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力與剪切波的傳播
剪切波的概念來源於地震學。
剪切波(shear wave)也叫繼發波(Secondarywave,S wave),是彈性體(或粘彈性體)內部的兩種彈性波之一。
彈性體(或粘彈性體)內部受激勵後被壓縮振動而產生縱波,波的傳播方向與彈性體受激勵的後的振動方向(譬如聲波)一致,這屬於彈性體內部波的另一種——P波(Primary wave)。
S 波繼發於P波,傳播方向與P波垂直。促使S波傳播時質點振動和回復的力來源於質點間的剪切效應所產生的「剪切力」。
圖1 P波,S波和剪切力與S波的傳播示意圖
上圖顯示,我們假設A,B.C…分別是彈性體內部的與P波傳播博方向垂直方向的一系列質點,當A點被激勵後(比如ARFI)產生壓縮波P波。A點被激勵移位後,它與B點之間會產生剪切效應,由此形成的剪切力F帶動B點移動,C點以後亦然。同樣,A點回復原位的時候,剪切力同樣會帶動B點回位,C點以後亦然。這樣,剪切波(S 波)就沿著P波傳播方向的垂直方向傳播了。我們會發現,S波的質點(A,B.C…)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是垂直的,所以,S波是一種橫波,它遵循所有橫波傳播的規律和特點。
A點產生的剪切力要傳遞到B點並帶動B點移動,要求A,B兩點之間必須有足夠的黏附力(分子間力等等),否則剪切力就不會依次傳遞,S波就會中斷傳播。固體內部的質點之間的黏附力足夠大,能夠保證S波的傳播,而固體和液體邊界以及液體內部質點之間的黏附力非常小,S波的傳播久會被阻斷。
(在固體和液體交界處,還會發生S波和P波轉換現象,這是後話,有機會再講。)
此外,A點產生的剪切力要想傳遞到B點並帶動B點移動,還要求A點被激勵後產生位移足夠大,加大激勵所用的力是一種可行的方案,這也是我們目前在臨床實踐使用的剪切波彈性成像中要用ARFI,而非診斷用超聲波的原因。此外,當A點為接近剛性體的堅硬組織時,其被激勵後的位移也很微弱,隨即產生的剪切力也很小,因此剪切波的傳播也就不可能實現。這也就是我們在剪切波彈性成像中出現堅硬的區域「空心」現象的原因之一。
圖2 極硬的乳腺腫塊中心區的「空心」現象。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