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華醫院陳源文團隊:脯氨醯內肽酶基因敲除通過改善肝臟脂肪變性和炎症浸潤減輕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NAFLD|AME作者面對面

2021-02-12 AME科研時間

所刊雜誌: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點擊查看雜誌詳情與影響因子)

文章標題:

脯氨醯內肽酶基因敲除通過改善肝臟脂肪變性和炎症浸潤減輕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Prolyl endopeptidase gene disruption attenuates high fat diet-induce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ce by improving hepatic steatosis and inflammation)

在本研究中,我們觀察到脯氨醯內肽酶(Prolyl endopeptidase,PREP)基因敲除減少高脂飲食(HFD)誘導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小鼠的體重增加,糖代謝紊亂改善,肝功能損害顯著減輕,肝內脂質沉積減輕,並伴隨促進中性粒細胞趨化和激活的脯氨醯-甘氨醯-脯氨酸(proline-glycine-proline,PGP)-CXCR2軸功能抑制,肝內巨噬細胞和促炎因子的水平下調。因此,我們的數據提示抑制PREP表達或許對NAFLD的治療應用有積極的意義。 

 

NAFLD進展的機制複雜,尚等進一步深入闡明。我們研究發現HFD餵養32周後,與HFD餵養的野生型(HFD-WT)小鼠相比,HFD餵養的PREP基因敲除(HFD-PREPgt)小鼠的體重和附睪脂肪組織指數明顯降低,NAFLD活性評分降低,肝功能(ALT, AST 以及ALP)顯著改善;與HFD-WT小鼠相比,HFD-PREPgt小鼠肝內脂質(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沉積減少,脂質代謝和促炎反應相關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明顯下調,肝組織CD68或MPO陽性細胞數量均明顯降低。我們進一步證實,PREP基因敲除後,肝內脯氨醯-甘氨醯-脯氨酸(PGP)的濃度顯著下降。PGP可激活CXCR2促進中性粒細胞肝內趨化和激活,後者通過氧自由基和MPO,特別是LCN2,促進單核(巨噬)細胞肝內趨化和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在NAFLD/NASH進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PREP基因敲除對NASH的保護作用很可能是通過抑制PGP-CXCR2通路進而抑制嗜中性粒細胞實現的。 

 

