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演化六:工具越進步,人類價值越低?

2020-08-28 貓咪文明史


工具是人能力的延伸,目的是使得我們越來越強大,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也正是因為有了工具,人類才能成為萬物主宰。然而,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的技術革命,正在將人類取代。

01

工具的發展使人類成為萬物主宰

每一項技術都是人類意願的一種表達。我們通過工具擴展我們的力量,控制周圍的環境——控制自然,控制時間,控制距離,控制彼此。

在大自然中,跳蚤身高只有0.5-3毫米,但往上跳的高度可達350毫米,比自己身高高100倍;一隻螞蟻能夠舉起超過自身體重400倍的東西,還能夠拖運超過自身體重1700倍的物體,豹子的時速可達120公裡。與這些動物相比,人本身的能力是弱小的。

所不同的是,與僅能依靠自身的動物相比,人能夠與他物進行連接,從而延伸自身的力量,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根本的區別。

人沒有跳蚤跳得高,沒有螞蟻舉得重,沒有豹子跑得快,但是通過藉助工具,人乘坐宇宙飛船已經能夠登上38.4萬千米外的月球,能夠開動運載137000噸的貨櫃船,能夠駕駛:時速2.1萬公裡的飛機,與工具建立連接後的人類能力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動物。

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就將媒介視為因改變時空關係而改變人們感知能力(也就是感官)的加強或延展。如交通工具是腿的延長,望遠鏡是視覺的延伸,電話是耳朵和嘴的延伸,電視電腦等多媒體是神經中樞的總體延伸,所以——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正是藉助了工具,使得人類成為萬物靈長,成為地球主宰。

02

人類發明的工具如今正取代人類的價值

然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將使大部分人面臨失業。

我們縱觀人類歷史,有過很多次類似技術革命會造成大規模失業的論調,但是最終的事實證明都只不過是虛驚一場。自工業革命以來,新機器新技術就在不斷的搶奪人們的工作,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從事的工作不僅沒有變少,反而更多了。

例如美國建國的時候,全國上下基本都是農民,但也是隨著農業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現在美國的農民只佔全國人口的2%。那如果站在當年來看這個問題,有98%的人都要失業,但其實並沒有,他們只不過是失去了舊的工作而已。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因為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提高,人們得以從低效率的工作當中解放出來,去參與效率更高的工作。不但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還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並且讓整個社會的財富增加,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也將得到提高。

但這一次的信息生物革命與之前的工業革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在過去的自動化浪潮當中,勞動者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低技能的工作之間遷移。1920年,農業機械化讓在農場裡工作的工人去到了拖拉機車間裡工作。1980年,工廠工人失業去到超市當收銀員。這樣的轉變在過去是可行的,因為從農場到工廠,從工廠到超市,只需要簡單的培訓就可以了。

但是到了今天,就算無人機駕駛員和資料分析員的崗位缺人,美軍也不會找一個失業的超市收銀員來填補空缺,沒有人會希望一個「菜鳥」把阿富汗的婚禮派對誤認為是塔利班高層的集會而仍下炸彈。

所以,雖然出現了很多新的工作,但是我們仍然將看到「無用階級」的日益龐大。這就像是19世紀汽車取代馬車時的情景,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從馬車夫轉行去當計程車司機嗎?

這次我們並不是馬車夫,而是被淘汰的馬。


03

人類的「自由意志」並不特別

我們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與認知能力。在過去,機器不過是在身體能力方面與人類競爭,而我們在認知能力方面一直具有巨大的優勢。所以工業革命誕生了很多的服務業工作,需要人類的學習、分析和溝通,以及需要理解別人的情緒,這些都是認知能力。

很多人認為計算機永遠無法取代人類的原因在於,笨笨的機器怎麼可能理解「心靈」這種神聖的創造物呢?

我們現在必須要知道的一個關鍵是,信息生物革命不只是讓計算機運算的更快,我們正在生命科學方面不斷的取得突破。

其實,我們從選擇食物到選擇伴侶,都不是出於什麼神秘難懂的自由意志,而是數十億神經元在瞬間計算的結果罷了。只要我們明白自己的感情與欲望都不過是某種生化算法,那計算機就沒有理由無法破譯它們。

赫拉利斷言說,我們自己引以為傲的「人類直覺」不過是一種「辨識模式」。

例如,

人類司機預判行人會不會突然衝到馬路中間;

銀行經理評估這個穿西裝的傢伙是不是借了我的錢就要玩失蹤;

