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瓦拉納西,一座印度教的聖城,也是一座佛教的聖城。
但如今,在這座城市裡,7成的民眾都信奉印度教,而信仰佛教的人數甚至不到1%。佛教遺址在當地無人問津,而印度教的儀式卻萬人空巷,熙熙攘攘。衰落與興盛的對比,讓人看後不禁感慨萬分。
如今殘垣斷壁的佛教誕生地:鹿野苑
鹿野苑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圖中的佛塔,佛塔的旁邊還有菩提樹,以及釋迦牟尼與弟子的雕像,這些是後來興建的。
而另一部分,就是鹿野苑古代的遺址,那裡是佛教誕生的地方,釋迦牟尼初次講法也在那裡。
在印度,參觀任何寺廟,都有一個特殊的規矩,就是一定要脫鞋。雖然在國內參觀佛教寺廟的時候,並不需要脫鞋,但是在印度不得不入鄉隨俗。
佛塔建築呈沙土色,這種顏色的磚瓦,在印度的建築物裡非常常見,新德裡的印度門,就是這種顏色。佛塔裡的空間很大,有許多佛教相關的壁畫,因為宗教原因,裡面不允許拍照。
走到佛塔的右側,看到了這樣高大的棕櫚樹,一個巨大的鐘,以及身著袈裟黑皮膚的印度和尚。
繼續向前,看到了一座門一樣的建築。左邊的樹就是菩提樹,但這棵樹,並不是釋迦摩尼在樹下開悟的那一棵樹,而是從尼泊爾移植過來的,真正釋迦牟尼冥想的那一棵菩提樹,位於菩提伽耶。
旁邊可以看到,有釋迦摩尼及其弟子的雕像,模擬了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與弟子講佛法的場景。
在雕像的一周,還有轉經筒。以前一直以為,轉經筒是我們中國西藏特有的,但實際上,在緬甸,以及印度的不少地方,也存在這種習俗。
接下來就前往的鹿野苑的遺址。遺址面積非常大,但是能看到的磚牆幾乎都不是當時的原始物件了,而是根據歷史記載,重建復原的仿品。
這裡找到了一個中文的介紹。可以看出鹿野苑,是釋迦摩尼第一次講佛法的地方。
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200年之間,鹿野苑曾經是佛教的學院,很多僧侶弟子來這裡學習佛教。因此,這裡曾發掘出很多經文、雕像以及遺蹟。
雖然佛教誕生於瓦拉納西的鹿野苑,但如今,在瓦拉納西,信仰佛教的人口還不到城市總人口的1%,絕大多數人都信仰印度教。
進入大門,就看到了類似這樣的遺址,右側的圓柱狀磚堆,就是這裡的水井。在今天的鹿野苑,大部分的建築,都只能看到低矮的城牆。
在鹿野苑,經常能看到裝束不一的僧侶,可以根據衣服的顏色,來判斷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如果是鮮豔的橙紅色,那就是來自於泰國;如果是像圖中的暗紅色,那就是來自於中國西藏。
為數眾多的遺蹟,曾經是輝煌時代的見證,如今看到的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讓人感慨唏噓不已。
遠處可以看到這間金色的寺廟,它是耆那教的寺廟。
耆那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宗教,這個宗教不但不吃肉、不殺生,而且甚至連生長在土裡的蔬菜,像土豆、胡蘿蔔都不吃。因為把土豆從土地裡挖出來,這株植物就會死去。
所以,他們只吃那些採摘果實之後,依然能生存的植物,比如豆類。
繼續向鹿野苑深處走去,鹿野苑最有名的,就是這個佛塔,名字叫答枚克佛塔。答枚克佛塔始建於孔雀王朝,曾在石窟裡設有佛像,如今已被掠奪破壞。
