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家實驗室」專題:訪農科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為廣泛徵求用戶的意見和需求,了解中國科學儀器的市場情況和應用情況,儀器信息網自200861日開始,對不同行業有代表性的「100家實驗室」進行走訪參觀。近日,儀器信息網工作人員參觀訪問了本次活動的第四十一站: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開放實驗室。

  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是由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投資約1.4億元,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依託單位建立的我國農業及生物領域目前唯一的一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該工程下轄開放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於2003年11月竣工並投入使用。它是我國農業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領域能力建設的重大進步和標誌性工程。實驗室作為國家級開放實驗室,曾經接待過多位國家領導人的參觀及48個國家的農科院院長的訪問。

 

  實驗室外景

  實驗室實驗員趙新先生熱情接待了儀器信息網到訪人員,並詳細介紹了實驗室情況。「建立之初,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儀器設備共69類468臺(套),購置費8053.38萬元,具有多功能、高通量、高效率、自動化、網絡化和簡單化等特點。各類儀器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大、中、小型儀器設備相配套。日前我們又購置了一些新儀器。」

  「實驗室的儀器大致可歸到以下四類:基因組學技術平臺、蛋白質組學技術平臺、分析檢測技術平臺以及實驗室常用設備。」

  「基因組學技術平臺是實驗室中儀器設備最為完善的平臺,擁有多臺先進儀器,還能提供EST文庫構建測序服務、Shotgun文庫構建服務、DNA片段分析技術服務以及ROCHE公司超高通量基因組測序系統。」

 

  Applied Boisystrns公司全自動3730XL DNA測序儀

  (圖註:實驗室現有3臺該儀器。)

 Roche公司454高通量基因測序儀

  (圖註:該儀器為實驗室最近購置,是最新的基因組測序儀,尤其適合檢測植物基因組,還可檢測小RNA。儀器使用非常簡便,只需要一步簡單的全基因組樣品製備過程,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得大量的鹼基信息,且準確率達到99%以上。)

  Applied Boisystrns公司7900高通量實時螢光定量PCR

  (圖註:該儀器在此類儀器中是最為先進的,具有超高的檢測靈敏度及最低的試劑用量需求,全自動化操作,可實現多次收集信號。這款儀器在定機之初就必須選擇應用板孔,該實驗室的是適用於384板樣品的。目前全北京就只有兩臺該儀器,除了這一臺外,另一臺在ABI公司當展品。此外,實驗室還擁有ABI公司的7000型以及7300型實時螢光定量PCR儀各一臺。7000實時螢光定量PCR儀是型號較老的儀器,儀器的程序設置不太人性化,靈活性也不夠高,只能在整個升溫程序的最後一步收集信號,但該儀器的預定情況較好,經常連續工作,幾乎不關機。)

  BIO-RAD公司iCycler螢光定量PCR

  (圖註:該儀器擁有優秀的控制與分析軟體,具有操作、分析及維護簡便易行的特點。相關附件為定量PCR試劑盒以及光學級PCR管。這款螢光定量PCR的程序設計比較靈活,收集數據也可分步設置,使用者都說好用。)

  GENETIX公司Qpix2機器人挑取克隆系統

  (圖註:該儀器是挑取克隆菌落的高效自動化設備,它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挑取克隆、複製、點膜等工作,適用於cDNA文庫構建,它的活動機械臂上配有高像素攝像頭,可以用圖像定位自動搜尋符合要求的菌落並將其從大盤培養基上挑取到96孔或384孔板上。)

  「基因組學技術平臺還有三臺大型的機器人系統,分別是:Beckman公司Multimek384自動化工作站和FX自動化工作站以及Roche公司的MagNA Pure LC自動DNA提取儀。」

  

Beckman公司Multimek 384自動化工作站

  (圖註:該儀器是連續自動加樣系統,是個單臂的機器人,配有一個384頭的移液器,用於液體加樣的操作,可以精確地移取、混合液體樣品。)

  Roche公司的MagNA Pure LC自動DNA提取儀

  (圖註:該儀器可以快速的提取細胞、組織中的DNARNA,在提取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防止交叉汙染。)

  Beckman公司FX自動化工作站

  (圖註:該儀器是加樣機器人,用於液體樣品的加樣及混合。FX為雙臂機器人,同時裝有8個單頭和196頭移液器,適用於各類標準或非標容器。)

  「蛋白質組學技術平臺也是裝備比較齊全的技術平臺,可提供從樣本製備、樣品標記、雙向電泳分離、圖像獲取、圖像分析到自動挖膠、酶切和點質譜靶等一整套技術的平臺。整個過程從圖像分析開始全部實現自動化,足以滿足蛋白質組學大量研究工作的需求。其中,雙向電泳技術是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中重要的樣品分析手段。」