律師會衡量談判桌上對手的威脅是認真的還是只想嚇唬我。

判斷這一切都是他們的大腦通過分析面部表情、聲調、手部動作來識別的生化模式。而人工智慧一旦搭載了適當的傳感器,完全可以把這些工作做的比人類更加的精準、可靠。

04

人工智慧具備兩個人類沒有的「超能力」

其中一個叫做「連接性」,另一個叫做「可更新性」。

我們每個人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大腦管理一個身子的個體,不可能將所有人全部連結在一起,也無法確保所有人都能得到最新的信息。而計算機則都是通過網際網路緊密連結在一起,並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更新。

所以,我們面臨的並不是幾百萬臺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取代幾百萬名工人的問題,而是所有作為個體的工人都會被一套集成的網絡所取代。我們要比較的不是一位司機與一輛自動駕駛汽車,一位醫生和一位人工智慧醫生。我們要比較的是一群人和一套集成網絡。

舉例子,人類司機常常因為交規的調整沒能及時了解而違規。而且人類駕駛的每輛車都是獨立運作的,所以當兩輛車同時到達一個十字路口,我們可能誤讀了彼此的意圖,發生事故。

那自動駕駛汽車是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兩輛車到達同一個路口的時候也並非獨立運作,而是同屬於一個算法,發生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而且如果交通部門決定調整交通規則,所有自動駕駛的汽車都會第一時間更新程序,遵守新的規則。

同樣的,世上某些疾病被確認,某些新的藥物被研製出來。人類醫生不可能及時同步這些信息。但是人工智慧醫生可以輕鬆做到這一點。並能互相分享對於新的疾病和使用新藥物之後的相關信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連接性」和「可更新性」所帶來的優勢是極其巨大的。也是人類根本就不可能獲得的能力。

05

藝術領域不是人類的護城河

赫拉利告訴我們:最終所有工作都有可能走向自動化,就連藝術也是如此。

我們一般認為,藝術是與人類的情緒緊密連接的,當我們評判藝術品的時候,就是看它給觀眾的情緒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情緒也並不是什麼神秘的現象,它依然是生化反應的結果。既然如此,機器通過學習算法依然可以破譯它。

舉例說明,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應該是受到大數據分析衝擊最大的。音樂輸入時是聲波的數學模式,輸出的時候是我們大腦中神經風暴的電化學反應模式,這些都非常的適合用精確的數學來描述。

假如你和女朋友大吵了一架,人工智慧會立即檢測到你內心的波動,並且根據對你長時間事無巨細的了解,自動播放適合你的音樂,與你的憂傷共鳴,附和你的悲傷。算法先把你帶到悲傷的底層,再播放最能讓你振作的歌曲,這首歌可能在你的潛意識裡與某個快樂的同年記憶相連結,但是你自己根本毫不知情。它選擇的這些音樂,並不適合其他人,但是絕對絕對完完全全是你想要的。

推薦歌給你沒問題之後,改編這首曲子也不是什麼難事兒,哪個音符不喜歡,你在聽到哪個音符的時候生化系統會有反應,可能你自己都沒有察覺,但是人工智慧知道。刪掉,或者改成你喜歡的。更進一步,一邊改一邊分析你的身體數據,絕對可以為你量身打造出全世界只有你會喜歡的旋律。

為個人打造音樂沒有問題,要打造全球流行的大眾音樂,讓所有人都在舞池裡瘋狂的搖擺,大數據更是得心應手。

人類藝術家難以與算法匹敵,因為算法比任何人類都更了解他們所要撥弄的樂器:人類的生化系統。


06

「創新」依然屬於人工智慧

在2018年的12月7日,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天,谷歌的Alpha Zero擊敗了Stockfish 8。Stockfish 8是2016年全球計算機西洋棋冠軍,運用的是幾百年來人類西洋棋的經驗,再加上幾十年的計算機象棋經驗,每秒鐘的計算速度是7000萬次走法。他可以說是當時西洋棋人類創新加上機器創新經驗的集大成者。

而Alpha zero呢?他每秒只有8萬次走法的算力,而且他沒有學習任何人類的下棋經驗,是通過自己和自己下棋來學會了西洋棋。

他們兩個對弈的結果是什麼呢?Alpha zero的戰績100盤,28勝,72平,未嘗一敗。他沒有學習任何人類棋譜,可以說簡直就是一個創意十足的天才。

Alpha zero從0開始學習西洋棋到取得勝利用了多長時間呢?答案是4個小時,作為人類智慧絕頂展現的西洋棋,它只用了4個小時,在沒有任何人類協助的情況下,從一無所知就變成了絕對的創意大師。

在西洋棋領域發生的事情,未來也很可能發生在各行各業。人工智慧對就業市場的顛覆會想雪崩一樣的不斷擴大。

07

在消費領域也會被取代

有人可能又會說,就算我們無法在工作上與人工智慧競爭,但還是要靠人來消費啊?我們不至於在經濟上徹底的無足輕重吧?