佛塔建築上面,有非常豐富的細節,如果不走近看是沒有辦法發現的。
這張圖片,能更清楚的看到,上面雕刻了複雜的花紋裝飾。由於歷史上曾常年戰亂,這裡的磚瓦大部分都是新的,只有少部分能夠看出古代的雕刻。
在佛塔一圈的平臺上,會有來自各國的僧人一邊念經,一邊轉佛塔,雙手合十,表情虔誠而嚴肅,在這裡朝聖。
這些僧侶信眾來自於泰國,他們面向著答枚克佛塔,在老師傅帶領下念誦經文。旁邊還有使用單眼相機,為他們拍照記錄的僧人。
這是鹿野苑裡的一個柱子,上面金色的部分,是由信徒貼上去的金箔。有些地方的佛教信徒相信,把金箔貼在這裡,是對宗教場所的最大的尊敬。
在這裡,能看到各國佛教信徒來朝聖,但是卻幾乎看不到印度的佛教徒。
興盛千年至今的印度教儀式:恆河夜祭
從鹿野苑出來,天已經比較黑了,於是前往恆河,觀看晚上的「恆河夜祭」。一路上經過了印度當地市井街頭,看到了購買東西、遛彎散步的很多當地人。
這是一家賣印度傳統服裝的商店。印度的傳統服飾顏色非常鮮豔,而且喜歡使用金色的裝飾。在印度的街頭,也有很多身著傳統服裝的人。
在印度,牛在街上散步的場景很常見,牛被看作跟神一樣,是非常神聖的動物。它在街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隨便走,車輛行人都需要避讓。
臨近恆河岸邊,看到了賣銅器的小攤。印度的銅器非常有名,而且基本都是靠手工打制而成的。手工打制的銅器,上面能看到有一小塊一小塊的凹痕。
這種凹痕組合在一起,成了一種獨特的裝飾,看起來別具一番特色。
恆河岸邊,早已用各種顏色的燈光裝點了起來。紅色的燈光照在高塔上,看起來非常神聖。
跨過人群,登上了一個旁邊的一個高臺,就看到了夜間祭祀的主會場。這裡一共有7個臺子,每個臺子上面有一個舞者,跳著宗教舞蹈。周圍四處都擠滿了朝聖的教徒,以及外國的遊客。
值得一提的是,舞臺的後面是就是恆河。很多人是划著船在這裡看的。
祭祀的活動時間很長,途中還會有點火把、拋灑花瓣的環節。本以為,這種大型祭祀應該很少舉辦,但問過當地人之後發現,在這裡的每天晚上,都會有同樣的祭祀。
隨著燭光的搖曳,叮叮噹噹的聲音,以及舞者的身姿,氣氛變得敬重而嚴肅起來。雖然這裡訴說的故事我們不曾聽過,但是能夠感覺到這裡人們莊重的心態,以及對神靈的虔誠。
儀式結束後,往酒店的方向走去,在小攤位看到了這一個櫃檯。這裡售賣各種印度式的香薰。用法和國內的香一樣,用火點燃即可。但氣味要厚重許多,有濃重的花草香氣。
這裡看到了一個賣雞蛋的攤子,當時天氣大概是20多度,而雞蛋也並沒有放在冷藏的環境下,這樣的天氣,真擔心雞蛋會壞掉。
街邊偶爾也能看到印度的乞丐。在印度的宗教思想裡,乞丐,實際上是跟其他的所有職業是一律平等的,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很多人也很願意對乞丐布施。
回程的街道上到處都是人,他們都是看完恆河夜祭儀式之後,準備回家的群眾,雖然天色已晚,但是整條街上非常熱鬧,熙熙攘攘。
這是當地的小吃攤,圖片中白色的食物,是咱們非常熟悉的包子。印度人也吃包子,只不過名字叫饃饃。相傳,是從我國西藏傳到尼泊爾,之後才流傳到印度的。
後記
在這個佛教誕生的城市,佛教聖地鹿野苑只剩下了殘垣斷壁,而印度教「恆河夜祭」儀式卻萬人空巷,熙熙攘攘的。兩者對比之下,佛教在當地的衰落,和印度教的興盛與強勢,讓人唏噓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