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2015年十大消費警示 保健品推銷最愛忽悠老人

2020-11-23 大眾網

   水母網3月10日訊 (YMG記者劉曉陽 通訊員姜黎明)在日常消費中,人們總是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煙臺市消費者協會根據12315投訴平臺上的信息反饋,通過歸納統計,針對2014年消費者投訴熱點及難點問題,總結出2015年十大消費警示,以維護消費者自身合法權益。

   警示一

   網絡購物看清標誌

   存在陷阱:一些不法經營者利用極低的團購價格,吸引消費者參團,將假冒偽劣的電子產品、珠寶玉石、品牌服裝等商品推銷給消費者。消費者發現產品質量存在問題,作為經營者的網絡平臺和供應商踢皮球或設置重重障礙,拖延甚至拒不解決問題。

   消協提醒:在參與團購時,要對所購產品和服務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在低價、超低價誘惑面前要三思而後行。在網站選擇上,要看網站是否有通信管理部門頒發的ICP認證號,是否有工商部門頒發的能夠連結到工商局網站上的「紅盾」標誌等。在付款方式上,儘量採取貨到付款並要求驗貨後付款的方式,或通過含有擔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付款。

   警示二

   訂金、定金大不同

   存在陷阱:近年來,隨著汽車消費的普及,消費者協會收到多起消費投訴,消費者稱在支付購買汽車的「預付款」後,由於其他原因不想購買,但汽車銷售商不同意退還「預付款」。

   消協提醒:籤訂購車合同應仔細閱讀合同條款,並正確區分「訂金」與「定金」的區別。「訂」車和「定」車,雖一字之差,在法律上卻有很大差別。「訂」車合同,其訂金性質為預付款,買賣關係確立後,訂金衝抵車款,如合同中未約定違約條款,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銷售商的原因,買賣未能實現所交「訂金」都應返還。「定」車合同所付定金,是合同履行的擔保,合同履行也可以與合同款相抵扣,如籤訂合同後,買方反悔不買約定車輛,買方無權要求返還「定金」,如汽車銷售商未按合同約定的數量、質量提供汽車,應雙倍返還「定金」。

   警示三

   弄清包修與保修

   存在陷阱:一些商家有意混淆「包修」和「保修」的概念,欺騙消費者。「包修」還是「保修」?儘管它們只有一字之差,但法律效力卻有本質上的區別。「包修」是一個法定概念,指的是三包商品的免費維修有效期限。三包商品在包修期內出現質量問題,經營者應履行法定義務,提供免費維修,不得向消費者收取任何費用。而「保修」期,則是企業自身對消費者的承諾,指的是「三包」商品除去包修期以後的保修期限,該期限內提供維修,通常要收取零件成本費即材料費。

   消協提醒:正確聯繫廠商售後維修途徑有三種:一是查看包修憑證、使用說明書、產品外觀上是否公布有生產廠家統一的維修服務中心電話;二是到銷售商店該品牌的銷售櫃檯,查詢廠家維修服務中心電話;三是到生產廠家的官方網站上去,查詢該品牌統一的專職維修服務聯繫方式。

   警示四

   謹慎使用智慧型手機

   存在陷阱:當前,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手機不僅只是成人的通訊及消遣工具,也變成了兒童手中的玩物,因此而產生的費用問題越來越多,出現在智慧型手機中通知欄廣告日益泛濫以及被莫名其妙扣費的情況。

   消協提醒:不要隨意下載安裝手機軟體,有的軟體下載可能需要耗費較高的流量,有的軟體安裝後即使未使用也會自動聯網,導致耗費流量。儘量不購買山寨手機,山寨手機在出廠時,手機生產商會自帶一些內置收費軟體。小心刷機時被植入吸費軟體,很容易被某些不法刷機商植入一些吸費軟體等。要不定期仔細查詢話費,如果發現無緣無故被扣費,應及時向電信營運商客服反映核實。

   警示五

   預付消費糾紛上升

   存在陷阱:預付式消費糾紛近年有所上升,其特點是,消費者提前付費,然後享受服務。由於提供服務的滯後性,消費者在得到一定優惠的同時,卻可能面臨很大風險:消費者預付了一定的費用,實際上也限制了自己的選擇範圍;在辦理會員卡時,有些經營者還會提出一些不平等格式條款或者捆綁式銷售其他產品,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協提醒:要仔細考察商家的信譽和經營狀況,貨比三家,謹慎選擇,最好選擇一些經營時間較長的商家;要認真閱讀有關合同條款,了解自己的權利、義務,合同必須明確消費質量和違約責任;不要輕易就把較大金額的錢財一次性存入消費卡,避免承擔過大風險;保留髮票、合同等相關憑證。