赫拉利說,理論上來說的話,一家礦業公司A,把鐵砂賣給機器人公司B,B公司再生產機器人賣給礦業公司A。這就已經形成了一個經濟閉環。只要他們兩個這樣不斷的交易,就可以擴張到銀河系的彼岸。只需要有機器人和計算機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人類作為消費者。

其實現在就已經有計算機和算法是消費者了。比方說在證券交易所,算法才是債券、股票和期貨的最重要的買家。同樣,廣告業最重要的客戶就是搜尋引擎的搜索算法。做過網頁的人都明白,網頁設計想要得到展示必須要迎合搜索算法,而不是哪個人的品味。

【作者:陳長維】

內容參考:

尼古拉斯·卡爾《淺薄:網際網路如何毒害我們的大腦》

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

相關焦點

  •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撰文/吳新智  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人們認為最早的人類是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的年代是根據伴隨他的動物化石來定的,這些化石當時被推斷為距今50萬年,所以北京猿人的年代就被定為50萬年以前。在此以前,最早的人類化石有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還有亞洲的爪哇猿人。
  • 人類何以在講故事中「演化」?
    讀完《人類簡史》,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原來咱們中國人不過是東非一隻古猿的後代,什麼北京猿人,元謀猿人都是由其演化而來了,是他們真正生物意義上的子孫。看來我們兒時讀的教科書也並非十分靠譜。過去覺得板上釘釘子的事,也不是那麼牢靠。 人類演變經歷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
  • 人類演化年代圖表
    距今約550萬年前:非洲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脫離森林走向草原,能夠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的猿類。距今約250萬年前:東非出現最早製造和保存工具的猿人,被稱為能人,他們創造的奧杜韋文化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文化之一。
  • 人類演化的一些思考.
    我今天來談談人類演化的兩面性。02人類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期裡面,一直處在食物鏈中間層的位置。這個時間有多久呢?大概在六百到兩百萬年前吧。再向前推就是純種的靈長猩猩,這個就不說了,因為這段時間是用千萬年為單位計算的。幾百萬年前,「祖先們」主要靠吃剩下的腐肉為主。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近讀布萊恩·費根(BrianFagan)的《考古學與史前文明》,該書全面梳理了考古學與史前史的關係,讓我們看到考古學在揭示人類史前史上的貢獻。作為一名考古學者,平時總是痛苦於考古學能力的不足或是考古材料的匱乏。然而,回顧一下考古學曾經取得的進步,又不能不油然而生幾分自豪感。
  • 人類的文化演化和文化智能
    人類和動物的不同是,人類經歷了文化演化,並在文化演化中獲得了文化智能。 一般而言,人類的生物進化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500萬年前的森林古猿算起,人類的文化演化可以從現代人類的祖先,也就是20萬年前的智人算起。
  • 文化如何決定人類的演化過程?
    本文中,所謂文化,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各種工具的製作和使用,火的使用和保存,烹飪技術,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飲食偏好,農業技術,關於各種動植物的知識等等。它是人類祖先/人類在後天學習和發現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它通過代際的傳承和積累逐漸的形成。 人類能從非洲出走,而後遍布全世界,主要是通過文化進行適應的,而較少通過生物演化。
  • 人類如何在太陽演化成紅巨星之後生存下來?
    這個問題目前還不用人類操心,因為太陽從主序階段演化到紅巨星階段大約還需要50億年的時間,人類能否延續到那個時候都是未知數。要知道,在地球上,能夠延續上億年的物種寥寥無幾。倘若人類真的能存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那麼,科技經過充分發展之後,早就發展到III型文明之上。到了那時,人類完全有能力應對太陽演變成紅巨星的問題。第一種方法,建造人造太陽。太陽演變成紅巨星後,它將有可能直接把地球吞併掉。即便地球沒有被吞併,地球也會因為太陽變得過於炙熱而被烤焦。
  • 影響世界的十大發明,人類進步永不止步
    而人類的使用工具並非一簇可就,而是經過漫長的摸索和總結,更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直到最後的發明問世。 人類史上,最具影響影響人們生活的十大發明又是哪些呢?這麼多實用的發明當中,又有哪些的影響最大呢?傳播最廣的又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些改變了世界的十大人類發明。(以下並非排名) 第一、讓世界動起來的輪子。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真核細胞出現、魚類出現、中生代恐龍統治地球、人類起源。再次,地球大氣層的特殊化學構成為生命演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早期大氣層有碳、氫和氧幾種元素,生命元素具備了。六.4在人類起源中,直立行走、工具製造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最關鍵的步驟。
