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促骨形成又抑骨吸收 研究發現抗骨質疏鬆藥新靶標!

2021-01-09 健康一線視頻網

在生命過程中,人體的骨組織會伴隨著成骨細胞介導的骨形成和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的進行而不斷更新,幼年時新骨形成大於吸收,成年時兩者趨於平衡,老年時期則骨吸收明顯大於形成,骨質日益疏鬆,尤其常見於絕經後女性和老年男性中。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抗骨質疏鬆的藥物可以抑制骨吸收,但很少有合成代謝藥物可以促進骨形成,且多數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等副作用。因此急需深入了解骨骼發育和再生的機制,開發出更有效且無副作用的抗骨質疏鬆藥物。

近日,我國同濟大學嶽銳教授課題組在《Cell Reports》上發表最新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成骨抑制因子即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Fap),抑制其活性可以促進骨生成並抑制骨吸收,是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新型潛在藥物靶標。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252

Osteolectin是一種新的成骨生長因子,可逆轉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喪失。為了鑑定潛在的成骨調節因子,研究人員利用體外表達的小鼠Osteolectin進行免疫沉澱,鑑定出其互作蛋白: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Fap)。進一步研究發現,Fap是一種脯氨酸特異性的絲氨酸蛋白酶,與Osteolectin的表達模式相似,高表達於軟骨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SC)和成骨細胞等,此外,Osteolectin能夠顯著抑制Fap的蛋白酶活性。

Osteolectin與Fap相互作用,抑制其蛋白酶活性

為了研究Fap在年輕和衰老小鼠的骨骼發育過程中是否發揮作用,研究人員分析了8周齡和10月齡的Fap突變型小鼠和對照的骨表型,發現Fap對幼鼠骨骼發育無影響,但Fap缺失可以顯著改善小鼠衰老過程中出現的四肢松質骨體積減少,使小鼠的松質骨礦物質沉積率和骨形成率顯著增加,成骨細胞也呈增加趨勢,破骨細胞則顯著減少。

Fap基因缺失可促進老齡小鼠成骨

之後,研究人員使用高選擇性Fap抑制劑Ac-Gly-Boro-Pro(FAPi)處理小鼠來阻斷其Fap的蛋白酶活性,發現Fap的藥理性抑制也會在小鼠體內促進骨形成並抑制骨吸收,增加成骨細胞數量,而使破骨細胞顯著減少。

藥物抑制Fap可促進幼鼠成骨

利用轉錄組對Fap的藥理抑制後促進骨形成並抑制骨吸收的分子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發現FAPi處理可以促進小鼠BMSC增殖,刺激成骨細胞分化和骨形成的經典Wnt信號通路的相關基因顯著上調,以促進骨形成;同時抑制巨噬細胞分化為破骨細胞,使NF-κB信號通路相關基因顯著下調,以抑制骨吸收。

Fap的藥理抑制差異調節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分化

然後,研究人員構建了卵巢切除術誘導的骨質疏鬆症模型小鼠,使用FAPi處理,以測試FAPi是否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處理35天後,發現FAPi對FAP的抑制作用能夠減弱卵巢切除術引起的骨質疏鬆症。與對照相比,FAPi處理小鼠的松質骨體積數量和連接密度、以及礦物質沉積率和骨形成率均顯著增加,骨吸收得到了抑制。

Fap抑制劑可減輕去卵巢小鼠的骨質疏鬆症

研究人員還使用模式動物斑馬魚測試了Osteolectin能否作為Fap的內源性抑制劑,結果表明Osteolectin可以作為Fap的內源性抑制劑促進骨礦化。

簡而言之,該研究首次鑑定到一類成骨抑制因子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Fap),其蛋白酶活性受骨生長因子Osteolectin抑制,可以作為抗骨質疏鬆藥物靶標。而Fap抑制劑的使用可以促進骨生成並抑制骨吸收,有望成為一類新型的抗骨質疏鬆藥物!

參考資料:

[1] Identification of Fibroblast ActivationProtein as an Osteogenic Suppressor and Anti-osteoporosis Drug Target

