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首次發現活體哺乳動物細胞轉錄機制

2021-01-15 生物谷

    生物谷:轉錄,這一將DNA的遺傳信息通過信使RNA的互補合成傳遞下去的過程,組成了所有細胞活性的基本構成。但是有關這一過程的動力學,比如這一過程有效性有多高?能進行多久?這些問題至今我們了解得很少。來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解剖學與結構生物學系,法國科學研究基金會(Fonds  Nationaux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以色列Bar-Ilan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先進的顯微技術同步測量了轉錄的步驟,這一從未實現過的實驗得到了令人驚訝的結果,從基礎上改變了目前已知的轉錄過程。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網絡版上。

    轉錄(Transcription)是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第一步,也是tRNA和rRNA的合成步驟。   
     轉錄中,一個基因會被讀取被複製為mRNA,就是說一特定的DNA片段作為模板,以DNA依賴的RNA合成酶作為催化劑的合成前體mRNA的過程。這一DNA指導的RNA合成作用以DNA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以四種三磷酸核苷(NTP)即ATP、GTP、CTP及UTP為原料,各種核苷酸之間的3′、5′磷酸二酯鍵相連進行的聚合反應。合成反應的方向為5′→3′。反應體系中還有Mg  2+、Mn  2+等參與,反應中不需要引物參與。鹼基互補原則為A-U、G-C,在RNA中U替代T與A配對。  

    RNA聚合酶是催化轉錄作用的酶,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都有各自的RNA聚合酶,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結構是由五個亞基組成,為二條α鏈,一條β鏈,一條β′鏈和一條σ因子鏈,α  2ββ′四個亞基組成核心酶,加上σ因子後成為全酶α  2ββ′σ;真核生物中已發現有四種RNA聚合酶,分別稱RNA聚合酶Ⅰ、Ⅱ、Ⅲ、Mt。

    其中  RNA聚合酶Ⅱ轉錄生成hnRNA和mRNA,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躍的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Ⅲ轉錄的產物都是小分子量的RNA,tRNA的,5SrRNA的和snRNA。   

     RNA聚合酶Ⅰ轉錄產物是45SrRNA,生成除5SrRNA外的各種rRNA。 


                                      

  Ⅰ

  Ⅱ

  Ⅲ

   Mt

  定位

  轉錄產物

  核仁

   5.8S,18S,28SrRNA前體

  核質

   mRNA前體

   U1、U2、U4、U5

   SnRNA前體

  核質

   tRNA前體

   5SrRNA前體

   U6SnRNA前體

  線粒體

  線粒體 RNAS

  對利福平的敏感性利福黴素

  不敏感 (-)

  敏感 (+)

   (-)

   (+)

   (-)

   (+)

   (+)

    這一最新研究就是圍繞著RNA聚合酶II進行的,在轉錄過程中,DNA附近會聚集越來越多的RNA聚合酶II,然後RNA聚合酶II就會通過特異性互補作用合成RNA。

    為了觀測到這一轉錄過程,研究人員利用活體哺乳動物細胞——每一個細胞都包含著研究人員插入到細胞染色體中的一個人工基因的200個拷貝。然後通過將螢光標籤加在RNA聚合酶II上,研究人員就能夠觀測到轉錄過程的三個步驟了:酶分子結合綁定到DNA上,啟動(當酶與第一個RNA核苷結合在一起)和延伸(RNA分子剩餘部分的延伸)。當研究人員觀測RNA聚合酶II分子與DNA結合,並製造出新的RNA的時候,他們發現酶分子結合上去後會立即脫落下來。

    文章作者  Robert  Singer博士表示,「令人驚訝的一項發現就是,轉錄過程實際上效率十分低,尤其在開始的兩個步驟」,「這說明結合到基因上的聚合酶只有1%幫助合成RNA,轉錄是一個效率低的過程。我們還不肯定這是什麼原因,但是這也許是由於轉錄過程中需要的所有因子都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聚集在一起,因此需要酶不斷的脫落,又不斷的補充上去,直到所有的元素都精確到位。」

    研究人員觀察到轉錄的結合過程持續大約6秒,啟動則需要54秒,而比較而言,轉錄的延伸過程則需要長達517秒(大約8分鐘)。研究人員認為可能的原因就是:「先鋒」聚合酶有時會「停頓」一段較長的時間,延遲轉錄過程,就像狹長的街道上,一輛車擋住了後面所有的車。但是一旦過了這一停頓過程,延伸過程就變快了——大約每秒70個核苷合成,這比之前報導的要快的多。


    這兩個過程:停頓和延伸過程中快速的RNA合成,也許是調控基因表達的關鍵過程。Singer博士認為,「利用這種機制,就算突然出現什麼狀況,你都可以應付自如」,「一旦這一停頓酶重新開始,那麼就能以極高的速度合成突然急需大量特異性蛋白的mRNA。」

    參予這一研究的還包括第一作者:Xavier  Darzacq(目前在法國科學研究基金會),Yaron  Shav-Tal(目前在以色列Bar-Ilan大學),Valeria  de  Turris  和Shailesh  M.  Shenoy。

原始出處: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Published online: 5 August 2007; | doi:10.1038/nsmb1280

In vivo dynamics of RNA polymerase II transcription

Xavier Darzacq1, 2, Yaron Shav-Tal1, 3, Valeria de Turris1, Yehuda Brody3, Shailesh M Shenoy1, Robert D Phair4 & Robert H Singer1

1 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Structural Biology,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Bronx, New York 10461, USA.

