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限塑」調查:你行使「綠色消費權」了嗎?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北京「限塑」調查:你行使「綠色消費權」了嗎?

  專家建議,制止塑料製品浪費,有賴於消費者養成良好消費習慣,也有賴於行業形成規範

  清晨上班路上,你走進咖啡店買了一杯拿鐵,隨手拿了一根一次性塑料攪拌棒;中午收到期待已久的快遞,發現箱子裡除了想要的寶貝,剩餘五分之四的空間塞滿了各種塑料泡沫;下班後去超市買了這兩天的果蔬,怕麻煩扯了一大堆連卷袋,最後只用了一個,剩下的就留在了購物車。

  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都是塑料製品浪費的縮影。

  據央視報導,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塑膠袋年使用量超400萬噸。

  日前,《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下稱「限塑十條」)公開徵求意見,劃定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六大行業強化減塑力度。今後,塑料吸管、塑料填充物、超市連卷袋等製品的使用都會受到限制。

  專家認為,塑料製品擁有的極端便捷性和超低價格優勢,使得它的使用被無限放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非用不可。要制止塑料製品浪費,有賴於消費者養成良好消費習慣,如主動選擇更為環境友好的產品;也有賴於行業形成規範,例如快遞配送環節使用循環包裝箱、循環包裝袋,減少暴力投遞。

  快遞盒裡塞滿塑料填充物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剁手族」拆完一件件快遞後很苦惱——還得扔掉一大卷一大卷的塑膠袋、塑料泡沫、充氣柱。

  市民王分貝(化名)購買了化妝品、保健品等一堆商品,從11月初到11月中旬,快遞就沒斷過,那些塞在快遞箱裡的各種各樣的塑料填充物讓她不堪其擾。「每次拆快遞,都會多出一些塑料包裝物,有些填充物多得完全沒有必要。」最令她不解的是,網購化妝品贈送的樣品不僅裝在單獨的箱子裡,還被塑料包裝物裹得密不透風。「那些小樣一看就不會輕易損壞,完全用不著裹那麼多,而且為什麼不跟正品一起快遞呢?」

  市民張小姐有一次在電商平臺超市購買零食,東西寄到後打開快遞箱一看,裡面塞了一堆塑料填充物,「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些食品不會碎,稍微磕碰也沒有問題。」

  為什麼快遞盒裡要塞那麼多塑料填充物?

  一位在朝陽區大望路附近攬件的快遞小哥表示,一方面是保障內容物不損壞,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消費者安心,「就說這化妝品,看上去挺貴的,如果不包上抗擠壓的塑料泡沫,萬一在運輸過程中碎了、漏了怎麼辦?另外,這些化妝品如果只用紙箱子運輸,什麼都不包,客戶看著會不會不放心?」

  類似的濫用塑料製品的情況還發生在超市和咖啡店。

  在東城區廣渠門店家樂福超市,記者注意到,一位大爺買了一個大白菜,把連卷袋套在外面,又順手抽了很長的連卷袋,塞在購物車裡,並詢問售貨員是否還有大一點的袋子。

  在物美超市崇文門店,一位女士走到連卷袋前,撕下幾個袋子直接放進了購物車,但並沒有購買果蔬。在物美超市惠新店,每個盛放果蔬的臺子都備了兩到三卷連卷袋,有的顧客購買商品時不想弄髒手,就把連卷袋套在手上當手套,一名超市店員說,連卷袋消耗量非常大,差不多半個月不到就得拉一車過來,店內廣播提醒市民,「保護環境,節約使用塑料購物袋」。

  在豐臺區萬豐路附近的一家星巴克門店,綠色的一次性塑料攪拌棒(防漏塞)、紙質杯套、紙巾等物品放置在自取區域,顧客如果提出需求,店員還會提供木製咖啡攪拌棒。

  記者觀察發現,約一個小時裡,15名取咖啡的顧客中,1/3的人拿取一次性塑料攪拌棒(防漏塞)。

  一位取用一次性攪拌棒的顧客告訴記者,平時喝咖啡的時候習慣攪一下,就隨手拿了,「不用的話也不是不行。」一名店員表示,店內沒有任何一種飲品必須使用攪拌棒,「但主要還是取決於顧客個人,如果他想用,喝美式咖啡也可能需要攪拌棒。」

