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M起源於室管膜下區的基因突變細胞

2021-02-13 神外資訊

如欲投稿請點擊   神外資訊-歡迎賜稿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

【Ref: Lee JH , et al. Nature.  2018 Aug;560(7717):243-247. doi: 10.1038/s41586-018-0389-3. Epub 2018 Aug 1.】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侵襲性極強和無法治癒的惡性腦腫瘤,總體生存期中位數15個月。驅動GBM發生的突變起源細胞可能是疾病進展的基礎,也是開發治療新手段的方向。韓國首爾科學技術研究院醫學工程學院的Joo Ho Lee等通過基因工程GBM小鼠模型和單細胞測序等方法,在體外和體內實驗研究帶有GBM特徵的突變起源細胞,結果發表於2018年8月《Nature》上。

研究者首先對GBM患者同一個體來源的匹配組織,包括遠離腫瘤的正常室管膜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SVZ)、正常皮質或血液和腫瘤組織,進行深度測序,探索GBM患者腦組織和基因編輯GBM小鼠模型的直接分子遺傳證據。結果顯示,56.3%IDH野生型GBM患者,其遠離腫瘤的正常SVZ組織含有低水平的GBM驅動突變基因,低於突變負荷的1%,包括EGFR突變和TERT啟動子突變基因等;該驅動突變基因在相應匹配的GBM中高水平表達。隨後,研究者對SVZ中神經幹細胞的p53、PTEN和EGFR等基因通過基因編輯手段使其突變,模擬人體低水平驅動突變的情況,亦得出同樣結果。此外,通過對GBM患者以及小鼠模型的研究,發現SVZ中攜帶驅動突變基因的神經幹細胞,從SVZ遷移至大腦遠隔區域,並導致惡性膠質瘤在遠隔區域發生,67%的神經膠質瘤發生在遠離突變SVZ的大腦區域。研究者進一步通過單細胞測序分析,確定SVZ中具有驅動GBM發生的突變基因細胞的類型,大部分是GFAP陽性的星形膠質細胞樣神經幹細胞(圖1)。

圖1. 對SVZ區細胞深度測序的結果。

該研究結果表明,人類SVZ組織中所含有GBM驅動突變基因的星形膠質細胞樣神經幹細胞是GBM的起源細胞。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Neuroscience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知秋教授審校,《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