2 Laboratoire de Génétique Moléculaire,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UMR-8541,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75005 Paris, France.

3 The Mina & Everard Goodman Faculty of Life Sciences, Bar-Ilan University, Ramat Gan 52900, Israel.

4 Integrative Bioinformatics, Inc., Los Altos, California 94024, US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Robert H Singer rhsinger@aecom.yu.edu

We imaged transcription in living cells using a locus-specific reporter system, which allowed precise, single-cell kinetic measurements of promoter binding, initiation and elongation. Photobleaching of fluorescent RNA polymerase II revealed several kinetically distinct populations of the enzyme interacting with a specific gene. Photobleaching and photoactivation of fluorescent MS2 proteins used to label nascent messenger RNAs provided sensitive elongation measurements. A mechanistic kinetic model that fits our data was validated using specific inhibitors. Polymerases elongated at 4.3 kilobases min-1, much faster than previously documented, and entered a paused state for unexpectedly long times. Transcription onset was inefficient, with only 1% of polymerase-gene interactions leading to completion of an mRNA. Our systems approach, quantifying both polymerase and mRNA kinetics on a defined DNA template in vivo with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opens new avenues for studying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al processes in vivo.

 Figure 1. Detecting transcription in vivo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 Schematic of the gene cassette17 stably integrated into chromosomes of human U2OS cells. P above protein sequence denotes Pol II phosphorylation state (red, phosphorylated). Reverse tet transactivator (rtTA) in the presence of doxycycline drives gene expression from a minimal CMV promoter17. Arrows indicate the 3.3-kb region transcribed by Pol II and the 2.3-kb region labeled by GFP-MS2 fusion proteins. Red lines indicate targets of FISH oligonucleotide probes. (b–m) Active transcription sites recruit Pol II. In b,e,h,k, RFP-LacI labels gene locus. Immunofluorescence (using indicated antibodies) reveals Pol II in three phosphorylation states: unphosphorylated (c), phosphorylated at Ser5 (f) and phosphorylated at Ser2 (i). l shows that the transcription site recruits YFP–Pol II (YFP-RPB1Amr). In n–y, nascent mRNAs were detected at active sites. In n,r,v, CFP-LacI labels gene locus. In o,s, mRNAs bound by GFP-MS2 were detected by FISH (probes at 5' and 3' ends are shown in p,t). FISH signals at exon (w) and intron regions (x) colocalize only at transcription site (see merge of each row, q,u,y). Scale bars, 5 m.

全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nsmb/journal/vaop/ncurrent/full/nsmb1280.html

相關報導:

FoxO轉錄因子

成年幹細胞與TLX轉錄因子

RNA的生物合成--轉錄作用

第六節:真核基因表達的調控——真核基因轉錄水平的調控

第七節:轉錄:RNA的生物合成——真核生物的轉錄作用

研究發現轉錄偶聯修復的新機制

第十七節:基因重組與基因轉位——轉錄因子、染色體易位和白血病

蛋白質轉錄-翻譯過程動畫

RNA轉錄後的加工與修飾

PCR產物直接轉染細胞並轉錄siRNA,誘導RNAi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 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細胞核團類結構的神經發生發育機制仍不清楚,尤其是對於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種類特點以及產生神經元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所知甚少。2020年8月13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曉群研究組在Nature 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Cellular and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neural progenitors in the developing mammalian hypothalamus"的研究論文。
  • Nature子刊:陳玲玲等發表lncRNA綜述論文,詳述lncRNA的轉錄、剪接、定位及功能
    該文章系統論述了長非編碼RNA的生成、亞細胞定位、轉錄水平和轉錄後水平的基因調控功能與機制,並且探討了長非編碼RNA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功能和潛在應用。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
  • 同濟團隊首次發現並證實生殖細胞應對病毒入侵的免疫應答機制
    在百萬年的鬥爭中,生殖細胞進化形成了一類長度僅24-32鹼基的小RNA,被稱為piRNA,可以抑制轉座子的轉座行為。如果說抗生素是有機體抵抗細菌入侵的強力武器,那麼piRNA是病毒入侵後生殖細胞中產生的護衛隊。但piRNA如何應對病毒入侵的機制仍然不得而知。
  • Nature子刊:CCR5基因再出新成果,CCR5編碼的LncRNA會促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能力
    該研究發現發現對於CCR5-∆32等位基因純合個體全因死亡率增加21%。表明CCR5-∆32的純和突變是有害的。詳情點擊:賀建奎進行的基因編輯嬰兒,死亡率增加,預期壽命會縮短2019年6月17日,Nature 子刊 Nature Immunology 雜誌刊登了題為:CCR5AS lncRNA variation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CCR5, influencing HIV disease outcome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與大腦皮層的層狀結構不同,哺乳動物的下丘腦是由多種結構及功能複雜的細胞核團構成。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細胞核團類結構的神經發生發育機制仍不清楚,尤其是對於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種類特點以及產生神經元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所知甚少。
  • Nature子刊:這個源自大戟的小分子為何有望治療溶酶體病?
    我們目前已知,通過感知細胞的營養供應情況,TFEB和TFE3兩種轉錄因子可調控溶酶體的生成速率。當營養充足時,被招募到溶酶體上的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會分別將TFEB和TFE3的Ser142和Ser211磷酸化,使二者與14-3-3蛋白結合而被滯留在細胞質內,從而無法影響基因轉錄。
  • Nat Comm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與大腦皮層的層狀結構不同,哺乳動物的下丘腦是由多種結構及功能複雜的細胞核團構成。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細胞核團類結構的神經發生發育機制仍不清楚,尤其是對於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種類特點以及產生神經元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所知甚少。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又雙叒登Nature子刊!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該研究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它可以附著在人類活細胞的DNA G-四鏈體上,這使得研究人員第一次觀察到了這種特殊的DNA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基因轉錄中發揮作用。他們首次證明,DNA的G-四鏈體在特定類型的乳腺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發現為個性化醫學提供了有希望的新目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 我國專家發現環形RNA新分子及其轉錄調控功能機制
    人民網上海9月28電 (記者王有佳)9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組與計算生物所楊力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發現來源於基因內含子區域的環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環機制及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重要功能。
  • Cell子刊新成果: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通過Monocle2對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進行擬時間發育分析,發現由以上14種生殖細胞構成的發育路徑與經典的生精上皮發育過程高度吻合(圖1d)。至此,該研究首次藉助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完整地描繪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細胞命運轉變的精確過程和基因表達變化的動態圖譜,為進一步深度解析人類精子的發生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圖1.
  • 雌性哺乳動物細胞中為何會有一條X染色體出現功能失活?
    2020年2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雌性哺乳動物有兩條X染色體,而雄性哺乳動物只有一條X染色體,因此有機體會進化出一種顯著的解決方案,從而防止兩性在基因表達之間出現嚴重失衡,即在每一個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細胞中,一個完整的X染色體都會被沉默從而抑制RNA進行轉錄;這個過程被稱為X染色體失活(XCI,X-chromosome inactivation
  • Nature:重大突破!從結構上揭示RNA聚合酶III轉錄起始機制
    2018年1月18日/生物谷BIOON/---根據需要讀取和解析DNA密碼的機制是所有的動物和植物所共有的,而且常常被癌症所劫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和捕捉這種讀取機制的圖片。這項關於這種分子機制如何運行的發現可能為開發癌症治療的新方法開闢新的途徑。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該成果揭示了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細胞核仁功能和RNA聚合酶I (Pol I) 轉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機制。此外,近期陳玲玲研究組和國際上其他研究人員相繼發現哺乳動物細胞內還存在一系列具有特殊結構的長非編碼RNA分子家族,例如具有小核仁RNA (snoRNA) 特殊結構的lncRNAs和環形RNA等,並具有重要調控功能。
  • 揭示miR-133a的轉錄調控機制並闡明其在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miR-133a表達的上調促進了線粒體生物發生和肌細胞分化,並進一步通過"定向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找到了調控miR-133a表達的上遊調控因子KAP1,從而加深了對miR-133a轉錄調控機制及重要功能的了解。microRNA(miRNA)在多種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哺乳動物合子基因組激活過程中RNA聚合酶參與轉錄起始的調控機理
    該發現不僅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合子基因組激活(ZGA,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這一重要生物學事件的基本機制,也為早期胚胎發育相關疾病與輔助生殖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合子基因組如何激活,是發育生物學中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之前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已研究的物種的成熟卵母細胞均處於轉錄沉默狀態。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錄因子STAT6特異識別N4位點DNA的分子機制
    11月1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recognition by STAT6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STAT6對N4位點DNA的識別機制。
  • Nature Cancer | 轉錄因子c-Rel竟是一種新型免疫檢查點,通過誘導MDSC細胞分化,促進癌症發展
    然而針對MDSC來有效治療癌症的藥物靶點至今還沒有被發現。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陳有海教授團隊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ancer 雜誌發表了題為:c-Rel is a myeloid checkpoin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