氣,味酸微澀。

58.山楂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或山裡紅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的成熟果實。習稱「北山楂」

【性狀】為圓形橫切片,多卷邊,皺縮不平。外皮紅色,有細皺紋和灰白色的小點。果肉深黃色至淺棕色。橫切面具5粒淺黃色果核,有的已脫落,呈中空的環狀,有的片上可見短而細的果柄或凹陷的花萼殘跡。氣微清香,味酸微甜。

59.補骨脂

【來源】為豆科植物補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乾燥成熟果實。

【性狀】呈腎形,略扁,長3~5mm,寬2~4mm,厚約1mm。果皮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具細微網狀皺紋。擴大鏡下觀察,果實表面凹凸不平。有時外附綠色膜質宿萼,上有棕色腺點。種子1枚,黃棕色,種臍位於凹側的一端,呈突起的點狀;另一端有微突起的合點。質堅硬,子葉黃白色,富油質。微有香氣,味辛、微苦。

60.紫蘇梗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乾燥莖

【性狀】呈方柱形,四稜鈍圓,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縱溝及細縱紋,節部稍膨大,有對生的枝痕和葉痕。體輕,質硬。斷面裂片狀,呈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鬆或脫落。氣微香,味淡。

相關焦點

  • 川烏等五種較常用中藥材的鑑別比較
    【天地網訊】  川烏、草烏、附子、白附子及關白附均為較常用中藥,它們之間有較為複雜的相互關係,但也各有區別。就植物來源而言,川烏、草烏、附子、關白附均來源於毛茛科植物,而白附子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就藥用部位而言,川烏來自於母根,附子來自於子根,草烏、關白附來自於塊根,白附子來自於塊莖。
  • 六種常見果實類藥材的真偽性狀鑑別
    【天地網訊】  近年來,筆者在藥品監督檢查檢驗中常發現一些果實類藥材混偽品,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用藥安全和有效用藥,結合自己多年從事中藥材檢驗工作實踐經驗,對六種常見的果實類摻雜造假中藥材的性狀鑑別作一總結,現介紹如下。
  • 【行業新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中藥材和中藥飲片...
    2020年版《中國藥典》繼續補充和完善植物類藥材的顯微鑑別和薄層色譜鑑別,並編寫相應的圖譜集;對於缺乏專屬性鑑別的藥材、貴細藥材和來源混亂的藥材,繼續研究專屬性鑑別方法,必要時採用特徵圖譜、DNA分子鑑定等方法;重點開展鑑別用對照提取物的研究與應用,在制定相應指導原則的基礎上,推廣以對照提取物為對照的薄層色譜鑑別或特徵圖譜鑑別。
  • 中藥材和飲片質量標準增修訂
    3、中藥材採收和加工方法及藥材性狀的修訂2020年版《中國藥典》對部分栽培或養殖中藥材的性狀和顯微特徵、採收和加工方法及其形成的藥材性狀開展研究。具體思路:①制定中藥材採收加工技術評價方法和指導原則,把中藥材採收和產地加工納入科學化、法制化軌道。
  • 中藥材真偽鑑別新方法—— DNA分子標記鑑別技術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藥材品種混亂,基源複雜,如僅《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收載的534種中藥材加之中藥的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存在以及偽品、混淆品和誤用品等因素,對中藥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製劑生產、臨床療效及推廣使用等都有直接影響,嚴重影響了中醫藥的信譽。同時,即使是同種藥材,由於產地不同、野生與栽培以及生長年限不同都表現出質量和療效上的差異,些問題為中藥材鑑別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依賴經典形態分類以及傳統鑑別方法已無法滿足鑑別的需要。
  • ​2020年版藥典 中藥材、中藥飲片都有哪些新變化
    (二)中藥材名稱、來源和藥用部位的修訂與規範  根據本草考證,結合中藥材生產實際,對部分中藥材名稱、來源和藥用部位進行修訂;對原植、動物的科、屬、種和拉丁學名、原礦物的類、族和礦石進行進一步的考證,進一步修訂和規範中藥材的來源。
  • J200雷射光譜元素分析儀在中藥材分析和鑑別中的應用
    前言   中藥材中微量元素的組成、重金屬元素的含量,對評價中藥材質量、判別中藥材真偽和來源有著重要意義[1,4,6,9,12]。然而常規分析方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等存在樣品預處理複雜,分析速度慢,或者不能多元素同時分析等諸多弊端。
  • 人參及其常見偽品鑑別
    【天地網訊】  當前應用最廣泛的中藥摻偽鑑別方法為性狀鑑別和指紋圖譜鑑別法,而紅外光譜鑑別法、裂解氣相色譜法、SNP(單核苷酸多態性)結合晶片電泳法等也有報導。本文選擇傳統常用中藥人參為實例,以化學模式為基礎,通過調研確定人參各常見偽品(桔梗、商陸、華山參、羊乳)的特徵化學成分,採用色譜方法檢出偽品的存在,對單一色譜條件下同時檢出藥材中多種偽品做了有益嘗試,是中藥質量控制研究思路的拓展,不僅能鑑別藥材的摻偽與否,而且能確定所摻偽品的種類,將更好地保證用藥安全。
  • 廉價參薯冒充山藥當中藥材 顯微鏡下立馬現形