由此,在HFD誘導的NASH模型中,PREP基因的敲除能改善肝臟脂肪變和炎症反應。PREP在NAFLD/NASH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相關機制,值得更進一步的研究。(論著中文信息由第一作者整理提供,欲覽英文原文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杉寶解讀:一種NAD+前體可以改善高脂肪飲食的小鼠健康
    CD38是一種糖苷水解酶,通過其調節SIRT3活性的能力參與了NAD年齡相關的下降和線粒體功能損害。NAD有助於維持線粒體的健康,並且對組織健康至關重要,包括神經和心臟。有研究表明,膳食中添加NR(NAD前體)可以防止高脂飲食(HFD)誘導的小鼠肥胖,同時改善肝功能,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並且這些NAD前體有助於延長壽命和減少代謝疾病。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研究表明,FLS能夠利用其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在超重胰島素抵抗大鼠中發揮潛在的肥胖治療作用,並降低血漿脂質濃度,改善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誘導的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礙和肥胖。在FLS發揮作用的機制中,腸道菌群被認為起到核心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一些FLS具有抑菌作用,而且也特異性地促進了部分細菌的增殖。然而,胡柚黃酮與肥胖宿主腸道菌群間的相互作用並不清楚。
  • 「神藥」二甲雙胍又雙叒解鎖了新功能:可逆轉肝臟炎症
    近日,Genes and Development雜誌上新發表的一項研究解鎖了二甲雙胍又一新功能,二甲雙胍通過5'-腺嘌呤核苷酸依賴的蛋白激酶(AMPK)介導對合成代謝和炎症的轉錄調控作用,從而逆轉肝臟炎症。研究主要由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Reuben Shaw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共同完成。圖1.
  • 證實褪黑素讓高脂飲食小鼠吃不胖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帶領的湖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湖南農大)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團隊發現,動物腸道微生物節律與宿主脂肪代謝密切相關,同時褪黑素對微生物節律以及脂肪代謝紊亂起到一定緩解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微系統》等雜誌。褪黑素是一種晝夜節律激素,它可以通過重新編程腸道菌群來改善宿主脂質代謝,腸道菌群也可以在明/暗循環中表現出節律性。
  • 瑞金醫院團隊發現巨噬細胞膜受體Lgr4參與急性心梗後心損修復機制
    巨噬細胞在心肌梗死後心肌組織中的浸潤、活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巨噬細胞通過炎症表型轉化調控心肌梗死後炎症反應和抗炎反應的平衡,在心肌梗死炎症反應階段和修復時期均發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巨噬細胞適當及時地由促炎表型轉換為修復表型可以限制炎症,有助於心肌梗死後的修復,進而改善心肌梗死後心臟重構和預後。因此,明確巨噬細胞功能表型的內源性調控機制對尋找心肌梗死早期幹預靶點具有重要意義。
  • ...磷脂醯絲氨酸水平並改善由高脂飲食引起的腸道疾病和肝臟代謝異常
    Longum,BL21)在預防肥胖中的的作用,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Tao Wu、Mengzhen Sun、Jinjin Yin和Min Zhang等人通過超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杆飛行時間質譜和16s核糖體RNA基因測序對口服BL21連續8周高脂飲食(HFD)的雄性C57BL/6J小鼠進行了肝臟代謝組學表型和腸道菌群的變化調查。
  • 梳理利用白色脂肪棕色化治療肥胖最新進展
    同時相比於棕色脂肪細胞,Zfp423在白色脂肪細胞內的表達更加豐富,而冷凍刺激會進一步抑制Zfp423的表達。研究人員通過可誘導的脂肪組織特異性敲除小鼠模型進行研究發現,在成熟脂肪細胞內抑制Zfp423激活,同時結合β-腎上腺素刺激,能夠觸發已分化的皮下和內臟脂肪細胞變成具有產熱功能的米色脂肪細胞,這種重編程事件能夠預防和逆轉飲食誘導的肥胖以及胰島素抵抗。
  • 脂肪肝研究新進展:抑制Notch信號通路的NAFLD肝纖維化治療新策略
    在自然條件下,肝細胞分化結束後,Notch信號就失活了,但Zhu團隊發現NAFLD患者和飲食誘導的NASH小鼠肝臟中Notch信號通路明顯上調,更重要的是,敲除NASH小鼠肝臟的Notch可以使肝纖維化得以顯著改善。  既往基於脂肪肝人群的大樣本基因多態性的研究都發現,NASH與肝纖維化存在因果關係[3]。
  • 淺談低氧誘導因子降解的調節器——脯氨醯羥化酶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HIF主要的調節器——脯氨醯羥化酶(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PHD)及其研發管線。圖1. William G. Kaelin Jr(左),Sir Peter J. Ratcliffe (中),Gregg L.
  • 譚毅團隊 Hepatology 報導 AMPK激動劑逆轉非酒精...
    FGF1△HBS治療可逆轉恢復db/db小鼠抗氧化活性和肝臟脂質代謝功能。  db/db 小鼠(瘦素受體基因缺陷,2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經 FGF1△HBS 治療三個月後,糖耐量改善,NAFLD 的大多數特徵均有減輕。
  • 共生腸道細菌的鞭毛激活TLR5以調控肝臟脂代謝
    動物實驗發現,高脂飲食可增加HDL-C和LDL-C水平,但飲食中的脂肪是如何導致HDL-C升高的還不清楚。腸道菌群失調與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有關,研究發現,HFD可削弱腸道完整性,導致代謝性內毒素血症,部分是由於腸道內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減少。
  • 動物所等在結晶樣視網膜變性病的基因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CYP4V2是人體內的ω-氫基化酶基因,在多種代謝通路中發揮作用。遺傳自父方和母方的CYP4V2基因同時發生突變,導致了BCD的發病。相對於正常水平而言,BCD患者體內的脂類水平有著顯著異常。通過敲除小鼠中包含整個Cyp4v3(CYP4V2的小鼠同源基因)的完整基因座,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Cyp4v3完全缺失的小鼠模型。
  • 間歇性飲食期間,肝臟中發生了什麼……
    研究通訊作者、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未來研究負責人Mark Larance博士說:「我們都知道禁食可以有效治療疾病並改善肝臟健康,但對於這些具有多種基本代謝功能的肝臟蛋白,禁食機制如何對其產生影響我們對此所知甚少。」
  • 中山大學Cell揭示線粒體circRNA可作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治療靶標
    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發揮重要的細胞功能,通過氧化磷酸化(OXPHOS)調節能量供應,執行細胞死亡以及Ca離子和活性氧(ROS)的細胞內信號轉導,線粒體在免疫代謝疾病
  • Cell子刊:清華大學傅肅能團隊揭示果糖有「毒」的秘密,代謝太快導致「毒性」
    2020年8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傅肅能課題組在 Cell Metabolism 上發表了題為:Triose Kinase Controls the Lipogenic Potential of Fructose and Dietary Tolerance(三碳糖激酶調控果糖脂肪合成潛力和飲食性果糖不耐受)的研究論文。
  • J Agric Food Chem:沙棘黃酮類化合物通過抑制胰島素抵抗和神經炎症來減輕高脂和高果糖飲食誘導的認知障礙
    沙棘黃酮類化合物(Sea-buckthorn flavonoids,SFs)具有預防飲食引起的代謝併發症(例如肥胖和炎症)的生物活性潛力,已被用作功能性食品成分
  • 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近日由Yosep Ji發表的一篇名為《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 CJLS03 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指出乳酸菌LactobacillussakeiCJLS03 (從韓國泡菜分離)對肥胖相關生物標誌物有影響。
  • 你以為脂肪能幫你禦寒 實際上它會加速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進展!
    最近來自日本的研究人員構建了脂肪特異性氧化應激清除和增強小鼠模型對氧化應激在飲食誘導肥胖相關的代謝紊亂中的作用進行了觀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在脂肪細胞中過表達Cat和Sod1,構建了脂肪氧化應激清除模型,他們發現小鼠雖然表現出脂肪組織擴張的表型,但脂質的異常堆積減少,胰島素敏感性得到改善。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全球範圍所佔比例越來越高,並且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非酒精性脂肪肝與2型糖尿病、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重大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肝臟脂肪酸從頭合成的增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