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上海|化學諾獎得主萊維特:生物進化像上億年的機器學習

2020-12-05 澎湃新聞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 資料圖

「生命進化的過程非常像機器學習,只是進行上億年時間。」9月17日舉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分享了他對生物智能和人工智慧的感悟。

生物智能來源於不停地學習,萊維特認為,在自然界,學習的本質有三個要素:信息、結構和功能。

這位DNA和蛋白質分子動力學模擬的領軍學者從這個角度上重新審視了遺傳學的「中心法則」:生命的信息編碼在DNA結構內部,再「3D」列印成蛋白質結構,承擔生命的功能。

一旦功能運行得不夠好,生物就會通過改變DNA的結構來改變遺傳信息,這就像用上億年的時間來完成機器學習。

雖然有一些相似之處,但生物智能有很多人工智慧難以企及的維度,比如,DNA和蛋白質的信息密集程度很高,是人類現在信息存儲水平的幾百萬倍。萊維特幽默地說道:「DNA和蛋白質都是長長的弦,物理學家有弦理論,其實生物學家有弦理論很多年了。」

此外,通過DNA信息到蛋白質結構的「3D列印」,生物法則可以創造細胞、神經元、四肢,這是人類製造業遠遠不及的。

雖然難以複製生物智能,但人工智慧可以得到自然界的啟發。萊維特提到,機器學習中的重要工具——神經網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後,人工智慧可以反哺生物學的發展。萊維特了解到,復旦大學最近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項目,用人工智慧去觀察大腦的內部結構,識別不同的腦部疾病。這最終將幫助人類創造更好的世界。

萊維特1947年出生於南非,1971年從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癌症研究所教授。

2013年,萊維特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因「為複雜化學系統創立了多尺度模型」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相關焦點

  • 對話化學諾獎得主萊維特:量子力學或助力製藥行業發展
    對話化學諾獎得主萊維特:量子力學或助力製藥行業發展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張靜 2019-10-28 21:42 來源: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當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講出"bilibili Cheers"這句B站名言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震驚了!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頂科協」要開會的話,全球最聰明的大腦相聚,巔峰程度遠超華山論劍——   先說「頂科協」主席——羅傑·科恩伯格,他是諾獎歷史上第六對父子諾獎、以色列國家科學顧問、俄羅斯總統科學顧問、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杜家毫會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萊維特
    1月20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在長沙會見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萊維特。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新國 攝華聲在線1月20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賀佳 周帙恆)今天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在長沙會見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萊維特一行。成立於2017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聚集了一批科學原創的引領性人物,著力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
  • 圖靈獎得主本吉奧:機器學習賦能智慧型手機追蹤新冠肺炎
    2018年度圖靈獎得主、蒙特婁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Yoshua Bengio(約書亞·本吉奧)通過在線的方式帶來演講,他的演講主題是機器學習賦能智慧型手機預測新冠疫情傳染性風險。Yoshua Bengio(約書亞·本吉奧)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度學習學者,被稱為加拿大AI「黑手黨」之一,與Geoffrey Hinton和Yann LeCun並稱為「深度學習三巨頭」。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本月30日在滬開幕 61位諾獎得主將出席
    據介紹,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是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年度國際科學家論壇,始建於2018年,每年10月底在中國上海舉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介紹,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將出席本屆論壇。
  • 獨家專訪諾貝爾獎得主萊維特:疫情發展軌跡可預測,願意接受批評
    在昨天的推送中,我們獨家報導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計算機大師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領銜的科研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通過最佳擬合直線預測某地區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發展軌跡》(點擊閱讀原文),發表於科學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引起廣泛關注。
  • 61位諾獎得主領銜的科學天團「雲」聚上海!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本屆論壇主會場位於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在自由貿易區臨港新片區設置分會場。受新冠疫情影響,海外科學家主要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已經抵達上海,將現場參加論壇。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 最強科學天團雲集上海
    2020年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圖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教授致辭。
  • 揭秘WLF:上海市領導為論壇定名;28封郵件請來一位諾獎得主
    頂尖科學家喬治·斯穆特三世、伊格納西奧·西拉克、麥可·貝裡、伯特蘭·哈普林(從左上順時針順序)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博士論壇之物理會議上雲端聆聽青年科學家的研究。圖|WLF官網問:WLA主席科恩伯格和副主席萊維特都來到了上海,他們來一趟不容易吧?
  • 化學諾獎花落鋰離子電池 3名美英日科學家獲獎
    原標題: 化學諾獎花落鋰離子電池,3名美英日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 and 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 諾獎得主:美國疫情拐點將比預期來得更早
    (原標題:諾獎得主:美國疫情拐點將比預期來得更早)
  • 為什麼諾獎得主說一個好科學家90%的時間都在犯錯
    ,出席本次論壇的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做客央視新聞新媒體《未來大猜想2020》特別節目,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萊維特表示,雖然這次從以色列特拉維夫到上海花了3天時間,但很高興能在這個特殊時刻參加線下論壇。在上海,他可以和很多熟悉的朋友面對面交流,這種感覺非常美妙。
  • 麥可•萊維特:科學發現的第三條道路 | 人物
    2002年,美國能源部科學部主任Dr. Raymond L. Orbach在世界超級計算會議上就指出,21世紀科學發現的手段發生了改變, 計算模擬的重要性可以與實驗和理論相媲美, 高性能計算為科學發現提供了實驗和理論之外的第三條道路。萊維特正是該領域的專家,特別是其在發展多尺度計算方法、開展複雜化學和生物體系模擬、探究生物大分子結構等方面頗有造詣。
  • 諾獎得主:如果中國的疫情數據是偽造的 那肯定是有時光機
    本文轉自【中華網】;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表示,如果中國的疫情數據是偽造的,那他們肯定有一臺時光機。6月6日,萊維特在接受「今日俄羅斯」電視臺採訪時稱:「在湖北以外地區的疫情動態同在紐西蘭發生的情況是一致的。」因此他認為「如果中國是在偽造數據,那他們肯定有一臺時間機器。」而「如果中國有臺時間機器,那他們可以在任何領域的競爭中擊敗我們。」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榮獲上海白玉蘭紀念獎,我們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2020年上海白玉蘭紀念獎日前揭曉,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庫爾特·維特裡希教授榜上有名。圖|WLF獨家 2013年,維特裡希受聘擔任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並組建了由他領銜的課題組和核磁共振研究團隊。他推動上海科技大學創建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引入國際先進的核磁19F標記技術、蛋白質膜上標記技術等,開展了國際上極具挑戰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動態特性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 杭高特級教師解讀化學諾獎 上過中學的你肯定能看懂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這是科學界的一次盛宴,但對於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諾獎離他們還是太遙遠了。一位中學生對記者說,他已經關注諾獎多年,獲得諾獎的那些科學研究,他基本上看不懂。「我身邊很多同學,大多數不再關注諾獎了,主要原因也是看不懂,還不如刷幾道數學題。」
  • 科學界"最強大腦"齊聚上海 在此激蕩腦力
    指針撥向今年4月,美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麥可·萊維特來到上海,這位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還有另一個特殊身份,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此次上海之行,讓本就熟悉中國科學界的萊維特有了新認識,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正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正是創新策源的根基。萊維特的感受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