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進軍」反義藥物:發現控制3D分子結構的新方法

2021-01-13 健康一線視頻網

近年來,反義藥物在臨床前實驗及臨床試驗中取得了喜人的結果,反義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反義技術是一種全新的藥物設計方法,主要是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和核酸雜交原理,從基因複製、轉錄、剪接、轉運翻譯等水平上調節靶基因的表達,幹擾遺傳信息從核酸向蛋白質的傳遞,從而達到抑制、封閉或破壞靶基因的目的。

日前,百時美施貴寶(BMS)與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可以更快開發新藥並改進藥品製造的解決方案,將有助於基因醫學的發現、傳遞和開發,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每當患者服用一種反義藥物時(如脊髓性肌萎縮治療藥物Spinraza),實際上可能會接受數千種不同類型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空間結構往往各不相同。鑑於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經常影響它們的功能,科學家們已經建議使用「立體定義系統」,即藥物原子在空間排列受到嚴格控制,這樣做可能使藥物更穩定、更安全、更有效。

使用現有方法,即使少量立體定義的異構體也很難製造出來,更不用說臨床試驗中需要製造成千上萬的特定立體異構體,再從中篩選出作為治療最有效或者反過來可能引起副作用的藥物。參與此次試驗的Phil Baran教授表示,兩家公司參與完成的這項技術突破使用了一種不同形式的磷(P),而不是傳統上用來啟動寡核苷酸生產的方法。

BMS與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在合成過程中完成了高度控制,並基於P(V)設置的活性物質創建了新試劑類,以便支持更快捷的方法精確地獲得需要的立體異構體。這種方法被稱為PSI,預計該方法可擴展用於早期篩查和製造工作。雖然這種新工具的應用與任何形式或治療領域無關,但百時施貴寶在Science雜質發表的論文中記錄了兩個具體的例子:Spinraza的反義寡核苷酸和環狀二核苷酸(CDNs),可以通過靶向定位STING蛋白,它具有作為癌症免疫療法的潛力。

反義藥物主要指反義寡核苷酸(ODNs),根據核酸雜交原理,反義藥物能與特定基因雜交,在基因水平幹擾致病蛋白的產生過程,即幹擾遺傳信息從核酸向蛋白質的傳遞。蛋白質在人體代謝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宿主疾病還是感染疾病,幾乎所有的人類疾病都是由蛋白質的異常引起的。傳統藥物主要是直接作用於致病蛋白本身,反義藥物則作用於產生蛋白的基因,因此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如傳染病、炎症、心血管疾病及腫瘤等。

與傳統藥物比較,反義藥物更具有選擇性,因此也更高效低毒。目前,反義藥物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最佳作用靶序列的確定、透膜性及靶向性、非反義作用及合成成本等。細胞解鏈及編輯RNA進化機理的闡述、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及生物晶片技術和發展可能有助於反義藥物作用靶序列的選擇。BMS化學和合成開發部負責人Martin Eastgate表示,「對BMS而言,PSI試劑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全新的反應平臺,他們將在未來的創新方面取得什麼突破,我們十分期待。」(新浪醫藥編譯/範東東)

文章參考來源:Bristol-Myers, Scripps research team touts a new way to control 3D architecture of genetic drugs

