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ugu小行星的高解析度影像表明它與太陽有過一次近距離的相遇

2020-09-03 天文在線

Hayabusa2正在飛回地球的途中,但科學家們仍在回顧這架太空飛行器訪問Ryugu小行星時收集的數據,包括停留在這個小行星上的短暫瞬間。Ryugu的新圖像給觀察這一巨大的巖石堆提供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視角,以及一個關於其怪異的、雙色調表面可能的解釋。

根據《科學》新發表的研究,新處理過的Ryugu小行星表面的圖像,解析度達到每像素一毫米。這些史無前例的鏡頭特寫使得研究人員可以仔細地研究這個小行星,包括隼鳥二號著陸的方式對其表面的影響。吸引人的是,這項新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關於小行星奇特顏色的解釋:一個在太陽附近短暫但劇烈的活動。這項最新的研究是由來自東京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系的Tomokatsu Morota共同完成。

這些圖像拍於2019年2月21日,是在鳥二號的兩次著陸中的第一次著陸時拍的。該探測器在接觸點上投放了一個炮彈在其表面上,製造了一片碎片殘骸區。第二次著陸發生在2019年7月11號,該探測器深入表面收集材料。一個特殊的容器(有希望地)挖了一些巖石和塵土,這些都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隼鳥二號是日本太空總署(JAXA)執行的一項任務,預計這架探測器將於2020年12月運載著它的貨物返回地球。

Ryugu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1.86億英尺),直徑為870米(2854英尺)。這個小行星的形狀像個旋轉陀螺,但它基本上是一團碎石堆。正如研究人員在這篇新論文中指出的一樣,Ryugu形成於一次古老時候的撞擊,致使其分解為更小的碎片,最後重組為一個單一且鬆散的結構。

隼鳥二號的攝像機捕捉到著陸點以及周邊地區的奇妙細節,那裡有許多看得見的巖石和鵝卵石。科學家們現在能確定這個富含碳的小行星的年齡,並且更好描述它的地質歷史。

Ryugu的球形地圖顯示了小行星藍色和紅色的光譜特徵:Morota et al., 2020

Ryugu更神秘的方面之一還得從它兩種不同類型的表面物質說起,其中一種物質位於小行星的中緯度地區散發著紅色色調,另一種沿著赤道邊緣和極地地區分布,呈藍色。小行星的巖石趨於藍色,但周圍的細粒物質卻是紅色的。表面物質為藍色的環形山往往比表面物質為紅色的環形山要年輕。然而科學家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圓點狀的特徵以及小行星不同的顏色。

在一次巧合中,隼鳥二號成功拍到了小行星受到炮擊之前與之後的照片,展示出著陸地受到炮擊前後的真實模樣。這項新的研究報告描述了探測器著陸是如何激起一層黑色的細粒物質,而這正好與小行星紅色部分相吻合。對這些物質的比較形成了一個有趣的新理論。

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如果Ryugu小行星在太陽附近發生過短暫的軌道偏移,造成表面溫度更高,那麼短時間內表面發生的紅化現象就能夠解釋得通。」

Ryugu小行星表面的並排視圖和不同物質的分布。圖片:Morota et al., 2020

至於紅化現象什麼時候發生,這個還不是很清楚。使用模型來估計一段時間內撞擊的頻率,作者提出了兩種可能性,這取決於小行星的軌道歷史和小行星在其誕生地——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所花費的時間。

作者在報告中寫道:「表面的紅化現象發生之後,從赤道到中緯度地區的紅色的物質受到撞擊、熱疲勞和物質坡移(斜坡運動)而被分解並重新分布。隨後,Ryugu小行星的表面形成一層紅色和藍色混合成的物質。」

根據研究,如果這個小行星沒有離開它的發源地,30萬年前它的表面就會發生紅化,但如果它偏離了主要的小行星帶,紅化還得追溯到850萬年前。而Ryugu本身估計已有900萬年的歷史。

研究人員們認為另一個可能性是太空風化,這也會造成小行星表面紅化。但這個可能性被研究員排除了,因為太空風化通常只影響100納米左右的薄層。另一方面,太陽的熱能能滲入表面幾十釐米,這都能與Ryugu小行星紅色物質的深度相匹敵了。

