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汽車的形態將會是如何?傳統車廠、造車新勢力如何在未來到來時把握差異性?奇點汽車聯合創始人季申在36氪未來峰會上分享了他的看法:汽車廠商們不僅需要關注硬體本身,未來的汽車將整合硬體、軟體、內容、服務等多個要素,打破功能間的隔絕。針對不同要素,奇點採取了不同的迭代思路。
以下是季申演講全文:
作為未來出行的一個載體企業,我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下奇點汽車的實踐和想法。
在造這個車之前,我們的初衷很明確,兩個點:一是汽車本身硬體不具備智能性,消費者不得不先買一個汽車,再加上智能系統來解決汽車本身不夠智能的痛點,二是汽車的電子部件越來越多,軟體功能越來越強大了,怎麼綜合運用這些軟體也是我們的考慮點。
奇點汽車一開始就從這兩點出發,針對第一點,要打造智能硬體平臺,針對第二點,要打造智能軟體平臺。我們的作業系統集成了各種功能,提供軟體接口給我們的應用軟體程序使用。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手機上有個攝像頭智能硬體,作業系統把攝像頭功能集成了,而應用軟體增強了攝像頭的應用場景,拍照掃碼識別等等。
硬體方面,在一些核心部件上我們摒棄了傳統的採購方式,而是採用研發方式,比如整個車內的車聯網絡,目的是為了打通車內的傳感器和執行器之間的數據交互。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零部件採購的模式下我們可能發現,智能車上雨量傳感器得到的數據只給雨刮使用,這就是功能性的局限。現在我們做到什麼程度?雨量傳感器傳來信號,執行器分析出現在在下雨,不僅告訴雨刮開始工作,還告訴車窗天窗要關起來,再把車輛行駛切換到雨天運動模式。更進一步,還可以將外部的環境因素結合起來,用戶是開在泥地上、高速公路上、山路上還是普通的城市街道?現在的汽車每個功能之間是隔絕的,而奇點想做的是搭建的自己的軟硬體平臺,把這些功能組合起來,根據場景解決問題。這是我們核心的思路。
講到網際網路造車,大家都有一個問號:網際網路的思維模式是快速迭代,可是汽車的迭代很慢。一個快速變化的東西怎麼跟複雜、迭代慢的系統結合?我們把車的系統分為三層:
第一層智能駕駛,要求駕駛安全、可靠,因此我們用傳統做硬體的方式來做。
第二層是車載乙太網,加上攝像頭、雷達等探測設備後,這些數據的融合對車內的傳輸帶寬要求特別高,所以車內是否能使用乙太網也是智能汽車的一個判斷標準。通過乙太網,可以根據場景實時定製出行的解決方案。這一塊我們認為是中等頻次的進化過程,迭代不會很快。
第三層是智能座艙,智能座艙包括了車內的中控屏幕、儀表、後排的娛樂屏等等,是駕駛員、乘客直接觸摸到的屏幕入口。從這些入口,用戶能得到獲取服務、內容、應用程式以及功能的升級。所以,數字座艙這一塊是偏軟體的,是與用戶日常使用強相關的。因此我們選擇按照網際網路的方式迭代發展。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一輛汽車發布後,消費者更多會關心車的外觀、駕駛速度、乘坐體驗,但對其中的軟體技術的考量佔的比重很低,可能就10%,而車的硬體部分佔到90%。未來智能汽車發展的時候,它的硬體部分比例會縮小,消費者的關注度可能不再那麼集中了,而更多地關心軟體及網際網路服務的質量,這塊可能會達到60%。
前面講了很多智能化的東西,聽上去非常美好,但是我們也覺得光有這些智能化的東西還不夠,汽車產品要落地還是離不開製造方面的因素。對於中國來說,在智能汽車產業裡是彎道超車,跟國外的大廠沒有關係,我們在制定自己的標準。但車本身仍然非常重要,只有車這個載體出現之後,這些網際網路服務、智能系統才有用武之地。在基礎製造方面,我們奇點汽車也投入了資金和團隊,電池、電機、智能系統等等都是我們自主設計開發。
除此之外,奇點很重要的一個優勢在於團隊。奇點汽車在日本有個接近60人的工程師團隊,這些工程師是來自於豐田、本田的老工程師,他們擁有非常豐富的汽車製造工藝、汽車結構化經驗。我們在研發過程中的每個數據的出圖、我們交付的產品,都要通過他們嚴格的審核。這個老工程師團隊也是奇點汽車質量的一個非常可靠的保證。
今年年底,我們的第一批車就會交付。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200萬公裡的路試,進行了底盤耐久化測試、電力電池落地實驗等等。我們在吐魯番超過70度的環境下測試車的熱管理、電池是否可靠。在海南五指山地區,我們進行了高溫高溼下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