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P:心臟損傷後的快速重塑

2021-01-10 生物谷

一心臟損傷會導致心臟結構的顯著改變,包括心臟擴大,纖維增生組織的過度形成和冠狀動脈血管的異常。雖然已經針對相關因素開展了針對性的治療幹預,但最終結果一直具有爭議。絕大多數的研究都已經調查研究清楚了損傷後六天的這些變化情況,然而,早期階段的重塑在損傷後的第七天已經開始了。新的研究表明了在心臟損傷後迅速發生的形態學改變,以及隨著治療策略的改進所帶來的啟示。

研究結果發表於十月份刊出的《美國病理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該項研究首席研究員、德克薩斯州Temple A&M健康科學中心心血管病研究所Troy A.Baudino博士說:「我們分析並首次展示了病理性心臟損傷後形態學改變、細胞群和基因表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關係。我們研究的時間過程使得這些事件可以和另外的一種相互關聯起來,從而為未來的心臟病理學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視角。」

研究人員藉助橫向主動脈縮窄(TAC)來誘導老鼠的心臟損傷。對照組老鼠實施手術解除主動脈縮窄做為比較。術後兩天他們開始評估急性心臟損傷模型,包括心臟肥大、膠原沉著、毛細血管密度和細胞群等方面的改變。

與對照組相比,損傷後的48小時內,左心室游離壁和室間隔顯著擴大,伴隨心臟重量和相對室壁厚度的增加。除了這種肥大的改變,TAC兩天後可以觀察到毛細血管密度的一個顯著下降。周細胞量增加,這是一種小學館內連接組織細胞,這種細胞數量的增加與毛細血管密度的下降有關,支持早期研究所表明的周細胞在穩定血管和最低限度重塑血管當中發揮作用。Baudino博士說:「周細胞的參與可能標誌著新的毛細血管形成和再血管化降解轉換時期。」

研究人員觀察到TAC後7天成纖維細胞和膠原增加,而這有助於損傷後2-7天間的心臟重量增加。Baudino博士說:「我們發現,這些變化與血管的再生長同時發生。這可能是需要成纖維細胞數量的增加來處理過多的細胞外物質,這是一個心臟變硬的過程,同時它也刺激毛細血管的生長來運送更多的氧和營養物質到擴大的心肌層。鑑於此,調控成纖維細胞可能會提供一個非常有利的治療途徑。」

Baudino博士表示,與TAC老鼠模型相比,人類對於像高血壓這樣的壓力負荷反應更平緩,同時可能相對來說是特定的時間重塑。他總結道:「未來的研究應該在一個臨床的背景下研究重塑事件。不過,對於研究在重塑過程中這些事件是如何相互協調的,以及在病理性重塑出現之前所可能採取的幹預措施的重要性來說,我們的結果還是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工作)。」(生物谷Bioon.com)

Pressure Overload Induces Early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Heart

Colby A. Souders , Thomas K. Borg Indroneal Banerjee , Troy A. Baudino

Cardiac hypertrophy, whether pathological or physiological, induces a variety of additional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heart, including altered contractility and hemodynamics. Events exacerbating these changes are documented during later stages of hypertrophy (usually termed pathological hypertrophy). Few studies document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during early physiological hypertrophy. We define acute cardiac remodeling events in response to 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 (TAC), including temporal changes in hypertrophy, collagen deposition, capillary density, and the cell populations responsible for these changes. Cardiac hypertrophy induced by TAC in mice was detected 2 days after surgery (as measured by heart weight, myocyte width, and wall thickness) and peaked by day 7. Picrosirius staining revealed increased collagen deposition 7 days after TAC; immuno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indicated a concurrent increase in fibroblasts. The findings correlated with angiogenesis in TAC hearts; a decrease in capillary density was observed at day 2, with recovery to sham-surgery levels by day 7. Increased pericyte levels, which were observed 2 days after TAC, may mediate this angiogenic transition. Gene expression suggests a coordinated response in growth,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angiogenic factors to mediate the observ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ur data demonstrate that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cardiovascular injury occur rapidly, and the present findings allow correlation of specific events that facilitate these changes.