  「塑料製品並不是非用不可」

  針對上述塑料製品濫用行為,北京「限塑十條」徵求意見稿提出,到今年年底,全市郵政快遞及電商配送網點「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到9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95%以上;鼓勵探索逐步實施對塑料連卷袋明碼標價並在商品價外單獨收取塑料連卷袋價款,引導消費者減少塑料連卷袋使用量;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攪拌棒。

  為什麼要限制這些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因為它們帶來的汙染非常嚴重。首先,生產環節就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產生巨大能量消耗、造成大量碳排放;使用過以後,這些材料大規模散落在環境中,是微塑料、海洋垃圾等汙染的主要來源。」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表示。

  他認為,目前塑料製品最大的問題是過度使用和浪費,因為它帶來了極端的便捷性,又擁有超低價格優勢,使得其使用被無限放大,其實很多情況下,都不是必須使用的。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下稱『限塑令』)政策實施後,起到了正向效果,如果當時沒有做相關政策,目前塑料製品使用量會更大。」清華大學教授李金惠表示,北京此次制定「限塑10條」,在國內是一個創新,北京面臨的塑料汙染防治形勢與其他地區不同,在科學甄別的基礎上篩選出六大行業,目的是減少塑料的不必要使用。

  筆觸媒環境科學工作室的姚佳長期推動塑料使用減量,她認為,相較2008年的國家「限塑令」,北京「限塑十條」更像是「階段性禁塑」,「縱觀整個條例,對於餐飲業、外賣平臺、批發與零售、電商快遞業、住宿會展業、農業生產等六大行業,都明確禁用部分塑料製品,只放寬酒店限制提供『六小件』,到2025年這個時間節點,北京基本能夠實現不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消耗大戶的行動

  2008年國家「限塑令」實施之後,北京的「限塑」道路已經走了12年。

  2016年起,姚佳和團隊對北京100多個農貿市場做了15輪塑膠袋使用調查。

  「北京的達標袋使用情況較好,有的遠郊區,在地圖上都搜不到的鄉村小集貿菜市場,都使用了達標袋。個別沒使用達標袋的集貿市場主要是小型臨時市場、早市、便民市場,或市場統一製作的塑膠袋標識缺項,或是以前調查過的這輪還沒有複查的市場。」

  所謂達標袋,是指有標識的塑膠袋。而違規袋的主要特點就是沒有標識,「環保組織沒有檢測能力,只能看袋子上應該標識的10項內容全不全。」姚佳回憶,2016年,在北京的一個農貿市場(現已關閉),她看到一個人推著推車,挨個攤位送塑膠袋,上面裝的都是不達標的塑膠袋。2017年4月第二次去,市場裡就全改用達標袋了。

  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院長朱磊表示,兩三年前,快遞企業在中轉環節幾乎都用一次性塑料編織袋,如今,80%的企業已經換成可循環使用至少50次的可循環集裝袋,即使這種集裝袋不能再循環了,也可以交給生產廠家再製造、再利用,給環境造成的影響很低。所以,北京「限塑十條」提出的要求,對減少塑料製品使用非常重要。

  其他塑料製品消耗大戶也有行動。

  以咖啡行業為例,2019年4月22日,星巴克開始推廣紙質吸管和直飲杯蓋,以減少塑料吸管的使用;並在全國多地多家門店及外送平臺提供可以生物降解、符合相關標準的紙質吸管。今年6月,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宣布逐步停用塑料吸管;6月30日起,北京等城市近千家餐廳的堂食及外帶率先實施,消費者可通過新型杯蓋直接飲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飲。