作者: George Dvorsky

FY: 主謂賓賓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近地小行星Ryugu星短暫著陸
    「我們還發現,根據已確定的隕石坑和較紅物質之間的地層關係,這些結果表明,太陽加熱造成的地表變化在短時間內就會發生。「Ryugu」在太陽附近經歷了一次軌道漂移。這項研究發表在周四的《科學》雜誌上。「我們認為,當Ryugu從主帶被運送到近地軌道時,它在太陽附近經歷了一次軌道短途旅行。」位於巴黎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派屈克·米歇爾說,一旦「Ryugu」成為一顆近地小行星,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論文作者、美國布朗大學行星科學家Ralph Milliken說:「我們想弄清楚太陽系早期的水分分布情況以及水分轉移到地球的方式,而含水小行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Milliken表示,選擇「龍宮」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在於:它屬於深色小行星。這類小行星被認為富含含水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有觀點認為,深色小行星可能是地球上發現的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
  • 骷髏頭小行星將從地球旁邊呼嘯而過?
    2015年TB145小行星首次被發現是在2015年,當時它在距離地球301986英裡(486000公裡)的地方,也就是萬聖節前夕。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小天體資料庫,該小行星的下一次飛越不會如此接近,它將從地球上空2400萬英裡(3800萬公裡)經過,這大約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四分之一。
  • 「隼鳥2號」在小行星「龍宮」上的著陸揭示了地表的秘密
    日本的「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在與約1.8億英裡外的小行星龍宮會合後,正 在順利返回地球,但它繞著巖石宇宙流浪者繞行時所做的工作揭示了龍宮的更多秘密。揭秘了它神秘的面紗,讓我們知道它為什麼是紅色和藍色。 日本航空研究所於2014年12月發射了「隼鳥2號」任務,並為旋轉形的小行星龍宮做了一條直線,該行星繞太陽在地球與火星之間飛行。
  • 虛擬望遠鏡項目將在小行星2020 UA近距離經過地球時直播
    虛擬望遠鏡項目將在小行星2020 UA近距離經過地球時直播(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 天空觀測設備通常平均每周都能捕捉到一兩顆比月球更近的小行星飛掠地球但比較難得的是,科學家能及早發現一顆小行星,能夠及時傳出消息,讓公眾有機會看到它在上空近距離飛過。近年來,當一顆新的近地小行星經過比月球軌道更近的地方(地月距離約為23.9萬英裡或38.5萬公裡),通常會在它已經從我們身邊飛馳而過並回到太空之前或之後被識別、確認和編目。
  • 將首次近距離研究雙小行星系統的Janus任務獲NASA批准
    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為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Janus任務開了綠燈,該任務將於2022年發射兩顆小型衛星,以研究一個雙小行星系統:兩個隨身行李箱大小和重約36千克的天體。Janus任務是發回這種不尋常天體的第一個高解析度圖像。
  • NASA帕克第5次近距離相遇時飛過太陽 關鍵時刻另一個有趣事件發生
    美國宇航局大膽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本周末進行了第五次大膽的近距離掠過太陽。不得不說美國NASA的航天能力的超前,我們國家還有更多的進步空間,在面對層層技術封鎖的情況下,我國取得現在的成就,還是要為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們點讚,期待最近的火星探測器能順利的進行,為我國外星探索奠定一個紮實的基礎。
  • 小行星「龍宮」的秘密即將揭曉
    「龍宮」與太陽的相互作用改變了我們對小行星歷史的了解。2019年2月和7月,「隼鳥2號」號太空飛行器曾短暫降落在近地小行星「龍宮」的表面上。當時研究人員通過各種儀器得到了這個寬達1公裡小行星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數值。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龍宮」、其他小行星、甚至整個太陽系的歷史。
  • 一顆汽車大小的小行星近距離飛過地球,直到6小時後科學家才發現
    8月16日,一顆汽車大小的小行星近距離飛過地球,距離地球最近時僅2950公裡,大約為地月平均距離的0.008倍。令人擔憂的是,直到它接近地球的6個小時後,天文學家才發現了它的存在。首次發現這顆小行星的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瑪天文臺,該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解釋說:「我們之所以沒能在它接近地球之前就發現它,是因為它從太陽的方向飛過來,耀眼的太陽光芒淹沒了它的存在。」
  • 一顆汽車大小的小行星近距離飛過地球,直到6小時後科學家才發現