相關焦點

  • 脊髓損傷後大腦運動皮質的重塑在何處發生?
    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的張科學團隊使用磨薄小鼠顱骨結合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究發現,脊髓損傷小鼠的上遊神經中樞大腦運動皮質在突觸水平發生重塑,且重塑主要發生在突觸的後組成部分而非前組成部分
  • 巨噬細胞來源外泌體介導心肌梗塞後心臟重塑的作用研究
    為了研究活化的巨噬細胞來源外泌體在心肌梗塞後心臟重塑中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蔡利棟,吳曉宇,丁羽等採用超高速離心分離提取溶血磷脂酸作用下巨噬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將其與心臟成纖維細胞共同孵育48小時,利用Edu細胞增殖實驗,Transwell實驗及免疫螢光等方法檢測溶血磷脂酸刺激(LPS)下巨噬細胞來源外泌體對心臟成纖維細胞的增殖,遷移以及分化的影響.選取正常C57雄性小鼠32隻,根據其是否結紮左側冠狀動脈前降支及是否進行心臟原位外泌體注射,將實驗小鼠隨機分為:正常組,假手術組,心梗+空白外泌體組及心梗組
  • 促進缺血/再灌注損傷後的心力衰竭的新機制
    儘管治療上能夠通過再灌注來挽救缺血心肌,減少急性死亡,但由於不良的重塑,心力衰竭患者的長期發病率和死亡率卻有所增加。炎症不僅觸發缺血性損傷,而且再灌注損傷(I/R)也被認為可調節心肌梗死後的預後。細胞間通訊在缺血性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由糖複合物和蛋白多糖組成的糖萼(glycocalyx)是細胞和細胞內通訊以及維持組織內穩態的關鍵元素。
  • 心臟中m6A修飾的重塑揭示心肌細胞肥大相關的幾個保守轉錄後事件
    病理性心肌肥厚的發生是心臟處於應激狀態的特徵,也是心力衰竭發生的危險因素。最近發現mRNA上的腺苷酸發生甲基化修飾m6A是心血管疾病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轉錄後調控機制。哺乳動物mRNA可廣泛被m6A修飾,m6A修飾重塑可能在心臟病理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測序的方法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信息,但是實現進化保守的m6A作為心臟病治療靶點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 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心臟損傷
    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心臟損傷科技日報訊 (記者邰舉)韓國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廣泛存在心臟損傷,患者死亡率同心臟損傷高度相關。韓國啟明大學心臟病學院研究團隊日前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研究分析了今年早些時間38例因新冠肺炎感染住院的患者臨床數據,發現每10名住院新冠肺炎患者中,大約有6人發生了心臟損傷。在本研究中,心肌受損、心力衰竭以及心率異常等臨床症狀被定義為「心臟損傷」。研究發現,38個樣本中有22個發生了一項以上的心臟損傷,佔比達到57.9%,其中老年人、男性和有高血壓病史者更容易發生心臟損傷。發生心臟損傷的患者死亡率遠高於未遭受心臟損傷者。
  • 淋巴細胞分泌的蛋白減少心臟損傷後的細胞死亡促進心臟再生和修復
    來源: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在發達國家,心臟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刺激心肌細胞增殖,作為改善心臟修復的工具。雖然幹細胞或移植細胞等技術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得到了探索,但這些努力已經證明是困難的。但研究發現淋巴管系統,一種輸送全身炎症細胞的血管網絡,其新功能被發現包括在肥胖、神經系統疾病、青光眼和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 2020ESC指南共識|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
    老齡化顯著增加基於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 損傷發生的缺血後心肌不良重塑和心力衰竭風險。相關信號通路在心肌老化過程中會出現信號分子的缺陷或信號傳遞減弱;而另一方面,一些已經被熟悉的容易導致心肌惡化的信號通路,如糖化及促炎通路則會在老齡化過程中進一步增加表達。心肌老化過程的信號通路發生變化的原因及機制目前尚待闡明,同時這也是心肌衰老研究的熱點問題。
  • 【前沿】我國研發出「神奇膠水」,可數秒內完全止住大動脈損傷和心臟穿透傷的大出血
    浙江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的聯合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生物膠水材料,可在數秒內完全止住大動脈損傷和心臟穿透傷的大出血。