  中國塑協降解專委會秘書長翁雲宣表示,據他觀察,一些超市已經開始使用生物降解購物袋,比如永旺、華潤等,物美的招標也已經開始。永旺(中國)商業有限公司稱,北京的永旺門店已經全部使用全生物降解購物袋。

  超市連卷袋也有可降解產品出現。「海南、吉林的企業都能生產可降解連卷袋,有的產品也在使用,從性能上說沒有問題。但是連卷袋相對來說更薄,不降解的連卷袋比較便宜,以前不收費,如果推廣可降解連卷袋,會抬高成本。」翁雲宣認為,從方便顧客的角度考慮,禁用連卷袋也不合適,「用塑膠袋包裝,本身是為了生活方便,一些溼的商品如果用紙袋、布袋裝容易漏。只能建議大家能不用就不用、儘量少用」。

  公眾要敢於行使「綠色消費權」

  嚴格「限塑」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制止塑料製品浪費?

  天津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王豁認為,大部分消費者的習慣還有待養成,全國多地今年來在「限塑」上的政策進展力度很大,但商家在落實「限塑令」上有待進一步改善,執法也有待加強。「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教育部去年9月份出臺政策禁止學校強制包塑料書皮,但今年秋季學期開學,許多學校給學生布置新生開學事宜時,仍然要求學生包塑料書皮。」

  王豁歸納了幾項建議,「一是建議消費者購買產品時主動選擇更為環境友好的產品,如參考能效標識、綠色產品標識等信息;二是公眾要敢於行使自己的『綠色消費權』,從而自下而上倒逼企業,進而形成綠色環保的消費新風尚,比如,社會組織為了維護環境公共利益,在2017年針對多家外賣App默認發放一次性餐具和餐巾紙的做法提起了環境公益訴訟,有力推動了公眾意識提升和政策推進;三是商家要尊重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權』和綠色選擇。」

  嚴格的行業規範也有助於「減塑」。

  以快遞行業為例,朱磊介紹,國家郵政局在填充物方面有指導意見,即快遞包裝空隙率不能大於20%,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限定塑料包裝物的使用,但是具體到每一件商品,還缺乏統一細則。

  「一件商品在運輸中會受到路途、時間、分揀情況等因素影響,快遞員擔心出現問題,所以會將商品裹得特別厚。我認為,既要保證將商品安全送達消費者手中,又要最大化實現綠色、環保,就需要在運輸上下工夫,杜絕暴力分揀,快遞員如果更信任運輸環節,就可以為商品少裹一層塑料包裝物。」

  朱磊表示,未來,面向消費者配送商品環節使用循環包裝箱、循環包裝袋是重點工作之一,這需要國家層面出臺具體的措施和要求,規範各家企業使用。「我們正在跟國家郵政局討論制定相關標準規範,具體要求包括循環箱必須可摺疊、具備自緩衝功能等。」

  「限塑」大事記

  1999

  5月1日

  《北京市限制銷售、使用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辦法》施行。

  禁止銷售和在經營中使用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含0.025毫米)的塑膠袋。

  2008

  6月1日

  國辦《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實施。

  全國禁止產銷、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商超、市場等禁止提供免費塑料購物袋。

  2012

  3月1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2012年版)施行。

  單位和個人應當減少使用或者按照規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優先採購可重複使用和再利用產品。

  2020

  1月19日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印發。

  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商超、外賣、展會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2020

  5月1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2020年版)實施。

  禁止生產、銷售超薄塑膠袋。商超、集貿市場等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2020

  11月10日-12月9日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

  到2020年底,商超、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店(含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吳婷婷 徐美慧 實習生 謝雁冰

