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應對寬能帶隙材料時代?

2020-12-08 電子發燒友

何時應對寬能帶隙材料時代?

Dan Kinzer 發表於 2012-11-26 10:53:13

  對於功率電子而言,寬能帶隙材料能夠以相同甚至更低的成本,顯著改善效率、尺寸及重量等指標。簡單地說,寬能帶隙器件具有優勝10倍的導通和開關性能,這種性能提升對於風能和太陽能、混合動力以及電動車輛的普及是至關重要的。即便功率電子絕對成本在不斷降低,其成本仍然是這類系統成本中不斷增加的部分。例如: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較系統綜合系統的成本下降得快些。為了儘可能節省每一瓦功率,智能系統控制是一種必須的做法,同樣重要的是:功率器件需要儘可能高效地提供每一瓦功率。那麼,促進寬能帶隙器件的使用還有什麼要做? 矽功率器件的未來又是什麼呢?

  首先來看看碳化矽。關於碳化矽功率器件的開發已經持續了20多年了。600V肖特基二極體作為第一款商用功率器件出現在10年前,而後逐步發展成結勢壘混合PiN的肖特基二極體。碳化矽器件的好處在於其材料的耐用性。熱傳導性較矽器件提升三倍,同質性的基底和外延層允許垂直功率器件在矽片上均勻地散熱,可以耐受大浪湧電流、高瞬態電壓和高功率。

碳化矽晶片

  現今,碳化矽電晶體開關正在進行最初的商業化,早期的MOSFET具有相對較高的導通阻抗,並且由於表面溝道活動性和柵極電介質應力而仍然而有其局限性。 新型MOSFET正處於開發之中,並可部分克服這些局限性。雙極和JFET器件避免了這些問題,因此具有接近理論極限的更低阻抗。雙極器件通常處於關斷狀 態,這在大多數應用中是必需的。新型BJT具有無存儲時間、20ns開關時間、100以上的大電流增益、大電流下無增益下降、有益於穩定的負增益和Vcesat溫度係數,並且無二次擊穿等特性。雖然可以製造JFET在零柵極偏置電壓下完成夾斷,但這也增大了導通狀態的電壓,也將柵極電壓的擺幅限制在3V以內。通 常導通的JFET的傳導損耗幾乎與雙極器件持平,但是一般要求以串聯方式將器件聯成共發共基放大器(cascode),或者在允許「常開」工作的情況下至 少是負驅動。

  氮化鎵器件又如何呢?30V至200V的更低電壓器件已經面市。在100V以下時,這種器件實際上具有比矽器件更高的導通阻抗。柵極電荷方面的少許優勢是這些器件所具有的唯一先進之處,而在沒有柵穿效應的情況下驅動器件會成為挑戰。即將推出商用600V器件。這些器件中有一些是在碳化矽基層襯底上構建的,但是由於成本原因,大多數公司傾向於採取在矽基層上製作GaN外延的方式。由於存在廣泛的晶體失配現象,這無疑成為嚴峻的工藝挑戰;MOCVD工藝正處於開發之中,該工藝能夠使層厚達到數微米,足夠滿足處理600V電壓的要求,而沒有過度的翹曲和變形。由於失配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斷層通常在109/cm2的範圍內,需要給予抑制,以避免導電矽基層的洩漏,重要的是在薄膜中加入特別的雜質,以控制洩漏電流以及以及體電荷陷落。表面電荷和體電荷的陷落會引起導通電壓的增加以及阻斷電壓的不穩定。幸運的是,最近報導在解決這些不穩定性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氮化鎵器件

  從理論上講,氮化鎵垂直器件在傳導率方面優於碳化矽器件。這一點常用明確的Rdson對比額定BV圖形來表示。問題在於缺乏具有合 理的成本和直徑的均勻的氮化鎵基層。因此,幾乎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橫向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上面,這些電晶體並未延續垂直器件的思路。這些器件 的性能取決於減小特徵尺寸、2維電子氣(2DEG)接觸阻抗以及漏極漂移長度。這意味要獲取低阻抗,高表面電場是不可避免的,並且這些器件不能承受很大的 雪崩電流。這些器件必須採取保守設計的方式,以確保瞬變電壓值不會達到實際器件的擊穿電壓。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是帶有漏肖特基柵極的常開器件,所以,對於 高電壓一般採用一種絕緣柵極結構和常閉器件設計中的一種創新方法。