    」實驗人員告訴記者,隨著中藥材價格的不斷飆升,在日常的抽檢中,實驗人員也曾發現過以次充好,中藥中添加成分增重等問題。 「比如用參薯冒充山藥。山藥作為中藥可以補氣,但參薯則為普通蔬菜,兩者都為薯蕷科,長得很像,但藥性卻有差距。 」實驗人員說,「如果是參薯的話,放在顯微鏡下不會顯示針狀晶體,而是圓圓的石細胞。因此顯微特徵是幫助辨別真假藥材的重要方法。
  • 中藥研究系列專題——中藥材鑑定及溯源
    、性狀、顯微、理化、生物等鑑定法。此外,產地也是歷代中醫評價中藥材品質的一個關鍵標準。有效成分的結構鑑定、道地藥材真偽鑑別,作為中藥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控制中藥質量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iMScope QT不僅完美融合了形態學研究,而且具有出色的速度,靈敏度和空間解析度,可對中藥材有效成分或指標成分的分子進行定性鑑定、定量研究和可視化分布分析。
  • 三種黃連性狀不同 鑑別亦有差
    【天地網訊】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ench.、三角葉黃連C. deltoidea C.Y. Cheng et Hsiao或雲連C.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稱為「味連」、「雅連」、「雲連」.
  • 食藥總局:抽驗發現93批中藥材及飲片不符合標準規定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3日訊 為加強中藥材及飲片管理,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期組織開展了中藥材及飲片專項抽驗。共從全國31個省(區、市)有關中藥材及飲片的生產、經營和使用單位抽取蒲黃、柴胡、川貝母、血竭、薄荷、木通、蒼朮、附子、制川烏和制草烏等10個品種772批樣品,經檢驗發現93批不符合標準規定(見附件)。  總體上看,抽驗的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狀況不容樂觀,染色、增重、摻偽、摻雜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除薄荷、木通和制川烏外,其餘7個中藥材及飲片均檢出不符合標準規定產品。
  • 鑑別纖維種類的5種常用方法
    常用的纖維鑑別方法有顯微鏡觀察法、燃燒法、試劑顯色法、染色法、溶解法等。   一、顯微鏡觀察法   製作纖維的縱向片子和橫截面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纖維的縱向及橫向形態,根據形態特徵差異來鑑別纖維,見表1。
  • 植物香料草果、草豆蔻真假鑑別方法
    【天地網訊】       市場上銷售的草果並非純品,常混有與草果名稱相近、外觀上比較相似的草豆蔻,二者性狀特徵區別如下:        草果Amomumtsao-koCrevostetLemair        本品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別名草果仁、草果子。
  • 分辨真假中藥材 專家奉上鑑別寶典(圖)
    ,而且手法極其隱蔽,不熟悉名貴中藥材的消費者往往容易受騙上當。  冬天將近,許多人都會選擇在這段時間進補,隨之而來的,偽劣中藥材也會不斷出現。為此,本次《商報實驗室》請到台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主任中藥師李美琴,教廣大市民如何辨別野山參、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藥材。  ▲冬蟲夏草  辨別真偽,要看腳和子座  冬蟲夏草是藥中之王,貴重堪比黃金,因此,會首當其衝地成為造假分子的目標。
  • 狗脊鑑別(狗脊顯微鑑別|狗脊理化鑑別)
    【天地網訊】         狗脊性狀鑑別         全體呈不規則塊狀,長8~30 cm,少數可達50cm,直徑3~8 cm,外被金黃色長柔毛,毛長1~1.5cm;根莖頂端有數個棕紅色葉柄殘基,葉柄背部有凸起稜脊,斷面可見分體中柱排列呈雙卷形,根莖中部及末端叢生多數棕黑色細根。
  • 酸棗仁與其偽品滇棗仁的FTIR指紋圖譜鑑別
    結果: KBr 直接壓片法測定所得的圖譜,在1800~960cm- 1間,酸棗仁與其偽品的紅外吸收峰的峰數、峰位、峰形和峰強等,存在明顯差異可作為酸棗仁與滇棗仁的重要區別。結論:本方法快速準確,專屬性強,重現性好,操作簡便,紅外圖譜具有特徵性和指紋性,且譜峰顯著,可為酸棗仁與偽品滇棗仁的真偽鑑別提供紅外光譜的鑑別指標。
  • 白礬簡介及鑑別方法
    【天地網訊】   【白礬簡介】:   【白礬的來源】   白礬藥材基源:為礦物明礬石,經加工提煉而成的結晶。   白礬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unite   白礬採收和儲藏:採得後,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發濃縮,放冷後即析出結晶。
  • 中藥材真偽鑑別之蟬蛻,沒想到農村人都見過的知了也有假貨
    中藥材真偽鑑別之——蟬蛻【蟬蛻】【來源】【性狀】本品略呈橢圓形而彎曲,長約3.5cm,寬約2cm。表面黃棕色,半透明,有光澤。頭部有絲狀觸角1對,多已斷落,複眼突出。額部先端突出,口吻發達,上唇寬短,下唇伸長成管狀。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開,裂口向內捲曲,脊背兩旁具小翅2對;腹面有足3對,被黃棕色細毛。腹部鈍圓,共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