相關焦點

  • 藥物發現 | 基於分子晶體形狀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藥物發現方法
    大多數基於結構的藥物發現方法利用的是受體蛋白的晶體結構,而此文介紹的Peter R. Spackman等人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Engl上的一篇文章[1],利用的則是配體的晶體結構。他們對劍橋結構資料庫(CSD)中的小分子晶體結構的分子形狀和相互作用傾向進行了描述,並根據這些描述開展小分子的篩選。
  • ...新冠藥物研發,「Insilico Medicine」設計出百餘個新穎分子結構
    36氪獲悉,人工智慧新藥研發公司「Insilico Medicine」 ,宣布運用其專利的AI藥物研發平臺,設計了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靶向小分子的結構。藉助生成化學方法,該公司能以分子的特定性質作為生成條件,設計出眾多具有各種特性的分子。 接下來,該公司將運用自有資源,及國際大型公開研究平臺的各團隊,合成並測試其中100個分子,推進相關藥物研發。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miRNA生物合成分子機制及其應用技術研究,曾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蔬菜作物白菜中識別出miRNA基因的天然反義轉錄本(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NATs),新發表的論文首次報導miR398基因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R398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研究結果為學界深入探究生物體內基因沉默和表達調控機制,在實踐中通過miRNA和天然反義轉錄本改良作物重要農藝性狀提供科學依據
  • 科學家構建RNA三級結構自動化新方法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快速,基於RNA二級結構構建RNA三級結構的自動化新方法——3dRNA,這種精確度高,自動化的新工具能幫助解決目前RNA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記者 | 界面健康3月31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一項名為Orthogonal genome-wide
  • 科學家繪出大腦決策區域的分子3D地圖 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會「上癮」
    科學家繪出大腦決策區域的分子3D地圖 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會「上癮」  Winnie Lee • 2019-12-31 15:
  • 反義核苷酸藥顯身手,神經系統疾病迎曙光
    然而,將這些發現轉化為有效療法頗具挑戰性。 使用如CRISPR的基因工程技術在鹼基層面重編DNA距離常規使用還需要一段時間,許多臨床研究人員已經轉向更直接的基於基因組的方法來治療大腦疾病:即操縱RNA來修改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水平。 DNA提供了遺傳密碼,其姐妹分子RNA將該代碼轉化為執行大腦和無數身體功能的蛋白質。
  • MIT確定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結構 或可設計特效阻斷藥物
    麻省理工學院的化學家已經確定了在新冠病毒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研究團隊表示,如果能夠設計出阻斷這一通道的方法,他們也許能夠降低病毒的致病性,並幹擾病毒的複製。他們試驗了2種阻斷通道的藥物的結合位點,但這2種藥物的結合強度很弱,因此它們不是E蛋白的有效抑制劑。 這篇研究發表在了《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
  • FDA發布新指南,加速個體化藥物開發!
    該指南提供了有關早期開發和IND提交過程的清晰信息,是FDA與正在開發這些個性化藥物產品的人員合作的第一步。科學知識和藥物開發技術的進步為藥物開發的新方法提供了機會,包括開發用於治療罕見疾病的藥物。近年來,這些進展促進了罕見病藥物的開發和批准,在過去的八年中,美國FDA已批准用於罕見病的藥物(孤兒藥)數量已大大提升。
  • CAA 科普:幾分鐘「搞定」蛋白質分子3D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6日報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研人員最新研製出了一套新的機器學習算法,能生成微小蛋白質分子的3D結構。研究人員指出,新算法有望徹底變革藥物的研發進程以及我們對生命的理解。研發人員之一、多倫多大學的博士生阿里·普勒賈尼解釋稱,確定蛋白質分子的3D原子結構對於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及其對藥物治療產生何種反應至關重要。
  • PLoS ONE:新技術酶法大規模製造高純度硫代修飾寡核苷酸分子
    2013年7月5日電 /生物谷BIOON/ -- 最新一期PLoS ONE(7月4日)報導了一種製造硫代修飾寡核苷酸分子的新方法目前該研究小組已成功用PEAR方法製備出了帶有硫代、氟代和甲基修飾基團的寡核苷酸,經變性高效液相色譜和電噴霧質譜檢測(LC/MS),證實其分子結構和序列無誤。與化學合成法相比,PEAR產物幾乎沒有錯誤序列,因此PEAR產物純度極高,產物中目標寡核苷酸序列含量所佔比例超過99.9%。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聚合酶-內切酶擴增反應製備反義寡核苷酸(81072567)」資助。