  碳化矽器件成功的關鍵是加快了解成本和材料缺陷方面的知識,開發基底和外延生產能力,並轉換至150mm晶圓尺寸,以便使用廣泛的晶圓生產能力。預計在今 後2至3年將會出現600V至1700V以及電壓更高的商用器件。氮化鎵器件成功的關鍵在於提高150mm至200mm晶圓的產量以及降低MOCVD工藝 的成本,採用能夠承受高工作電壓和表面電場應力的器件和材料設計。這在100V至600V器件的開發中已經開始實施,預計在未來2至3年這些器件的產量會 快速攀升。

  矽器件將來能夠承受其他技術的衝擊嗎?回答是肯定的!憑藉數十年的可靠性驗證和現場使用,以及具有成本效益的高度成熟製造設施,在未來數年中,IGBT、 SuperFET® MOSFET以及STEALTH™整流器將會滿足600V至1200V市場需求。屏蔽柵PowerTrench® 矽器件仍然是25V至150V應用的首選器件。隨著系統設計人員學習使用寬能帶隙器件的高頻能力,這些器件在系統性能、尺寸以及成本方面的優勢將會顯現出 來,並在2020年前乃至其後十年中逐步推動該產業的轉變,實現寬能帶隙器件的普遍使用。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何時應對寬能帶隙材料時代
    對於功率電子而言,寬能帶隙材料能夠以相同甚至更低的成本,顯著改善效率、尺寸及重量等指標。簡單地說,寬能帶隙器件具有優勝10倍的導通和開關性能,這種性能提升對於風能和太陽能、混合動力以及電動車輛的普及是至關重要的。
  • Y5T51 帶隙、直接帶隙、間接帶隙
    這個圖,是很多專家們用來解釋「為什麼「雷射器材料的選擇,用直接帶隙材料容易發光,而間接帶隙材料則很難發光」
  •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帶隙是二維半導體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光器件中最重要的基本參數之一,是影響二維半導體電子器件開關比和光電器件的光電流響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精確調控二維半導體原子晶體的能帶結構是提高器件性能的重要方法。通過控制鍺矽元素含量,獲得了具有不同化學和晶體結構的鍺矽烷,首次實現了鍺和矽基二元二維材料的帶隙調控,兼具適宜帶隙結構、高比表面積和表面化學活性的二維鍺矽烷可作為光催化劑,實現了常溫下光催化高效產氫,同時顯著提高了光催化CO2還原能力。缺少層狀體相材料是製備二維鍺基和矽基半導體材料的重要難點。
  • 深研院新材料學院與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合作在二維材料帶隙計算...
    二維材料作為21世紀的新材料,為後摩爾定律時代的電子器件提供了新的選擇。帶隙也成為了二維材料需要被研究的重要性質之一。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將新開發的Wannier Koopmans Method(WKM)方法使用到了二維材料上,測試得到了準確的二維材料帶隙,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美國化學學會計算物理化學類的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 (J. Phys. Chem. Lett.
  • 一個高性能帶隙基準電壓源的設計
    傳統帶隙基準由於僅對電晶體基一射極電壓進行一階的溫度補償,忽略了曲率係數的影響,產生的基準電壓和溫度仍然有較大的相干性,所以輸出電壓溫度特性一般在20 ppm/℃以上,無法滿足高精度的需要。 基於以上的要求,在此設計一種適合高精度應用場合的基準電壓源。在傳統帶隙基準的基礎上利用工作在亞閾值區MOS管電流的指數特性,提出一種新型二階曲率補償方法。
  • 矽光技術新突破:基於六方鍺和鍺矽合金的直接帶隙發光
    Bakkers等的文章「基於六方鍺和鍺矽合金的直接帶隙發光」,克服了傳統上矽材料因為是間接帶隙不能直接發光的難題。許多科普微信公眾號都介紹了這一成果。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團隊基於直接帶隙六方相Ge和SiGe合金實現了與直接帶隙III-V族半導體相似的發光率。同時證明了通過控制六方相SiGe合金的成分,可以在保持直接帶隙的同時,在很寬的範圍內連續調節發射波長。實驗結果與理論非常吻合。
  • 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新突破,天津大學首獲具有帶隙可調控...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的應用研究獲進展
    半導體納米材料是當前光催化和光伏器件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之一。這類半導體材料合適的帶隙大小使其在太陽光譜範圍內有足夠的光吸收,產生的光生電子和空穴用於驅動光催化反應,或者形成光伏電勢。另一方面,納米材料的大比表面能夠吸附大量的反應物分子或者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染料分子,極大地提高光催化及光電轉化效率。
  • 最大能隙拓撲絕緣體
