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認同,甚至想要說服別人:觀念的自我束縛

2021-01-09 思維解剖張月風

文/張月風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會發現總有一些人事物不入自己的法眼,覺得不對、不好、討厭,甚至想要批評教育辯論一番。這個現象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太正常。要知道,越正常,越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現象,越說明背後有其客觀規律。就像蘋果掉到地上一樣,既然每個蘋果都往地上掉,背後肯定有其普世的規律,就被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那我們為什麼會看人不慣、覺得別人討厭、不入自己法眼?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張三打麻將」,這是一個客觀的現象,當你看到這個現象後,會判斷他這個行為,「張三打麻將是錯的,會輸錢,會浪費時間」,這個判斷就不客觀,而是你的主觀想法,判斷完後,思維會跟著運作,「我都跟他講多少次了,他還屢教不改,居然還偷偷出來打麻將,真想抽他一嘴巴子!」然後產生了生氣這個情緒。

這個好壞對錯的判斷,就是「觀念」,就是你對一個客觀現象的一個看法。比如你看到一個山,會判斷這個山很高,這個「高」就是觀念;再比如,你看到一輛車,會覺得這個車很破舊,這個「破舊」也是觀念;再比如,你看到一個美女,會覺得很「漂亮」,這也是觀念。也就是說,在當前思維,你看到任何客觀事物,都會下意識地用觀念去判斷,形成自己對人事物的看法。

正因為你對人事物有著自己的觀念,一旦有人的行為和看法和你的觀念不同,你就會認為他是錯的。尤其是你堅信一個觀念是正確的,別人卻做出了相反的行為,你就會看不慣他,如果這個人是你的親人,你就會糾正他。比如妻子和丈夫,妻子認為擦身體的毛巾應該分兩條,擦上半身和下半身的,當她看自己的丈夫居然用一條毛巾擦身體,就會批評改正他。比如妻子認為襪子和內衣不應該丟進洗衣機裡洗,她發現自己的丈夫居然把內衣和襪子丟進洗衣機裡洗,就會批評、說服、教育他。這都是因為觀念的不同導致的。

觀念的形成

那觀念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是由你過去的經歷、知識結構和自身角度形成的。

比如吃飯。老一輩的人由於比較窮,處處節儉,寧肯自己吃撐也不想把剩飯剩菜倒掉。以前窮,還好。但現在物質豐富了,有時候做飯做菜難免會做多,這個時候,老一輩人見不得飯菜倒掉怕浪費就,就會怎樣,即使吃飽了也拼命地往身體裡塞,這樣會損害自己的健康。大家想想,浪費和健康哪個更重要呢?顯然健康是更重要的。那為什麼老一輩人明明吃飽了,還要往身體裡塞?這就是由於過去的經歷,形成的觀念,見不得浪費。一浪費心理就不舒服,寧肯吃撐也要硬著頭皮吃,這就是觀念的力量。再比如,一個人出生的家庭比較窮,遇到好吃的覺得不多吃就佔不到便宜,一遇到好吃的就多吃、使勁吃。這就是觀念形成的第一種方式,由過去的經歷形成的。

觀念形成的第二種 方式,是由你的知識結構決定的。比如同樣是吃飯,山野菜,有的山野菜並不好吃,但很多人認為山野菜是野生綠色的、還能治病是健康食材,就會怎麼樣?即使山野菜有些苦、發澀,因為它是健康食材就會使勁吃。所以,是現代很多人在吃東西時,吃的並不是味道,而是它有沒有營養、健不健康、能不能減肥等。比如很多人喝純牛奶,我相信在一些人眼裡,剛開始喝純牛奶的時候並不覺得好喝,甚至不適應,但你為什麼還要堅持喝?因為你的知識結構裡,告訴你喝牛奶好,長高個,補鈣,因為在這個觀念下,你就去堅持喝牛奶。這就是知識結構所形成的觀念。

同時,觀念也是有角度的。比如一隻螞蟻看一棵草,在螞蟻眼中,草是非常高的;你去看一棵草,草是非常矮的。那麼草到底是高是矮?因為你和螞蟻的角度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觀念。我們每個人代表的角度不同,有不同的國家,比如中國人和美國人,大部分中國人希望自己的國家崛起,而大部分美國人卻不希望中國崛起,這就是由於角度不同所導致的。再比如在醫生眼裡,你是個心臟病人,你就不應該抽菸喝酒吃肉;但是在你的眼裡,不抽菸喝酒吃肉,不如死了。這就是角度不同所產生的觀念不同。角度有很多,比如窮人和富人、醫生和普通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白種人和黑種人、男人和女人、古人和今人,因為所處的角度不同,也必然會有不同的觀念。因為觀念的不同,你不認同對方,就會起矛盾和衝突。

