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是人能力的延伸,目的是使得我們越來越強大,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也正是因為有了工具,人類才能成為萬物主宰。然而,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的技術革命,正在將人類取代。
01
每一項技術都是人類意願的一種表達。我們通過工具擴展我們的力量,控制周圍的環境——控制自然,控制時間,控制距離,控制彼此。
在大自然中,跳蚤身高只有0.5-3毫米,但往上跳的高度可達350毫米,比自己身高高100倍;一隻螞蟻能夠舉起超過自身體重400倍的東西,還能夠拖運超過自身體重1700倍的物體,豹子的時速可達120公裡。與這些動物相比,人本身的能力是弱小的。
所不同的是,與僅能依靠自身的動物相比,人能夠與他物進行連接,從而延伸自身的力量,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根本的區別。
人沒有跳蚤跳得高,沒有螞蟻舉得重,沒有豹子跑得快,但是通過藉助工具,人乘坐宇宙飛船已經能夠登上38.4萬千米外的月球,能夠開動運載137000噸的貨櫃船,能夠駕駛:時速2.1萬公裡的飛機,與工具建立連接後的人類能力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動物。
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就將媒介視為因改變時空關係而改變人們感知能力(也就是感官)的加強或延展。如交通工具是腿的延長,望遠鏡是視覺的延伸,電話是耳朵和嘴的延伸,電視電腦等多媒體是神經中樞的總體延伸,所以——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正是藉助了工具,使得人類成為萬物靈長,成為地球主宰。
02
然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將使大部分人面臨失業。
我們縱觀人類歷史,有過很多次類似技術革命會造成大規模失業的論調,但是最終的事實證明都只不過是虛驚一場。自工業革命以來,新機器新技術就在不斷的搶奪人們的工作,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從事的工作不僅沒有變少,反而更多了。
例如美國建國的時候,全國上下基本都是農民,但也是隨著農業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現在美國的農民只佔全國人口的2%。那如果站在當年來看這個問題,有98%的人都要失業,但其實並沒有,他們只不過是失去了舊的工作而已。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因為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提高,人們得以從低效率的工作當中解放出來,去參與效率更高的工作。不但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還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並且讓整個社會的財富增加,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也將得到提高。
但這一次的信息生物革命與之前的工業革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在過去的自動化浪潮當中,勞動者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低技能的工作之間遷移。1920年,農業機械化讓在農場裡工作的工人去到了拖拉機車間裡工作。1980年,工廠工人失業去到超市當收銀員。這樣的轉變在過去是可行的,因為從農場到工廠,從工廠到超市,只需要簡單的培訓就可以了。
但是到了今天,就算無人機駕駛員和資料分析員的崗位缺人,美軍也不會找一個失業的超市收銀員來填補空缺,沒有人會希望一個「菜鳥」把阿富汗的婚禮派對誤認為是塔利班高層的集會而仍下炸彈。
所以,雖然出現了很多新的工作,但是我們仍然將看到「無用階級」的日益龐大。這就像是19世紀汽車取代馬車時的情景,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從馬車夫轉行去當計程車司機嗎?
這次我們並不是馬車夫,而是被淘汰的馬。
03
我們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與認知能力。在過去,機器不過是在身體能力方面與人類競爭,而我們在認知能力方面一直具有巨大的優勢。所以工業革命誕生了很多的服務業工作,需要人類的學習、分析和溝通,以及需要理解別人的情緒,這些都是認知能力。
很多人認為計算機永遠無法取代人類的原因在於,笨笨的機器怎麼可能理解「心靈」這種神聖的創造物呢?