  GE公司AKTA purifier蛋白質純化層析系統

  (圖註:該儀器適用於各種層析技術,專門分離和純化各類生物分子。據悉,該實驗室擁有4AKTA purifier系列儀器,型號分別為purifier100、purifier 10+、basic 10。)

  GE公司雙向電泳系統

  (圖註:左側是專門用來跑第一項的(IEF),可設定多個程序,一般水化膠條和等電點聚焦可以一起做,能保證恆溫20℃,總時長需要30小時以上;它的相關配件是水化盤,平衡盤,帶電極的陶瓷條,每件東西都是價值不菲。右側呈現的是雙向電泳的電泳槽+電源+循環冷水浴,其中電泳槽+電源是GE品牌的,電泳槽可是跑24㎝膠條的,裡面是鉑金電極絲;電源可預先設定程序,實現倒計時或正計時,並且可以同時提供兩臺電泳槽的用電;和它們相配套的是注膠模具、上下玻璃板、上槽和膠架,其中玻璃板是經過特殊加工的,每塊板價值上千元。整套雙向電泳的使用成本較高。)

  GE公司UMAX PowerLook 1120 白光掃描儀

  (圖註:該儀器成像效果很好,可掃描真彩和灰度兩種膠圖,儲存格式為tif,操作便捷,帶有分析軟體,可根據同一樣品的重複試驗膠所掃描的灰度膠圖的不同判斷出蛋白含量的變化,根據蛋白的變化就可以進一步判斷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各種性狀變化所引起的植物內在變化;它的配套設施比較簡單,就是進口無塵紙,這種紙擦拭掃描儀玻璃表面時幾乎不留下紙屑和雜物。)

  Typhooe螢光成像系統

  (圖註:這一臺儀器是用來掃描螢光的,可以是經過螢光標記的普通植物組織,也可以是電泳膠;價格高於30萬美元;該儀器日常保養和維護比較簡單。)

  GE公司Ettan Spot Picker全自動斑點切割系統

  (圖註:該儀器也叫做「挖膠儀」,跑完電泳做完對比分析之後用來挖膠點。可移動機械臂上帶有攝像頭,系統可根據圖像資料尋找需要挖的膠點並把挖到的膠點放進96孔板或者其他型號的板子裡,以供後面質譜分析使用。)

  DeCyder專業蛋白凝膠圖像分析軟體

  (圖註:該軟體能快速處理大量2-D蛋白電泳凝膠圖像。據了解,該軟體價格不菲。)

  Bruker公司Autoflex基質輔助雷射解析飛行時間質譜儀(MALDI-TOF)

  「分析檢測技術平臺包含各類分析儀器,例如液質聯用儀、氣質聯用儀、毛細管電泳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雷射共聚焦顯微鏡、近紅外品質分析儀、核磁共振油份分析儀等儀器,可提供常規的分析測試服務。」

 

  分析檢測技術平臺的部分儀器

  「實驗室常用設備很多,包括電穿孔系統、脈衝場電泳儀、超速離心機、冷凍乾燥機、電洗脫儀、半乾轉印儀、超聲波細胞破碎儀、真空濃縮儀、自動分液系統、氮吹儀、全自動流動微波多肽合成系統、超濾系統等儀器。」

  部分實驗室常用設備

  「整個重大科學工程實驗室的儀器設備面向全國開放,提供DNA測序、蛋白質測序、文庫構建、蛋白質組平臺科研合作等服務。實驗室建有網上預約系統,該預約系統幾經改版,已比較人性化,用戶在網上就可預約儀器設備,非常方便。目前,儀器的預約情況良好。」

  趙新實驗員為儀器信息網工作人員介紹儀器

  附錄1: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http://www.icscaas.com.cn/