觀念的自我束縛

正因為觀念主要是由你過去的經歷、知識結構和自身角度形成的。所以觀念,具有時空局限性。

比如你看《奇葩說》裡的辯論,你會發現正反雙方說的都有道理,都對;又都沒有道理,都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站在這個時空的角度下,那麼這個觀點就是正確的;如果站在另一個時空角度下,同樣的觀點又是錯誤的。比如古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為古人自然條件差,生下的孩子存活率不高,必然要求多生孩子,在古代,誰家結婚要是不要孩子,那簡直就大錯特錯,錯的離譜,會被恥笑。但現代人誰家要是不要孩子,那就沒什麼了,因為現代衛生生活條件好,反而人口大爆炸,誰家結婚不要孩子,反而覺得沒什麼。所以,從本質上講,很多觀點看法和見識並沒有對錯,所謂的對錯都是有角度的。那麼,進一步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並深深執著的那些觀念:認為山就是高的、海就是深的、天就是在上面的、蚊子是害蟲……這其實是站在我們這個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的,就會被我們的角度局限。就像《莊子》說的「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這個很正常。但可怕的是,你始終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就會不斷加深這個觀念,對這個觀念深信不疑。比如今天出門,你看到這個山是高得,那麼明天你在出門,看到這個山還是高的,反反覆覆,山是高的這個觀念你就會深信不疑。如果有人說山是矮的,那麼你就會大大的驚訝:山怎麼能是矮的?明明是高的!就和他辯論一番。也就是說,正因為你站在這個的角度,你得到的信息全是印證你這個觀念的,使這個觀念越來越頑固,強化。一旦別人說了不同觀點,就不舒服,看不上對方。就像兩小兒辯日,一個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中午的時候離人近。就是因為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導致的。

這就是觀念的自我束縛,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好像沒坐在牢籠裡,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有無數的觀念,那麼這些觀念就像繩子一樣牢牢地綁著我們。讓我們坐在觀念這個思想的牢裡。比如吃的,在孩子眼裡,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尊重自己的感受。但在成年人眼裡,會加上很多營養啊,健康啊,珍稀程度啊,誰做的啊,會不會長胖啊,等等各種觀念在裡面。用觀念去做事情,能避免食物對身體發生的一些副作用,同時能更好的滋養身體,這是優點。但同時容易導致一個問題:我們做事就會習慣於觀念大於感受,忽略掉事情本身對心直接的感受,同時容易對觀念產生很深的執著。觀念越複雜,你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就越弱。因為你面對這個世界,是被一個一個觀念套起來了,缺少了對它最直接的本真的體驗。就像一股風吹來了,你就靜靜體驗風吹在身上的感覺就行,可是我們人在觀念的作用下,認為風是賊風,吹到身體裡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忽略了那種對自然的直接感觸。

不僅觀念的疊加,會使你對這個觀念深信不疑。觀念後面的運作,也會加深你的觀念。比如前面的例子,「張三打麻將」,這是一個客觀的現象,當你看到這個現象後,會想判斷他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你判斷完就不想了嗎?不會的,你還會接著想:「我都跟你說過多少回了,你怎麼還打麻將?你還有沒有臉?」你會發現,你後面的一系列思維的運作,都會對前面那個「打麻將時錯的」這個觀念的加深。加深到一定程度,情緒就起來了,憋不住了,就和他吵起來、幹起來了。

所以,你仔細的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各種觀念疊加束縛的。

民族性格和衝突

觀念具有個性和共性。什麼是共性觀念?就是一群人,生活在一個國家裡,有著大致相同的自然環境、類似的生活成長環境、相同的膚色、一樣的人種、受到相同的教育,就會有著相同的觀念。比如東方文化圈,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大部分人就有著一些相同的觀念,比如孝敬老人、以禮待人。但是在美國,在那個文化下成長的人們,就往往沒有孝敬老人的觀念,而是普遍把老人送到養老院裡。這個就是民族性格和國家地區文化。

因為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觀念,那麼因為觀念不同就會導致民族和國家之間的衝突。比如前蘇聯合美國,在治理國家上有著截然相反的觀念,因此就導致民族間嚴重的衝突,導致冷戰。不僅是那個時期,我們當代社會:美國有美國的文化、中國有中國的文化、中東有中東的文化、非洲有非洲的文化……因為文化的不同,就會導致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使得世界和平受到威脅。

