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投稿請點擊 神外資訊-歡迎賜稿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
【Ref: Lee JH , et al. Nature. 2018 Aug;560(7717):243-247. doi: 10.1038/s41586-018-0389-3. Epub 2018 Aug 1.】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侵襲性極強和無法治癒的惡性腦腫瘤,總體生存期中位數15個月。驅動GBM發生的突變起源細胞可能是疾病進展的基礎,也是開發治療新手段的方向。韓國首爾科學技術研究院醫學工程學院的Joo Ho Lee等通過基因工程GBM小鼠模型和單細胞測序等方法,在體外和體內實驗研究帶有GBM特徵的突變起源細胞,結果發表於2018年8月《Nature》上。
研究者首先對GBM患者同一個體來源的匹配組織,包括遠離腫瘤的正常室管膜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SVZ)、正常皮質或血液和腫瘤組織,進行深度測序,探索GBM患者腦組織和基因編輯GBM小鼠模型的直接分子遺傳證據。結果顯示,56.3%IDH野生型GBM患者,其遠離腫瘤的正常SVZ組織含有低水平的GBM驅動突變基因,低於突變負荷的1%,包括EGFR突變和TERT啟動子突變基因等;該驅動突變基因在相應匹配的GBM中高水平表達。隨後,研究者對SVZ中神經幹細胞的p53、PTEN和EGFR等基因通過基因編輯手段使其突變,模擬人體低水平驅動突變的情況,亦得出同樣結果。此外,通過對GBM患者以及小鼠模型的研究,發現SVZ中攜帶驅動突變基因的神經幹細胞,從SVZ遷移至大腦遠隔區域,並導致惡性膠質瘤在遠隔區域發生,67%的神經膠質瘤發生在遠離突變SVZ的大腦區域。研究者進一步通過單細胞測序分析,確定SVZ中具有驅動GBM發生的突變基因細胞的類型,大部分是GFAP陽性的星形膠質細胞樣神經幹細胞(圖1)。
圖1. 對SVZ區細胞深度測序的結果。
該研究結果表明,人類SVZ組織中所含有GBM驅動突變基因的星形膠質細胞樣神經幹細胞是GBM的起源細胞。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Neuroscience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知秋教授審校,《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