相關焦點

  • 家有老人的看過來!揭秘「保健品」推銷十大陷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嵐 通訊員 趙正銀在全國開展的"保健"市場整治百日行動進入攻堅階段,鄭州市二七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為進一步讓廣大群眾認清保健品市場中一些不法分子的忽悠伎倆,特意總結歸納出十種銷售陷阱,以提醒那些"迷戀"保健品的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朋友
  • 揭秘「保健治療儀」忽悠推銷誘騙老人
    ,洗腦月餘,時機成熟,便開始推銷其保健儀器斂財。老人用上該產品沒效果,再找推銷員,卻發現早已人去樓空。解析「忽悠術」:聽課洗腦禮品釣魚  據劉先生介紹,近期在其小區內,常有自稱高電位治療機宣傳人員向小區內老年人分發宣傳單頁,並稱去恆昌大廈親自體驗者可獲禮品。不花錢有好處,老年人趨之若鶩,忽悠銷售就此展開。
  • 關愛老人 拒絕「忽悠」人的三無保健品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7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老年保健品成為十大消費維權熱點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搖身一變」,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許多老人心甘情願高價購買。老年人為何容易受騙?「坑老保健品」的監管難在哪裡?
  • 電熱毯被忽悠成「神器」要價2萬 老人排隊治療
    記者 洪雷 攝  核心提示  讓老人先體驗保健床、保健酒、醫療器械,然後再說服老人購買。近年來,借「免費體驗」的名義推銷醫療器械、保健產品等違法經營等活動,經常在一些社區出現,而老人往往成為最大的受害者。長沙和株洲等地的查處行動,讓人拍手稱快。也希望深陷其中的老人能早日覺醒。
  • 無良商家大打心理牌 老人頻陷保健品騙局(圖)
    與此同時,一些不良保健品商家投機取巧,高價兜售假劣產品,使得老年人成為最大的受害群體。  老人病急亂投醫商家趁機猛忽悠  許多老年人因年事已高,患有高血壓、腦溢血等疾病。為了健康,他們病急亂投醫,給不法商家提供了「機會」。  家住西關十字的李老太今年81歲了,多次被保健品商家忽悠。
  • 央視曝保健品連環騙局:洗腦+親情牌 專坑你爸媽!
    央視財經《消費主張》欄目經常會接到一些觀眾的投訴,說他們的父母對保健品情有獨鍾,家中各式各樣的保健品堆積如山。更可怕的是,一些身體有病患的老年人,輕信保健品營銷人員的說法,把藥都停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老年人鍾愛保健品,保健品營銷暗藏著什麼樣的貓膩?
  • 2016島城十大消費維權案例:老人被騙買保健品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媛  朋友圈集贊送現金卡,集了贊商家卻說「沒卡」;首付款都交了,新房卻被開發商抵押了;4.5萬元的歐米茄名表寄丟了,快遞公司卻只賠個郵費;地板商收了錢關門了,家居商場卻稱「錢他收的找他去」……3月14日,青島市消保委公布了2016年消費維權十大案例,並對案件處理結果和依據進行了評析。
  • 花20萬購保健品當降壓藥吃 老人突發腦梗住院
    「賣保健品的宣傳,吃保健品就不用吃降壓藥!」黃婆婆的大兒子呂雅堂稱,母親在發病前長年服用多種保健品,並停服降壓藥多年。老人的兒媳整理了一下,「4年多時間,她購買了差不多20萬元的保健品,有票據的都有16萬多。」發病/ 老人突發腦梗住院22日清晨,家住四川廣漢城區衡陽路的黃婆婆一覺醒來發現渾身沒勁,無法起床。
  • 青島老人拿保健品當藥吃,去世後還有價值9萬多的產品
    山東青大澤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檉律師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老年人團體數量日益龐大,並且老人手中都掌握著一定積蓄。不法人員利用空巢老人心理孤獨感,設下「親情陷阱」,通過各類極具誘惑力的手段,讓老人上當受騙。老年人上當被騙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保健品消費、謊稱中獎的電信詐騙以及金融理財產品消費等。近日,青島市工商局、市食藥監局、市公安局等部門及律師代表,針對老年人受侵害的案例進行研討支招。
  • 「老人痴迷保健品」父母掉入保健品騙局 兒女束手無策
    老年人保健品的騙局,我們欄目已經報導過很多次了,一些商家總會窮盡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騙取老年人的信任,達到推銷他們高價保健品的目的。今天上午,羅湖區的林先生就打來爆料電話說,自己的父母因為身邊朋友的介紹,一步步陷入保健品的「泥潭」,任憑子女如何勸說,都無法動搖兩位老人買高價保健品的決心!