    8月16日,一顆汽車大小的小行星近距離飛過地球,距離地球最近時僅2950公裡,大約為地月平均距離的0.008倍。令人擔憂的是,直到它接近地球的6個小時後,天文學家才發現了它的存在。首次發現這顆小行星的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瑪天文臺,該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解釋說:「我們之所以沒能在它接近地球之前就發現它,是因為它從太陽的方向飛過來,耀眼的太陽光芒淹沒了它的存在。」
  • 令人驚訝的高解析度木星影像揭示了其狂野風暴的秘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邁克.王說到,「你看到明亮的紅外光來自於無雲區域,但在有雲的地方,它在紅外上顯示真的很暗。」在之前的風暴中有見到過類似的特徵,但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可見光觀測無法區分偏暗的雲物質和木星溫暖的內部覆蓋的更薄的雲層,所以它們的特性仍是個謎,」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行星科學家格倫.奧頓說到。
  • 龍 宮 小 行 星丨被太陽近距離「炙烤」過?
    ❝諸田教授等人認為龍宮小行星之所以會變紅是因為它曾經比現在還要靠近太陽,在強烈太陽光的風化作用下表面物質因而發生變質。
  • 龍宮小行星表面的奇特現象:接近太陽時被「烤紅」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9年2月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至「龍宮」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然後再彈射返回運行軌道。2019年2月21日,當「隼鳥2號」在龍宮小行星表面著陸時,成功拍攝了該小行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圖像,清晰度高達每像素1毫米。
  • 龍宮小行星表面奇特現象:接近太陽時被「烤紅」
    2019年2月21日,當「隼鳥2號」在龍宮小行星表面著陸時,成功拍攝了該小行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圖像,清晰度高達每像素1毫米。這些圖像便於我們深入觀察龍宮小行星表面對探測器著陸時產生的物理幹擾反應,包括:取樣拋射碰撞和太空飛行器推進器氣體噴射等。
  • 科學家基於嫦娥二號數據揭示圖塔蒂斯小行星的自轉特性
    ,該項研究基於我國嫦娥二號飛越探測數據,揭示了圖塔蒂斯的自轉特性,對深入了解小行星自轉動力學與形成機制以及太陽系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塔蒂斯小行星是一顆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最早發現於1934年,之後直到1989年才再次被觀測證認。從1992年到2012年間,該小行星每四年近距離飛越地球一次。
  • 歐空局的太陽軌道探測器將與ATLAS彗星意外「相遇」
    歐空局的太陽軌道探測器(Solar Orbiter)將在未來幾天內與正在解體的ATLAS彗星的「兩條尾巴偶然相遇」。 該太空飛行器目前正在前往內太陽系的途中,歐空局科學家已對四臺關鍵科學儀器進行了緊急調試,以便為這次意外的「邂逅」做好準備。
  • 這顆小行星有記錄以來最接近地球——NASA直到它擦肩而過才發現它
    美國宇航局承認:「我們沒有預見到它的到來。」美國宇航局稱,這顆名為「小行星2020 QG」的隕石於周日在南印度洋上空掠過1830英裡(2950公裡)。美國航天局表示,如果它確實在撞擊軌道上,它很可能在地球大氣層中解體時變成一個「火球」。
  • 英媒:人類首次發現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的小行星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人們首次發現了一顆比金星距太陽更近的小行星——人們一般認為在其所在區域較難找到小行星。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1月20日報導,這顆被命名為2020 AV2的太空巖石每151天繞太陽運行一圈,它的飛行軌道位於水星與金星的軌道之間。
  • 昨日,一顆「戴口罩」的巨型小行星飛掠地球
    它長這樣——▲雷達影像中的1998 OR2 小行星4月18日拍攝(來源:NASA)我國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一直在監測這顆小行星,並向國際小行星中心(MPC)上報監測數據。星如其名,1998 OR2小行星是在1998年被發現的。過去20多年裡,天文學家持續跟蹤它並自信地表示,未來200年內它不會與地球相撞——儘管在下一次接近地球的2079年,它與地球的距離將大大縮短至地月距離的4倍左右。監測影像中的它,竟然與這段時間地球人民戴著口罩的樣子有些相似。
  • 在進行了人工射擊之後,日本在龍宮小行星發現了什麼?
    早在2014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就發射了太空探測器「隼鳥二號」(Hayabusa2),目的是前往Ryugu小行星並了解更多有關它的情況。該探測器於兩年前抵達Ryugu小行星,並開始了它的探測任務。隼鳥二號的其中一個任務是以7200公裡/小時的速度向小行星發射一個2公斤重的銅球,任務目標是為了更多地了解隕石坑的形成過程以及Ryugu小行星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