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茲獎得主、著名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9月10日的博客上發表了關於考拉茲猜想Collatz conjecture部分結果的證明。
所謂的考拉茲猜想,就是大名鼎鼎的3x+1猜想。具體的內容是說,任取一個自然數x,如果x是偶數,則除以2;反之,3x+1後,再除以2;如此得到的數字記為x1,對x1繼續執行如上的操作得到x2……如此反覆,最終必然能夠得到數字1!
雖然看起來,整套運算都沒有脫離加減乘除的範圍。但實際上,猜想的結論並非顯而易見,我們甚至還沒搞清,數列本身是否有界。
它似乎最早出現在美國,具體出處不詳,已知的,從西拉古斯大學大學傳到貝爾實驗室,再到芝加哥大學。因早期有眾多的傳播者,所以在傳播過程中,3x+1猜想收穫了許多名字:考拉茲猜想、烏拉姆(Ulam)問題、角谷靜夫猜想等。
因為,命題本身的表述極其初等,卻又讓數學家感到完全無從下手。甚至有人半開玩笑地說,這一問題是蘇聯克格勃的陰謀,目的是要阻礙美國數學的發展。
隨意舉一個具體數字的慄子:
x=17(為奇數,因此3*17+1除以2)>26(偶數) > 13> 20> 10> 5> 8> 4> 2> 1。
如果將初始值記為n,上面一整套運算的最後結果(如果有的話)記為S(n),根據猜想,S(n)=1。
等式或許是一個過於強大的結論,所以數學家嘗試旁敲側擊,通過不等式偷偷滲入敵境。所以他們先試圖證明,存在某個常數M,S(n)≤M。然後再逐步縮小M,直到M=1。
可惜,很長時間以來,他們甚至都未能證出S(n)≤n!更不要提固定的常數了。
結果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多多少少收穫了些許進展。如今,陶哲軒總括之前的結論,證明了(如果審核無誤的話)對函數f,只要是一個趨於正無窮的實數列,除去至多有限個在對數密度意義下佔比為0的例外,都有S(n)≤f(n)成立。
當然,這離最終的結論還差十萬八千裡,而3x+1猜想也被稱為是未來的數學問題——可能根本不是現有技術可以解決的。
附clkw評論 對數密度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給每個數字一個權重,越小的數字權重越大,我寧願2、3、4都在M裡面,而不是200、300、400都在M裡面(雖然只數個數的話是相等的);要是5不在M裡面,這不只是個數減了一的問題,我需要更多的500、501、502等等都要在M裡面,才能維持「加權」後的「佔有率」;當然了,最後還是取當k趨近於無窮時的極限,假如極限是1,那麼我們就說在對數密度意義下,N裡面幾乎全都是M。咦那為什麼叫對數密度呢?這是因為有一個小常識,1+1/2+1/3+1/4+…+1/k 在k很大的時候是趨向於log(k)+常數的,這裡log表示自然對數。因此假如我給每個數字n加的權重就是1/n的話,我把屬於M且小於k的這些數字n的權重加起來,將總和除以log(k),我就能期待當k趨近於無窮的時候極限剛好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