  • Ionis反義RNA藥物Tegsedi獲加拿大批准,治療hATTR澱粉...
    Tegsedi通過優先審查獲批,此次批准使該藥成為加拿大獲批的首個治療hATTR的藥物,而加拿大也是繼歐盟之後Tegsedi獲批的第二大市場。Tegsedi是一種反義寡核苷酸(ASO)藥物,可抑制TTR蛋白(包括突變型和野生型)的生成,在臨床研究中,Tegsedi治療大大降低了TTR蛋白水平。
  • 反義引物應該設置在引發cDNA合成的寡核苷酸的上遊
    為了達到最大的特異性,反義引物應該設置在引發cDNA合成的寡核苷酸的上遊。寡核苷酸引物設計儘可能根據靶RNA的不同外顯子的序列結構來設置結合位點,並應用正義與反義引物來擴增cDNA產物。用這種方法,極易區分來自cDNA與汙染的基因組DNA的擴增產物。然而,無內含子基因的轉錄物不易與汙染的基因組DNA區別開。
  • JMC | 藥物化學中的分子表徵學習
    化學家利用這種能力尋找小分子先導物,並在治療性發現中優化類藥物的特性,在這一領域中複雜的化學和生物過程控制著小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結構模式識別中,一個經常被忽視但又不可分割的方面在於分子是如何被表徵的。例如,圖1顯示了他汀類立普妥以多種人類可解釋的方式繪製。
  • 石墨烯添加劑為控制有機晶體結構提供一種新方法
    來源: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明,石墨烯的表面特性可以用來控制從溶液中獲得的有機晶體的結構。有機晶體結構存在於大量的產品中,如食品、炸藥、彩色顏料和藥品。然而,有機晶體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稱為多態性:這些形式的每一個都具有非常不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儘管具有相同的化學成分。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基因組結構與調控機制
    近日,耶魯大學的研究者首次利用高通量結構探針技術SHAPE-MaP,在活細胞內揭示了新冠病毒基因組二級結構和功能基序,為分子機制研究和藥物設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二級結構預測顯示新冠病毒基因組5'端結構與其他冠狀病毒高度相似。而3』區域變異性較大,在第一個莖環區域形成了延長的凸起莖環結構,而在第二個莖環區體內測定結構與晶體結構存在明顯差異,在polyA位點附近還存在特殊的無規則結構。
  • 新發現成果
    近日,Journal of vir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的論文。研究鑑定了一種新病毒——新梭子蟹類病毒(MCTV),確定的中華絨螯蟹類病毒(MCTV)和中華絨螯蟹病毒(MCDV)的三維結構有助於抗病毒抑制劑的開發。
  • 中國藥物分子設計40年發展成就
    對於用戶輸入的蛋白質三維結構信息,CavityPlus平臺中的CAVITY模塊可以預測出潛在的藥物結合口袋並給出成藥性打分,從而精確指導後續的藥物設計研究。 很多疾病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針對單一靶標的藥物難以達到預期治療效果,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毒副作用,因此必須發展基於系統生物學的藥物設計方法。
  • 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發現癌症藥物的新方法
    2017年10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策略或有望幫助發現新型的抗癌療法。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新策略就能夠尋找到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s)生長非常重要的蛋白小型分子抑制劑,非小細胞肺癌在所有肺癌中佔到了85%的比例,而且其對於藥物療法並不敏感。
  • 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
    新華社雪梨11月2日電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這將有助於其運輸的抗癌藥物釋放到腫瘤,提高抗癌藥物的效果。  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可自動形成球形中空結構的聚合物泡囊,它因穩定性強、功能多樣等優點被廣泛用作藥物載體,但相比而言,自然界中細菌、病毒等都是管狀、杆狀的,這種非球形的生物結構可以更容易進入人體。由於聚合物泡囊很難形成非球形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人體裡將藥物輸送到目的地的能力。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使用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觀察了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的結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