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紐芬蘭漁場的消失之謎,全面禁漁20年後仍無魚可捕

2020-12-05 大明號地圖

紐芬蘭漁場地處加拿大東部海岸,歷史上其曾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異常豐富的產量而位居世界四大漁場之列,但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這座興旺了四個多世紀的世界級漁場卻陷入了無盡的衰敗和蕭條之中,恍然間輝煌變成了歷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令人羨慕的先天優勢

紐芬蘭有著成為世界級漁場的優越自然地理條件:

1)沿海大陸架舒展,平均深度僅百米左右;

2)從北極南下的寒流在這裡與墨西哥灣暖流相遇,冷暖洋流的交匯給當地帶來大量降水的同時,也使表層和深層的海水發生交換,進而海底養分被翻了上來,浮遊生物大量聚集。

3)入海的聖勞倫斯河也從陸地帶來了極為豐富的養料。

上述種種有利條件最終使得紐芬蘭周邊海域成為了鱈魚及其他眾多魚蝦進行捕食、產卵和繁殖的理想場所。而正是憑藉異常豐富的產量,紐芬蘭漁場曾實現過「供養歐洲」的壯舉。

2意外發現的資源寶庫

1497年,義大利人約翰·卡伯特在英王亨利七世支持下,踏上了尋找西北航線的徵程。當到達紐芬蘭附近海域時,卡伯特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只見海水裡到處都是密集的鱈魚群,他在日記中寫道:「這裡鱈魚數量多的根本不需要用漁網,只要把放有石頭的籃子沉到水裡,籃子馬上就裝滿了魚。」而另一位船員更是形容道:「我們簡直就是踩著魚群的脊背上岸的。」

卡伯特記載和描述的鱈魚群,猶如一座巨大金礦,不斷吸引愛爾蘭人、英國人、法國人、葡萄牙人前來開採,而作為他們的落腳點,一座座大小漁村也隨之在紐芬蘭沿岸建立起來了。當時漁民們的捕撈方式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船出海,而在這種傳統的方式下,鱈魚的捕撈量十分有限,所以雖然經過了數百年經營,紐芬蘭豐富的漁業資源卻沒有受到實質性影響。

3饕餮盛宴背後的隕落

1無節制的掠奪性捕撈

進入二十世紀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歐美等國的工業能力獲得飛速發展。但是伴隨著生產力的蒸蒸日上和經濟的持續攀升,大自然承受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在紐芬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漁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它們成群結隊地、不分晝夜地到處遊蕩,所到之處無論是魚類、蝦類還是貝類都被一網打盡了;它們不停不歇,一個小時的捕撈量就超過了傳統小漁船數月所得。可以說,它們非常強壯,但是也非常貪婪。

從表面上看,當時的紐芬蘭漁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榮景象,即使到了夜晚,海面上也儘是如同繁星般密密麻麻的燈火,但是在一些有經驗的老漁民臉上,卻看不到絲毫喜悅之情。

2加拿大政府反應遲鈍

1977年,加拿大在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克和紐芬蘭等海域設立了兩百海裡經濟保護區。但是加拿大此舉並沒有使鱈魚得到喘息之機,而只是將掠奪者身份由外國船隊變成了加拿大自己的船隊。隨著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出臺,這些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將捕撈範圍擴展到深海,並用上了高科技的電子、聲納設備。1987年,紐芬蘭漁場的近海捕撈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10萬噸,對貪婪的捕撈者來說,這稱得上是一場饕餮盛宴,但實際上這是一場真正的末日狂歡。第二年,這座世界級的漁場終於發出了衰竭的呻吟,其鱈魚數量已經下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但面對亟待休養生息的現狀,加拿大政府的反應卻非常遲鈍。如果採取嚴格的禁漁措施,紐芬蘭生存發展的命脈和咽喉將被掐斷;但是如果不加節制,紐芬蘭漁場很可能會消失無蹤。最終在無休止的辯論和爭吵後,加拿大政府採取了逐漸削減捕魚量的做法。這不是懸崖勒馬,而是懷著僥倖心理的自掘墳墓之舉。對於重病的紐芬蘭漁場來說,溫和的治療之法已無效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們驚恐地發現:舉世聞名的紐芬蘭漁場已經無魚可捕了!

