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勒溫老爺子把所有用於來訪者的技術都先用在自己身上那段文字時,我心中充滿感動。
——楊 莉
軀體動力分析是在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的工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他在1940-1952年間是我的老師,1942-1945年間是我的分析師.
(此處略去P13-35頁勒溫與賴希的學習及治療過程,他在醫學院學習時如何開始對身心互動產生興趣,以及後來感覺到賴希方法的局限性而尊重自己的直覺在自己身上去探索試驗,從而發展出了Bioenergetic(中文譯名軀體動力分析))
賴希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揭示出「身體」這一緯度在任何人格理論中都很重要。他的工作,為軀體動力分析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
我們所使用的基本練習(勒溫後來找了一位年齡和資歷都比他低的同事John Pierrakos進行治療,來從自己身上探索身心運作機制),都在我身上先進行過嘗試和驗證,所以從我的個人經驗中,我就知道了它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們能做到什麼。
從那以後的許多年至今,我養成了一個習慣並且堅持這樣做——我讓我的來訪者做任何事情,都會在我的身上先試出效果是什麼,才會讓他們做。
因為我不相信一個人有權利去要求別人做那些自己都不準備讓自己去做的事情。
反過來,我也不相信一個人能幫助別人達成連他自己都未達成的狀態。
我在自己身上工作,發展出了一些基本姿勢和練習——它們成為現在軀體動力分析中廣為應用的標準。
我感知到一個需要——更沉入我的雙腿之中,所以我開始於站立的姿態而不是賴希使用的躺式。
我站立打開雙腿,腳趾尖向內,膝蓋彎曲,向後仰伸展後背(弓式——目的是讓下半身得到空間舒展細胞活躍起來)。
我會在這個姿態中保持幾分鐘,能感覺這使我與大地更近了。
它也能使我呼吸更深入腹部。
由於這個姿態會在我的下背部產生一些拉緊,所以我會反過來向前彎腰,用指尖輕觸地面,保持我的膝蓋微曲。
此時,我腿上的感覺就會增強,雙腿開始抖動。
這兩個簡單的練習形成了「紮根」(grounding)這一概念——軀體動力分析特有的概念。
「紮根」這一概念於這些年中漸漸發展,因為實踐證明所有來訪者都缺乏一種將雙腳牢牢紮根於大地的感覺。
這種缺乏,與他們「懸在空中」的存在狀態以及與現實的失聯感是對應的。
"紮根"或者說讓來訪者與現實聯結——他所站立的大地、他的身體,成為軀體動力分析的一個裡程碑。
對於與現實和幻想有關的「紮根」這一概念更完整的闡釋,在本書第六章我會講解。在那裡,我會講解許多能用於幫助達成紮根的練習。
我的第二個治療階段獲得的結果不同(第一個治療階段是與賴希的治療)。我接觸到了比以前體驗到的更多的悲傷和憤怒,特別是與我的母親有關的。
這些情緒的釋放,產生了令人振奮的效果。
有些時刻,我的心打開了,我感覺到自己在「閃耀」、「發光」。
更重要的是,有一種能夠保持的、常常會有的「活著真好」(well-being)的感覺。
我的身體逐漸更放鬆、更健壯。
我還記得失去「脆性」的感覺。
我感覺到儘管我可能會受傷,但我不會「碎掉」。
我也失去了對「痛」(pain)的非理性恐懼。
「痛」,我了解到,是緊張(tension)。
我發現,當我順遂「痛」不去抗拒,我就能理解製造出「痛」的那份緊張,而一旦理解了,毫無例外地,緊張就會釋放掉。
未完待續
以上節選自《身體能量分析》原版書 P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