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精讀:新技術實現對單分子的超快操縱

2020-10-03 研之成理

對於實驗科學而言,新材料、新方法、新表徵的發展是相關研究領域取得關鍵突破的重要保障。為此,研之成理特此開設「新思路專欄」,深入介紹」新材料、新方法、新表徵「相關的研究進展,希望給科研人員帶來一絲啟發與幫助。

前言

掃描探針技術可以運用原子級別精確的力在表面上構建功能性原子、分子結構,並能影響表面上的化學反應進程。同時該技術還有潛力通過局域動力學作用實現對表面上原子、分子體系的相干控制。在表面上,化學反應、原子或分子的構型轉變以及它們的脫吸附過程發生的時間都非常短暫,屬於一類超快過程。想要操縱這些超快過程,就同樣需要具有同樣時間尺度的力。那麼,如何製造出飛秒尺度的「力」呢?這種力具備哪些特性呢?德國雷根斯堡大學Rupert Huber和Jascha Repp領導的團隊給出了答案。他們巧妙的將太赫茲技術與掃描探針技術相結合,利用亞原子尺度的力的相干控制,成功的精確調控了單分子體系的構型轉變。該工作發表在今年9月初的《Nature》上。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20-2

問題提出

1. 選擇什麼樣的分子體系?

作者團隊選用了吸附在氯化鈉(NaCl)絕緣層上的鎂酞菁(MgPc)作為研究體系。1-2層的NaCl通過物理熱蒸發的方式蒸鍍到銅(111)單晶上,之後在該襯底保持低於15K的溫度下原位蒸鍍MgPc分子。在NaCl表面上,處於基態的MgPc有兩種等價的吸附取向,分別與NaCl 的[100]方向呈±10°(圖1(a))。這種情況可以被簡化為一個基於吸附能的雙勢阱模型(圖1(b))。作者將這兩種不同的吸附構型定義為|l⟩和|r⟩。

▲圖 1 利用局域超快力刺激對單分子開關進行結構動力學相干控制。


2. 怎樣操縱MgPc分子開關?

在普通情況下,可以通過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針尖以機械力的方式,將一個MgPc分子從它的一個構型轉變到另一個構型。但是若利用時間依賴的超快力脈衝F(t)來操縱分子,分子則會出現一種連貫的受挫旋轉(frustrated rotation),在某一個極小值內來回振蕩(圖1(c), (d))。而利用具有原子級別「尖度」的超快力,即在STM針尖上加入強太赫茲雷射脈衝,不僅可以控制MgPc的吸附構型轉變,同時還會向分子的LUMO軌道注入一個電子,導致分子處於充電態。而處於激發態的MgPc傾向於延NaCl晶相吸附(圖1(e)),當分子中的電子流入基底後,分子恢復基態,分子的吸附構型回落到或之中的一個構型中(圖1(f))。


3. 如何給STM針尖加上太赫茲光?

由鐿摻雜的鎢酸釓鉀再生雷射放大器中的飛秒近紅外脈衝的傾斜脈衝前光學能整流產生強鎖相太赫茲脈衝,其中心頻率為1.1THz。成對兒、相互延遲的太赫茲脈衝由穿過Michelson幹涉儀的太赫茲脈衝產生。得到的太赫茲脈衝從STM腔外,通過腔體上的藍寶石窗口入射到STM腔內,通過STM掃描裝置上放置的拋物面鏡聚焦到STM針尖上。

實驗思路

1. 檢測太赫茲脈衝誘導的分子構型轉變

首先,尋找更簡便的檢測分子構型轉變的實驗手段:若將STM針尖放置在如圖2(a)所示的位置處,當分子構型發生轉變後,分子稍微遠離針尖(圖2(b)),此時STM探測到的隧穿電流會產生變化。因此只需要將針尖放置在一個固定位置處,跟蹤此處隧穿電流隨時間的變化,即獲得I(t)譜,就可以知道分子是否發生了構型轉變,並且可以得知分子是從哪個構型轉變為哪個構型(圖2(c))。


