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地球的體重?二百多年前他的方法,至今仍然最有效

2020-10-18 科學求知之者

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胖三斤。尤其在這一個春節,大家都留在家裡,運動量大幅下降,你的體重有沒有增加呢?我最近上稱量了一下,突破了最近兩年的紀錄,也是著實發了一把愁(雖然明知可以減下去)。

一個人想要量體重,簡直再容易不過。可是,如果讓你給地球量一量「體重」,你能做到嗎?

這個問題,就好像一個人把自己舉起來、或者靠左腳踩右腳然後右腳踩左腳就能飛起來一樣,看起來根本就是矛盾的。不過,科學家偏偏就能把這種事變為可能。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好奇,卻苦於沒有好的工具來測量。從牛頓1687年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指出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質量成正比、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開始,科學家們就希望利用萬有引力定律來計算地球的質量。

大家知道,萬有引力公式是:

其中m和M是兩個物體的質量,r就是二者之間的距離,F是二者之間的引力。由於一個物體的重量和它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大小很容易換算,當時人們也已經計算出地球的半徑。所以,只要知道萬有引力常數,就可以輕鬆計算出地球的質量了

尷尬之處就在於,牛頓老師傅「拉了屎」卻沒「擦屁股,雖然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但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算出這個萬有引力常數。

坑人。

那麼,這個常數到底應該怎麼測呢?

所以,人們需要先利用地球以外的兩個物體,計算出二者之間的引力,就可以算出萬有引力常數。可是,我們知道,萬有引力只有在天體之間才會有明顯的數值,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極小,該怎麼計算呢?

在牛頓之後大約100年,終於又有一位科學大神站了出來,他叫卡文迪許。

卡文迪許24歲畢業與劍橋大學,29歲就入選了英國皇家學會,可以說是少年英才。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全才。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個元素氫,就是由他發現的。而空氣中氮氣約佔五分之四、氧氣約佔五分之一的比例(略有偏差,無礙大雅)也是他發現的。而在他死後,麥克斯韋整理他的文稿時,也發現他在電學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作為那個年代的一尊科學大神,卡文迪許不可能對地球質量沒有執念。

所以,回到剛開的問題:如何計算出萬有引力常數?

卡文迪許不信邪,他偏要用人類世界的小物體,來計算出萬有引力。於是,他學習了約翰·米切爾研究電磁學的裝置,設計了著名的扭秤實驗。這裡,我們先看看簡單的示意圖:

首先,他將兩對大小不同的球固定在兩根杆上。其中大球和杆固定在下面,小球和杆由一根細絲懸掛起來。當兩對球和杆以一定角度錯開並接近時,就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微小的靠近,帶來角度的變化。這個角度的變化,就是測量萬有引力的關鍵。學過大學物理的朋友會知道,只要知道一個物體的扭轉係數,以及扭動的幅度,就可以計算出扭力的大小。在扭秤實驗裡,這個力就是萬有引力。

那麼,這個角度怎麼計算呢?畢竟萬有引力太小了,扭轉的幅度用肉眼完全看不見。

兩千多年前,孔子走在路上,拜了一個小孩為師。兩千多年後,卡文迪許也從路邊小孩的身上受到了啟發。他看見幾個小孩子在路上玩鏡子,馬上想到了自己的實驗,找到了突破瓶頸的方法:光!

我們知道,即使角度再小,只要它的兩個邊延長到足夠長,也會分開很遠的距離。通過這個距離,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數計算出角度。

卡文迪許馬上回到實驗室,在上面的細絲上掛了一面鏡子,然後從很遠的地方射來一束光,讓它通過鏡子反射到遠處的一把刻度尺上。由於距離足夠遠,所以即便只偏離了極小的角度,但依然可以在刻度尺上偏移出一個肉眼能夠識別的距離。

就這樣,卡文迪許成功計算出了偏移的角度,從而計算出萬有引力常數,從而計算出了地球質量:59.65萬億億噸!

