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0年,人生於不惑,國家見繁盛。改革開放40年,回望來路正當時——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世界工廠到中國智造;從經濟特區到「一帶一路」;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
時代需要被銘記與見證,在這40年裡,國家政治經濟穩步發展為傳媒行業奠定了基礎;在這40年裡,傳媒行業作為瞭望者不斷記錄著國家的發展與變遷;在這40年裡,傳媒行業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時代的騰飛。
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年的路程,在這之間,不少傳媒行業的從業者經歷了紙媒的黃金時代,也見證了新媒體的繁榮興盛。在這40年裡,總有一些先驅者用鋒利的筆尖戳穿這個世界的陰暗面,推動時代的進步,胡舒立便是其中一員。
藍鯨財經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誠摯推出《逐夢40年,致敬20人》大型專題策劃,記錄那些時代裡傑出的企業家。
從記者到主編,只為做得更好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一家好媒體裡當記者。因為沒有好編輯,所以我才做部主任;因為沒有好主編,所以我才自己做主編;因為沒有一個滿意的平臺,所以我才出來辦《財經》。」——胡舒立
這句話更像是對胡舒立創辦財新傳媒之前人生經歷的概括。
胡舒立1953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上虞豐惠。其外公胡仲持是位知名的翻譯家,也是《申報》的編輯。大外公胡愈之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國新聞出版界的開拓者。胡舒立的母親曾是《工人日報》的高級編輯。
1978年胡舒立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大學畢業後,胡舒立加入了《工人日報》,主要做調查報導。當時,胡舒立出了一篇頗有影響力的文章,是關於1985年關於河北省華北油田的揭露性報導。
1992年,胡舒立選擇告別黨報,離開了任職10年的《工人日報》,到中國第一家民營報紙《中華工商時報》任國際部主任。這個能對經濟發言的小舞臺也讓其成為了「中國財經記者第一人」。在這期間,她認識了諸如高西慶、王波明等人,這構成了胡舒立事業的核心朋友圈。
11年做了兩件事:創辦《財經》雜誌和離開它
1998年胡舒立聯手王波明,《財經》雜誌橫空出世。在雜誌成立之初,胡舒立提出兩個條件,其一是王不得幹涉採編和雜誌內容;其二是提供一筆200萬元的經費,以此保證記者的高收入,以防記者受賄。胡舒立希望用這份雜誌去敘述真實的中國。
《財經》雜誌以調查性報告著稱,創刊號一出街便揭露了金融黑幕。
美國雜誌《紐約客》在胡舒立特寫中寫道,1998年4月《財經》的創刊號做了一則爆炸性的封面特稿,報導對象是瓊民源案,一家地產公司虛報利潤後股價漲了四倍。《財經》報導說,散戶投資者損失了幾百萬元,而事先得到消息的內部人員則早已賣掉股份。彼時,監管者憤怒了,他們指責《財經》無視新聞紀律。
從那以後,《財經》屢屢揭幕市場黑幕,《基金黑幕》《銀廣夏陷阱》《莊家呂梁》等文章相繼問世。這些文章報導揭露了中國股市界的黑幕,尖銳地批評了證券市場那些醜惡的現象。
2001年美國的《商業周刊》將胡舒立譽為「中國最危險的女人」。原因是創辦不過三年的《財經》雜誌,「攪動」中國的證券市場,以揭黑式的調查性報導敦促中國證券監管部門對市場的肅清和整頓。
胡舒立曾在接受外媒採訪時這樣描述自己的心得:「我知道如何把握報導的界限,我接近界限,甚至推動它,但我絕不會跨越它。」
憑藉「獨立、獨家、獨到」的辦刊方針,《財經》也成為中國最好的商業財經類雜誌。有媒體報導稱,彼時,《財經》年廣告收入以億元計算。一個只有200多名員工的媒體團隊,創造出這樣的價值,遠超國內傳統媒體的人均生產率。
胡舒立曾說過《財經》是啄木鳥:「不是為了把樹擊倒,而是為了讓它更直。」
秉持著專業的新聞主義,《財經》在創辦後的十數年一直享有美譽。直到2009年7月,《財經》接連4篇稿子被「槍斃」,均是涉及敏感題材的文章。由於新聞採編業務不斷被幹預,胡舒立終於還是離開了《財經》。
諷刺的是,在創辦《財經》之初胡舒立還曾提出「不得幹預採編內容」的要求,在11年之後這一約定化為烏有。
從1998年4月到2009年11月這11年又7個月間,胡舒立只做了兩件事:在45歲這年創辦了一本叫《財經》的雜誌,然後在56歲這年離開它。
財新實行全面收費,胡舒立的激進賭局
2009年,胡舒立率團隊一百多人辭職,並在年底創立財新傳媒。毋庸置疑的是,《財經》的成功與胡舒立密不可分,作為創始人,胡舒立的離去也意味著媒體時代的變革正在悄然拉開序幕。
「財新傳媒成立短短半年,就得到了強大的資源整合,樹立起了影響力。我們這個團隊離開了《財經》,創立了財新,不是一個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它的大背景是國內整個媒體行業在舊的體制下經歷了10多年高速發展之後,無論在制度、管理、人才還是內容生產、傳遞模式、商業模式等方面都遭遇著重大挑戰和瓶頸。」財新傳媒執行總裁兼總經理吳傳暉曾在公開場合這樣說道。