相關焦點

  • ...骨質疏鬆症日(2020.10.20),為大家盤點可導致骨質疏鬆的藥物。
    其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的機制有:(1)減少鈣吸收。(2)胃壁細胞可能具有潛在內分泌作用,可分泌雌激素。(3)通過抑制破骨細胞的空泡型質子泵(V-ATP酶)的活性而抑制骨吸收。在預防與治療方面,目前尚無明確指南,對於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者應經常評價其用藥的必要性,並考慮短期或間歇用藥,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 ...作用_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_骨質疏鬆_骨關節炎_椎間盤退變_醫脈通
    Shimizu等研究表明,破骨細胞中存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組成部分,包括AT1R、AT2R和醛固酮受體。Kaneko等報導,激活RAAS或持續進行組織灌注AngⅡ,使其作用於破骨細胞AT1R,可以增加骨吸收,AngⅡ還可通過特異性結合AT1R抑制成骨細胞分化和骨形成,而AT1R缺失與骨強度增加有關。
  • 自噬在骨穩態與骨質疏鬆症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
    骨骼處於骨形成以及骨吸收的動態平衡(即骨穩態)中,維持骨骼穩態需要多種類型細胞(OB、OC、骨細胞等)、激素、因子等密切配合。其中,OB是主要發揮合成骨基質作用的細胞,其由MSCs分化而來;OC是具有骨吸收作用的高度分化的多核巨細胞,源自造血幹細胞;骨細胞是構成骨質的重要細胞,骨細胞能夠通過感知應力和激素水平等的變化來調節OB及OC,其包封在礦化的骨基質中、由OB終末期分化而來。
  • 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鬆致病機制最新研究進展
    、抗休克、解除支氣管痙攣哮喘等疾病的藥理學作用。伴隨其發生的將是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最常發生於脊柱椎體、股骨近端和肋骨等部位。儘管臨床實踐中人們對GIO的防範意識有所增加,但是對其所帶來的副作用災難性的損害還有所欠缺,對其致病機制以及防治方法的了解還有所不足。在此筆者對GC在骨組織生理以及病理學方面的作用機制研究的新進展,GC性骨質疏鬆的防治策略概述如下。
  • 這 10 大類藥物可導致骨質疏鬆
    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時,骨轉換還與促甲狀腺激素水平有關,促甲狀腺激素水平較高者發生骨質疏鬆的傾向更高。其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 PPI s 抑制胃酸分泌,導致腸道鈣離子吸收障礙,反饋性引起甲狀旁腺激素、1,25 雙羥基維生素 D3 等分泌增加,以及促進溶骨,增加骨吸收等有關。 抗癲癇藥 長期服用抗癲癇藥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可引起骨質疏鬆。
  • CRISPR基因編輯MC-3T3細胞系——骨相關研究的神器
    這種成骨細胞系在體外保持了向成骨細胞分化和礦化的能力,使其成為骨生物學研究中非常有用的細胞模型。MC-3T3能夠產生膠原並分化為成骨樣細胞,在體外和體內形成鈣化組織。早期的研究表明,骨組織通過成骨細胞骨形成和破骨細胞骨吸收不斷重塑,以維持骨體積和體內平衡。因此,骨重建被認為是由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和骨細胞之間的串擾來調節的。MC-3T3細胞也成為了此類骨相關研究的重要體外模型。
  • 中國人群代謝組與骨礦物質密度研究
    危重流感患者對兩種給藥方案均耐受良好。法維拉韋的兩種給藥方案用於治療單純性流感,在重症流感患者中未能達到作者預先定義的藥代動力學終點,這可能是由於新陳代謝加快所致。這些發現對使用法維拉韋治療嚴重流感和其他RNA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 MicroRNA調控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的研究進展
    成骨細胞生成障礙或功能失調可引起骨組織微結構破壞,骨形成缺陷,導致骨代謝疾病如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炎等。而MSCs分化為成骨細胞是成骨細胞形成的主要途徑,其在骨形成和功能維持中起著關鍵作用。大量研究表明,miRNA可直接或間接地調控MSCs成骨分化過程。
  • 關注骨質疏鬆性骨折(椎體/髖部骨折)術後骨折癒合
    骨質疏鬆降低骨癒合率 骨質疏鬆性骨折在8周至12周時骨的吸收仍較旺盛,骨礦化相對較少,膠原纖維形成不足,骨痂成熟及骨形成遲緩。其形態學特徵是:板層骨形成遲緩,膠原排列紊亂,骨小梁纖細,破骨細胞活躍,軟骨性骨痂發育為成熟骨痂遲緩,骨痂質量差[5]。
  • MAPK信號通路與骨質疏鬆關係的研究進展
    這篇綜述將詳細介紹MAPK信號通路與骨質疏鬆(OP)關係的最新研究進展,探究OP的發病機制,為臨床治療骨質疏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隨後,他們構建了骨質疏鬆模型(OVX)鼠,口服膠原蛋白水解物後,腰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增加。結合上述研究可以發現ERK1/2與骨質疏鬆的治療有關。