相關焦點

  • 北京「限塑」調查:你行使「綠色消費權」了嗎?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北京「限塑」調查:你行使「綠色消費權」了嗎? 清華大學教授李金惠表示,北京此次制定「限塑10條」,在國內是一個創新,北京面臨的塑料汙染防治形勢與其他地區不同,在科學甄別的基礎上篩選出六大行業,目的是減少塑料的不必要使用。
  • 「限塑」生活模式開啟,你適應了嗎?
    「限塑」生活模式開啟,你適應了嗎?在美天太陽市場,入口處的電子屏幕上打出了宣傳語,倡議顧客自帶環保袋。除了在商貿領域加強管控外,區發改委聯合區相關部門也積極地推進機關國企等各領域落實「限塑令」。比如在政府採購環節,嚴格按照環保包裝的政策要求,機關國有企業也在日常辦公、商務接待、組織活動和職工食堂等方面加強執行限塑、禁塑有關要求,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
  • 2020年北京限塑令新規定 限塑令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從昨天開始,市發改委等部門對《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限塑10條」)徵求意見。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限塑10條」,本市將嚴控塑料廢棄物向環境洩露,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促進替代技術和替代產品供給,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  聚焦使用:  市民「吃住購」生活全面減塑  北京是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型城市。
  • 北京市「新限塑令」研討會直播|限塑臺帳信息公開報告發布
    >參與方式:線上直播(掃描二維碼報名)聯合主辦方:零廢棄聯盟 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宣傳部支持方: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 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媒體支持:綠會融媒場地支持方
  • 北京超市限塑亮招,可降解塑膠袋、可租賃購物筐上崗
    北京最嚴「限塑令」來了,各大商超零售的限塑情況如何?新京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北京多家商超已全面採用可降解塑膠袋。 相比此前的塑膠袋,可降解塑膠袋價格明顯提高,有超市大號塑膠袋售價1.3元,小號塑膠袋0.6元。對於超市採用可降解塑膠袋履行環保職責的做法,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和點讚。
  • 北京「限塑10條」徵求意見:六大行業成塑料製品禁限重點
    北京「限塑10條」昨起徵求意見——六大行業成塑料製品禁限重點泛濫的快遞包裝,無法降解的塑料餐盒,不限量的超市連卷袋……老百姓身邊的這些塑料製品即將成為禁限的重中之重。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限塑10條」,本市將嚴控塑料廢棄物向環境洩露,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促進替代技術和替代產品供給,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聚焦使用:市民「吃住購」生活全面減塑北京是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型城市。
  • 北京限塑20年: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將退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11月20日,北京某綠色快遞點,工作人員設置了快遞包裝回收處,市民可以將廢棄快遞盒放到此處。快遞員打包時,優先使用這裡的包裝袋。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北京限塑:起步早、標準高 北京的限塑行動起步很早。 1999年,北京頒布實施《北京市限制銷售、使用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辦法》,明確禁止銷售和在經營中使用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的塑膠袋。
  • 最嚴「限塑令」落地 可降解塑料發展未來可期
    本報首席記者 梁文豔報導 最嚴「限塑令」來了。 「別說北京了,就是你們老家農村那邊,都得用這種可降解的塑膠袋。」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附近京客隆超市一名收銀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 最嚴限塑令來了 不可降解塑膠袋你還在用嗎?
    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春煒 文/圖 進入2021年,升級版「限塑令」落地實施,不可降解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吸管還在使用嗎?記者走訪發現,石家莊大部分商超和餐飲門店的購物袋、塑料吸管已然「換新」,不少市民已經開始自帶購物袋逛超市。
  • 從「限塑」走向「禁塑」!新「限塑令」上線
