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所在將CO2光熱還原為CO和CH4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5 瀟湘晨報

化石燃料的過度消耗會造成不可再生資源的短缺,其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CO2)也會導致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因此,利用可再生的太陽能將CO2轉化為一氧化碳(CO)和甲烷(CH4)等碳基燃料,可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提出新的能源開發策略。

熱力學上,將CO2光催化還原為CO和CH4是一個吸熱反應,需要提供較多的電子和質子,打破C=O化學鍵以及形成C-H化學鍵。同時,蘊含更高能量的CH4是一種潛在太陽能燃料。然而,反應的高活化能、太陽能的低利用率和光生電荷的快速複合,仍是造成催化劑催化性能較低和產物選擇性較差的重要原因。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賈宏鵬研究團隊通過簡易的沉積/沉澱法,製備以硫化鎘(CdS)為載體的高分散釕(Ru)單原子催化劑。通過催化劑調控Ru負載量,使其在全光譜照射下展示出較高的甲烷產物選擇性(97.6%)。Ru單原子的引入並未改變CdS的本質結構,但提高了催化劑對CO2的吸附量,促進光生電荷的分離效率,有利於CO2轉化為CH4。同時,該催化劑具有較好的光熱轉化性能,協同產生的光熱效應可有效提高催化性能,且未改變產物選擇性。該研究為提高太陽光利用率以促進催化活性提供新策略。

相關研究成果以Anchoring Single-Atom Ru on CdS with Enhanced CO2 Capture and Charge Accumulation for High Selectivity of Phototherm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to Solar Fuels為題發表於Solar RRL 2020, 2000313。城市環境所博士生蔡松財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賈宏鵬為論文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論文摘要圖

【來源:城市環境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納米零價鐵是一種高效的脫滷還原劑,能將多種疏水性滷代有機汙染物(HOCs)還原降解為低滷代或無滷代化合物,被廣泛應用於汙廢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汙染環境的修復。然而,關於納米零價鐵是否具有還原降解高水溶性HOCs(尤其是Cl-OPEs)的能力還不清楚。
  • Fluent 甲烷(ch4)燃燒模擬
    環境空氣以0.5m/s的速度同軸進入燃燒室。總當量比約為0.76(約28%過量空氣)。高速的甲烷噴射最初膨脹時幾乎沒有受到外壁上的幹擾,並夾雜在低速空氣中。基於甲烷噴射直徑的雷諾數約為5700。在本教程中,您將使用廣義渦流耗散模型來分析甲烷-空氣燃燒系統。
  •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CO2還原是當今研究熱門的課題之一,國內眾多團隊都在參與,近期又有什麼新的進展呢?一起來看看!1、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設計開發研究獲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成果以Rationally
  • 城市環境所在鈷基尖晶石催化劑用於VOCs光熱催化降解方面取得進展
    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重要的大氣汙染物,其來源豐富,種類繁雜,且多為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威脅。此外,VOCs還會與大氣中的氮氧化物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毒性更大的光化學煙霧。因此,VOCs的治理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環境難題。  在眾多的VOCs控制技術中,催化燃燒和光催化氧化因其對VOCs的深度降解能力而被廣泛應用,但二者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 城市環境所在室溫催化降解甲醛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類健康與室內環境質量密切相關。甲醛(HCHO)是室內的主要汙染物之一,釋放時間長達3至15年。開發高效的淨化室內甲醛技術,有助於創造健康的居住環境。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賀泓研究組長期從事室溫催化降解甲醛研究,發現表面羥基在甲醛氧化反應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氧空位是活化水產生表面羥基的重要活性位點,高溫還原是產生氧空位的手段之一。
  • 城市環境所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獲進展
    城市環境所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獲進展 2019-02-15 城市環境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汙染物轉化重點實驗室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 ACS Catalysis 山西煤化所在CO2加氫轉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902課題組針對CO2加氫的研究現狀,重點開展了CO2加氫制甲醇、芳烴、異構烷烴及高品質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Catalysis、Journal of Catalysi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ChemCatChem等期刊上
  • 城市環境研究所在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砷吸收與代謝的影響機制方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水環境過程與生態風險研究組(顏昌宙團隊)報導了該組最新研究成果: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黑藻砷吸收累積、形態轉化和外排具有顯著影響。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城市環境所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進展
    在有一定水深的水庫中,水體的季節性熱垂直分層每年都經歷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周期性演化過程,必然對水庫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具有驅動和控制作用。不同水層的微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水質密切相關,相關的微型生物群落對分層的響應規律與機制逐步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因此,對飲用水水源地水庫的微生物季節性分層研究可為深水水庫分層取水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凝膠進行光熱空氣集水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球大氣中存在著水汽資源(約50000km3),通過材料在空氣中吸溼,在太陽能作用下實施光熱蒸發,進而實現空氣集水的技術正在興起。  鐵蘭屬植物(Tillandsia Species)是一類附生植物,其生存不依靠根莖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葉片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即能存活。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電催化CO2還原為C1、C2和C3產物的反應路徑及作用機理【研究背景】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及其燃燒排放的大量CO2氣體給人類帶來了能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尤其是全球溫室效應,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酸化等一系列惡果。如何將CO2資源化利用並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或燃料是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由於在該領域的進展,謝毅應邀為Nature 雜誌撰寫了2015年的新年展望 (Nature 2015, 517, 16),該展望闡述了交叉學科的重要性,強調了跨學科的研究對能源轉化研究的促進作用。    文章連結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 長春光機所在鈣鈦礦光敏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獲進展
    新型鈣鈦礦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材料之一,其相關研究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和光電探測器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基於鈣鈦礦材料的光電器件和電子器件製備工藝簡單,易於大面積加工製造和集成到經典的電子器件中。但是,基於鈣鈦礦材料的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仍然較少,已報導的工作存在載流子遷移率較低、傳輸機理不明等問題。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研究課題組,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初中化學基礎知識總結和常用口訣
    一、物質的學名、俗名及化學式    ⑴金剛石、石墨:c⑵水銀、汞:hg (3)生石灰、氧化鈣:cao(4)乾冰(固體二氧化碳):co2 (5)鹽酸、氫氯酸:hcl(6)亞硫酸:h2so3 (7)氫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鈉、火鹼、燒鹼:naoh (10)純鹼:na2co3
  • 過程工程所在sp雜化氮摻雜石墨炔的氧還原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中,燃料電池電堆成本佔總成本的50%以上,而鉑類貴金屬催化劑又佔電堆成本的50%以上。因此,開發價格低廉的非貴金屬ORR催化劑是促進燃料電池規模應用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氮摻雜碳基催化劑具有良好的ORR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有望取代鉑類催化劑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取得進展,對理解俯衝環境中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方輝橄欖巖的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此前研究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
  •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9-12-2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為固體所博士后庄勝利和過程工程所副研究員陳東。  「反伽伐尼反應」(Anti-Galvanic Reduction) 是與具有約240年歷史的「伽伐尼反應」(Galvanic Reaction) 形式相反的一類反應,於2012年被伍志鯤報導。隨後,伍志鯤小組開展了機理和應用(包括在離子識別、合成等方面中的應用)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