普世價值和如何改變觀念

所以,能有全世界都共同認同的文化這是很重要的,能促進整個世界的和諧。那麼什麼樣的觀念會被全世界都認同呢?就是無論什麼民族,通過這個觀念都能獲得幸福和快樂,比如:愛。再比如:古代東方的實證文化。什麼是實證文化呢?就是古代佛家道家裡講的打坐,通過打坐證到一定的層次,獲得身心深層次的快樂,解決自己的身心問題。正因為古代東方文化,能使人獲得幸福和快樂,就可以成為普世價值。但是古代東方文化,以往是一種經驗的傳播,現代人很難理解。清涼月老師將古代實證文化科學化,使實證文化經過系統學習後每個人都可以理解,這種方式,就能幫助東方傳統實證文化成為普世價值。

說到實證。就涉及到本文的最後一個話題,我們說到人的觀念很固執,比如一個學佛的人,看到另一個學佛的人居然在吃肉,心理就受不了,你一個學佛的人居然還吃肉?這就是受到固有觀念的影響。比如很多人看的清涼月老師的實證課程講到佛學,但是是收費的,就在那想,怎麼學佛還收費?可恥!這也是受到過去觀念的影響。那怎麼打破過去固有的觀念呢?那就是親自去實踐、實證。就像以前的人,認為地球是平的,深信不疑,誰要是說地球是圓的,就用火燒死他!可是,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航海證明地球是圓的,再加上衛星上天的證明,人們的觀念就隨之改變。再比如,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和古人比,改變巨大,為什麼?就是因為現代高科技發達,一個個既成的事實,比如手機、電腦、經濟發展、太空梭等不斷衝擊著我們過去的觀念,我們舊有的觀念就隨之改變。所以,實踐、實證是改變觀念的最好辦法。

古老的東方實證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也是一樣的。比如佛學裡分很多門派,這一派那一派的,在那爭論來爭論去。辯論有沒有意義?當然有意義,但如果只辯論,不實踐,那你怎麼確定你說的是對的,別人說的就是錯誤的呢?所以,現代人學佛,在我們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往往失去了科學的精神!難怪會被社會上的人詬病為迷信。要知道,連佛陀都是實修實證的,你覺得你不實證就能證明自己是對的嗎?古代的大修行人都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而是實修實證的,你覺得你不實證就能真正的理解佛法嗎?所以,我們要有這種科學的精神,學習這種客觀的精神,實踐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不僅僅把佛法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爭論上,而是真正的通過打坐等方法去驗證。不僅佛家如此,道家也如此。

所以,以後的佛學、道家、周易等傳統文化,必然會和科學結合。所有的有成就的實證人員都是科學家,是研究我們思想的科學家。只有這樣,東方傳統實證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播開來,成為普世價值。