  • 心臟損傷新藥曙光已現
    點擊查看 日前,一種潛在的新藥,有望用於治療心肌梗死等心臟病引起的心臟損害。英國心臟基金會(BHF)資助的一項新研究利用幹細胞生成心臟組織,在實驗室模仿「心梗發作」的過程,並且成功阻斷了心肌中導致細胞死亡和心臟損傷的化學信號。
  • Nat Commun:環狀RNA幫助心臟損傷修復
    研究者們首次發現,由環狀RNA其具有吸收有害分子的能力,因此其在心臟病發作後的組織修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該研究於9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心臟巨噬細胞的新功能
    近期,研究者在《歐洲心臟雜誌》上概述了在心臟穩態和壓力情況下,心臟巨噬細胞的來源,重點介紹了細胞調節房室結電傳導的機制,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就明白為什麼需要深入了解收縮壓和舒張功能障礙中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
  • 【體育保健康復專委會】崴腳後別再只會冰敷
    那麼在崴腳後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冰敷對足踝部損傷的好轉到底有多大作用?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腳踝的損傷似乎算不上什麼大事,腳崴了歇歇不就好了嗎?躺到床上,一周以後又是運動場上的一條好漢。雖然我們足踝部的肌肉、骨骼、韌帶恢復正常,但本體感覺、骨骼排列卻未恢復到之前水平,導致關節的發力模式發生改變。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目前,全球範圍內數百萬人遭受著脊髓損傷帶來的痛苦。脊髓損傷後神經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多種應用於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的治療方法如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治療等,其療效均難以令人滿意。本文對脊髓損傷後神經自我修復過程及相關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 上海生科院發現心外膜祖細胞在心臟損傷時分化成脂肪細胞
    該研究發現,在發育過程中心外膜祖細胞可以轉變成心臟周圍的脂肪細胞,這一過程在成體穩態心臟中並不發生,卻在心梗的模型中被再度激活。  心外膜脂肪是包圍心臟和冠狀血管的一種內臟脂肪,為心臟提供緩衝保護作用的同時也增加了心臟冠狀血管疾病的風險性,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有很高的相關性,而這些脂肪的來源目前仍然是個未知數。
  • 先心病患兒心臟腫成球形 泰安婦幼醫生用患兒心包片為其重塑心臟
    微微(化名),出生3個月,彩超發現其心臟重度擴大、腫脹成為球形,心率> 200次/分,同時患有重症肺炎且伴有呼吸衰竭,被東平一家醫院判定為危重先心病患兒,在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等急救處理後通過綠色通道轉到泰安市先心病轉診救治中心——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心臟中心。
  • 新生哺乳動物心臟受損後能自我癒合
    科技日報訊,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2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老鼠實驗表明,新生哺乳動物的心臟在受損後完全能夠自我癒合,這一發現可為治療人類心臟病提供新的思路。
  • 從複製動物心臟到複製人類的心臟,幹細胞讓科幻故事成為現實!
    古往今來,無數神話故事和小說,都幻想著人類可以長生不老,益壽延年,但當人的某些器官和組織經受損傷,無法及時修復時,人的生命就岌岌可危。
  • Cell | 琥珀酸分泌調控鍛鍊後肌肉重塑反應
    琥珀酸通過與受體SUCNR1的結合調節了肌肉的旁分泌反應,最終影響了鍛鍊後肌肉重塑等過程。為研究代謝物在肌肉重塑中的作用,作者解剖了小鼠跑步鍛鍊後的脛骨前(tibialis anterior, TA)肌肉,並利用比較代謝組學方法
  • 心臟支架價格是怎麼降下來的?心臟支架術後需注意什麼?
    心臟支架手術是把冠狀動脈狹窄的部位擴張,然後放置金屬支架來支撐狹窄的部位,讓血液重新恢復正常流通,常常應用於冠心病患者。不過心臟支架手術後並不是一勞永逸,還需調整好生活方式,長期用藥,避免支架再次狹窄。
  • 為何老年人機體的損傷癒合地非常緩慢?
    2020年1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小孩皮膚被割傷,他們一開始可能會尖叫,但幾天之內破損處的皮膚就會結痂脫落,從而產生新的皮膚,那麼為何老年人與健康的孩子相比,機體損傷癒合如此緩慢呢?答案就是年齡,幾十年的生活或許會減緩機體大部分組織的癒合速度,而皮膚上的傷口或許能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窗口」來解釋老年人為何損傷癒合比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