我們現在必須要知道的一個關鍵是,信息生物革命不只是讓計算機運算的更快,我們正在生命科學方面不斷的取得突破。
其實,我們從選擇食物到選擇伴侶,都不是出於什麼神秘難懂的自由意志,而是數十億神經元在瞬間計算的結果罷了。只要我們明白自己的感情與欲望都不過是某種生化算法,那計算機就沒有理由無法破譯它們。
赫拉利斷言說,我們自己引以為傲的「人類直覺」不過是一種「辨識模式」。
例如,
人類司機預判行人會不會突然衝到馬路中間;
銀行經理評估這個穿西裝的傢伙是不是借了我的錢就要玩失蹤;
律師會衡量談判桌上對手的威脅是認真的還是只想嚇唬我。
判斷這一切都是他們的大腦通過分析面部表情、聲調、手部動作來識別的生化模式。而人工智慧一旦搭載了適當的傳感器,完全可以把這些工作做的比人類更加的精準、可靠。
04
其中一個叫做「連接性」,另一個叫做「可更新性」。
我們每個人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大腦管理一個身子的個體,不可能將所有人全部連結在一起,也無法確保所有人都能得到最新的信息。而計算機則都是通過網際網路緊密連結在一起,並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更新。
所以,我們面臨的並不是幾百萬臺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取代幾百萬名工人的問題,而是所有作為個體的工人都會被一套集成的網絡所取代。我們要比較的不是一位司機與一輛自動駕駛汽車,一位醫生和一位人工智慧醫生。我們要比較的是一群人和一套集成網絡。
舉例子,人類司機常常因為交規的調整沒能及時了解而違規。而且人類駕駛的每輛車都是獨立運作的,所以當兩輛車同時到達一個十字路口,我們可能誤讀了彼此的意圖,發生事故。
那自動駕駛汽車是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兩輛車到達同一個路口的時候也並非獨立運作,而是同屬於一個算法,發生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而且如果交通部門決定調整交通規則,所有自動駕駛的汽車都會第一時間更新程序,遵守新的規則。
同樣的,世上某些疾病被確認,某些新的藥物被研製出來。人類醫生不可能及時同步這些信息。但是人工智慧醫生可以輕鬆做到這一點。並能互相分享對於新的疾病和使用新藥物之後的相關信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連接性」和「可更新性」所帶來的優勢是極其巨大的。也是人類根本就不可能獲得的能力。
05
赫拉利告訴我們:最終所有工作都有可能走向自動化,就連藝術也是如此。
我們一般認為,藝術是與人類的情緒緊密連接的,當我們評判藝術品的時候,就是看它給觀眾的情緒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情緒也並不是什麼神秘的現象,它依然是生化反應的結果。既然如此,機器通過學習算法依然可以破譯它。
舉例說明,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應該是受到大數據分析衝擊最大的。音樂輸入時是聲波的數學模式,輸出的時候是我們大腦中神經風暴的電化學反應模式,這些都非常的適合用精確的數學來描述。
假如你和女朋友大吵了一架,人工智慧會立即檢測到你內心的波動,並且根據對你長時間事無巨細的了解,自動播放適合你的音樂,與你的憂傷共鳴,附和你的悲傷。算法先把你帶到悲傷的底層,再播放最能讓你振作的歌曲,這首歌可能在你的潛意識裡與某個快樂的同年記憶相連結,但是你自己根本毫不知情。它選擇的這些音樂,並不適合其他人,但是絕對絕對完完全全是你想要的。
推薦歌給你沒問題之後,改編這首曲子也不是什麼難事兒,哪個音符不喜歡,你在聽到哪個音符的時候生化系統會有反應,可能你自己都沒有察覺,但是人工智慧知道。刪掉,或者改成你喜歡的。更進一步,一邊改一邊分析你的身體數據,絕對可以為你量身打造出全世界只有你會喜歡的旋律。
為個人打造音樂沒有問題,要打造全球流行的大眾音樂,讓所有人都在舞池裡瘋狂的搖擺,大數據更是得心應手。
人類藝術家難以與算法匹敵,因為算法比任何人類都更了解他們所要撥弄的樂器:人類的生化系統。
06
在2018年的12月7日,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天,谷歌的Alpha Zero擊敗了Stockfish 8。Stockfish 8是2016年全球計算機西洋棋冠軍,運用的是幾百年來人類西洋棋的經驗,再加上幾十年的計算機象棋經驗,每秒鐘的計算速度是7000萬次走法。他可以說是當時西洋棋人類創新加上機器創新經驗的集大成者。
而Alpha zero呢?他每秒只有8萬次走法的算力,而且他沒有學習任何人類的下棋經驗,是通過自己和自己下棋來學會了西洋棋。
他們兩個對弈的結果是什麼呢?Alpha zero的戰績100盤,28勝,72平,未嘗一敗。他沒有學習任何人類棋譜,可以說簡直就是一個創意十足的天才。
Alpha zero從0開始學習西洋棋到取得勝利用了多長時間呢?答案是4個小時,作為人類智慧絕頂展現的西洋棋,它只用了4個小時,在沒有任何人類協助的情況下,從一無所知就變成了絕對的創意大師。
在西洋棋領域發生的事情,未來也很可能發生在各行各業。人工智慧對就業市場的顛覆會想雪崩一樣的不斷擴大。
07
有人可能又會說,就算我們無法在工作上與人工智慧競爭,但還是要靠人來消費啊?我們不至於在經濟上徹底的無足輕重吧?
赫拉利說,理論上來說的話,一家礦業公司A,把鐵砂賣給機器人公司B,B公司再生產機器人賣給礦業公司A。這就已經形成了一個經濟閉環。只要他們兩個這樣不斷的交易,就可以擴張到銀河系的彼岸。只需要有機器人和計算機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人類作為消費者。
其實現在就已經有計算機和算法是消費者了。比方說在證券交易所,算法才是債券、股票和期貨的最重要的買家。同樣,廣告業最重要的客戶就是搜尋引擎的搜索算法。做過網頁的人都明白,網頁設計想要得到展示必須要迎合搜索算法,而不是哪個人的品味。
【作者:陳長維】
內容參考:
尼古拉斯·卡爾《淺薄:網際網路如何毒害我們的大腦》
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