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試題
課程代碼:00397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為了在教育過程中通過音樂作品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必須首先具備( )
A.察覺音樂作品的潛在教育價值的能力 B.鑑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C.創作音樂作品的能力 D.表演音樂作品的能力
2.讓兒童在觀察具體事物的外部形象或運動狀態後,立即用自己的動作創造性地進行表現的活動的方法是( )
A.觀察導入法 B.情境表演法
C.示範模仿法 D.語言導入法
3.創作、表演、欣賞三位一體的教學過程體現了音樂教育( )
A.形式上的綜合性 B.過程上的綜合性
C.目的上的綜合性 D.整體上的綜合性
4.教師引導、組織幼兒集體討論,選擇適當的節奏型及合適的樂器,為歌曲或樂曲設計伴奏的活動是( )
A.音樂欣賞活動 B.打擊樂演奏活動
C.打擊樂配器活動 D.韻律活動
5.根據兒童動作發展規律,手腕轉動動作的學習最好安排在( )
A.託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6.幼兒音樂欣賞的作品《跳繩》的曲作者是( )
A.聶耳 B.劉詩昆
C.賀綠汀 D.聖桑
7.在音樂欣賞中,「先把握作品的某個細節部分,然後再從局部逐步擴大到整個作品」的程序是( )
A.難點前置 B.層層累加
C.一一匹配 D.層層深入
8.提出「母親參與」和「集體教學」等教學方法的教育家是( )
A.奧爾夫 B.鈴木
C.柯達依 D.陳鶴琴
9.20世紀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我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研究的焦點是( )
A.音樂感的發展 B.音樂能力的發展
C.思維力和創造力發展 D.身心全面發展
10.打擊樂器三角鐵適合於( )
A.託班兒童使用 B.小班兒童使用
C.中班兒童使用 D.大班兒童使用
11.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計劃把教學設計成5個發展階段的音樂探索過程,它們是( )
A.自由探索→有指導的探索→有計劃的即興表演→探索性即興表演→強化
B.自由探索→有指導的探索→探索性即興表演→有計劃的即興表演→強化
C.自由探索→有指導的探索→強化→探索性即興表演→有計劃的即興表演
D.自由探索→探索性即興表演→有計劃的即興表演→有指導的探索→強化
12.幼兒因素的調節是心理調節的基本要素之一。選擇該調節方法,必須遵循( )
A.動靜交替的原則
B.適時適度地滿足幼兒的各種合理需要的原則
C.循序漸進的原則
D.小步距設計,靈活進退的原則
13.教師設計一個需要分兩隊來表演美麗金魚的集體舞時,兩隊幼兒最好分別戴上( )
A.紅、黃色手圈 B.紅、黃色金魚頭飾
C.紅、黃色金魚臂飾 D.紅、黃色金魚胸飾
14.從音樂實踐類型的角度出發,可將幼兒園的音樂活動分為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和音樂欣賞活動。前三類屬於音樂表現活動,第四類屬於( )
A.創造活動 B.再現活動
C.體驗活動 D.表演活動
15.歌曲的句子與句子之間在長度、結構、節奏上相同或相似,甚至在旋律、節奏和歌詞等方面有較多完全相同的地方,我們稱之為( )
A.規範的歌詞 B.多重複的歌詞
C.藝術的歌詞 D.結構工整的歌詞
16.如果一首歌中只含有do re mi三個音,那麼這首歌曲最為合適的調應該是( )
A.C大調 B.D大調
C.E大調 D.F大調
17.材料目標的系列化側重強調不同活動中同一材料在教育要求上的( )
A.豐富多樣 B.先難後易
C.循序漸進 D.整齊劃一
18.集體舞蹈的教育重點在於適應空間變化和( )
A.人際交流合作 B.掌握基本舞步
C.感受音樂節奏 D.體驗舞蹈風格
19.在要求幼兒學習小魚遊的律動時,幼兒模仿的對象最好是( )
A.同伴 B.生活中的小魚
C.教師 D.圖片中的小魚
20.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活動使幼兒獲得( )
A.音樂感的發展 B.學習能力的發展
C.社會性的發展 D.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1分,共12分)
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
21.歷史上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共同認為:音樂可以____________人,具有教育功能。
22.音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具有以下特徵:(1)音樂是聲音的藝術;(2)音樂是聽覺的藝術;(3)音樂是時間的藝術;(4)音樂是____________藝術。
23.目前,在幼兒園已經普遍使用的打擊樂器「變通總譜」主要有____________、圖形總譜和語音總譜三類。
24.音樂認知活動首先要建立在____________感知的基礎上。
25.音樂欣賞能力包括傾聽、____________、創造性表達和個人音樂趣味傾向等四個方面。
26.音樂起源於人類自身的____________活動。
27.較單純的律動摹仿動作教學設計可採用____________或先回憶真實事物再即興創編的方案。
28.在合作性的集體歌唱活動中,除了聲音和感情的和諧默契以外,____________方面的和諧也很值得注意。
29.重視____________全面開發的音樂教育,才有可能為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30.音樂教學活動的目標中包括:學習技能、____________的獲得與學習能力的發展。
31.整個音樂教育和諧的第一基礎是____________的和諧。
32.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具有____________性、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33.隱性的音樂教育課程
34.柯達依音樂教育體系
35.歌唱表情
36.連續評價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37.簡述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認知發展的相互關係,並舉例說明。
38.如何在韻律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動作協調性?
39.寫出打擊樂曲的編配步驟。
40.簡述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注意事項。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舉例說明如何在歌唱教學中組織幼兒創編新歌詞。
42.論述提出和撰寫音樂教學活動目標的具體原則。
六、分析應用題(本大題12分)
43.運用心理調節的理論分析以下教育情境,並提出合理建議。
在某幼兒園大班的一次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先請幼兒複習了一首歌詞有一定難度的歌曲,然後請幼兒集體討論為這首歌曲創編了第二段新歌詞,在將之反覆練習到初步熟練後,再要求幼兒將第一、二段歌詞連起來唱,然後再組織創編了第三段新歌詞,接著反覆練習,將第一、二、三段歌詞連起來唱……這時一位幼兒舉手告訴老師:「老師,×××剛才說,唉!還要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