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納西,曾誕生第一批佛教徒,如今這裡信仰佛教的人口卻不足1%

2020-12-05 咖橙遊天下

前言

瓦拉納西,一座印度教的聖城,也是一座佛教的聖城。

但如今,在這座城市裡,7成的民眾都信奉印度教,而信仰佛教的人數甚至不到1%。佛教遺址在當地無人問津,而印度教的儀式卻萬人空巷,熙熙攘攘。衰落與興盛的對比,讓人看後不禁感慨萬分。

如今殘垣斷壁的佛教誕生地:鹿野苑

鹿野苑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圖中的佛塔,佛塔的旁邊還有菩提樹,以及釋迦牟尼與弟子的雕像,這些是後來興建的。

而另一部分,就是鹿野苑古代的遺址,那裡是佛教誕生的地方,釋迦牟尼初次講法也在那裡。

在印度,參觀任何寺廟,都有一個特殊的規矩,就是一定要脫鞋。雖然在國內參觀佛教寺廟的時候,並不需要脫鞋,但是在印度不得不入鄉隨俗。

佛塔建築呈沙土色,這種顏色的磚瓦,在印度的建築物裡非常常見,新德裡的印度門,就是這種顏色。佛塔裡的空間很大,有許多佛教相關的壁畫,因為宗教原因,裡面不允許拍照。

走到佛塔的右側,看到了這樣高大的棕櫚樹,一個巨大的鐘,以及身著袈裟黑皮膚的印度和尚。

繼續向前,看到了一座門一樣的建築。左邊的樹就是菩提樹,但這棵樹,並不是釋迦摩尼在樹下開悟的那一棵樹,而是從尼泊爾移植過來的,真正釋迦牟尼冥想的那一棵菩提樹,位於菩提伽耶。

旁邊可以看到,有釋迦摩尼及其弟子的雕像,模擬了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與弟子講佛法的場景。

在雕像的一周,還有轉經筒。以前一直以為,轉經筒是我們中國西藏特有的,但實際上,在緬甸,以及印度的不少地方,也存在這種習俗。

接下來就前往的鹿野苑的遺址。遺址面積非常大,但是能看到的磚牆幾乎都不是當時的原始物件了,而是根據歷史記載,重建復原的仿品。

這裡找到了一個中文的介紹。可以看出鹿野苑,是釋迦摩尼第一次講佛法的地方。

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200年之間,鹿野苑曾經是佛教的學院,很多僧侶弟子來這裡學習佛教。因此,這裡曾發掘出很多經文、雕像以及遺蹟。

雖然佛教誕生於瓦拉納西的鹿野苑,但如今,在瓦拉納西,信仰佛教的人口還不到城市總人口的1%,絕大多數人都信仰印度教。

進入大門,就看到了類似這樣的遺址,右側的圓柱狀磚堆,就是這裡的水井。在今天的鹿野苑,大部分的建築,都只能看到低矮的城牆。

在鹿野苑,經常能看到裝束不一的僧侶,可以根據衣服的顏色,來判斷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如果是鮮豔的橙紅色,那就是來自於泰國;如果是像圖中的暗紅色,那就是來自於中國西藏。

為數眾多的遺蹟,曾經是輝煌時代的見證,如今看到的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讓人感慨唏噓不已。

遠處可以看到這間金色的寺廟,它是耆那教的寺廟。

耆那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宗教,這個宗教不但不吃肉、不殺生,而且甚至連生長在土裡的蔬菜,像土豆、胡蘿蔔都不吃。因為把土豆從土地裡挖出來,這株植物就會死去。