相關焦點

  • 專家發現「不為人知」的神經幹細胞,中風、帕金森或能攻克
    該研究團隊首次在一個被稱之為「第四腦室室管膜」的區域內,發現存在有豐富的、以前「不為人知」的神經幹細胞。該發現將拓展人們對腦中風等神經損傷以及老年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如何運用幹細胞修復神經細胞的認識,為利用幹細胞技術尋找新的、有效的治療手段打下了重要理論基礎,為臨床細胞治療等精準醫學構建了必要的技術體系。
  • 一切罪惡根源於基因差異 性別起源於基因突變?
    作為生物變異的主要原因,基因突變具有以下主要特點:第一、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高等的動植物以及人,都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例如,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杆、糯性,果蠅的白眼、殘翅,家鴿羽毛的灰紅色,以及人的色盲、糖尿病、白化病等遺傳病,都是突變性狀。自然條件下發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自然突變,人為條件下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誘發突變。
  • Cell Stem Cell:成體神經幹細胞小生境的構造
    其中心含有室管膜下區幹細胞微小的頂端末梢(藍色部分),而周圍部分則含有多纖毛室管膜細胞較大的頂端表面(暖色部分),其中含有一種全新的具有2纖毛的室管膜細胞。圖片提供:Kenneth Xavier Probst)成體神經幹細胞是非常重要的一類細胞,它們保持著基本上皮特性,對於這類細胞的研究能大大改變我們對於成體神經原性小生境(niche)的認識。
  • 水稻花粉管萌發和伸長基因GORI
    在高等植物中,精子細胞向胚囊的成功傳遞是由花粉管的生長介導的。因此,深入解析作物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生長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THP-1細胞基因編輯服務-點突變
    CRISPR-U可在THP-1細胞中進行高效的基因編輯 THP-1是一種近四倍體的懸浮細胞,常規的基因編輯方法在THP-1中陽性率很低。由於CRISPR/Cas9易於構建和在人細胞中的毒性較低,在基因編輯應用中備受青睞。
  • 研究人員利用CRX基因顯性突變患者的細胞測試基因增強療法
    這種疾病是Leber先天性黑蒙症的一種形式,由CRX基因的常染色體顯性突變引起,這種突變很難用基因療法進行治療。科學家使用由患者細胞構建的實驗室製造的視網膜組織(稱為視網膜類器官)測試了他們的方法。該方法涉及在其天然控制機制下添加正常基因的拷貝,從而恢復了部分CRX功能。該研究報告今天發表在幹細胞期刊中。NEI是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部分。
  • Cell Rep:研究揭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中的基因突變
    2018年7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以變成人體內任何類型的細胞,被認為具有無限的治療潛能,但是它們的基因突變情況還沒有被完全表徵清楚。iPSCs從體細胞重編程獲得,而體細胞可能會由於接觸陽光照射和紫外輻射而產生許多基因突變。
  • 甲狀腺腫瘤會基因突變你知道嗎?
    前幾天一個網友在微信上和我聊天,說他是穿刺良性但基因檢測是突變,問東姐是不是就確定是乳頭狀癌了?關於甲狀腺癌基因突變,東姐略有了解,我們熟悉的醫院好像也很少有做這種檢測的。今天就一起學習學習!甲狀腺腫瘤的突變基因都有哪些?
  • 基因突變與白血病之間有什麼關係?
    基因突變所致白血病?關於基因突變與白血病之間的聯繫,下文以「ALL」為例開展普及。
  • Nature Plants楊維才:NMT測到mlo5/9突變體花粉管鈣吸收異常
    NMT是基因功能的活體檢測技術,已被103位諾貝爾獎得主所在單位,及北大、清華、中科院使用。這說明突變體的Ca2+吸收受到損害,無法定向識別胚珠擴散的信號,從而導致花粉管尖端不向胚珠移動,最終出現敗育。而Cl-和K+的流速在二者間無顯著差異。
  • Cell Stem Cell | 成體神經幹細胞響應全身炎症
    ,將室管膜下區(subependymal zone, SEZ)譜系分離為九個類別(見下圖1),緊接著完成轉錄組測序以進行下一步的分析。NSCs, qNSCs)和始發態NSCs(primed NSCs, pNSCs)的數量未受影響,通過EdU和Hoechst標記顯示qNSCs和pNSCs處於G0至G1期,但兩者在細胞周期相關基因的轉錄方面有所不同,且pNSCs具有增加的細胞體積和線粒體含量
  • Nature:揭示DDX3X通過調節NLRP3炎性體決定著應激細胞的生死
    DDX3X是一種酶,當發生突變時,參與多種癌症的產生,比如乳腺癌、肺癌和腦癌,包括成神經管細胞瘤,即一種最為常見的惡性兒童腦瘤。DDX3X突變也與DDX3X症候群有關,這種症候群的特徵是智力障礙、癲癇發作、自閉症、肌肉張力差和身體發育緩慢。這些研究人員證實DDX3X也處於決定應激細胞(stressed cell,即遭受應激的細胞)生死的十字路口。
  • 不可成藥的基因突變靶點RAS
    RAS基因轉錄出的RAS蛋白,是膜結合型的GTP/GDP結合蛋白,定位於細胞膜內側,188或189個胺基酸組成,RAS蛋白存在4種異構型:H2Ras,N2Ras,K2Ras4A和K2Ras4B,它們是3種基因的產物,其中K2Ras4A和K2Ras4B是同一基因不同剪接的結果。
  • 基因突變可能與不孕、更年期提前有關
    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一種之前未知的特定基因在生育方面的作用。當果蠅、蛔蟲、斑馬魚和老鼠的基因缺失時,這些動物就無法生育或異常早地失去生育能力,但在其他方面卻看起來很健康。通過分析人類的基因數據,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基因突變與絕經提前之間的聯繫。
  • 試問人類基因突變會獲得超能力麼?
    逆轉錄病毒在生命過程活動中,有一個從RNA到DNA的逆轉錄過程,即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病毒基因整合到人類細胞的遺傳物質中,而輻射可引起病毒逆轉錄的變異頻率和重組速率的大幅度提升。逆轉錄病毒為RNA病毒,它們的基因組編碼在一條單鏈RNA上,病毒具有穿透細胞的能力,可有效地感染幹細胞、組織細胞、皮膚細胞等多種類型的細胞;當病毒進入細胞,通過逆轉錄作用,RNA即轉變為雙鏈DNA分子,DNA進入細胞核並整合在宿主細胞基因組中。以病毒作為載體通過感染的方式可以將外源功能DNA導入到人的細胞染色體中。
  • PLoS Genet: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不會產生導致癌症的基因突變
    這一發現對正在找出方法將iPS細胞用於再生醫學的科學家們而言是一大鼓舞。iPS細胞是對健康的體細胞進行重編程而製造出的一種幹細胞類型。 這是研究人員首次追蹤在實驗室培養的iPS細胞獲得的基因突變。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追蹤當用於臨床治療時iPS細胞經歷的全過程。
  • 瑞金新技術(十二)| 急性白血病和髓系腫瘤基因突變組合(panel)檢測
    >01急性白血病和髓系腫瘤基因突變組合檢測瑞金新技術急性白血病和髓系腫瘤基因突變組合(panel)檢測是血研所臨檢實驗室在前期臨床研究的基礎上,自主開發的基於液相探針捕獲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覆蓋100個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檢測,具有高準確性、高靈敏度、高覆蓋均一性、高捕獲效率和低成本的優勢,適用於急性白血病和髓系腫瘤患者基因突變篩查。
  • 成體神經幹細胞可通過TNF-α信號傳導途徑響應全身炎症
    首先,作者開發一種不依賴於報告工具小鼠的流式細胞策略,將室管膜下區(subependymal zone, SEZ)譜系分離為九個類別(見下圖1),緊接著完成轉錄組測序以進行下一步的分析。作者使用DNA烷基化藥物TMZ消除了大多數增殖細胞如活化的NSCs(activated NSCs, aNSCs),而靜止NSCs(quiescent NSCs, qNSCs)和始發態NSCs(primed NSCs, pNSCs)的數量未受影響,通過EdU和Hoechst標記顯示qNSCs和pNSCs處於G0至G1期,但兩者在細胞周期相關基因的轉錄方面有所不同,且pNSCs具有增加的細胞體積和線粒體含量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證實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該腫瘤的有效手段,該成果對開闢新的靶向藥物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有重大意義。
  • J Cell Biol:基因突變如何誘發諸如帕金森等神經性疾病的發生?
    2019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個基因的突變與帕金森疾病直接相關,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基因突變是如何影響個體患上帕金森疾病的;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重點對一種誘發家族性帕金森疾病的基因突變進行研究,他們發現,該基因能夠編碼一種特殊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