  附錄2:農科院作物研究所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開放實驗室

  http://www.genomics.net.cn/

相關焦點

  • 國家基因庫落戶河南長垣 為全國第三家
    8月23日記者獲悉,日前省農科院和長垣縣人民政府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長垣建設國家基因庫河南中心。  目前國內有兩個基因庫,一是位於深圳華大基因的國家基因庫,二是位於青島的青島海洋基因庫,國家基因庫河南中心將成為第三個國家基因庫。
  • 農科院新技術有望大幅加快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進程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夏蘭琴研究員領銜的小麥基因編輯與新材料創製創新研究組與華中農業大學趙雲德教授實驗室合作,成功利用定點突變獲得的突變體實現對水稻基因組的編輯,大大拓展了Cpf1的在植物基因組中的編輯範圍。
  • 探訪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一天可檢測3萬個樣本,30秒鐘鑑別大米...
    11月10日,在四川省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推介暨學術交流會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下稱:省農科院生核所)副所長宋軍對分子育種技術介紹道。什麼是分子育種技術?分子育種能為農作物育種帶來哪些變革?當天,記者走進四川唯一、西南地區最大的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一探究竟。
  • 聽聽中國農科院專家怎麼說
    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據中國農科院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良種覆蓋率有望達到97%以上。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我國正研究基因編輯農作物的監管
    本報記者 李豔潔 北京報導「我國正在研究如何監管基因編輯作物。」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高彩霞在「2020研究前沿發布暨研討會」上表示。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在北京聯合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在農業方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利用植物和動物的測序來研究不同物種的基因組,進行農作物全品種基因測序將會推動農業發展,增加作物產量。基因編輯技術不僅可以突破傳統育種難以解決的遺傳障礙,而且能實現特定性狀的精準改變,顛覆已有動物遺傳改良技術路徑和選育效率。伴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改進及其在動植物上的廣泛應用,農業領域的顛覆性變革悄然在進行。
  • 中國農科院繪製油菜基因組轉錄全景圖,構建功能基因資料庫
    中國農科院繪製油菜基因組轉錄全景圖,構建功能基因資料庫 劉志偉 童超波 劉勝毅/科技日報 2020-07-31 07:45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今年5月,在英國愛丁堡國際棉花基因組會議報告廳,河北農業大學副校長馬峙英教授帶領其科研團隊應邀向參加會議的1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專家,報告了棉花基因組變異和纖維性狀遺傳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隨後,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其有關研究長文。
  • 「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走進國家基因庫,感受基因...
    歷時五年建設,16年9月22日正式對外運營,這是我國唯一的國家基因庫,它是繼美國、日本、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不同於其它國家的的基因資料庫,它還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 國家基因庫的工作並不僅是單純地把基因資源收集起來,更要使其研究成果得以應用到人類健康、疾病、農業、物種多樣性等多個領域。
  • 開拓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女院士
    攝於2004年·人物檔案·范雲六,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中國植物基因工程的開創者、國家農業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1930年出生於湖南,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 農科院科研團隊揭示小麥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育種技術正在從「技術加經驗」的育種模式,轉向基於基因測序的新型育種模式。近日,中國農科院相關課題組發現,小麥育種中,三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該現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方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曉露A為什麼建種質資源保存方式落後,一些珍稀資源正在消失得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工的消息,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水稻育種專家羅大剛難掩興奮。他早就盼望著,為他照管了30多年的水稻種子換個「新家」。在省農科院作物所的一間儲藏室裡,記者見到,一部分種子用口袋、紙袋密封后碼放在存放架上,還有一部分存進了冰櫃和冰箱。
  • 「央廣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曉露A為什麼建種質資源保存方式落後,一些珍稀資源正在消失得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開工的消息,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水稻育種專家羅大剛難掩興奮。他早就盼望著,為他照管了30多年的水稻種子換個「新家」。在省農科院作物所的一間儲藏室裡,記者見到,一部分種子用口袋、紙袋密封后碼放在存放架上,還有一部分存進了冰櫃和冰箱。
  • 「100家實驗室」專題:訪北京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
    家實驗室」進行走訪參觀。中心整合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六個研究所專業檢測技術資源,形成了擁有「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CNAS)」、「農業部果品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CMA)」、「農業部蔬菜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CMA)」、「北京市肥料質量監督檢驗(CMA)」、「農業部農藥登記試驗單位」、「北京市實驗室計量認證資質(CMA)」等6項認證資質的綜合性科研機構。
  • 三省一市農科院攜手!長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在上師大成立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28日報導:集聚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響應「菜籃子」「米袋子」和「美麗城市」工程,上海師範大學長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27日正式成立。中科院院士許智宏、上海市農委副主任陸崢嶸、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吳平與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共同為研究院揭牌。
  • 《自然·食品》:高彩霞發表觀點文章,利用基因編輯加速作物改良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耕地環境的持續惡化,當前農業正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嚴峻考驗,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0億,而傳統的育種手段將不能滿足全球人口的糧食需求。CRISPR介導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對作物進行定點改造,進而實現作物的精準育種,因此,利用CRISPR加速作物的遺傳改良有望成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要方法。
  • 上海師大與三省一市農科院共建長三角現代農業研究院
    該研究院由上海師範大學與浙江、江蘇、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四所農科院共建,共同開展現代農業方面的科學研究與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國內業界專家學者以及長三角三省一市農科院副院長參加揭牌儀式。 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上海師範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學校在農學和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的優勢,聚焦長三角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資源。 「上海師範大學成立該研究院,旨在充分發揮高校智庫的社會服務功能。」
  • 我國農作物自主品種佔95%以上
    我國應用遠緣雜交、基因工程、基因組學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創製了「普冰」小麥、白羽肉鴨等系列新種質,培育推廣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種,推動農作物品種完成7至9次更新換代,增產幅度均超過10%。如今,我國農作物自主品種佔95%以上,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70%以上,良種在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為「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