若將每一次打入分子上的太赫茲脈衝考慮進去,就可以知曉分子構型轉變的概率。通過統計上千次太赫茲誘導的分子構型轉變事件(圖2(d), (e)),作者發現分子進行構型轉變的機率與是否有電子成功注入分子成正相關,也就是構型轉變事件與電子注入分子的位置無關。但若太赫茲波的振幅過小,將無法激發電子進入分子的LUMO軌道,從而無法使分子進行構型轉變。


2. 證明超快脈衝力能改變MgPc的吸附構型

為證明單個MgPc分子的構型轉換確實可以受到超快脈衝力控制,作者進行了泵浦-探測(pump-probe)實驗。其中泵浦光作為超快脈衝力,時間延遲的探測光將電子注入到分子的LUMO中來誘導單分子發生構型轉變(圖3(a))。作者將引入針尖的太赫茲脈衝的振幅設定成一個固定值,這個值小於能激發電子注入分子LUMO軌道的最小振幅值。這保證了分子構型的轉變不能由電子注入引起。通過研究分子構型轉變的概率與泵浦-探測光間的延遲之間的關係,發現泵浦脈衝在0.3THz頻率內振蕩(圖3(b))。這與理論計算出的平面內旋轉頻率一致,暗示泵浦脈衝是引起分子吸附構型轉變的主要原因。


為進一步驗證該想法,作者依舊保持探測脈衝的振幅不變,而改變泵浦脈衝的場強,並因此改變了施加在隧穿結上的瞬時電壓值VTHz pump,得到圖3(c)。進一步分析其與分子平均轉換概率(p ̅)和轉換概率中相關調製的振幅(ppp)間的關係,得到圖3(d)和(e)。發現若VTHz pump值高於能使電子注入到MgPc分子LUMO軌道的閾值時,分子的吸附構型轉變則由泵浦脈衝引起的電子隧穿導致。同時,泵浦脈衝的電場也可相干的影響探測脈衝,從而影響分子的轉變機率。


3. 研究泵浦-探測技術在針尖處於分子的不同位置時對分子構型轉變機率的影響

作者將泵浦光場強度設定在能令電子隧穿的閾值以下,以此來研究針尖的位置對泵浦-探測技術操縱分子構型轉變的影響。作者發現平均構型轉換率(p ̅)與調製振幅(ppp)都與針尖所處於分子上的位置有關。通過比對,發現泵浦-探測場只會影響針尖附近亞納米尺度下局部區域,同時這種局域力與電子激發相互獨立(圖4(a), (b))。


作者進一步考慮了MgPc在NaCl上的吸附構型,發現分子上某些部位的氫原子與襯底上的鈉離子和氯離子有較強的相互作用,這些區域的分子與襯底間的相互作用是導致分子具有兩種等價的吸附構型的原因。而當針尖的局域場施加到分子中的這些原子位置時,能導致其旋轉,雖然這種旋轉的能量還不足以改變整個分子的構型,但是足夠令分子出現平面內受挫旋轉運動,這種分子運動能進一步調製後面探測脈衝的轉換頻率,實現相干控制(圖4(c)-(e))。

總結:

作者將太赫茲技術與掃描探針技術相結合,打破前人利用太赫茲脈衝調製隧穿電流的模式,突破性的利用泵浦-探測技術,將太赫茲脈衝變成為一種超快脈衝力,實現對表面上分子吸附構型的相干控制。這種技術的發展有利於人們操控表面上的飛秒動力學現象。

參考文獻

1. Peller, Dominik, et al. Sub-cycle atomic-scale forces coherently control a single-molecule switch. Nature 585.7823 58-62 (2020)

2. Wu, S. & Ho, W. Two-photon-induced hot-electron transfer to a single molecule in a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Phys. Rev. B 82, 085444 (2010).

3. Cocker, T. L. et al. An ultrafast terahertz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Nat. Photon. 7, 620–625 (2013).