    不同於普通絕緣體的能帶,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或者邊緣態)存在錐狀能帶[1],這和光子的色散關係相似[2],這種能帶物質代表一種相對論準粒子,可以用狄拉克方程描述,因此被稱為狄拉克費米子[3]。 拓撲絕緣體因存在奇異的導電的表面態,近年來在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二維的拓撲絕緣體在邊緣態存在一維金屬態,可以表現出自旋量子霍爾效應,故又稱為量子自旋霍爾絕緣體[4]。
  • ...沈波課題組和戴倫課題組合作揭示單層MoS2能谷直接-間接帶隙的...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寬禁帶半導體研究中心唐寧、沈波課題組與戴倫課題組合作開展了單層MoS2材料在流體靜壓力作用下的光譜性質研究,發現其能谷直接-間接帶隙的轉變。
  • 新材料二硫化鉬曝光,性能堪比石墨烯,還具有帶隙
    打開APP 新材料二硫化鉬曝光,性能堪比石墨烯,還具有帶隙 發表於 2017-10-26 14:56:40 然而,石墨烯 卻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硬傷,那就是帶隙問題。最近一款柔性量子晶片新材料曝光,電學調控性能有望超越石墨烯。
  • 寧波材料所熱電材料能帶工程和性能優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熱電材料是一類能夠實現熱電與電能直接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可用於半導體製冷、高精度溫控和溫差發電。為提升熱電轉換效率,需要在保持較低熱導率的基礎上儘可能提高材料的功率因子S2σ。然而Seebeck係數S和電導率σ之間具有本徵關聯性,通常難以實現功率因子的大幅度提升。利用「能帶工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S和σ的解耦合,以獲得較高的功率因子和轉換效率。
  • 香港城市大學陸洋團隊再發《Science》:攀登電子材料領域的「珠穆...
    但它不僅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的材料,它還出人意料同時擁有超高的導熱性、介電擊穿強度、載流子遷移率以及超寬的帶隙。得益於這些優異的特性,金剛石被稱為電子材料的「珠穆拉瑪峰」,並且在光電應用的方向上被寄予厚望。但也是因為超大的能帶間隙和緊密的晶體結構,金剛石難以「摻雜」(調節半導體電子特性的常用方法),想要「登頂珠峰」——將金剛石在光電器件中工業化應用仍是困難重重。
  • 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十一)-自旋軌道耦合
    能帶圖計算深入分析能帶結構(三)-Origin畫能帶圖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四)-高通量生成能帶圖pymatgen深入分析能帶結構(五)-魔角石墨烯的構建與其能帶結構淺析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六)-對贗原子做投影,電子化合物(下)深入分析能帶結構(七)-VASPKIT計算有效質量深入分析能帶結構
  • Advanced Materials報導王琳教授課題組二維材料能帶工程新成果
    西工大新聞網3月25日電(王琳教授課題組)近年來,探索二維材料的新類型及將它們自由組合成二維範德華爾斯異質結,極大地促進了新奇基礎物理現象的湧現和超薄型微納器件的優化。然而,有限種類的二維半導體(如過渡金屬硫化物和黑磷大多是窄帶隙半導體)嚴重限制了不同類型異質結的靈活設計及其光電特性研究。
  • 能帶結構圖、態密度圖的基本分析方法
    能帶結構分析現在在各個領域的第一原理計算工作中用得非常普遍了。首先當然可以看出這個體系是金屬、半導體還是絕緣體。對於本徵半導體,還可以看出是直接能隙還是間接能隙:如果導帶的最低點和價帶的最高點在同一個k點處,則為直接能隙,否則為間接能隙。
  • 中科院半導體所「剪裁」二氧化鈦能帶結構
    「人工剪裁」,製備出區別於本徵半導體的嶄新的人工材料,由此設計出具有新結構和新原理的光電子器件。最近,由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李京波研究小組與美國的合作者通過「剪裁」二氧化鈦的能帶結構,設計了一種增強二氧化鈦的光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該成果的研究論文3月17日成為《自然》雜誌網站中的「亮點論文」,受到廣泛關注。
  • 如何分析第一原理計算結果:電荷密度圖、能帶結構、態密度的分析
    能帶結構分析現在在各個領域的第一原理計算工作中用得非常普遍了。首先當然可以看出這個體系是金屬、半導體還是絕緣體。對於本徵半導體,還可以看出是直接能隙還是間接能隙:如果導帶的最低點和價帶的最高點在同一個k點處,則為直接能隙,否則為間接能隙。
  • 重慶研究院單晶二維材料GeSe大面積單原子層研究獲新進展
    IVAVIB單晶二維材料MX(M=Ge,Sn;X=S,Se)因極高穩定性、環境友好性、豐富蘊藏量,以及從材料結構到性能上與黑磷烯的相似性而受到廣泛關注。基於第一性原理方法對MX的能帶結構的計算、對其從間接帶隙到直接帶隙的臨界層厚,以及基於其C2v對稱結構的壓電性能理論預測的研究已多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