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因檢測公司 客戶數據遭洩露

2021-01-16 ITBear科技資訊

  在數字時代,個人數據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公眾眼前。不單單是我們的姓名,住址和出生日期與其他一些個人身份信息(PII)相關聯。在現今的數字社會,數據範圍拓展到了用戶憑證,電子郵件,面部圖像,消費記錄和平日習慣。而較新的敏感信息還包括了網際網路上個體的病歷資料甚至DNA的信息。這些資料都是個人私隱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得到妥善的保護。

  近日,香港知名IDC新天域互聯Victor發現,美國一家 DNA 檢測初創公司 Veritas Genetics發生一起數據洩露事件,導致客戶的個人信息被盜。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利用個人的一小部分 DNA 來分析和理解人類基因組,從而客戶更好地了解他們今後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或將該風險遺傳給子女的風險。

  這家總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丹弗市的公司承認,其面向客戶的官方網站今日遭到了黑客攻擊,但沒有說明何時遭到攻擊,並且拒絕透露具體哪些信息被盜,發言人僅表示該官方網站伺服器不保存任何客戶私隱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檢測結果或者醫療信息,並且僅有少數的客戶受到了影響。 儘管此次被盜的數據不包括個人健康信息,但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人們的擔憂,畢竟是健康方面的初創公司,在處理敏感DNA和基因組信息的資料上,如果無法保護好用戶的數據,無疑是對其業務的展開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降低客戶對其的信心。

  在此事發生之前,美國執法部門曾獲得法律授權,要求 DNA 採集和檢測公司幫助識別犯罪嫌疑人,導致隱私成為基因檢測領域裡面,一個備受公眾關注的議題,即在面對公共安全威脅的時候,個人隱私權是否能夠得到侵犯呢?在備受爭議的同時,美國佛羅裡達州便頒發了一份具有回答該問題的授權令 - 允許警方搜索本地DNA檢測公司GEDmatch的全部資料庫。而在美國,約有 2600 萬消費者使用了家用遺傳檢測試劑盒,以確保他們自身在將來可能面對的潛在健康風險得到更低的影響。

  在數位化時代的洪流下,新天域互聯Victor認為,在即將到來的世代裡,個人化的數字安全服務即將成為核心。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