這個數字,和現在人類的公認值59.72萬億億噸,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卡文迪許的成果,讓人類終於知道了地球的質量。而地球質量的數值,對於人類接下來各種研究有具有著重要的意義。而萬有引力常數的數值,也讓人類計算出了太陽、月球等天體的質量。可以說,卡文迪許給人類走向太空,提供了階梯。

當然,這個過程說得簡單,其實卡文迪許經歷了很多努力。上面的示意圖,只是簡化的,實際上卡文迪許的裝置是這樣的。

由於偏離幅度太過微小,他必須排除空氣流動等一些列的幹擾因素。而且,為了克服溫度等周期性的影響,卡文迪許不得不把這個實驗持續好幾年才敢公布自己的數據。當他把地球的質量公布於全世界的時候,他已經是個67歲的老人了。

還是個孤寡老人。

直到1810年去世,卡文迪許都是單身。

為了感謝和紀念他的貢獻,劍橋大學著名的物理實驗室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實驗室在1904~1989年培養了20名諾貝爾獎得主,甚至在巔峰時期,有「全天下一半的物理學發現都來自於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稱號。

不過,最近一些年,人們對於卡文迪許是否真的計算出了萬有引力常數,還有一定的爭議。因為那時候還沒有萬有引力常數的概念,當時人們最好奇的其實是天體的密度,所以卡文迪許的實驗核心也不是地球質量,而是通過質量來計算地球密度。

不過,不管怎麼說,卡文迪許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如果沒有他對於地球質量的計算,不知道人類的許多科學理論,還要等多久才能進行。