3已成歷史

進入絕境後,加拿大政府終於頒布了全面禁漁令,一時之間,成千上萬的富裕漁民成為了領取國家緊急救助金的失業人員,隨後人口流失、城鎮萎縮和經濟下滑等問題又接踵而至。存在數百年的紐芬蘭漁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悽涼的漁村、生鏽的漁船和了無生機的海岸。

無節制的掠奪性捕撈破壞了鱈魚的生活習性和它們生長、成熟和繁衍的規律,而加拿大政府如隔靴搔癢般的反應又錯過了恢復鱈魚資源的最佳時機。最終紐芬蘭漁民為他們的貪婪付出了沉重代價。2012年,紐芬蘭漁場已經關閉整整二十年了,有規模的魚汛仍不見蹤影。

紐芬蘭漁場用流星般滑落的經歷,給全世界人們上了一課,這節課的名字叫「人與自然」。時至今日,這座存在了將近五百年的世界級漁場被給予了一句冰冷和蒼涼的總結:已成歷史。

相關焦點

  • 至今仍無魚可捕,成為歷史的世界漁場,紐芬蘭漁場
    這些天然的海洋漁場匯聚了各種豐富的海洋資源生物,魚蝦蟹及貝類等。對於人類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巨大的海洋金礦,極具商業捕撈的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由於過度捕撈而消失的漁場——紐芬蘭漁場。曾經輝煌一度的世界級漁場,有著幾百年漁業捕撈歷史,如今已經消失殆盡,20多年後的今天仍無魚可捕。這是人類對海洋資源不敬畏而造成的一場悲劇。
  • 盤點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漁場現面臨無魚可捕
    從圖片上可以清楚看到「世界四大漁場」在全球的分布圖,學過基礎地理的都清楚,造成漁場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洋流。對於我國而言,最有名的就是舟山漁場了,不過舟山漁場的規模跟這些漁場不能比。不過,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導致一些漁場的漁業資源大幅的縮減,比如紐芬蘭漁場。
  • 是什麼讓世界超級大漁場變得
    英國之所以能確立在紐芬蘭的優勢,除了武力外,和其捕魚技術的優越有很大關係:法國、葡萄牙等國漁民喜歡在遠海捕魚,捕撈結束後就趕緊返航回國,將鹹魚出售,而英國漁民則尋找到近海魚類洄遊時聚集的漁場,使用小船捕撈,捕到魚後就送上大船,如此一天忙碌2-3次,魚在大船上進行初步加工、醃製,幾天後大船裝滿,再駛近島岸,在岸上進一步加工後再運回歐洲。
  • 世界四大漁場北海道、紐芬蘭、北海和秘魯漁場,為什麼這麼多魚?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也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每年人類捕撈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超過1億噸以上,對於很過國家來說海洋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比如日本、挪威等國,海洋捕撈業所獲得的漁產品是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小標題)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說:「通俗的理解,就是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工具,已經捕不到魚了。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 十年之約守護「生命長江」(圖)
    生態之變——告別「酷漁濫捕」走向「全面修復」「看,江豚戲水!」12月18日,在長江武穴段,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專班開展水上巡查時發現江豚,漁政人員立即舉起手機拍下這一珍貴畫面。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由於人類酷漁濫捕和常年不間斷捕撈,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繼續下降,許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保護好長江的生物多樣性,事關國家的生態安全與長遠發展。自2002年起,我國在長江流域實行春季禁漁制度,每年3月至6月魚類繁殖產卵季,長江主要幹支流和重要湖泊禁止所有捕撈作業,但依然難以扭轉生態惡化趨勢。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
  • 「長江魚兒正是回家時(二)」專家展望長江流域10年禁漁後漁業資源恢復前景
    長江裡魚的性成熟周期不同,有的短,有的長。長的要七年八年,中型魚類一般要四五年,小型魚類比較短,只需一兩年。所以,一些小型魚類在禁捕一兩年後就能快速繁殖。這些魚爆發出來之後,能淨化水體,吃掉一些浮遊動植物,對水裡面能量的吸收起到很大作用,又為中大型魚類提供餌料。在這個過程中,食物鏈會慢慢恢復建立起來。為什麼又需要10年禁漁期呢?
  • 長江無魚之困:再不保護「四大家魚」基因庫,中國人將無魚可吃
    食物匱乏,是影響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魚為食的長江頂層生物鏈,最先感知長江無魚之困。學者們千呼萬喚之後,「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終於落地,但保護長江魚,仍然任重道遠。「基因庫」告急五十多歲的詹興旺,家裡世代都是鄱陽湖上的漁民。
