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限塑」調查:你行使「綠色消費權」了嗎?
專家建議,制止塑料製品浪費,有賴於消費者養成良好消費習慣,也有賴於行業形成規範
清晨上班路上,你走進咖啡店買了一杯拿鐵,隨手拿了一根一次性塑料攪拌棒;中午收到期待已久的快遞,發現箱子裡除了想要的寶貝,剩餘五分之四的空間塞滿了各種塑料泡沫;下班後去超市買了這兩天的果蔬,怕麻煩扯了一大堆連卷袋,最後只用了一個,剩下的就留在了購物車。
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都是塑料製品浪費的縮影。
據央視報導,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塑膠袋年使用量超400萬噸。
日前,《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下稱「限塑十條」)公開徵求意見,劃定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六大行業強化減塑力度。今後,塑料吸管、塑料填充物、超市連卷袋等製品的使用都會受到限制。
專家認為,塑料製品擁有的極端便捷性和超低價格優勢,使得它的使用被無限放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非用不可。要制止塑料製品浪費,有賴於消費者養成良好消費習慣,如主動選擇更為環境友好的產品;也有賴於行業形成規範,例如快遞配送環節使用循環包裝箱、循環包裝袋,減少暴力投遞。
快遞盒裡塞滿塑料填充物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剁手族」拆完一件件快遞後很苦惱——還得扔掉一大卷一大卷的塑膠袋、塑料泡沫、充氣柱。
市民王分貝(化名)購買了化妝品、保健品等一堆商品,從11月初到11月中旬,快遞就沒斷過,那些塞在快遞箱裡的各種各樣的塑料填充物讓她不堪其擾。「每次拆快遞,都會多出一些塑料包裝物,有些填充物多得完全沒有必要。」最令她不解的是,網購化妝品贈送的樣品不僅裝在單獨的箱子裡,還被塑料包裝物裹得密不透風。「那些小樣一看就不會輕易損壞,完全用不著裹那麼多,而且為什麼不跟正品一起快遞呢?」
市民張小姐有一次在電商平臺超市購買零食,東西寄到後打開快遞箱一看,裡面塞了一堆塑料填充物,「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些食品不會碎,稍微磕碰也沒有問題。」
為什麼快遞盒裡要塞那麼多塑料填充物?
一位在朝陽區大望路附近攬件的快遞小哥表示,一方面是保障內容物不損壞,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消費者安心,「就說這化妝品,看上去挺貴的,如果不包上抗擠壓的塑料泡沫,萬一在運輸過程中碎了、漏了怎麼辦?另外,這些化妝品如果只用紙箱子運輸,什麼都不包,客戶看著會不會不放心?」
類似的濫用塑料製品的情況還發生在超市和咖啡店。
在東城區廣渠門店家樂福超市,記者注意到,一位大爺買了一個大白菜,把連卷袋套在外面,又順手抽了很長的連卷袋,塞在購物車裡,並詢問售貨員是否還有大一點的袋子。
在物美超市崇文門店,一位女士走到連卷袋前,撕下幾個袋子直接放進了購物車,但並沒有購買果蔬。在物美超市惠新店,每個盛放果蔬的臺子都備了兩到三卷連卷袋,有的顧客購買商品時不想弄髒手,就把連卷袋套在手上當手套,一名超市店員說,連卷袋消耗量非常大,差不多半個月不到就得拉一車過來,店內廣播提醒市民,「保護環境,節約使用塑料購物袋」。
在豐臺區萬豐路附近的一家星巴克門店,綠色的一次性塑料攪拌棒(防漏塞)、紙質杯套、紙巾等物品放置在自取區域,顧客如果提出需求,店員還會提供木製咖啡攪拌棒。
記者觀察發現,約一個小時裡,15名取咖啡的顧客中,1/3的人拿取一次性塑料攪拌棒(防漏塞)。
一位取用一次性攪拌棒的顧客告訴記者,平時喝咖啡的時候習慣攪一下,就隨手拿了,「不用的話也不是不行。」一名店員表示,店內沒有任何一種飲品必須使用攪拌棒,「但主要還是取決於顧客個人,如果他想用,喝美式咖啡也可能需要攪拌棒。」
「塑料製品並不是非用不可」
針對上述塑料製品濫用行為,北京「限塑十條」徵求意見稿提出,到今年年底,全市郵政快遞及電商配送網點「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到9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95%以上;鼓勵探索逐步實施對塑料連卷袋明碼標價並在商品價外單獨收取塑料連卷袋價款,引導消費者減少塑料連卷袋使用量;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攪拌棒。
為什麼要限制這些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因為它們帶來的汙染非常嚴重。首先,生產環節就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產生巨大能量消耗、造成大量碳排放;使用過以後,這些材料大規模散落在環境中,是微塑料、海洋垃圾等汙染的主要來源。」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表示。
他認為,目前塑料製品最大的問題是過度使用和浪費,因為它帶來了極端的便捷性,又擁有超低價格優勢,使得其使用被無限放大,其實很多情況下,都不是必須使用的。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下稱『限塑令』)政策實施後,起到了正向效果,如果當時沒有做相關政策,目前塑料製品使用量會更大。」清華大學教授李金惠表示,北京此次制定「限塑10條」,在國內是一個創新,北京面臨的塑料汙染防治形勢與其他地區不同,在科學甄別的基礎上篩選出六大行業,目的是減少塑料的不必要使用。
筆觸媒環境科學工作室的姚佳長期推動塑料使用減量,她認為,相較2008年的國家「限塑令」,北京「限塑十條」更像是「階段性禁塑」,「縱觀整個條例,對於餐飲業、外賣平臺、批發與零售、電商快遞業、住宿會展業、農業生產等六大行業,都明確禁用部分塑料製品,只放寬酒店限制提供『六小件』,到2025年這個時間節點,北京基本能夠實現不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消耗大戶的行動
2008年國家「限塑令」實施之後,北京的「限塑」道路已經走了12年。
2016年起,姚佳和團隊對北京100多個農貿市場做了15輪塑膠袋使用調查。