  • 忽悠,接著忽悠!
    實際上,早在2013年2月23號,焦點訪談欄目就以《別讓老爸老媽「中了招」》為題對哈爾濱一家同品牌治療儀的體驗中心做過報導。這期節目中,記者經過親身體驗,揭露了體驗中心銷售人員如何吹噓治療儀的神奇療效、忽悠老年人購買的過程。
  • 為何總有老人被保健品坑,藥劑專家:孤獨感讓推銷有機可趁
    為何總有老人被保健品坑,藥劑專家:孤獨感讓推銷有機可趁 澎湃新聞記者 許珈 2017-03-14 14:25 來源:澎湃新聞
  • 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謹防保健品騙局,保健品市場亂象函待解決
    194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不足35歲,到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中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2015到2020年,全國老齡人口總數將從2億上升至2.5億。 在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養生保健意識逐漸增強,促進了保健品行業的迅速發展,同時圍繞著保健品產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涉及種類多,影響範圍廣,所以保健品市場亟待管理和規範。
  • 「保健品」騙局大起底:幾大套路誘你越陷越深
    打著「健康講座」的名義,給免費參與健康講座的老年人送禮物,最後再推銷一堆高價保健品。這樣的「保健品」的騙局屢屢發生,遇到此類情況,老年人和家屬,該如何維權?  事件回顧  不買產品 贈品魚一條追要5000元  住在人大附近的張老先生在上個月遭遇了一件糟心事。「我們小區邊上總有人一看到老年人就圍追堵截地推銷各種保健品。」
  • 保健品騙局十大套路被曝光!
    面對保健品市場魚目混珠亂象,德州市市場監管局、公安局等9部門聯合開展「保健」市場亂象百日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保健品市場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為防止大家上當受騙,以下保健品欺詐、虛假宣傳十大騙術,建議大家轉發到家人群中謹防自己及家人被套路。
  • 九部門整治保健品欺詐背後:侵權事故多發,有老人被騙後自殺
    免費體驗、健康講座、「親情服務」,近年來,類似定位老年人保健產品營銷活動在各地屢見不鮮,卻有不少暗藏陷阱——有的引發侵權事故,甚至導致老人自殺,有的引誘老人上鉤後捲款而逃……更多的結局是,一群群老人遭「忽悠」之後,卻因取證困難或對方人去樓空,陷入維權困局。老套的手法,熟悉的故事,為什麼會在一個個懷揣健康夢的老人身上上演?
  • ...花光廿多萬積蓄買"保健品"-薛阿婆 保健品 推銷員 存摺 膠囊...
    東方網4月11日消息:退休的高中英語教師,被保健品推銷員忽悠,幾年下來,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我高級職稱,每月退休金5800元,全扔在保健品上了,可以說現在『身無分文』。」昨天下午,89歲的薛阿婆在家人陪同下來到本報。薛阿婆說,買來的保健品一沒正規收據,二沒發票,如今回想起來,「上了大當了」!
  • 5.9萬元一針所謂幹細胞保健品,不到一年有數百名老人被騙
    前不久,江蘇檢察機關批捕了一個詐騙團夥,他們以老年人為目標,忽悠他們接受所謂的「幹細胞療法」,打一針就要5.9萬元。江蘇:犯罪團夥專向老人推銷保健品 5.9萬一針2018年三、四月間,長期從事保健品行業的嫌疑人王某等人偶然發現,無錫某生命科技公司正在生產所謂「幹細胞」和「免疫細胞」保健產品。於是他們與該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由無錫的這家公司負責培育「幹細胞」和「免疫細胞」,而王某等人則負責挑選客戶進行銷售。
  • 除了權健 這些保健品也會忽悠人交錢
    高中是學生時代學習最緊張的階段之一 。「那時候有同學經常喝『忘不了』,據說可以增強記憶力。」在小花(化名)的回憶中,為緩解學習壓力,她的一個同學長期服用有補腦功效的口服液。某一天,在剛服用過「忘不了」後,她同學突然問道:「我剛剛喝『忘不了』了嗎?」這不是一個笑話,實際上,喝各種補腦口服液、吃保健營養粉,幾乎成為那個年代獨生子女的集體記憶。
  • 反保健品鬥士黃秀蘭,曾被騙買40萬保健品,她卻說不怪推銷員
    即便那時,她已經寫過關於「老年人應慎重對待保健品」的書,且看到了「老人陷入保健品泥潭,欠債數萬元無奈自殺」之類的新聞。如今,黃秀蘭不再購買任何人推銷的保健藥物或者器材。之前剩下的,有些扔掉、有些送人,還有少數存著。親戚朋友登門道賀:您終於醒悟了。 她接受電視臺採訪時面朝鏡頭,義憤填膺吶喊:對坑騙老人的山寨保健品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