所以,他們只吃那些採摘果實之後,依然能生存的植物,比如豆類。

繼續向鹿野苑深處走去,鹿野苑最有名的,就是這個佛塔,名字叫答枚克佛塔。答枚克佛塔始建於孔雀王朝,曾在石窟裡設有佛像,如今已被掠奪破壞。

佛塔建築上面,有非常豐富的細節,如果不走近看是沒有辦法發現的。

這張圖片,能更清楚的看到,上面雕刻了複雜的花紋裝飾。由於歷史上曾常年戰亂,這裡的磚瓦大部分都是新的,只有少部分能夠看出古代的雕刻。

在佛塔一圈的平臺上,會有來自各國的僧人一邊念經,一邊轉佛塔,雙手合十,表情虔誠而嚴肅,在這裡朝聖。

這些僧侶信眾來自於泰國,他們面向著答枚克佛塔,在老師傅帶領下念誦經文。旁邊還有使用單眼相機,為他們拍照記錄的僧人。

這是鹿野苑裡的一個柱子,上面金色的部分,是由信徒貼上去的金箔。有些地方的佛教信徒相信,把金箔貼在這裡,是對宗教場所的最大的尊敬。

在這裡,能看到各國佛教信徒來朝聖,但是卻幾乎看不到印度的佛教徒。

興盛千年至今的印度教儀式:恆河夜祭

從鹿野苑出來,天已經比較黑了,於是前往恆河,觀看晚上的「恆河夜祭」。一路上經過了印度當地市井街頭,看到了購買東西、遛彎散步的很多當地人。

這是一家賣印度傳統服裝的商店。印度的傳統服飾顏色非常鮮豔,而且喜歡使用金色的裝飾。在印度的街頭,也有很多身著傳統服裝的人。

在印度,牛在街上散步的場景很常見,牛被看作跟神一樣,是非常神聖的動物。它在街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隨便走,車輛行人都需要避讓。

臨近恆河岸邊,看到了賣銅器的小攤。印度的銅器非常有名,而且基本都是靠手工打制而成的。手工打制的銅器,上面能看到有一小塊一小塊的凹痕。

這種凹痕組合在一起,成了一種獨特的裝飾,看起來別具一番特色。

恆河岸邊,早已用各種顏色的燈光裝點了起來。紅色的燈光照在高塔上,看起來非常神聖。

跨過人群,登上了一個旁邊的一個高臺,就看到了夜間祭祀的主會場。這裡一共有7個臺子,每個臺子上面有一個舞者,跳著宗教舞蹈。周圍四處都擠滿了朝聖的教徒,以及外國的遊客。

值得一提的是,舞臺的後面是就是恆河。很多人是划著船在這裡看的。

祭祀的活動時間很長,途中還會有點火把、拋灑花瓣的環節。本以為,這種大型祭祀應該很少舉辦,但問過當地人之後發現,在這裡的每天晚上,都會有同樣的祭祀。

隨著燭光的搖曳,叮叮噹噹的聲音,以及舞者的身姿,氣氛變得敬重而嚴肅起來。雖然這裡訴說的故事我們不曾聽過,但是能夠感覺到這裡人們莊重的心態,以及對神靈的虔誠。

儀式結束後,往酒店的方向走去,在小攤位看到了這一個櫃檯。這裡售賣各種印度式的香薰。用法和國內的香一樣,用火點燃即可。但氣味要厚重許多,有濃重的花草香氣。

這裡看到了一個賣雞蛋的攤子,當時天氣大概是20多度,而雞蛋也並沒有放在冷藏的環境下,這樣的天氣,真擔心雞蛋會壞掉。

街邊偶爾也能看到印度的乞丐。在印度的宗教思想裡,乞丐,實際上是跟其他的所有職業是一律平等的,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很多人也很願意對乞丐布施。

回程的街道上到處都是人,他們都是看完恆河夜祭儀式之後,準備回家的群眾,雖然天色已晚,但是整條街上非常熱鬧,熙熙攘攘。

這是當地的小吃攤,圖片中白色的食物,是咱們非常熟悉的包子。印度人也吃包子,只不過名字叫饃饃。相傳,是從我國西藏傳到尼泊爾,之後才流傳到印度的。

後記

在這個佛教誕生的城市,佛教聖地鹿野苑只剩下了殘垣斷壁,而印度教「恆河夜祭」儀式卻萬人空巷,熙熙攘攘的。兩者對比之下,佛教在當地的衰落,和印度教的興盛與強勢,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相關焦點