圖片來源:天眼查
吳傳暉表示,選擇離開是為了創新,也是為了求變,為了一個新的10年的發展。正如其所言,憑藉獨立尖銳報導的風格,財新傳媒在胡舒立的帶領下飛速發展。在保證高質量新聞內容的同時,財新在嘗試推出新的制度、產品和模式。這也為之後的有償新聞試水奠定了基礎。
財新傳媒的商業模式一直也為資本所看好,先後經歷了6輪融資,騰訊、華人文化、螞蟻金服等先後跟投,最近一次D+融資在2016年11月2日,投資方為西部資本、招銀國際等。
圖片來源:天眼查
2017年10月16日,財新開始了內容付費的全面探索,宣布自2017年11月6日起,財新網主要的新聞內容將實行收費或分時收費。購買《財新周刊》數字版(298元/年),可立即成為用戶,並在三周後平穩過渡為「財新通」用戶(498元/年)。
財新網隸屬財新傳媒,除了財新網,財新傳媒旗下還有《財新周刊》、財新國際、財新《中國改革》等媒體產品。此前財新屬於半收費性質,旗下的《財新周刊》、「數據+」和英文產品均收費,財新網免費。
如今財新網的收費意味著,財新將是國內首家實施全面收費的媒體,將像壯士斷腕搬拋棄一大批所謂的「非核心用戶」,即便是從全球的新聞產業實踐來看,這也是罕見的。
胡舒立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讀者享受免費的幸福程度太高了。」也正是這一句話為財新的全面付費埋下了伏筆。
市場與傳播力,新聞付費面臨的兩個問題
在改革與創新方面,財新無疑是行業裡的先行者。但試水全面付費之初,不少人對財新未來是否能成功充滿質疑,胡舒立因此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一點資訊總裁陳彤就曾公開表示,不太同意新聞能收費,媒體畢竟不是盈利機構 。
新聞付費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其難點在於培育收費市場。在財新之前,有不少媒體嘗試過新聞付費。2010年,人民日報社建立起付費牆制度,但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一方面媒體付費限制了新聞的傳播,另一方面,對讀者的忠誠度是也一種考驗。
事實證明,在試水全面付費模式之初,財新付費產品僅佔總收入的10%,在短期內要支撐公司的收入難度不小,廣告收入仍是營收主要大頭。
華人文化董事長黎瑞剛也曾說過,投資財新傳媒就是出於戰略性考慮,看重這家平媒在行業的影響力,並且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虧損。
財新付費能否成功,直接影響著更多新聞平臺的決策,也幫他們節約了試錯成本。而對於財新自身而言,激進意味著一場賭局。
專業撐起的底氣
雖然財新全面付費的嘗試面臨著諸多問題,但行業裡仍有不少人表示支持。藍鯨採訪的一系列行業人士都有一個共識:財新傳媒應該是國內最有底氣對新聞實施收費的媒體,胡舒立則是最有可能推動這一模式的人。
「我非常期待財新能夠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優質的內容,不論是知識還是資訊,都值得付費。坦白說,如果財新都不值得付費,我就想不出中國同類媒體還有哪家有這個價值了。」新榜創始人徐達內曾在接受藍鯨採訪時說道。
徐達內還表示,胡舒立是自己非常尊敬的媒體人,踐行專業主義的楷模。
憑藉流量換廣告是一種流行的商業模式,但對於新聞從業者來說,付費閱讀從來都是難以放棄的夢想。一些前財新人透露,公司一直採用「高薪養廉」,採編和市場高度分離,而這也是胡舒立口中的新聞專業主義的最大保障。
「財新通」付費用戶超20萬,胡舒立告別內容一線
如今已是2018年末,時隔一年,在這一場賭局中,胡舒立取得了不錯成績。今年11月6日,據證券時報報導,「財新通」個人付費用戶超已經20萬,續訂用戶數增長強勁,接下來,財新將繼續擴大讀者面,會推出多種其他方式,降低財新的閱讀門檻。
據胡舒立透露,目前財新網月PV過億,UV5000萬。此外,註冊用戶數超200萬,閱讀時長持續增長、頁讀數高於業內水平。
胡舒立坦言,財新在中國首推付費閱讀,承擔了巨大壓力,也獲得了事前沒想到的、來自沉默大多數的巨大支持。但財新仍然要不斷改進運營和服務,現在面對的技術挑戰也是很大的。財新網有理由走付費模式,靠的是高質量新聞,同時,財新需要不斷擴大讀者面。
傾力提供高質量原創財經新聞內容,這對於新聞專業主義的胡舒立而言是個揮之不去的情節。在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這幾年,財新所做出的變化、探索、創新在行業裡可能是無人能及的,這也是胡舒立為財新所帶來的底氣。
今年1月,在《財新周刊》總第784至787期版權頁上,總編輯的名字已經有原來的胡舒立變成王爍。財新傳媒公告顯示,卸任總編輯後,胡舒立將繼續擔任CEO及社長之職。
這也意味著「中國最危險的女人」正式告別了採編一線,將事業重心放到了財新未來的戰略發展上。作為中國新聞的「女教父」,如今的胡舒立已經65歲,在傳媒行業工作超過30餘年。即便辭去了總編輯之職,胡舒立仍是財新的標籤,仍是中國傳媒界的強勢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