相關焦點

  • 被美國FDA叫停兩年後,這家公司又重啟了基因檢測服務
    個人基因檢測領域最受關注的創業公司23andme,幾經周折後終於重啟針對個人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服務。總部在加州的23andme公司,一直是個體化醫療領域中最活躍的公司,以直接面對普通消費者的基因測序為亮點,得名於人體的23對染色體。
  • Foodpanda發生數據洩露 72萬用戶數據遭曝光
    近年來,很多企業出現了數據安全問題。其中有些企業無意中將客戶個人數據被洩露。知名餐飲外送平臺Foodpand,其母公司最近就發生了數據洩露事件,多達72萬用戶數據慘遭洩露,其中包括來自香港的客戶。Foodpanda 母公司Delivery Hero 近日洩露了多達72 萬條用戶資料,當中包括香港顧客用戶帳號遭外洩的資料包括:姓名、電郵、電話、地址座標等數據該公司正積極展開內部調查事件起因以粉紅熊貓作為品牌LOGO 的線上美食外送平臺Foodpanda,母公司來自德國Delivery Hero 集團,目前於全球市場營運版圖涵蓋超過40 個國家及地區。
  • 2020年全球數據洩露大事件盤點:數據「裸奔」 代價沉重
    4月22日丨多地數千高校學生隱私遭洩露4月24日丨浙江一家銀行洩露客戶信息被罰30萬4月27日丨B站知名UP主「黨妹」數百G視頻素材被盜5月6日丨中信銀行違法洩露脫口秀藝人個人隱私5月7日丨5000多萬條個人信息在「暗網」倒賣5月20日丨建設銀行員工販賣5萬多條客戶信息6月5日丨臺灣2000萬人個人信息在暗網洩露6月8日丨鄭州某民辦高校近兩萬名學生信息遭洩露6月20日丨蔡英文涉選舉機密規劃遭黑客攻擊外洩
  • 美國第一金融集團事故:數百萬份房產抵押數據被洩露
    該集團為一家金融服務公司,提供產權保險,房主保險,房屋保修,如家電保險,以及貸款人的各種服務。該公司擁有近60億美元的收入和19000名員工,是美國最大的產權保險提供商。美國數百萬份房產抵押數據被洩露該公司在一份提供給《今日美國》的聲明中寫道。
  • 近期國內外重大數據洩露事件
    銀行客戶信息疑遭售賣近日,有疑似國內多家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的客戶數據在境外黑客論壇上售賣,包括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住址、郵箱等個人信息。對此,有銀行負責人回應南都記者稱,已經關注到該事件並向主管部門匯報。經調查,樣本數據部分屬實,但絕大多數都有誤,而且數據中不含任何銀行帳戶信息,無法證明為銀行數據或為銀行洩露。
  • 為什麼說基因檢測公司會倒下一大批?
    事實上,此前就有部分專家表示,實際上醫學界對消費級基因測序並不認可,不僅這個問題在中國存在,美國也同樣存在。此前,23andMe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允許其通過自家 DNA 檢測設備向美國客戶透露其基因是否潛藏著10種疾病狀況的風險時,美國人類醫學遺傳學會也提出了反對意見。
  • DNA研究缺數據 你願意把你的基因信息"賣"了嗎
    在Facebook數據洩露事件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設想一下,如果數據洩露所包含的範圍超越了「個人喜好」和所謂的問卷調查結果,而進一步觸及到了你最私密的生物特徵——你個人基因組的細節——那會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  如果有人現在告訴你,某些公司正做著DNA信息共享的生意,售賣著你的個人基因「指南書」,你或許會感到非常得反感,但唯一值得你確幸的是,你並不是唯一一個反感這件事兒的人。
  • 臉書讓用戶網上裸奔,基因檢測卻比這可怕萬分
    ▲扎克伯格在6份英國報紙和3份美國報紙上為Facebook用戶信息洩露和利用一事道歉但是,相比於個人數據洩露,還有一個很大的個人隱私洩露並未讓人覺察,否則可能引發的焦慮更大,這便是個人基因組隱私的曝光。1無獨有偶,基因和資訊時代幾乎完全重疊。
  • 2016年國內基因檢測公司估值排行榜
    公司目前已在亞太地區建成大通量基因測序中心,總部位於北京,在天津和美國設有實驗基地,並在香港,美國、英國和新加坡設有子公司或合資公司。其業務主要覆蓋科技服務、腫瘤基因檢測及遺傳檢測三大領域,其中科技服務業務在國內市場有較高佔有率。
  • 揭開基因檢測的面紗:預測疾病 倫理困境
    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於1990年正式啟動,美英法德日中6國科學家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是其中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了做這個計劃,中國成立了人類基因組研究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和華大基因,後者此後轉為公司。
  • 美國個人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裁員14% 因市場轉冷