  • 印度最重要的聖城瓦拉納西,佛祖在此傳教半生,唐僧曾到此取經
    不過,地理位置的優勢並不是瓦拉納西聲名遠播的主要原因。除了先天地理優勢外,穩定的宗教傳播文化才是瓦拉納西走向世界的根本。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創辦佛教後,就耗費了大半生的精力用於瓦拉納西的佛教文化傳播,奠定了佛教文化的基礎。如今,釋迦牟尼首次布道傳教的瓦拉納西鹿野苑早已成為旅遊聖地,吸引了大批佛教徒前來參拜。
  • 恆河邊聖城-瓦拉納西 - 網易旅遊頻道
    瓦拉納西如同一個巨大的蜂窩,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捅落到泥潭中,所有工蜂都因為蜂窩的突然挪位而變得沒有目的,顯得更加忙碌。   瓦拉納西是恆河中遊的古老聖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中國高僧玄奘到訪這裡時,看到這裡「天祠百餘所,外道萬餘人」。奇怪的是,有著如此悠久歷史的古城沒有保留下任何古蹟,就連兩百年歷史以上的建築也蹤跡難覓。
  • 印度佛教遺蹟,是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今卻化為廢墟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雖然現在的印度佛像信徒並不是最多的,在印度有著非常多的古城,這些古城的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印度這麼多的古城裡面有一座城市是不得不提的,這裡就是瓦拉納西。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批的佛教徒就是在附近的鹿野苑誕生的,雖然佛教在當時收到了王室的支持但是卻沒有在印度人心中紮根。
  • 鹿野苑,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如今僅剩下一片斷壁殘垣
    在印度眾多的城市當中,有一座城市不得不提,它就是「瓦拉納西」,坐落在恆河西岸的瓦拉納西是印度最古老、最神聖的城市,佛教歷史上第一批佛教信徒就是誕生在瓦拉納西附近的「鹿野苑」,雖然當時的佛教受到了阿育王的扶持,但始終沒有在眾多的印度人們心中紮下根。
  • 一個最接近神的地方-瓦拉納西
    瓦拉納西是印度七大聖地,也是印度的耶路撒冷,更是釋迦摩尼佛陀《初轉法輪》的佛教聖地。中國的玄奘曾參訪過瓦拉納西。相傳蒙兀兒阿克巴大帝到了恆河,更加強對印度教寬容的信念。恆河全長2,510公裡,從喜馬拉雅的冰川,洶湧奔流注入孟加拉國灣,這是印度幾億人口安身立命的生命之河,流經數不清的城鄉,其中以「瓦拉納西」為最神聖之地,因為相傳這裡是溼婆下凡的地方,在古代亦稱此地為 「迦屍(Kashi)」 意思是「光的城市」也是溼婆的城市。
  • 印度「四大佛教聖地」之一,還是印度國徽出處,如今卻已變成廢墟
    眾所周知,古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我們耳熟能詳的《西遊記》唐僧西天取經就是玄奘歷經磨難前往古印度的故事,因此,印度現在依然遺留著大量的佛教聖地遺址。其中,位於印度北方都貝魯勒斯地區的「鹿野苑」就是非常重要的佛教遺蹟之一,也被大家譽為古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 關於瓦拉納西的那些傳說
    喧鬧、繁華、髒亂、生機、死亡、詭譎、信仰……所有氣息混雜在一起,瓦拉納西這個因為朝聖晨浴與露天火葬而同時呈現生與死的「聖城」,外人眼裡的驚悚與獵奇,印度人最嚮往的死亡之地,值得你客觀地去觀察體驗,拾掇驗證那些關於它的種種傳說。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最印度的色彩,最獵奇的氣味,最執著的信仰,以及最變通的世俗生活。即便你並沒有相關信仰也會明白,這裡是一個天堂、地獄、人間同時存在的地方。
  • 享有「印度之光」稱號的瓦拉納西,歷史名城卻有另外一面獨特視覺
    這個世界上,估計不會有第二個地方像印度的瓦拉納西那樣能活生生地重現歷史,遊覽這裡就如坐上時光機器,進入了歷史長河。在這裡,印度歷史上的印記,從宗教到生活,從建築到交通,在這裡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以平面和立體的方式被完整的呈現了出來。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啥卻在印度逐漸沒落,如今僅剩500萬信徒?
    現如今佛教在中國擁有不少信徒,但是在印度卻逐漸消失了,大部分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印度領導人訪問中國的時候,還經常拜訪中國的佛寺,還向中國贈送了印度的佛像。東漢時期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公元68年東漢都城洛陽建立第一座佛寺,因為當時印度高僧用白馬馱著佛經來到洛陽,因此這座佛寺被稱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官方修建的寺廟,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歷來被中國佛教徒視為「祖庭」。佛教傳入中國後迅速開枝散葉,並且通過中國傳入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反觀佛教起源地印度,佛教卻逐漸沒落了,這是為什麼呢?
  • 瓦拉納西——又稱貝拿勒斯,印度教聖地、著名歷史古城
    瓦拉納西(),又稱貝拿勒斯,印度教聖地、著名歷史古城。位於印度北方邦東南部,坐落在恆河中遊新月形曲流段左岸,現有人口100萬,該市有各式廟宇1500座以上。主要名勝古蹟有:恆河浴場、印度金廟、杜爾迦廟、印度之母廟、拉瑪王廟、貝拿勒斯印度大學、新印度金廟、林訥格爾堡。
  • 菩提伽耶:佛陀成道聖地感受信仰
    從瓦拉納西到菩提伽耶,大約有三百公裡,但是汽車卻跑了八小時,可見印度交通狀況亟待改善。漫長的旅程,可以靜靜地欣賞窗外的鄉村,一望無垠的平原,綠油油的農作物,筆直的棕櫚樹,一片熱帶地區的風貌。菩提伽耶現在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小鎮,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和旅遊者,尤其是藏傳佛教的喇嘛,匯聚在這座小鎮。