「北京的達標袋使用情況較好,有的遠郊區,在地圖上都搜不到的鄉村小集貿菜市場,都使用了達標袋。個別沒使用達標袋的集貿市場主要是小型臨時市場、早市、便民市場,或市場統一製作的塑膠袋標識缺項,或是以前調查過的這輪還沒有複查的市場。」
所謂達標袋,是指有標識的塑膠袋。而違規袋的主要特點就是沒有標識,「環保組織沒有檢測能力,只能看袋子上應該標識的10項內容全不全。」姚佳回憶,2016年,在北京的一個農貿市場(現已關閉),她看到一個人推著推車,挨個攤位送塑膠袋,上面裝的都是不達標的塑膠袋。2017年4月第二次去,市場裡就全改用達標袋了。
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院長朱磊表示,兩三年前,快遞企業在中轉環節幾乎都用一次性塑料編織袋,如今,80%的企業已經換成可循環使用至少50次的可循環集裝袋,即使這種集裝袋不能再循環了,也可以交給生產廠家再製造、再利用,給環境造成的影響很低。所以,北京「限塑十條」提出的要求,對減少塑料製品使用非常重要。
其他塑料製品消耗大戶也有行動。
以咖啡行業為例,2019年4月22日,星巴克開始推廣紙質吸管和直飲杯蓋,以減少塑料吸管的使用;並在全國多地多家門店及外送平臺提供可以生物降解、符合相關標準的紙質吸管。今年6月,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宣布逐步停用塑料吸管;6月30日起,北京等城市近千家餐廳的堂食及外帶率先實施,消費者可通過新型杯蓋直接飲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飲。
中國塑協降解專委會秘書長翁雲宣表示,據他觀察,一些超市已經開始使用生物降解購物袋,比如永旺、華潤等,物美的招標也已經開始。永旺(中國)商業有限公司稱,北京的永旺門店已經全部使用全生物降解購物袋。
超市連卷袋也有可降解產品出現。「海南、吉林的企業都能生產可降解連卷袋,有的產品也在使用,從性能上說沒有問題。但是連卷袋相對來說更薄,不降解的連卷袋比較便宜,以前不收費,如果推廣可降解連卷袋,會抬高成本。」翁雲宣認為,從方便顧客的角度考慮,禁用連卷袋也不合適,「用塑膠袋包裝,本身是為了生活方便,一些溼的商品如果用紙袋、布袋裝容易漏。只能建議大家能不用就不用、儘量少用」。
公眾要敢於行使「綠色消費權」
嚴格「限塑」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制止塑料製品浪費?
天津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王豁認為,大部分消費者的習慣還有待養成,全國多地今年來在「限塑」上的政策進展力度很大,但商家在落實「限塑令」上有待進一步改善,執法也有待加強。「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教育部去年9月份出臺政策禁止學校強制包塑料書皮,但今年秋季學期開學,許多學校給學生布置新生開學事宜時,仍然要求學生包塑料書皮。」
王豁歸納了幾項建議,「一是建議消費者購買產品時主動選擇更為環境友好的產品,如參考能效標識、綠色產品標識等信息;二是公眾要敢於行使自己的『綠色消費權』,從而自下而上倒逼企業,進而形成綠色環保的消費新風尚,比如,社會組織為了維護環境公共利益,在2017年針對多家外賣App默認發放一次性餐具和餐巾紙的做法提起了環境公益訴訟,有力推動了公眾意識提升和政策推進;三是商家要尊重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權』和綠色選擇。」
嚴格的行業規範也有助於「減塑」。
以快遞行業為例,朱磊介紹,國家郵政局在填充物方面有指導意見,即快遞包裝空隙率不能大於20%,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限定塑料包裝物的使用,但是具體到每一件商品,還缺乏統一細則。
「一件商品在運輸中會受到路途、時間、分揀情況等因素影響,快遞員擔心出現問題,所以會將商品裹得特別厚。我認為,既要保證將商品安全送達消費者手中,又要最大化實現綠色、環保,就需要在運輸上下工夫,杜絕暴力分揀,快遞員如果更信任運輸環節,就可以為商品少裹一層塑料包裝物。」
朱磊表示,未來,面向消費者配送商品環節使用循環包裝箱、循環包裝袋是重點工作之一,這需要國家層面出臺具體的措施和要求,規範各家企業使用。「我們正在跟國家郵政局討論制定相關標準規範,具體要求包括循環箱必須可摺疊、具備自緩衝功能等。」
「限塑」大事記
1999
5月1日
《北京市限制銷售、使用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辦法》施行。
禁止銷售和在經營中使用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含0.025毫米)的塑膠袋。
2008
6月1日
國辦《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實施。
全國禁止產銷、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商超、市場等禁止提供免費塑料購物袋。
2012
3月1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2012年版)施行。
單位和個人應當減少使用或者按照規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優先採購可重複使用和再利用產品。
2020
1月19日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印發。
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商超、外賣、展會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2020
5月1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2020年版)實施。
禁止生產、銷售超薄塑膠袋。商超、集貿市場等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2020
11月10日-12月9日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
到2020年底,商超、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店(含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吳婷婷 徐美慧 實習生 謝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