相關焦點

  • 2000多年前,他就測出了地球的周長!
    人類最早知道地球的大小是在什麼時候?500年前,1000年前?是大航海時代,還是日心說理論創立後?比那個還要早!2000多年前,一位古希臘地理學家就測量出地球的周長,且精確程度令人驚嘆,比中國的僧一行早了近一千年。他的名字叫埃拉託斯特尼。
  • 2000多年前,一位古希臘天才用一根棍子,成功測出了地球周長
    2000多年前,一位希臘天才測出地球周長地球的半徑測量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也並非一朝一夕測量出來的,在20世紀中期,人類向太空發射了衛星,衛星在經過常年的跟蹤後,才精準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為40030公裡,另外還有其他各種數據,但今天要說的其實發生在2000多年前,一個古希臘人計算地球周長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僅僅用了一根棍子,通過他神奇的大腦,就輕鬆計算出了地球的周長,而且得出的結果和如今的衛星測出來的結果幾乎一模一樣
  •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多少?科學家如何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平常月亮距離地球大概是40多萬公裡,由於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是一個以一個軸心為主的橢圓形的軌道,因此,月球距離地球最遠比最近時多5萬公裡。同樣是滿月,月球距離地球最近比最遠時,月亮的視直徑大14%,視面積大30%。 月光從月球傳到地球的時間只要1.3秒,也就是說只眨了下眼的功夫。可是這麼短的時間,它的路程卻有38萬多千米。
  • 23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麼測量地球周長的?
    如今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圖片來源於網絡在距今2300多年以前的人們,即沒有我們現代發達的科學理論,也沒有高端精密的測量輔助設備,卻能利用一根簡單的木棍來測量出地球的周長,而且誤差大概僅為0.25%左右,聽起來是不是很不可思議?是怎麼做到的呢?
  • 如何測量太陽與地球的距離?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不是直接測量出來的,而是利用間接的方法算出來的。我們無法通過向太陽發射雷達信號然後等待回波的時間來測出太陽的距離,因為作為等離子體的太陽難以反射雷達波,而且太陽本身也有巨大的電磁幹擾。測量太陽距離最經典的方法是金星凌日法,四百多年前的天文學家哈雷(最早算出哈雷彗星的軌道)最早提出這種方法,後來的天文學家利用該方法首次較為精確地得到了日地距離。
  • 測量光速的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地球的自轉
    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在測量光速和證明地球繞軸自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科學發現和貢獻至今仍然意義重大,特別是在天體物理學領域。早期的生活萊昂·傅科1819年9月18日出生於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商,在傅科九歲的時候去世了。
  • 2000多年前,我們如何給地球量腰圍?
    地球既然是個球體,那麼只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徑,然後用π公式計算就好了。π可以通過數學推導計算,但是地球的半徑要怎麼辦呢?難道要鑽個洞去地心測量一下?有這個想法的人不如直接收拾行李去用雙腿丈量地球更靠譜一點:人類有史以來在地球上鑽的最深的孔,是在蘇聯時期打的深度為12.26千米的鑽孔,而它距離鑽到地心還有6369千米。
  • 如何知道霸王龍的體重?
    如何知道恐龍的重量呢?找一艘大船,然後在船舷水面上畫一條線,再換上重物來一次嗎?如果不是因為恐龍早已滅絕,這倒不失為一個直接測量的好方法。科學家構思出了兩種不涉及實物的稱重手段,幸運的是,根據昨天發表在著名期刊《生物評論》上的研究,不同的方法能夠產生非常相似的結果。
  • 寶寶出生體重如何估計?出生幾斤重的寶寶最聰明?
    體重是一個讓人尷尬的話題,不僅僅一白遮三醜,一胖也是毀所有。最近在努力減重的小編,堅持跑步後卻出現了靜脈曲張的趨勢,只好先休息一段時間,把「邁開腿」先放在一邊,先努力「管住嘴」。雖然,小編也屬於中等身材,並不是特別怕,可由於很想看看自己瘦下來的樣子,想努力一把,所以還得堅持著。而今天呢,我們也來聊聊寶寶的體重這個話題:寶寶出生體重如何估計?出生幾斤重的寶寶最聰明?
  • 2200年前是如何精確測定地球周長的
    三個已知條件談到地球大小,不得不提到「地理學之父」埃拉託色尼。埃氏出生於公元前276年的北非(今利比亞),青年時代曾在柏拉圖學園學習,深受託勒密王朝青睞,長期擔任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他有很多成就,其中最被人熟悉的是,他第一個精確測定了地球周長。2200多年前,他是如何測定地球周長的?
  • 怎樣給已經滅絕的恐龍稱體重?
    恐龍並不是全都那麼大在講述如何給恐龍稱體重之前,我想說一個關於恐龍體重的「秘密」。恐龍大家族當中,誕生了以蜥腳類恐龍為代表的,迄今最大的陸地動物,也誕生了以雷克斯暴龍為代表的,史上最龐大的捕食者——大型獸腳類食肉恐龍。
  • 沒有秤,如何估算生豬和黃牛的體重?老農分享了兩套方法
    測量豬和牛體重最準確的方法肯定是過稱,但是在現實生產中,有時候未攜帶秤或者沒有地磅,或者現有條件下稱量不方便,那可以採用估量的方法。尤其是在買賣種豬和種牛的時候,學會估量體重,能夠佔據主動權,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獲得更多利益。
  • 他不像阿基米德用支點撬動地球 但他是第一個稱出地球體重的人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句耳熟能詳、包含無限霸氣的話出自力學之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對人類的貢獻不言而喻,尤其是這句關於槓桿原理的至理名言流傳至今。然而有位科學家雖然沒學阿基米德撬地球,但他卻是世界上第一個稱出地球體重的人!
  • 科學網—2200年前是如何精確測定地球周長的
    我們不禁想問,地球到底有多大? 三個已知條件 談到地球大小,不得不提到「地理學之父」埃拉託色尼。埃氏出生於公元前276年的北非(今利比亞),青年時代曾在柏拉圖學園學習,深受託勒密王朝青睞,長期擔任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他有很多成就,其中最被人熟悉的是,他第一個精確測定了地球周長。 2200多年前,他是如何測定地球周長的?
  • 如何測量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如何測量地球與其它行星的實際距離?
    想要用最簡單易懂、最本質的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是如何測算出來的?由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實在太遠,不可能直接用尺子來測量。所以,人們使用了一種比較巧妙的測量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利用的是三角函數法。
  • 地球的年齡是如何測量的?
    ,它是熱力學大師,所使用的方法肯定跟熱有關。哈裡森·布朗在當時已經想到了如果測算地球年齡的方法,就是測量出在地球的歷史中有多少的鈾元素已經衰變到了鉛元素,或者說有多少鉛元素是由鈾元素衰變來的,根據這個衰變的過程就能知道地球的年齡。
  • 2200年前如何測定地球周長
    他有很多成就,其中最被人熟悉的是,他第一個精確測定了地球周長。2200多年前,他是如何測定地球周長的?當我們問出這個問題時,其實就預設了三個條件:地球是球體、球體有周長、周長可計算。現代的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然而回到當時,這三個條件已知嗎?
  • 如何測量宇宙物質的總量?加州科學家提出新方法,測量結果很精確
    在地球上,人類想要測量任何一種生物的重量或者種群數量都不成問題,但如果要對宇宙的物質總量進行測量,難度則會直線上升。測量宇宙物質總量的難度顯而易見,一是因為人類至今也沒有弄清楚宇宙是否存在邊界,二是因為人類無法通過直接方法進行測量,往往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從而導致測量得到的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 不要再為了一公斤或一磅的體重斤斤計較!
    健康的體態你我都希望擁有,讓你看起來更挺拔更有精神不過要如何去界定呢?有沒有一個量測標準?多數人心中首先浮現的就是體重數字。然而,真是如此嘛?請看我們整理出的幾個測量方法,別再傻傻地和你周遭的親友比較,縱使年齡性別相近,但你們是不同的!
  • 我們該如何測量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
    天文學家們如何計算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如何知道太陽的真實大小?如何確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顯然,只要我們能從這些問題中先找到一個答案,就可以找到其他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怎樣才能找到第一個答案呢?簡短說明:我們實際測量的是地球到其它一些天體的距離,比如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