  • 瓦拉納西,在這裡看到真正的印度,混亂的街道和平靜的內心
    在瓦拉納西,可以說給我們感官上有了極致的體驗,極好的極壞的都有。我在瓦拉納西最大的體驗是,在這裡感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穿越生死和時空。瓦拉納西是所有印度教徒心中的聖地,當時我們中國唐朝的玄奘,經過那麼多磨難所要到達的西天極樂指的就是瓦拉納西。來到瓦拉納西,最大地感受就是這裡的人們很窮,但他們的幸福指數卻非常高。
  • 印度05:參觀佛教聖地鹿野苑,唐僧曾在鼎盛時到此,如今只剩寂靜
    鹿野苑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是釋迦摩尼得道成佛後第一次講法的地方,佛陀在此初轉法輪和成立僧伽團體。鹿野苑離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大約10公裡。我們搭乘了一輛Tutu前往,沿途揚塵很重,建議佩戴口罩。公元前531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他們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侶與僧團,佛教的佛、法、僧三寶至此初創完成。7世紀唐僧玄奘曾來此,當時鹿野苑正如日中天,是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考古學家發現,這裡有4、5層壘疊的寺廟和僧房遺址,說明這裡的佛塔和寺廟在歷史上被反覆修繕建造過很多次。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以中國為例,根據該研究,中國有7億「宗教無隸屬」群體(佔全國人口的52.2%)、2.94億「民間宗教」群體(佔全國人口的21.9%)、2.44億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18.2%)、6841萬基督徒(包括新教徒、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佔全國人口的5.1%)、2469萬穆斯林(佔全國人口的1.8%)、908萬「其他宗教」信徒(應該是指道教徒,佔全國人口的0.7%)。
  • 世界最老最神奇印度聖城瓦拉納西:生與死、混亂與和諧、一眼千年
    坐落在被印度人尊稱為「聖河」的恆河左岸,迄今為止,全城還保留著2000多所古老寺廟,大部分與印度教有關,其中擁有一座880千克黃金的尖塔「金廟」(Vishvanath Temple)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一個,是所有印度教徒來瓦拉納西朝聖必來之處,每天早上的隊伍就可以從小巷排到主街,但是這裡並不歡迎遊客,只能遠遠地看下鍍金的穹頂;
  • 印度聖城瓦拉納西 洗滌靈魂之地(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印度的瓦拉納西是著名的印度教聖城,被認為是印度最古老、最神聖的城市。回想唐朝,高僧玄奘就曾歷經千辛萬苦來這裡朝聖,並在《大唐西域記》描繪了這裡的景象。如今,就讓我們追尋唐玄奘的足跡,跟隨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感受聖城瓦拉納西的魅力吧!
  • 這裡曾是我國的領土,如今人口稀少經濟落後,你來過這裡嗎?
    蒙古國,簡稱蒙古,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是被兩國包圍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在150萬平方公裡以上,是世界國土面積第19個國家,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內陸國家,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每平方公裡只有兩個人。
  • 印度旅行篇三:瓦拉納西是極樂西天,釋迦摩尼傳教,唐僧朝聖地
    「公元前5世紀,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西行200公裡,來到鹿野苑首次布道傳教,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佛教終於具備了佛、法、僧三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開始在印度興起並最終成為這個宗教王國中的一派。公元7世紀,唐僧玄也曾來此朝聖,並將這座城市的古老建築、居民生活、市井繁榮、風土人情都一一詳細記載於《大唐西域記》中」。
  • 印度:全民信教 佛教徒約佔總人口的0.8%
    創始人悉達多(公元前565-485),母系族姓為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的時候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 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
  • 瓦拉納西,感受印度聖地的世俗生活
    它的第8個化身--黑天神,具備神力擅長於吹笛,擁有迷惑女性的魅力,少年時是一個牧童,看牧的就是牛。」在印度只見人讓牛,不見牛讓人。瓦拉納西的所有廟宇群都集中在恆河西側,而在恆河東側則沒有任何建築。遙想釋迦牟尼來到這裡時,河邊的景觀應該與現在沒有太大差別,他冥想出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於是在瓦拉納西西郊的鹿野苑開始了初轉。鹿野苑就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後初轉法輪之處,這裡至今還保留著建於公元6世紀的答枚克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