    麥當勞中國近日宣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近千家餐廳將率先停用塑料吸管。麥當勞不「管」了,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呼應升級的新「限塑令」。你我多年來用吸管「吸溜」飲料的習慣,或許也要改變了。新「限塑令」上線,從「限塑」走向「禁塑」2020年6月底,一篇發表於權威學術刊物《生物學快報》的論文稱,在位於南極底層生物鏈條中的南極跳蟲體內檢測出微量塑料,第一次直接證明了塑料已汙染了這個世界上最偏遠的角落——無處不在的塑料汙染再次引發強烈關注。「白色汙染」的危害眾人皆知。
  • 史上最嚴「限塑令」實施兩周 仍有店鋪使用非降解塑膠袋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 自今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然而,《中國消費者報》調查發現,北京一些小型店鋪仍在使用普通塑膠袋。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此通知也被稱為是史上最嚴限塑令。
  • 湖南升級版「限塑令」來了!塑膠袋還能用嗎?
    在這份《方案》中,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和酒店一次性塑料製品、電商快遞塑料包裝,都有了分區域分階段實施「限塑」或「禁塑」的時間表。 那麼,湖南發布的《方案》,對湖南人網購有什麼影響?
  • 北京餐企限塑「動起來」:打包袋、吸管換裝 可降解餐盒排上日程
    原標題:北京餐企限塑「動起來」:打包袋、吸管換裝,可降解餐盒排上日程   歲末年初,除了做好疫情防控,餐飲業還在為「減塑降塑」忙碌著。
  • 限塑令倒計時 減塑必須提速
    與以往限塑令不同的是,京版「限塑10條」為本市六大行業治理塑料汙染規定了時限和步驟,對每個行業對標整改提出了嚴格要求。   為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今年年初,國家發布「升級版限塑令」。京版「限塑10條」,是根據本市實際情況制定的落地措施。
  • 北京餐企限塑已「安排」:打包袋、吸管換裝,可降解餐盒進入日程
    不過,新京報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有的餐飲從業者仍存在對相關限塑規定不了解的情況,包括目前外賣平臺上「無需餐具」做法,也經常被從業者「忽視」。業內人士表示,「限塑10條」正式實施,餐飲企業必須要跟上減塑、限塑、環保的步伐。
  • 新版限塑令來了 你準備好沒有?環保人士呼籲完善相關標準
    有部分市民開始使用環保袋楚天都市報記者 石倩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實習生 魏櫟告別不可降解的塑膠袋、吸管、一次性餐具,你做好準備了嗎「塑膠袋要錢嗎?」記者詢問。店主再次強調,不要錢,隨便拿。在其他私人經營的小超市,記者也看到了類似情況。店內並未發現任何與塑膠袋收費相關的標識,結帳時店主也不會收取塑膠袋的錢。
  • 蘭州「限塑令」本月底實施 你準備好了嗎?
    蘭州「限塑令」本月底實施你準備好了嗎?塑料口袋、塑料外賣餐盒、塑料吸管……這些都是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用品」。廉價、輕便、密封性好的塑料製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年底蘭州市主城區禁止銷售、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商場、超市、市場不再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將嚴厲打擊違規生產、銷售國家明令禁止的塑料製品……距離「限塑令」執行不到一個月,你準備好了嗎?這些「硬槓槓」你必須要知道。限塑限哪些?你知道嗎?
  • 北京餐企限塑「動起來」:打包袋、吸管換裝,可降解餐盒排上日程
    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多家餐飲企業了解到,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同時引導消費者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都已經列入企業減塑限塑日程。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不少餐飲企業已經著手將塑料打包盒逐步更換為環保材質。不過,新京報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有的餐飲從業者仍存在對相關限塑規定不了解的情況,包括目前外賣平臺上「無需餐具」做法,也經常被從業者「忽視」。
  • 限塑| 可降解塑料是什麼?貴嗎?
    限塑 | 可降解塑料是什麼?貴嗎?>來源:環保科普365點分享點點讚原標題:《限塑 | 可降解塑料是什麼?貴嗎?》
  • 「網連中國」6城「限塑」調查:消減「白色汙染」還有多遠?
    隨後,多省份出臺地方版「限塑令」,限制和減少不可降解塑膠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汙染」。臨近年底,記者赴瀋陽、長春、杭州、深圳、海口、昆明等6城實地探訪發現,市民購物自備環保袋、外賣選擇「不需要餐具」、商家使用環保袋打包逐漸普及,正形成環保新風潮;但在城中部分農貿市場,由於可降解製品的成本較高、購買渠道不暢等問題,「限塑」效果不佳,仍待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