  • 世界公認的四大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居榜首,一漁場已經消失
    漁場是海底裡面的魚類以及生物密集生活的場所,具有很高的捕撈價值。附近海域暖流和寒流交匯讓海鹽這些營養物質漂浮在上層才能造成魚類的大量繁殖,那麼你知道世界四大漁場是哪四個嗎?今天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黃河魛魚消失幾十年後重現,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由於亂捕濫撈屢禁不絕,許多黃河「土著魚類」一度瀕臨滅絕。以河南段為例,據20世紀70年代的調查顯示,黃河魚類種類為83種,到了20世紀末僅剩下30多種,平均每年就要消失1至2種。黃河斷流,讓黃河魛魚「無路可走」。河水汙染,讓黃河魛魚的生存面臨威脅。而人工捕撈,更讓它們的數量銳減。
  • ...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小標題)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說:「通俗的理解,就是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方式、工具,已經捕不到魚了。我們再不保護長江,資源以後就很難恢復了。」曹文宣指出,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 手繪消失的國度紐芬蘭,國際版的小蝌蚪找媽媽
    紐芬蘭,位於北美洲東北角,你看下面地圖就知道誰是它的「媽媽」。可是在1949年以前,它還並不屬於加拿大。它曾經作為一個與加拿大同等地位的國家身份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且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個「海外遊子」不停「找媽媽」的過程,就是這個已經消失的特殊國度的歷史,同時滲透著大英帝國的興衰之路。
  • 禁漁!禁漁!禁漁!儀徵又有人船遭處罰
    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2020年9月12日凌晨摘編《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信息:2020年1月1日零時起,江蘇長江沿岸實現全面禁捕。目前禁捕工作已經執行整整9個月。
  •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對水產人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前所未有;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十年禁漁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比如,被稱為「天生微笑精靈」的長江江豚,憨憨的樣貌曾打動愛心無數;被稱為「長江女神」的白鰭豚,從中新世晚期「穿越」而來,享有「水中國寶」之譽。可讓人揪心的是,在整個長江流域,2003年,白鱘已不見蹤影;2007年,白鰭豚宣布功能性滅絕;2017年,長江江豚僅存1012頭。據農業農村部統計,長江流域瀕危魚類物種達到92種,瀕危物種接近300種。
  • 定將「禁漁」換「興魚」——陝西安康以禁為機賦能「安康漁」
    記者 吳昌勇 艾蓓 通訊員 陳瑋瑋安康有好水,好水養好魚。這份自信源於生態安康孕育的生態漁業,源於安康人坐擁優良生態、光大「安康漁」的生態自覺。長江「十年禁漁」,震動安康水產。久負雄心的「安康漁」向哪裡遠航?怎樣解好「禁漁」與「興魚」這個方程式,安康用綠水青山定律作出精彩回答。
  • 權威訪談丨「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 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
  • 「兩湖」禁捕之後
    告別濫捕濫撈的歷史,經受住洪水的考驗。全面禁捕,給長江「雙腎」帶來新生之機! 生態之變:從全面衰退到全面修復 今年,江西省九江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鄱陽湖火焰山水域一次性發現上百條刀魚群體,並發現多處疑似刀魚產卵場。
  • 洋流賜予的海洋漁場,滿足人類25%所需蛋白質的最後狩獵場
    ,還有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和不列顛群島的北海漁場。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漁場曾是一座世界超級漁場,在1508年被英格蘭探險家約翰·卡波特意外發現,留下了「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傳說。歷史上其產量異常豐富,甚至「供養了歐洲」,被冠以「能踏著鱈魚群脊背走上岸」的地方。不過經過近百年來人類貪婪的捕撈和掠奪之下,這個曾繁榮了數個世紀的漁場遭遇了滅頂之災,陷入看不到頭的衰落和蕭條。
  • 太湖禁漁│一網到底,大小全收,最近幾年撈上的魚類品種明顯變少
    去年8月開始,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已相繼宣布進入十年禁捕期。今年10月起,太湖、洪澤湖也將結束繁忙捕撈的景象。這意味著,中國五大淡水湖將步入史上最長的全面禁漁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為什麼要禁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