相關焦點

  • Nature:快!準!顯微鏡研究領域新進展
    Peller通訊作者:Rupert Huber & Jascha Repp通訊單位: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Regensburg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20-2背景介紹掃描探針技術可以利用精確的原子力實現在物質表面逐個原子地進行雕刻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核磁、電鏡發完Nature,輪到拉曼發Nature Nano
    前言表徵技術的發展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相關研究領域取得關鍵突破的重要推動力。Science、Nature上關於新技術發展的論文可謂是層出不窮,僅九月份就有不少正刊和子刊報導了相關技術的發展與突破,比如:1. 9月初,掃描探針電鏡技術發了Nature,實現對單分子的超快操縱!
  • Nature重磅:近液氮溫度的單分子磁性存儲器合成!
    【前言】鑭系元素可在分子和原子尺度上實現量子信息處理和高密度數據存儲
  • 何萬中團隊原創性開發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中的單分子定位
    儘管目前超解析度螢光顯微學成像技術已經可以對細胞中的分子進行單分子水平的成像,但因無法對沒有標記的多數分子甚至細胞器成像,通常需要藉助於非常複雜低效的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技術來彌補。第一類是利用標記蛋白介導釋放超氧離子聚合3,3』-diaminobenzenidine後與重金屬離子反應形成高電子密度沉澱物示蹤,但因為超氧離子擴散速度極快無法實現單個分子定位,只適合相對密閉空間的高濃度標記分子進行展示,例如Alice Ting研究組開發的APEX標記。
  • 新型測序技術實現對單分子調控結構的捕獲
    新型測序技術實現對單分子調控結構的捕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7 17:21:13 美國哈佛醫學院John A.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單分子精準定位
    這道光就是,他帶領團隊原創性地開發了一種新型克隆電鏡標記技術,該技術可直接在細胞中遺傳編碼表達的標記蛋白上原位合成納米金顆粒,從而實現細胞超微結構上單分子水平的精確識別與定位,為細胞的電鏡超微結構單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 科學家利用單分子操縱技術觀測DNA複製
    近日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些單分子操縱技術在體外重現了其中的一個過程。相關研究發表在11月30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就提出了這一信號通路,現在通過操縱單分子我們在噬菌體上證實了它。
  • 物理學家新成果,用光波加速超導電流,或將實現超快量子計算!
    量子控制方面的最新發現,將可能會實現基於量子力學的超快量子計算:光誘導無能隙超導,超導電流的量子節拍。太赫茲和納米尺度的物質和能量的量子世界(每秒幾萬億次周期和十億分之一米),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個謎。
  • 中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這項成果由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SMC單分子免疫檢測技術網絡講座
    SMCTM單分子免疫檢測技術(Single Molecule Counting)是蛋白生物標誌物檢測領域的突破性新技術。利用雷射聚焦於愛裡斑中單個螢光標記分子,人類首次實現了在單分子水平對蛋白進行計量,並造就了1000倍於ELISA技術的超高檢測靈敏度。SMCTM單分子免疫檢測技術具備寬至4個log的大動態檢測範圍, 可根據靶標豐度和成本靈活選擇實驗方案,便於自行開發檢測試劑盒,接近於ELISA的易用性等特徵。
  • 【分析】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單分子螢光技術可以在複雜體系內實時觀測生物分子的動態過程,並揭示隱藏在傳統系綜平均測量中的重要信息,包括生物分子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反應過程中的瞬時中間態等。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的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FRET)已廣泛應用於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自身構型變化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等動態過程。然而,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的單分子FRET技術仍然存在著缺陷和不足。
  • 中科大學子首次實現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6月6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科學家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6月6日在線發表這項成果。研究由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20-08-12 08:19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原標題: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無論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還是部署在機房裡的超級計算機,擁有更大的儲存空間和能力是它們共同的技術「夢想」。隨著材料研究不斷深入,單分子磁體也「應運而生」,而以單分子磁體作為信息存儲單元,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也成為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 《自然》:單分子雷射製冷首次達到接近絕對零度
  • 【科技日報】中國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的科學家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世界著名納米光子學專家Atkin教授和Raschke教授在同期雜誌的《新聞與觀點》欄目以《光學光譜探測挺進分子內部》為題撰文評述了這一研究成果。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其中單分子原子晶體與分子層交替。使用黑磷作為模型系統,插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產生單分子磷分子超晶格,其中層間距離是黑磷中的兩倍以上,有效地分離了磷雜環單分子層。   文獻連結:GaN/NbN epitaxial semiconductor/super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5768)   3、Nature: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