相關焦點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如何提高自信?
    但勁歌熱舞后的一段自錄微視頻裡,再次暴露了鄭爽曾經因自卑陷入不自信,幾度否認過自己的能力。她一直想要變得優秀,努力做好粉絲心中女藝人的形象,但又容易突然變得不自信,於是開始自我懷疑,陷入自責中。賽客自卑症專家認為:自卑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軟弱的情感體現。鄭爽深處就是自我否定,自我認同感很低,很少看到自己的進步。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的腿腳不利索,平時他總是低著頭,不敢和別人說話,每次看到我們在竊竊私語他總是認為在議論他。
  • 如何輕鬆說服別人?專家:關鍵不在於說了什麼,而是培養這4種人格特質
    本書要旨不在於教導人說服力的技巧,著重於培養令人認同的「人格特質」—具有信任感與吸引力是達到說服別人重要的特質,自己要先被接受,接下來自己給予的想法或是建議才會被接受。作者傑森哈裡斯是一位廣告人,而廣告就是一門「說服的藝術」,因此他認為說服力就是他自己最強的能力。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人的自信源於對自我的認同,在做一件事之前,如果認為「我可以做到」,那麼勇氣就會帶來信心與力量,哪怕能力並沒有足夠的強大,卻也可能實現超常發揮;但如果認為「我可能不行」,那麼不管做什麼都會心生遲疑、自我懷疑,大腦對技能的操控能力也將減弱,原本的能力也將發揮不完全,從而導致失敗。
  • 【公主連結Re:Dive】論生活環境影響所造成的自我價值認同缺失
    實際上,凱露絕對不是全遊唯一的那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姑娘。不如我們來舉另外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柏崎栞。 同樣是位年輕的獸人少女,柏崎栞確確實實是由於自身體弱多病的問題,才產生了類似凱露的那種自我價值認同缺失的現象。
  • 想要提高自我認同,我們必須要這樣做!
    首先最主要的問題,也是今天主要要說明的是提高「自我認同感」。我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但是誰又能準確地說明什麼叫做「自我認同感」呢?是增強自信嗎?是鼓勵自己向前看嗎?或者是時刻提醒自己要積極起來?如果總是這樣想而實際效果寥寥的話,反而會讓我們產生焦慮。首先,重點是要如何使我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意識,所以很有必要充分了解什麼叫「自我認同感」。
  • 「投射性認同」了解一下
    為什麼戀愛讓人覺得甜蜜的同時又感到束縛呢?答案往往是——對方「控制欲」太強。儘管你小心翼翼卻仍達不到對方的要求,久而久之你在這段關係中越來越累。你很珍惜你們之間的感情,一直在努力解決問題,但總感覺哪裡不太對。你不禁會懷疑:真的是我錯了嗎?其實很有可能,你在戀愛中被「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ty)」困住了。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對自己的存在表示懷疑,不喜歡自己也不認同自己。他們自卑、不願意與人接觸,不願意打開自己,只想要躲在自己的小角落裡不被打擾。 青少年兒童的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部分家長都沒有重視這個問題,所以錯失了及時引導孩子的時機,導致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比較低,這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說服別人就像「打蛇七寸」一樣,抓住對方切身利益的得與失
    很多人跟別人商談事情的時候,都習慣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強加給別人,而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仔細想想,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和想法,這種溝通方式肯定是不利於雙方溝通的。如果只是單純地從自己的角度去說:「我認為,我想,我覺得……」可能無法引起對方的興趣,甚至會引起對方反感反問你「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正文字數:167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孩子的自我認同,一旦讓孩子心裡產生了自卑,孩子就會出現不自信、膽怯、畏縮等狀況。這種情形下,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充滿矛盾,也很難有所作為。
  • 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可是唯獨她自己,總是在母親一次次的責備裡丟失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是否會被母親認可,不敢確定自己對於母親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女兒。自幼謹言慎行,積極進取的她,最終掉進了自我懷疑裡,難以自拔。1、自信心就像舉世無雙的陳楚楚一樣,身邊的人都把她看作是最為有能力的人,大家閨秀,名門之後,她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源於她對自身的不認同,才讓自信心流失,沒有對自我的認可可言。所以,自我認同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一個人的自信心。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有個來訪者告訴我:「情緒好的時候,感覺自己什麼都能做到,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心情低落時,整個人像被關在黑屋子裡,很小一件事都完不成。」在他們的人生字典裡,仿佛只有「王者」和「失敗者」兩種模式。如果自己的身份認同是王者,面對問題會有無窮的信心。能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問題,最後真的獲得巨大成功;而切換到失敗者模式,就丟掉了「我能行」的信念。
  • 這4個星座最難被徵服,最討厭束縛,自主意識最強烈
    徵服,束縛,聽著非常暴躁的詞語,對於大多數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意願被別人所安排,每個人的思想是獨立,是特殊的個體,尤其那些主觀意識很強烈的人,更是不可能讓別人支配自己的意識,下面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最難徵服,最討厭束縛的4星座,自主觀念意識最強烈。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第一,在種族問題上,中國人歷史上僅僅是西方和日本種族主義的受害者,現在也仍然如此,在美華人由於美國社會過分的政治正確性甚至成為有色人種的受害者;第二,種族是一個和西方現代性有關的概念,種族主義主要是白人和其他人種之間的問題,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有關;第三,中國是一個種族很單一的國家,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和階層性概念中不包括種族觀念,至多是族群概念;第四,在中國的族群問題上套用種族觀念甚至種族主義是迎合西方的學術甚至政治興趣
  • 「蜥蜴思維「——說服他人的強大法則
    行動在很多時候,完全可以左右思維和態度,並且在我們有了某種行為之後,不自然的,會為其匹配上一種態度。比如:你想跟一個女孩交往,但並不知道她對你的態度,一般的男生特別想要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非要女生表態,告訴自己,是不是願意交往,甚至是不是願意跟我回家之類。
  • 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每一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所以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會格外嚴格,這就會使有些父母經常使用過於嚴格,甚至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來對待孩子。最終不僅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認同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做錯了一點小事,就對孩子進行嚴格批評,長時間下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
  • 正確的健康觀念為何這麼難,從一個失敗的案例說起!
    這些建議中,不但有大醫院知名專家,有偏方,有民間郎中,甚至還有各種迷信。我的建議經由讀者轉達,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建議而已,不能引起病人的重視。這是表面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要說服一個人是很難的。有時候看起來,是你說服了他,但實際上,是他自己說服了自己。你的觀點影響了他,在這種影響下,他實現了自我說服。這裡面的區別,看起來非常細微,其實是天壤之別。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有的家長在乎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還有的父母在很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很少有父母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一樣,可他的內心極度自卑,這與原生家庭是密不可分的,這其實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