  • 《人類簡史》-讀後感
    同時這本書在一定的程度中也解答了自己的一些疑問,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山火越燒越旺?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這麼喜歡高熱量的食品?為什麼是白人奴役黑人而不是黑人奴役白人?大約200萬年前整個世界存在不同人種,包括東非的魯道夫人、東亞的直立人、歐洲和西亞的尼安特人,但只知道約1萬年前,只剩下智人一種。
  • 李子柒、薇婭當選後,評論區爆了:認知水平越低,越見不得別人好
    心理學上有個「達克效應」,指的是那些能力較認知水平越低的人,反而更喜歡自以為是。就像哲學家羅素所說:「我們這個時代令人不快的事之一,那些確信無疑的人總是很蠢。」人們往往會帶著偏見看世界,但太大、太多的偏見,卻是認知水平低下的表現。2認知水平越低,越見不得別人好記得前段時間,李佳琦也被罵上過熱搜。
  • 思想 讓人工智慧自由演化吧,它會比人類更道德
    因為許多人工智慧研究都忽視了人類智能的一個重要方面:人類善於學習,不僅僅是因為大腦這個硬體。最基本的學習工具是編碼進基因的那些指令,這些指令經歷了數十億年的演化打磨。就算機器學習技術可以模仿大腦,但是,他們失掉了那些更加深刻的元素。要想模仿接近人類智能的大腦,那就重複人類演化過程吧。湊巧的是,這篇火遍推特的《石板》好文也從演化論的角度再次審視了所謂的人工智慧威脅論。人工智慧要造反?
  • 論生物演化和文明進步的需要與目的
    適合於人類歷史嗎?為何產生那麼大的爭議?》的續寫。四個月之前的發文,依然不斷地有讀者評論。大部分的讀者都認為上篇發文是在批判,實際上並不是。上篇發文只是從關係與價值的角度論述了遞弱代償原理的適用領域,介紹了《物演通論》這本書的價值所在。由於不是批判,所以無論是持肯定態度的讀者,還是持反對態度的讀者,都認為批判不到位。
  • 人類的性慾是怎樣在人類社會化演化的過程中被異化的
    除了人類以外,其他所有動物都只是在一個特定周內產生交配欲望的,或者只有當雌性發情時雄性才會產生交配欲望,而人類的性慾卻可以隨時隨地被激發,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人類性慾與其他動物性慾如此不同的表現呢?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時點來區分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不僅為了繁衍而實施性行為,也為獲得性快感而實施性行為。
  • 貝母演化出偽裝色能否躲過人類濫採
    張田勘據《中國科學報》報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會演化出與環境巖石相同或相似的新的色彩偽裝自己,從而躲避人類的採挖活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生物演化的基本規則,梭砂貝母也不例外。
  • 人類過去是怎麼演化的?未來會演化成永生生物嗎?
    對於人類這個群體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人類的演化歷程之中。人類從哪裡來?人類的出現,大約還要從1億多年前開始說起。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此時的恐龍正處於巔峰狀態,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裡遊的,都是恐龍的地盤。
  • 賴建誠:為什麼宗教有助於人類演化
    這隱含了一個概念:宗教是幫助人類(社會)演化的一環,人類其實需要宗教。談到演化,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個歸納生物在不同世代間演進過程的理論,從成形到正式出版《物種起源》相隔十多年,部分原因是達爾文在這中間請教了許多專家學者,希望能將理論建構得更完整;此外還有一個宗教上的原因,演化論徹底挑戰了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
  • 8歲+看的【宇宙誕生+人類演化】
    讓孩子早早就接觸「宇宙」與「人類演化」的概念。也會幫助他們建立宏大的視野,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與可貴。而《人類的旅程》則將物種演化、古人類學、考古學、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科技的進步與未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成果巧妙地融合關聯起來。
  • 《人類簡史》之農業革命,是進步,還是騙局?
    有些學者認為,農業革命是一種進步,但赫拉利博士認為,農業革命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這是為什麼呢?到底是進步,還是騙局呢?(狗、雞、羊、豬、牛、馬六畜)二、建立統治秩序和權利體系1、建立統治秩序人類在幾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基因的演化十分緩慢,幾十人小部落的生存狀態一直沒有大的變化,直到農業革命之後,短短向幾千年間,出現了城市、王國和帝國,凝聚了幾萬乃至幾百萬人的龐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