    來源:新浪財經北京時間24日消息,曾經炙手可熱的美國個人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周四宣布裁員約100人,相當於其員工總數的14%,因銷售額下滑。此次裁員包括其運營團隊,這些團隊的重點是公司的增長和規模化努力,以及其他團隊。
  • 腫瘤NGS檢測公司與藥企掀起合作潮 誰將成功挖掘基因大數據第一桶金?
    原標題:腫瘤NGS檢測公司與藥企掀起合作潮 誰將成功挖掘基因大數據第一桶金?和瑞基因CEO周珺表示:「與藥企合作這塊是公司戰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期待這條業務線成為一大業務增長點,但這不是簡單短期實現的問題,需要我們深耕細作,用紮實的研發技術創新能力和服務,和藥企客戶一起共同探索更有價值的合作點和方向。」
  • 公司「貼錢」給消費者!Nature報告揭秘基因檢測最新商業模式
    為了鼓勵消費者的參與,一些基因檢測公司開始考慮通過經濟補償的方式來鼓勵消費者分享數據,希望能通過經濟鼓勵的方式來擴大市場以及增加基因數據的可用性。但一個人是否應該從自身基因組上獲利?如果公司為分享數據的人提供經濟補償,他們怎麼保證補償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 華大基因涉「洩密門?為美國丹麥科研者提供14萬國人基因數據
    美國、丹麥等國人員深度研究了國人基因數據根據案件證據——華大基因科技公司、華大研究院發表在《Cell》雜誌的《非侵入性產前檢測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遺傳相關性、病毒感染的模式和中國人口歷史》一文,以及美國研究人員發布的論文和外媒報導信息顯示,無論主觀有無故意,華大基因的研究項目確實導致了國人的大量基因數據外傳到了國外,且有國外基因科研人員深度研究了這些基因數據
  • 2018年終盤點之數據安全 數據洩露讓人「觸目驚心」
    :MyFitnessPal用戶  洩露內容:姓名、電子郵箱、加密密碼  事件經過:3月份,美國著名運動裝備品牌Under Armour稱有1.5億MyFitnessPal用戶數據在上個月被洩露。MyFitnessPal是一款Under Armour旗下的食物和營養主題應用,允許用戶跟蹤每天消耗的卡路裡、設置運動目標、集成來自其他運動設備的數據,還可以分享運動成果到類似Facebook這樣的社交平臺上。  3月25日,該公司發現此次數據洩露事件,並開始通知受影響用戶。此次聲明,讓公司股票價格下跌2.4%。
  • 七大最嚴重的美國數據洩露事件,你的數據洩露了嗎?
    七大最嚴重的美國數據洩露事件,你的數據洩露了嗎?根據美國隱私維權組織最新發布的消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在近期公布了過去五年內所發生的總共203次數據洩漏事件。其中最嚴重,影響最大的一共有七起,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都發生了哪些事吧!
  • IMF資料庫遭「黑客」攻擊 內含「敏感數據」
    一些信息一旦洩露 可能「在許多國家掀起政治風波」  據新華社電 美國媒體11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計算機系統過去數月遭遇「黑客」攻擊。這家機構多名高級管理人員說,攻擊「複雜、嚴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言人戴維·霍利拒絕公開黑客入侵更多細節,稱這一國際金融機構當前處於正常運行狀態。
  • 消費級基因檢測生意經:免費背後的數據「護城河」
    這種方式不僅為23魔方聚集了大量的潛在付費用戶,也會使其迅速積累大量用戶數據。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而言,數據相當於「護城河」,是最高的壁壘。只有積累了一定量的數據之後,公司才能逐步將其變現。據了解,美國兩家頭部公司23andMe、Ancestry都是在積累了百萬級的用戶數據後才順利盈利。
  • 大數據應用:基因序列分析
    創業團隊的平均學識無人能出其右,均是來自史丹福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研究方向為大數據或生物信息。沒錯,Bina Technology 的目標就是把生命科學與計算機科學融合起來。  Bina Technology 主營業務是採用大數據的分析方法分析人類基因序列,他們的分析所得將成為研究機構、臨床醫師等下遊醫療服務行業的基礎素材。
  • 這家成都公司被稱「基因檢測變革者」|基因檢測|23魔方|成都|消費...
    乍聽起來,它開展的業務有點高深——面向中國人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開展生命數據分析業務。實際操作起來卻很「接地氣」:它可能會告訴你,節食會比運動能讓你更快地瘦下來,喝了咖啡不舒服是因為你咖啡因不耐受……「公司名稱23魔方,源自人類擁有23對染色體,魔方表達了基因多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