  • Cell Stem Cell | 王存玉/俞波合作組發現決定成人幹細胞命運的蛋白,揭示抗衰老和骨質疏鬆的新靶點
    五年前,時代周刊就曾經報導過谷歌投入重金研究衰老,期望能夠搞清其分子機理,找到抗衰老的新方法。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重要器官的功能減弱或喪失,而骨骼的衰老和骨質疏鬆是人體衰老的一個主要方面,且原因複雜,找出骨衰老的分子機理,無疑對預防或延緩衰老有重要的意義。
  • 「星醫百」減肥能增加骨質量,或成新的抗骨質疏鬆治療策略
    更有意義的是,了解脂肪細胞的產物控制骨細胞的機制可能會發現新的抗骨質疏鬆治療策略。為了克服這一局限性,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更具治療相關性的模型,在成年小鼠中誘導脂肪消融。 為此,研究團隊將表達靈長類白喉毒素受體(DTR)的小鼠與那些表達脂聯素(ADQ)-Cre的小鼠交配。 因此, DT給藥可以完全消除這些DTRADQ小鼠中的WAT和BAT,並可消融骨髓脂肪細胞 。
  • 高脂血症對鈦種植體骨結合影響的研究進展
    而研究顯示,高脂血症會導致骨代謝紊亂,不利於種植體的骨結合,從而影響高脂血症缺牙患者種植治療的成功率和遠期療效。因而,高脂血症是種植治療的風險因素之一。本文從鈦金屬、鈦種植體骨結合、鈦種植體周圍微環境以及與繼發性骨質疏鬆的關係等方面展開闡述,就高脂血症對鈦種植體骨結合影響的研究進展進行歸納總結。
  • 靜悄悄的殺手——骨質疏鬆症
    骨骼的完整性由不斷重複、時空偶聯的骨吸收和骨形成過程維持,此過程稱為「骨重建」。骨重建由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和骨細胞等組成的骨骼基本多細胞單位實施。成年前骨骼不斷構建、塑形和重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正平衡使骨量增加,並達到骨峰值;成年期骨重建平衡,維持骨量;此後隨年齡增加,骨形成與骨吸收呈負平衡,骨重建失衡造成骨丟失。
  • ...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維生素D|補鈣|血鈣|骨鈣|骨骼|-健康界
    其實原因很簡單:正常情況下,人體內血鈣與骨鈣始終保持著動態平衡:血鈣高時,可促進鈣磷沉積,增加骨鈣量;血鈣不足時,骨骼會促發溶骨效應,代償性地溶解骨鈣,以此釋放鈣元素返回血液中,增加血鈣量。由於人們在40歲以後鈣的吸收能力下降,或者長期以來飲食中鈣含量不足,可能導致中老年人普遍血鈣下降。
  • 最新原創性研究JACS:智能「小蘇打」有望成為治療骨質疏鬆的新武器!
    骨質疏鬆危害大,但是目前常規抗骨質疏鬆治療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最近,浙江大學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妙用」小蘇打,為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帶來了新希望。目前的研究認為,骨質疏鬆的首要病因是破骨細胞異常激活,而破骨細胞分泌的「酸」被認為是破骨細胞骨破壞的關鍵起始因素。 目前臨床上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主要藥物是通過集中對破骨或成骨細胞生物學的調控,達到抗骨吸收和促骨合成代謝的效果。但卻沒有從源頭上扼殺破骨細胞形成的外部酸環境這一關鍵步驟。
  • 臨床筆記丨骨質疏鬆症治療藥物一覽
    雙膦酸鹽類藥物雙膦酸鹽類藥物是應用最廣泛的的骨質疏鬆症防治藥物,雙膦酸鹽主要通過:(1)改變骨基質的特性,抑制體內新生成的破骨細胞的生物活性,減少其數量;(2)直接幹擾與改變成熟破骨細胞的活性,抑制其破骨功能。從而達到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 Cell子刊:鄒偉等揭示脂肪細胞的清除可促進骨快速增殖
    所以近10幾年來, 骨和脂肪之間的相互調節, 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脂肪怎樣調節骨的生長?目前為止,人們認為脂肪主要通過兩種機理來影響骨的生長:1)脂肪因子 (adipokines):脂肪細胞可分泌大量脂肪特有的細胞因子,例如leptin ,通過下丘腦的Leptin receptor, 激活交感神經抑制骨的生長;2)競爭性促進或抑制間質幹細胞向骨或脂肪分化。但這些機理仍存在爭論。
  • 你為啥會得骨質疏鬆?這些原因完全想不到!
    高脂血症和骨質疏鬆症研究發現血漿總膽固醇異常升高能降低股骨頸、脛骨的骨密度,中老年男性隨著年齡增加,骨密度逐漸下降並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呈負相關,調脂治療可預防中老年男性骨質疏鬆症。臨床上高脂血症患者合併骨質疏鬆的情況並不少見。
  • 中譽人膠原蛋白肽,關注骨質疏鬆,為健康「骨」勁
    骨質疏鬆類似於「糠」了的蘿蔔,正常蘿蔔,不易掰斷,「糠」蘿蔔,一捏就碎。骨質疏鬆的症狀有,駝背、疼痛、身高變矮以及極易骨折,多次骨折後,很容易久治不愈,甚至致殘,所以,我們一定要關注和了解骨質疏鬆症知識,提前預防,有效治療,為健康加油「骨」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